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一台来自高原的生命颂歌

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一台来自高原的生命颂歌,第1张

云南映象》是一台将传统和现代融为一体的舞台新作,是一场有着浓郁民族风情的文化盛宴,并由此刮起了“原生态”歌舞的热潮。 这部民族舞剧既体现了云南各个地区的传统舞蹈,也代表了我国现代民族舞的发展方向 。它使我们从“原生态”文化中看到了民族记忆,使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重新恢复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一、《云南映象》的创作理念

01.原生态

《云南映象》是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经过大量走村串寨的采风后,将云南少数民族歌舞重新融合、编导而成的大型歌舞剧,杨丽萍在这部舞剧中出任总编导和艺术总监,并领衔主演了这部大型舞剧。《云南映象》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来自民间的舞剧, 它体现了云南各民族的传统歌舞之美,也是杨丽萍舞蹈思想的完美体现。

杨丽萍谈《云南映象》的创作:

是将流失在偏远地区,分散在民间的音乐和舞蹈挖掘出来,搜集整合,建构出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具有本土风情的艺术,然后把其成品搬到舞台上来。它记录了最古老的那种激动生命的舞蹈方式。

“原生态”是舞剧《云南映象》的美学主张之一 ,台上的村民用肢体和歌声,热烈地表现着对故土的热爱。那种来自高原的力量、质朴和单纯,它似一株山涧的幽兰,让台下的人闻到了泥土的清香、山气的芬芳和野生的幽香。

02.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云南映象》中的另一创作思想 。舞剧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对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热爱,并这种“天人合一”的文化融入其中。

一方水土,养一方生灵;一方生灵,敬一方水土。不是自己的神祖,不会保佑自己;不是自己的家园,不会抬举自己。

这句话是杨丽萍对《云南映象》创作理念的讲述,也表明了作为一名从云南走出来的白族舞蹈家的心声。原生态、天人合一的理念,无不体现在舞剧的一人一物、角角落落中。

二、《云南映象》的艺术欣赏

《云南映象》由序:混沌初开,第一场:太阳,第二场:土地,第三场:家园,第四场:火祭,第五场:朝圣,尾声:雀之灵,七部分构成。

融合了云南少数民族的:太阳鼓、象脚鼓、芒鼓、铜芒、神鼓、铜镲舞、烟盒舞、花腰歌舞、伞舞、月光独舞、甩发舞、新平花腰傣、打歌、牛头舞、面具舞蹈、葫芦笙舞、纹身、东巴舞、涅磐、藏族舞、玛尼石、转经筒、孔雀等民族歌舞、图腾信仰、以及生产生活工具等原形态,展现着天人合一的舞蹈思想。

第一场“太阳”

展现了人类久未蒙面的原始土著时期,鼓声敲开了民族起源,也敲开了整个舞蹈的序幕。

“太阳和月亮,

从东到西追不停,开天的时候就走成一路了;

男人和女人,

从生到死离不得,

辟地的时候就连在一起了。”

这一场几乎囊括和展现了云南各民族的所有鼓器,对当地人而言,鼓不仅是一种乐器,也是一种图腾崇拜,它象征着本民族的起源。伴随着图腾崇拜孕育而生的是鼓器的传说,云南关于鼓器的传说堪称中国之最,最有名的便是基诺族的传说:

洪荒年代基诺族的祖先阿麦腰白造了一只太阳鼓,麦黑与麦妞藏在鼓内躲过了灾难,繁衍了基诺族的后代。太阳鼓从此成为了基诺族最神圣的器物,并由此衍生了太阳鼓舞,每到除夕夜太阳鼓敲响就会被敲响,而这也成为了基诺族美好生活的福音。

“太阳”里的鼓声有着和基诺族的太阳鼓异曲同工之妙, 鼓点贯穿着生命的孕育、成长、茁壮到最终的消逝,是对生命的敬畏与表达 。

第二场“土地”

“土地”由“月光”(杨丽萍独舞)、“彝人伞”(黑彝)、“烟盒舞”(彝族尼苏支系)、“女儿国”(新平县花腰傣)、“打歌”(南涧彝族),“石屏花腰彝歌舞”组成。

“月光”是杨丽萍的首次独舞,运用“剪影”的舞台艺术,营造出一种明月当空、月色朦胧的氛围。舒缓的音乐、柔美的舞姿,给人以无限遐想的可能,可谓民族舞艺术登峰造极之作。

