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苛求自己,能做到什么地步就做到什么地步,只要尽力了,不成功也没关系。
3.不回忆不愉快的过去,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没有什么比现在更重要的了。
4.友善地对待别人,助人为快乐之本,在帮助他人时能忘却自己的烦恼,同时也可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存在。
5.找个倾诉对象,有烦恼是一定要说出来的,找个可信赖的人说出自己的烦恼。可能他人无法帮你解决问题,但至少可以让你发泄一下。
6.到人多的地方去,让不断过往的人流在眼前经过,试图给人们以微笑。
7.锻炼人际交往中的亲和力,在单位上班及社会交往中,让自己坦然、真诚、自信、充满生命的活力,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
8.努力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自主,潇洒自在,为自己寻求快乐,需知焦虑、压抑、恐惧等消极情绪对于解决任何问题都无济于事,要学会心平气和、乐观、勇敢、自信,这些都是克服社交恐惧的精神良药。章月娥(资深心理咨询师)
恐惧的其实不是高速公路很危险,而是自己对未来的掌握能力,她不是车技不够好,也不是意志不坚强,而是她的想法本身是非理性的。通讯员章月娥(心理咨询师)案例:对高速公路的极端恐惧,给晓美的工作带来了很大不方便。因为在公司担任业务经理的晓美有几个客户是在杭州,所以几乎每隔半个月晓美就要往杭州跑一两次。本来,开车到杭州,走高速是最快的,但是晓美宁愿在路上塞车,也不愿意走高速。由于害怕上高速公路,晓美甚至有几次是买票坐大巴也不愿意开车过去。说起来,晓美真正开车上高速公路也就仅有那么一次。当时一上了高速路口,她就特别害怕,手心开始冒汗。人家的车一上高速公路就加速,晓美一上高速公路就减速,时速开到60公里,她就要不时踩刹车。让人难堪的是,后面的车不停地朝她狂按喇叭,有些讨厌的司机还故意从她的车旁边飞速超车绕行,真是把晓美吓坏了,她连忙亮起危险信号灯,走到最边上的救援车道上去。后来有好多次晓美也想挑战自己,但是离高速路越来越近的时候,她就双手发抖出汗,方向盘抓不住,所以每次到了高速公路路口,她就赶快掉头走。心理分析:晓美开车不敢上高速,看来这跟她的驾驶技术没有关系,主要还是她对高速公路的行车环境有恐惧心理。我们知道,开车的时候聚精会神,对路况时刻保持警觉,是安全行驶的根本原则。但晓美的关切程度超出了正常范围。人们在驾车时偶尔出现焦虑和紧张属于正常现象,但严重到恐惧害怕就可能患上驾驶恐惧症。显然,晓美坐别人的车在高速路上行驶一点不紧张,一旦自己开车,她就会想:我是不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冒险啊?我还这么年轻,如果一时没有掌握好,可能就会死于车祸!,这么一想她就会感到心烦意躁、无法忍受,也绝对不敢冒险开车上高速了。晓美由于一直不敢上高速,对开车上高速抱着战战兢兢的态度,就刺激了大量的心理问题出现,如恐惧、焦虑等症状,这些症状超出了理性的范畴,给晓美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晓美恐惧的其实不是高速公路很危险,而是自己对未来的掌握能力,她不是车技不够好,也不是意志不坚强,而是她的想法本身是非理性的。对于晓美来说,关键要在放松状态下驾驶车辆,对开车上高速要抛弃消极的心理暗示。(观察者网讯)据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公报10月6日消息,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布了任期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提出了目前为止占地面积最大的规划蓝图“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
报告指出,将在香港北部建设一个占地300平方公里、宜居宜业宜游的“北部都会区”,在满足约250万人口的居住需求的同时,还能与深圳形成“双城三圈”的战略性布局,为国家发挥“双引擎”作用,产生“强强联手”作用。
10月6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立法会发表《行政长官2021年施政报告》。图自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公报
