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二工作队经过实地考察,对各地苗语的构词大致相同,而语音不同的特点进行科学研究后,将苗语划分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和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
2、20世纪初,一些苗族知识分子为发展苗族文化教育,创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创制的方块苗文、石启贵创制的速记苗文,贵州松桃龙绍华运用国际音标编制的苗文课本,等等。一些外国传教士为了传教的需要也创制了一些苗文。
3、苗族的主要自然崇拜对象有天、地、日、月、巨石、大树、竹、山岩、桥等。在云南的金平麻栗坡等地的一些苗族中,每当农作物抽穗时都要祭“天公地母”,祈求天地使农作物丰收,这是苗族崇拜天、地的遗迹。
4、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
5、苗族有两种姓氏,一种是苗姓,一种是汉姓。苗姓是原本固有的;汉姓是后来输入的。因为过去苗族没有文字书写自己的苗姓,只用汉字书写汉姓,以致使人误认为只有汉姓,而不知有苗姓。在未使用“汉姓”之前,苗族内部早有自己区分血缘宗亲和族系的“苗姓”。
扩展资料
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地的灵魂,也是构成旅游吸引力的核心要素。西江苗寨之所以能够发展旅游业,最显而易见和最富有吸引力的核心资源,就是由上千栋木构吊脚楼依山就势构成的村落景观,以及蕴含在村落里面的苗族优秀传统文化。
西江苗寨历来以稻作农业为主要生计方式,村民谋生,以种植水稻为主,烧荒种小米次之,农闲时上山打猎以弥补肉食的不足。改革开放以前,农业在西江苗寨占据主导地位。改革开放后,西江苗寨开始零星出现各种经营商户。
到1995年,整个村寨仅有10户人家从事商业经营,20来户人家从事刺绣品加工,跟全国众多的民族村寨一样,生计单一、经济薄弱,没有任何现代产业作为发展基础。自2008年旅游开发以来,无论在景观景点打造、旅游文化产品供给、还是营销策略上,都紧紧以苗族文化为引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苗族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以苗族文化为引领成就西江苗寨快速发展十年
民族传统节日不仅本身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苗族多姿多彩的节日习俗中,也蕴涵着丰富的服饰文化信息。节日正是考察苗族服饰文化的最佳时机。 彭雪芳告诉记者,她计划对苗族一年中重要节日里的服饰文化进行系统考察,以此来研究苗族传统服饰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变迁。穿在身上的史书 正在消亡苗族服饰在不断的历史迁徙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不同的生活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着装方式,体现了苗族不同支系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它是苗族文化的载体,被称为 穿在身上的史书 。 彭雪芳表示。然而,从贵州到海南,彭雪芳目睹了一幕幕苗族传统服饰文化衰微的景象。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渗入,海南苗族的传统服饰正逐渐汉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受到当地黎族的影响。在贵州调研期间,彭雪芳曾拜访不少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了解 非遗 项目的传承状况、保护措施、成效及存在的困难。在台江苗族 破线绣 技艺传承人刘秀华家里,彭雪芳只见到50多岁的刘秀华和一台老旧的织绣机,刘秀华的女儿则常年在外地做服装买卖。 这个手艺不好学,也挣不到多少钱,我女儿出去打工一年挣的比我做这个多得多,她不愿接我的班啊。现在只要有人愿学,我就愿教。 刘秀华向彭雪芳感叹。一路调研下来,彭雪芳对苗族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困难,有了更深感受。 影响苗族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因素,一是机绣代替了手绣,服饰的差异性逐渐消失。越来越多的苗族妇女在日常生活中少穿或不穿作为支系标志的民族服饰,而从市场上购买大众化的成衣,苗族服饰仅出现在节庆、婚礼、祭祀、丧葬、社交等场合。二是后继乏人。现在苗寨中多数女孩都外出打工,少有年轻人学习苗族服饰技艺;懂得制作苗族服饰的基本上是在家务农的妇女,但她们的制作工艺已普遍不如老一辈。 彭雪芳说。寻找苗族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承之路从贵州到海南,彭雪芳一边调研,一边思考苗族传统服饰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可能出路。在考察台江县最具特色的苗族刺绣时,彭雪芳发现,刺绣作为一项民族文化产业,近年来在台江得到了大力发展。 据台江县产业办2012年统计,全县银饰刺绣企业有50家,从业人员约1.2万人。当年全县银饰和刺绣产业实现产值1.3亿元以上。银饰刺绣工艺品远销中国的许多城市及东南亚、欧美各国。在2012年意大利米兰的国际旅游商品展览会上,台江苗族工艺品在9天之内销售收入达20多万元人民币,并签下了100多万元人民币的订单。 彭雪芳表示,台江苗族服饰开发的成功,不仅为当地村民找到了一条致富门路,同时也为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开辟了一条充满生机的途径。相比之下,海南苗族服饰的发展现状则稍显落后。 海南苗族服饰处于自制自给的状况,开发程度不及贵州。它只在旅游点或节日期间才对外展示,没有真正进入市场竞争,在宣传力度上也远不及其他地方。 彭雪芳认为,贵州的成功经验无疑为海南苗族服饰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当然,在苗族传统文化商业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还需进一步增强保留民族文化内涵的意识。春节过后,彭雪芳的脚步又将继续深入到海南的五指山、保亭,以及贵州的黔西北地区等苗族集聚地,继续她的苗族服饰文化调查。采访行将结束,彭雪芳再次向记者提及她在台江亲历的姊妹节与独木龙舟节。 这两个节日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前者是官方与民间的举办方式并存,后者主要由民间举办。官方的介入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民间的努力则让人看到了苗族保护自身民族文化的强烈意识,以及文化主体所发挥的巨大能量苗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在这个民族也有着十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服饰。当游客们到贵州,云南,四川,广西这些地方去游玩的时候,就有可能领略到苗族服饰的魅力。而且不少的游客为了让旅行更加的有意义,因此会去租借一些苗族服饰来拍照,让画面定格在那一瞬间,从而留下美好的回忆。虽然苗族服饰又美丽又大方,而且具有非常鲜明的地方特色,但是却很少有游客去购买,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穿戴麻烦苗族服饰色彩鲜艳,种类繁多,对于爱美人士而言,看到如此漂亮的衣服也想穿上看看自己的上身效果。不过服饰所包含的内容是比较多的,尤其是女装除了短上衣百褶裙以外,还配有围腰银饰加以衬托,在头上,手腕上,颈部都配有大量的银饰。整体的样式虽然美观,但是在穿衣服上需要花费的时间过多,穿戴的步骤也过于繁琐,因此只是用于拍照,并不会想拥有它们。
二、实用性不强穿上苗族服饰之后,虽然十分好看,但是所需要承受的重量过大。这样的衣服对于日常穿着而言并不是特别合适,而且过于隆重,显得不日常,所以实用性并不是特别强。即使是因为好看,在景区将它买回家了之后,最后的下场也只有闲置,没有其他的作用,甚至还会占用家庭的收纳空间。因此对于游客而言,并没有购买苗族服饰的必要。
三、价格昂贵其实在网上购买苗族服饰的价格是比较适中的,但是放在一些旅游景点的话,由于店面的租金较高,如果想要获取利益的话,只能够从苗族服饰的售价上入手了。大多数景区的衣服售价都比较昂贵,是不少普通人都无法接受的价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