你觉得《大鱼海棠》电影里的三观有问题吗?

你觉得《大鱼海棠》电影里的三观有问题吗?,第1张

大鱼海棠》这部电影画面美、音乐美,唯独剧本单薄。说到三观真的有点问题:

遇上鲲,不过是场再普通不过的遇见。是 椿忘记族中老人的训导,一次次主动接近了这个吹埙的少年。 一次次无意的接近,才让鲲记住了这个不太一样的红海豚。为了一条鱼献上自己性命,我相信这不是鲲的本意。即便为初相遇的人又能怎样,在鲲的眼里椿不过一条红色海豚而已。

明明知道有规则,却偏偏去破坏。这是一切的根源。规则是用来打破的这句话仿佛很酷,却用血的事实告诉我们,规则是保护我们的。

饲养鲲的灵魂就像打开潘多拉盒子,一系列可怕的事情接踵而来,雨水开始发咸,夏天下雪椿的世界开始乱了。逆天行事,终归会受到天的责罚。在年轻的眼睛里,认准的事情总要弄出个结果。什么天规、什么惩罚,在一个生命面前只是过眼云烟。

这样执迷不悟并不值得去称道,当惩罚接踵而来时,停止才是最理想的选择。

当椿和鲲成为全族的敌人,当椿面临众判亲离,她依然为她欠下的债执迷不悟。鲲终要回到人类世界,此时椿已无所终,她最后的醒悟,更像一种无奈的选择。面对浊浪滔天,她终于知道必须为她犯下的错误付出代价。她抱着必死的心为了世界的安宁在爷爷的帮助下才完成补天,换来一片祥和。椿死过一次,懂得了天命,懂得了生命的平等。 只是有一点她没有明白,在全族人的利益面前,小我永远要屈居二线。所有把个人诉求放在第一位的永远不会得到真正的解脱。 在这场脱胎换骨的重生中,椿的成长还差那么一点。不错,她最后失去法力,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是湫的牺牲换回的,这不是椿个人努力的结果。

如果说他们是爱情的话,给人美好和希望的感情才是值得称道的。众判亲离并不是考验感情的筹码。

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更像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青春就是认清自己、看清世界的过程,湫以伟大的牺牲成全了椿的成长。但愿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做出这样的牺牲,但愿不是所有的成长都需要这样的一次脱胎换骨。

抛开那些过度宣传、饥饿营销、贩卖情怀等场外因素,为什么许多人能够接受《大圣归来》而无法接受《大鱼海棠》?

《大圣归来》很安全,因为基本上没有什么内涵,大家看电影就是图个热闹,看孙悟空多么帅,打打杀杀嬉笑怒骂90分钟就过去了。

但是看完《大鱼海棠》出来的许多人,心口都是闷闷的。鲲是好人、湫是好人、全村的人都是无辜的好人,为啥都要陪着一个绿茶婊倒了八辈子血霉?尼玛这是琼瑶剧啊,这是玛丽苏啊,这剧情真TMD坑爹啊……

其实编剧在这里冒了很大的险,他不想走《大圣》在剧情和人设上的安全牌,他想探讨的是,一个人为了心中的一个执念,到底值不值得一意孤行、背叛家园、辜负父母、伤害青梅竹马的暗恋者?

而影片给出的答案是:值得。

这与许多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从小受到的教育都大相径庭。

这让我想到了《色戒》。女主人公王佳芝就是一个大家嘴里典型的“三观不正”的“绿茶婊”,因为一时执念的爱情,毁掉了整个计划,累及身边的战友,却保护了一个日伪头子。

这不符合道德标准,但是这是值得我们讨论的人性。

张爱玲就是因为被国人诟病三观不正,其文学价值在多年以来被大大低估。还好有个李安,在几十年后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让我们有更多的讨论空间。

让我们回到《大鱼》中的椿,她有宠爱她的父母,有为她默默付出的青梅竹马,一生安稳平顺已经被安排好——长大之后接替母亲的事业,嫁给有权势的掌管水的巫祝奶奶的孙子湫……作为一个女人,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

