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喜欢和我讨论大数据。我们的朋友认为,我们看到大数据,就好像有了集体老花眼:远看很清楚,近看就变得模糊了,对此我们无能为力。我们都知道大数据意味着什么——海量、高速、多维、低价值密度的真实数据。很难阅读。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详细了解个人的真实数据,但是很难想到利用这些数据对营销执行有什么具体的帮助(难点就在这里)。其实大数据对管理者的帮助就是提供一种掌控感,这和过去的迷信有异曲同工之妙。
看到客户的各种数据,会觉得很熟悉,什么都很有把握。但说到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又回到简单的看消费者以前消费/浏览了什么,然后推送他们(这也是某种宝和某种推的逻辑)。
在积累了一定的数据之后,我们就有了消费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收入分配和家庭成员人数、有车有房、对移动应用的兴趣、对阅读的兴趣等等数据(还有很多)。然后你就陷入了泥潭。如何才能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呢?
回到起点,我理解大数据的两个主要用途:一是观察趋势、市场和消费者行为方向(这是长期的)。第二种方法是通过分析可以和自己业务挂钩的消费者数据来销售,提高营销效率(这是短期的)。
有很多大数据机构,比如阿里云、CBNData,或者像德勤、毕马威这样的咨询公司,定期提供不同市场的消费者报告。这份报告的主要目的是给你一个长期趋势的分析。今天的文章重点是后者,即如何每天查看你的消费者数据,帮助公司提升业绩。现在很多大公司应用大数据主要有两种方式。
除了上面提到的简单粗暴的推送重复信息,更高级的用途是标签精准营销。,按年龄、性别、爱好、习惯、人生阶段给消费者贴上不同的标签;第二,确定什么样的消费者营销信息是有针对性的,直接到达的。
但是这种大数据应用方式有两个缺点:虽然大数据是无差别的获取目标消费者的行为记录,但是当我们在本地环境下使用这些数据时,仍然存在数据源不准确干扰的可能。
但是,这影响不大。直到有一天我们决定去商店亲眼看看发生了什么。结果,这些措施甚至根本没有增加营业额。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我们走到店门口,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很多中老年人坐在店门口看手机。
刚开始的时候,店门口有个公交站,因为店里有空Wifi,很多老人坐在店门口享受空的提示音等公交。
这就是所谓的游客主力群体,中老年人的真相。大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例子还不为人知。我还分析了一家网上化妆品店,数据显示,促销活动中超过50%的交易来自男性消费者的账户。所以这种促销似乎对男士产品更有效?但是,不是。当我们分析每个购物篮时,我们发现男性购买的所有物品都是女性的物品。其实这些女生都是用男朋友/老公的账号支付的。所以不能按照自己的思维去限定用户群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