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描述多芬是如何对个人护理产品进行市场细分的?

请描述多芬是如何对个人护理产品进行市场细分的?,第1张

1、地理细分。由女性个护领域成功进入男士个护领域,且得到成功的发展。

2、人口细分。在现有女性产品的前提下,推出多芬男士+护理系列主要面向25-54岁的男士。 

3、心理细分。多芬同时通过包装的设计来吸引男性消费者。以深灰色为基础色调,加上富有阳刚气息的主色调,“多芬男士十护理”的外观设计成功地吸引了预期的目标顾客。以及后期广告的宣传实。

4、行为细分。多芬男士十护理面部护理产品与该品牌下的其他产品通过连锁超市和大型商店分销,与露得清和Noxema等类似产品相比价格具有竞争力。每件最低价21.99美元,以低价吸引大量顾客。

扩展资料

在市场上,消费者总是希望根据自己的独特需求去购买产品,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可以把市场分为“同质性需求”和“异质性需求”两大类。

同质性由于消费者的需求的差异性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没有必要进行市场细分。而异质性需求由于消费者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不同、自身的心理和购买动机不同,造成他们对产品的价格、质量款式上需求的差异性。这种需求的差异性就是我们市场细分的基础。

随着互联网对社会影响力的逐步扩大,新媒体不断崛起。以微信、微博、朋友圈等为代表的自媒体营销更是如火如荼。那么接下来我跟读者一起来看一下社会化媒体营销案例分析吧。

社会化媒体营销案例分析一

多芬: 让美丽发声

妮丝·帕特洛(Gwyneth Paltrow)的照片相比,大多数女性都会觉得自己虽然不漂亮但也很胖啊

2014年,全球女性共在Twitter上发布了500万条推,抱怨自己的容貌和身材。与之相比,微信朋友圈上的中国女性立马显得自信而向上。

多芬希望改变Twitter上自卑和自怨。其联手Twitter,应用语义分析监测负面的自我评价,鼓励发推人自信起来,并推送由专家提供的“美不在外表”的“建设性”建议。此外,在奥斯卡颁奖典礼期间,多芬发布了一系列推文,鼓励女性在看到红毯上的明星时不要“自卑自弃”。

从2004年开始,多芬花了11年的时间纠正我们的审美。 从《真美素描》(Real Beauty Sketches)到选择美丽(Choose Beautiful), 以 Real Beauty为母题的各种活动不断鼓励全球各地的女孩们相信自己的内在美和外在美。

所谓的品牌价值传递和文化引领,以及品牌和消费者“共生和共赢”的关系,应该就是这样吧。而探索与社交媒体平台的更高层次的合作,是多芬“让美丽发声”案例值得思考的地方。

   社会化媒体营销案例分析二

Uber

作为在2015年讨论量巨大的一个品牌,Uber在社会化媒体营销上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你要说Uber在2015年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社会化营销大案,似乎也没有。Uber在2015年的成功有两点,一是产品本身引发的讨论,作为共享经济的始祖级别产品,Uber的出现有利于闲置社会资源的利用,也更有利于居民的方便出行,它是一个对用户来说足够好的产品,共享经济汽车的竞争者是另一端的垄断性出租行业,因此Uber当然会损伤受益者的利益,但因为其产品的价值,每当管制部门作出不利于Uber的决策,它总是会在社交网络上得到声量巨大的支持,它在社交网络似乎给人造成这样一种错觉——反对Uber就是反对经济和社会进步。

当然除产品本身的价值点之外,Uber成功的第二点是基于平台的巨大用户量作出的一系列营销案例,而且由于其一直持续不下的声量,很多其他品牌都将与Uber进行跨界营销合作视为一种荣幸,这点看看年末刷爆朋友圈的那篇《微信平台全面封杀UBER的24小时里,优步做了什么?》就会有所了解。

社会化媒体营销案例分析三

大圣归来

说到优秀的国产动画片,大部分人的记忆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黑猫警长,葫芦娃上。国产动画似乎在那之后就默契地陷入了集体沉迷。2015年一部国产电影《大圣归来》的成功则让人看到了一点振兴的希望。

《大圣归来》票房的成功可以说与社交网络的助推密不可分。这部低调的在上映前没有做过太多宣传的电影在上映的前几天排片量很低,但口碑不错,看起来它很可能遭遇大部分小众电影的结局——口碑不错,但上映几天后排片量迅速下降,最终票房惨淡,但《大圣归来》的结局却并未如此。在上映几天后,开始有大批量的人在社交网络上讨论这部电影并给予非常高的评价,同时大批人对这部优秀电影如此低的排片量表示不满。很快开始有人以支持国产动画片为口号号召网友到电影院给予这部电影实际支持,利益至上的电影院似乎看到这部电影的潜力,在舆论的引导下逐渐提高《大圣归来》的排期,某影院还以支持国产动画为由在微博上公开宣布大幅提升排片量并号召网友前来。于是这部看起来小众的电影走了一条口碑逆袭,进而逆袭票房的路线。

《大圣归来》的票房最终超过10亿,这个数字在电影上映前没人能想到。

社会化媒体营销案例分析四

2015年农历年后,很多人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被柴静的“穹顶之下”刷屏。“穹顶之下”来的正是时候,中国多个城市连年遭遇雾霾,人民对空气质量的关注度空前提高,对城市的生存环境日益不满,2月28日,柴静的《穹顶之下》在多个视频网站播出,迅速引发巨大关注,接下来在更短的时间内它借助社交网络引发了巨大的社会讨论,它的影响从一线城市扩散到三线城市,从社交网络扩散到日常生活中,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3月2日,视频播出几天后,腾讯视频的播放量超过1亿次,乐视和优酷等各大视频网站的播放量也超过了千万。一个关注度巨大的社会热点问题,往往也会引发争议,《穹顶之下》同样如此,但伴随争议的则是讨论量的几何级上升,雾霾问题从未在短时间内集中获得过如此巨大的讨论。如果没有社交网络,《穹顶之下》引发的雾霾问题同样会引发关注,但它的关注度绝不会这么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87949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1
下一篇 2023-04-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