在片头,年迈的椿却说了这样的话:每个人都一样,吃饭、睡觉、喝水,在集体中,我们都是一样的面目,一样的动作,一样溶解在人群中找不到自己的身份,最终泯然众人……

从小受到的教育让我们明白,我们是集体的一份子,因此,我们不能够有越规矩的动作,不能够有鲜明的个性,不能够有过分的要求,事事要顾及他人,不能因为自己的特立独行而干扰甚至伤害别人……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面目一样的人,被规矩和纪律束缚,做着所有的人都在做的事情。

我们浸淫在儒家思想里太久,被集体观念束缚太久,要从众,不要特立独行,一切要顾及社稷苍生,为了集体要把自己放在最小……而《大鱼》里的鲲鹏来自《逍遥游》,《逍遥游》所提倡的就是不累于外物的绝对自由,这种价值观是与儒家思想背道而驰的。

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说,被外界束缚的人、活在别人眼光地狱中的人,已经丧失了其存在的根本,他认为:每个人有选择的自由。

我有选择我成为什么人的自由。

我有选择我到底爱谁的自由。

我有选择我过什么样的人生的自由。

只有属于我们自己的选择,才决定了我们的存在身份和我们与其他人的区别,才让我们不会泯然众人。

萨特又说,选择“自由”的同时,必须承担“自由”所带来的一切后果。

一意孤行的椿,背叛身边的一切,告别亲人,丧失天神的身份,忍受无尽的痛苦,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翻倒乾坤,水淹家园,只是为了心中的一个执念,因为她觉得这值得。

这样的女人,为了追求所谓的“自由”,累及旁人、辜负父母,却最终实现了她的愿望——观影的大家愤怒了:她不能得到幸福!!!

其实不能怪大家吐槽这样的剧情,因为让我们接近和认同一个离我们很遥远、令我们很陌生的价值观,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于是我们选择了简化这一切,把它用一个“玛丽苏”就代替了。

但是大家想想,其实这样是很不公平的。

--------------------------------------------------------------------------------------------------------

许多人都在义愤填膺地批判椿不懂规矩、任性妄为、大胆包天……但是,我能不能说,就是因为椿的幼稚和义无反顾,才令我而深深感动。因为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已经丧失了这种功能,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做到像椿这样的纯粹。我们要融入 社会 、注重社交和人际关系,我们正襟危坐、瞻前顾后、犬马怖惧,唯恐有一点闪失。

那么,在电影世界里,难道就不能容我们在想象中幼稚任性一回?哪怕只是幻想一下,感受一下,什么叫做“宁愿辜负整个世界,也要做到心中执着的事、守护觉得值得的人”,难道连这样都要遭到抵制么?

---------------------------------------------------------------------------------------------------------

最后贴一段今天在微博上看到的话:

“你不喜欢这个工作了想辞职,你觉得人心险恶不想恋爱,或者想出去玩也好,想放纵生活也好,这些都不等同于'做自己'。所谓做自己,是不再刻意的追求他人认同,并找到了自己认定可贵的、值得坚持的事,然后抛弃那些形式上和思想上的束缚,跟平庸的生活搏斗,跟无聊的时间对抗,不在乎输赢。”

首先,我并不知道别人怎样评价《大鱼海棠》,众口难调。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的意识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也并不关心别人是怎样评价它的。我知道的是,《大鱼海棠》很好,真的很好。

整部电影都是以椿的角度进行讲述,在影片最后的这段独白中我们也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整部影片的主旨。或者说别人口中“不正的三观”。但整部影片中许多细节都无时无刻不在向观众们传达着积极的东西。

爱人所爱。很多人认为湫对椿默默付出,青梅竹马的他们本应是天作之合,却因为一条大鱼的出现陷入诡异的“三角恋”,让椿对湫的感情视而不见。可椿的感情线从始至终都十分干净,始终是钟爱着鲲的。我们的湫也表现得十分有风度,纵使在境况万分危机的时刻湫也没有将鲲抛弃。

