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这是俄罗斯的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这种观点很适合依赖真实,复制生活的摄影。
还有,所有自然美,即现实存在的第一性的美,都会被摄影所依赖。也就是所有自然存在物,都是摄影的拍摄对象——这种拍摄,也就是丝毫不差的复制。
罗丹说:“美,对于我们不是太少,而在于我们要用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里发现美”。
所以说,摄影的美学,即发现的美,是复制的美学。
可以说生活里存在的真实的美,我们去发现了,并且拍下来了,这就是摄影美学的基础
,现实生活中固有的美,被摄影者发现,而且不是一般的发现,是有个性的,是和谐、醒目的画面的发现,现场的真实存在,这就是摄影美学的出发点。
美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东西,与音乐有着一样的共性,音乐的节奏和韵律让人听着悦耳,同样,一张有着节奏和韵律排列的照片也很吸引人。这些带有韵律的构图方式被认为是美的,纵排整齐的树木、绵延弯曲的河流都体现出了节奏感,摄影中所讲的动静结合、大小对比、虚实对比则是韵律感。
安塞尔·亚当斯曾说:“当我看到一张好的照片,常常会听到照片的音乐,这不是我故弄玄虚、自作多情,而是一种结构上的感觉,是音乐自发地从照片中产生出来的。”他从12岁开始学习钢琴,14岁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从12岁开始学习钢琴,14岁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亚当斯著名的区域曝光法与音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每个区域就如同乐谱上不同的音节,摄影师可以按自己的想法自由地调节亮部、暗部区域。在亚当斯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他精确地控制了曝光,使照片的每一部分都能清晰地表现在画面上。
在如今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照相的时代,相机所捕捉的光线、色彩、质感都体现着摄影师对事物的理解。艺术不是功利的,也不单纯停留在道德层面,优秀摄影师的作品是渗透在生活各个层面的。摄影不是单纯的画面留存,摄影美学引导着摄影师从前人留下的美的规律入手进行创作。作为一个摄影师更重要的是,在把握好创作主体与客体的基础上,用自己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体验画面和情感,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打开更多美的情感依托,创作出更加有感染力的作品。
文/快乐心
#学习《摄影美学》#
摄影美学是学习摄影的基础,也是决定摄影作品成败的关键性因素。通俗地说,一张照片为什么好看、耐看,它是遵循了传统意义的摄影美学规律。
《摄影美学》这本书从摄影美学的意义开始讲解,详细介绍了构图、用光与配色的美学知识。其中,构图方面,主要介绍构图的艺术,驾驭点、线、面等经典构图法则,简单构图出好片,人像摄影画面设计与美姿技巧,真正的构图能力等内容;用光方面,主要介绍曝光与影调,驾驭摄影光线,光影的魅力,室内人像布光与实拍等内容;关于配色,介绍了色彩控制基础、摄影配色艺术、风光与人像配色技巧等内容。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出自于书法理论,其实后面还有一句“计白当黑”。
在中国画当中,其意是有疏有密、有多有少、有聚有散有空灵,下笔密集的地方,风吹不进;而留白多的位置,则是空旷可以跑开马群。延伸到摄影创作当中,是指摄影作品当中景物的布局,无论疏密,只要掌控合理,照片就会有很好的表现力。
这张照片当中,远处的建筑物密不透风,给人非常紧密、拥挤的感觉。近景大片空白的区域与远处的密集景物形成一种对比,这种疏密合理的构图让人感觉张弛有度。
这张照片当中,远处的密林部分可谓是密不透风的,好在这种同类型的景物即便密不透风,也不会让人感觉到杂乱。近景的水面,缓解了拥挤的感觉,最终整个画面变得疏密得当。
这张照片当中,树木的分布是比较稀疏的,可以说是疏可走马。但由于景物布局比较合理,因此画面并不会给人空旷、不紧凑的感觉。
这张照片当中,树木、树叶排列比较紧密,给人一种密不透风的感觉,但画面强烈的色彩感,依然给人很好的感觉。
有另外一种理解“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方式,即照片当中的景物可能非常稀疏、松散,这时可以认为是“疏可走马”;另外一种情况是照片当中的景物在全画面中都非常密集、拥挤,这时就可以说是“密不透风”。这两种情况给观者的视觉感受和心理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拍摄美学最大的技巧就是学习构图,构图之美是呈现一个人的真实内心,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表达多宽阔,好的图可以让人想象无边无际,意犹未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