10月6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表任内第五份施政报告,也是本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最后一份施政报告,勾勒香港未来发展。报告以“齐心同行 开创未来”为题。在今年《施政报告》的经济篇章,开宗明义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题,表明香港发展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林郑月娥表示,香港只要用好中央支持特区的政策,发挥独特优势,将可为经济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
建设“北部都会区”,构建“双城三圈”战略性布局
林郑月娥表示,香港拥有高度国际化的营商优势,在国际贸易中占重要地位。去年,香港的商品贸易总值全球排名上升至第六。受惠于内地有效控制疫情而保持供应链稳定,香港商品贸易总额由去年第四季开始反d。今年首八个月合计,香港商品贸易总额更高达65099亿港元,是有史以来新高。
林郑月娥指出,将建设香港北部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都会区”,并开拓更多可供居住和产业发展的土地。“北部都会区”包括元朗区和北区两个地方行政区,占地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天水围、元朗及粉岭、上水等已发展成熟的新市镇及其相邻乡郊地区,并有六个处于不同规划及建设阶段的新发展区和发展枢纽,覆盖由西至东的深港口岸经济带及更纵深的腹地。
“北部都会区”可额外开拓约600公顷用地作住宅和产业用途。整个项目完成后,总住宅单位数目将达90.5万至92.6万个,容纳约250万人居住;而职位数目亦将由现在的11.6万个,大幅增加至约65万个,包括15万个为科创产业的相关职位。
“都会区”能够推进陆港两地融合,与深圳形成“双城三圈”的战略性布局。在国家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港深两地紧密互动,由西至东建设了七个陆路口岸和相连的交通基建,使两地有条件跨越后海湾、大鹏湾和深圳河而相互连接,形成“双城三圈”的空间格局。
“双城”是香港和深圳;“三圈”即由西至东分别为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和大鹏湾罕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双城三圈”覆盖了深港口岸经济带和深圳发展最成熟的都市核心区,以及香港境内城市建设资源正在高速汇集并仍拥有庞大发展潜力的北部都会区。“双城三圈”空间概念的确立,有利港深政府共同促进两地在经济、基建、科创、民生和生态环境的紧密合作,发挥强强联手,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
近年来,香港与内地的经贸、科技等合作不断加强。报告指出,除了粤港澳大湾区外,香港特区政府与泛珠三角区域、北京、上海、福建和四川分别建立了合作机制,推动两地多领域的合作。在中央支持下,香港已着手与湖北省成立鄂港高层合作新机制。
满足房屋需求,改善民生
《报告》中也多次提及民生问题。
香港的贫富悬殊是大众关心的议题。为此,香港加快兴建公营房屋,在未来十年,香港政府已觅得约350公顷土地,可兴建约33万个公营房屋单位,比去年公布的数字略高,足以满足该十年期预计的30.1万个公营房屋单位的需求。
除此之外,过去几年,香港大幅改善现金福利。第一,推出高额长者生活津贴,让约57万名长者,每月领取3815港元的高额津贴。第二,优化在职家庭津贴计划,大幅增加金额和放宽申请资格,让收入不超过22400港元而育有两名儿童的四人住户每月领取最多4200港元津贴。第三,落实一系列改善综合社会保障援助措施,包括大幅增加租金津贴及放宽多项特别津贴资格等。林郑月娥表示,用于社会福利的经常开支由2017至2018年度的653亿港元,大幅上升至2021至2022年度的1057亿港元,四年间增幅达62%。
因此,根据去年底公布的2019年贫穷人口数字,香港成功把贫穷人口大幅由政策介入前的149万减至64万,为不少基层市民提供实质援助,让他们脱离贫困。
今后,香港政府将继续用现金福利协助有需要长者脱贫,并以职津为较低收入的在职住户,特别是育有儿童的住户,提供财政支援;加快兴建公屋,增建过渡性房屋。
林郑月娥在结语中指出,今天,香港在国家安全和选举制度双重保障下,已回到“一国两制”的正确轨道,她比任何时候都对香港更有信心、更肯定香港可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只要特区坚持以“一国”为本、“一国”为根,以“爱国者治港”,“两制”肯定会枝繁叶茂,香港仍然是祖国的掌上明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