家人的默默关怀。椿的爷爷用自身去转嫁了湫身中的双头蛇毒,临终前对椿说“万物都有它的规律,谁都要过这一关。我知道你在做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所有人都会反对你。只要你的心是善良的对错都是别人的事。照着自己的心意走,爷爷会和奶奶一起,永远支持你。”这不仅暗示着后续的剧情走向,也传递着家人间浓厚的亲情。

继续前推,鲲的死的的确确是椿的过失这是毫无疑问的。面对鲲的妹妹的无助哭泣,涉世不深单纯善良的椿根本不可能无动于衷。知错就改这也算是“不正的三观”吗?

没错,椿也确实为了送鲲离开而不计后果,引发了一场灾难致使村民们背井离乡。可她也用行动告诉了我们她愿意自己的性命去弥补,最终也成功的化解了危局。影片中还有许多微小的感动都十分令人暖心。这样的《大鱼海棠》,有什么不正的吗?

为了这条鱼,全村人的生命算个屁啊?!鱼鱼这么可爱,为了报答他对我的救命之恩,我甚至舍弃了自己一半的寿命,你们为什么就不能奉献一下呢!这么没有集体荣誉感呢?

虽然剧本后半段竭力让女主弥补,使劲往回圆女主人设,但从一开始的人设崩塌已经导致这部剧三观已经倾斜,女主一开始被定义的善良在她对待家人的那一刻已经开始模糊,安静善良的青春期少女不会整日对家人绷着大长脸;不会沉迷玩鱼,疏远家人:

最后“别人死哥哥”她才想起生命可贵,众生平等。虽然最后没造成人员伤亡,但村子已经被强拆了!

为了一个人的救赎梦,你们也有奉献一下,实现普世价值观的伟大复兴!

总之,女主就是一位普世价值观的白莲花,绿茶属性有待商榷,毕竟初恋根本不懂爱情 ,有个哥哥不说破实在是再好不过了!人家对你一片心,你却把人当民工!

总结一下,做人不能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同样要求别人,也不能做“自认为正确的事干扰了他人的生活。 关注➕我

在现代社会环境下,为了赢得用户好感度,营销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可是有些企业、有些品牌、有些IP却把握不了营销的度,导致过犹不及。

第一、造势时间过长。

以电影为例,电影上映前,都会有一段时间的宣传。无论是主创们到各地宣发,还是网络上各种推广,都是为了提升电影话题的热度。可是,有的电影像《大鱼海棠》,宣传个好几年,一味地强调情怀与制作难度,实际上映出来,电影本身质量平平,这就难免让人觉得有些反感。

第二、恶意造谣竞争对手。

我觉得这不仅是营销人的底线,更是所有人的底线。

我们可以将自己的产品特点与同类产品特点做出对比,作为宣传点。比如护肤品宣称自己添加了优于同行两倍的抗衰老成分;洗发水宣称自己新研发的控油成分是行业内领先的技术……

但是你却不能恶意诋毁。

举个例子:对甜品原材料有所了解的人会知道,动物奶油是从牛奶中提取出来的,植物奶油是人工奶油,放了许多添加剂进去,价格也比动物奶油便宜的多,但是长期食用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

然而,在一个小镇上,用植物奶油做甜品的商家却利用居民的知识盲区,宣称自己的植物奶油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是纯天然的原材料,动物性奶油吃了会得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从而把认真做奶油的商家挤兑走了。这种恶意造谣,既是对同行竞争者的不负责,又对当地居民产生了危害。

营销本是商业的进步,营销过度却是一大忌。

营销模式单一,中国电影营销现在仍处于一种以银幕营销为目的,以公关传播为主要手段的营销状态。我国电影产业要实现营销方式的变革,应该借鉴一些新的营销理论并结合自身产业的特点开拓更多的营销模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现在的营销模式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主要表现在把创意作为营销的全部内容,而没有把营销建立在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电影营销策划不只是一个技巧、一个招数,而是一门科学。再好的点子,只有与整体营销策划相适应才会奏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86494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9
下一篇 2023-04-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