“花腰彝歌舞”中“海菜腔”节奏高亢起伏,没有任何的器乐伴奏,中间加入杨丽萍用云南方言低低的吟咏:“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壳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歇下来么火塘会熄掉呢?”那是一种强大的对生命的本原的尊重,再次烘托了”土地“的主题。

第三场“家园”

这一场主要讲诉的是“万物有灵”的思想 。万物有灵认为天下万物皆有灵魂。也正因此,杨丽萍将云南先民信奉“树” “树精” “小朴少” “生灵” “将逝去的家园” “祥和”结合在一起来表现”家园“的主题,展现出少数民族先民们对山神、树神、寨神、石神的敬畏之情。

“家园”是一场群舞,演员们通过快速拍手与击地高歌,表达着对家园的珍惜、敬仰之情,同时也警示着我们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这种震撼之情贯穿六整场演出。

第四场“火祭”

这里的青草会跳舞,如果你愿意在地匍匐;

这里的石头会说话,如果你愿意用灵魂倾听。

这里的山离天近,所以神话还活在放牛人的山歌里;

这里的水和石一起流,

所以神灵和老乡一起喝醉酒。

这是”火祭“的旁白。

“火祭”由“甩发舞”、“葫芦笙舞”、“面具舞”、“纹身"、“东巴舞”(丽江县纳西族)、“牛头舞”(佤族)、“涅磐”组成,它是人类进入文明的象征,是生命演进的一个里程碑。

少数民族中有很多和火有关的节日,最典型的就是彝族“火把节”祭火仪式,以及发生火灾后的“送火神”仪式等等,它被看作是人类生命的基础,人们对其有着强烈的崇拜之情。

“凤凰涅磐”就是表达着彝族对火神“阿依迭占”的崇拜,对生命生生不息的向往。

第五场“朝圣

“朝圣”由雪山”"藏族舞”“转经筒” “玛尼石”组成。用身体丈量大地的信徒、色彩斑斓的经幡、圣洁的玛尼堆,完美的舞姿,为观者展现出一幅雪山、天国图景。

他们走向神山,走向心灵的理想天国,表达出对圣洁宁静世界的向往,表达着人们对山神的信仰。

尾声“雀之灵”

“雀之灵"以一只亭亭玉立的白孔雀形象,展现了初到凡间的精灵,踏着羞涩的舞步,满是傣家的风情。

“雀之灵”中美丽的羽翼是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对凡俗生命的超越。舞者通过肢体语言表达了对“孔雀”的崇敬,当孔雀最后挥舞着彩羽离去时,孔雀所拥有的桀骜品格也被体现的淋漓尽致,让观众久久不能忘怀。

《云南映象》是对原生态歌舞的浓缩,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 在这台舞剧中,祖祖辈辈的生命被还原,鼓舞、烟盒舞、打歌舞、甩发舞、海菜腔中,每一个对自然尊重与敬畏的细节都能让我们泪目,这就是民族文化与心灵的碰撞。

杨丽萍说:“我很庆幸自己出生在云南这个歌舞之乡。” 在那里,我们看到了真善美与至情至性并存的七彩云南,并留下了深刻的“云南映象”。

活跃市场19年、演出7000余场的《云南印象》因疫情原因被迫停演,而在同一天,中国现代舞团“陶身体剧场”也因成本压力终止了4月下旬的艺术节演出计划。多方面围困之下,中国的演艺经济市场面临着不容小觑的发展难题。行业主体如何自救破局,“有形的手”又该如何纾困扶持,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百转千回的中国演艺经济市场。

杨丽萍

据了解,《云南映象》70%的演员来自云南各地州甚至田间地头的本土少数民族演员,据开屏新闻,目前,《云南映象》演出人员根据公司规定已与公司解除劳动合同并进行相关劳务补偿。“坚信以后还可以看到。”“相信这只是暂时的。”不少网友纷纷表达了对《云南映象》和无数经典作品的不舍和惋惜。但与此同时,大家也都充满期待,待疫情结束后,这些经典作品都将重返舞台。

今年适逢虎年,杨丽萍拍摄了生肖系列舞蹈《虎啸图》,并借助高科技的网络手段进行传播,试图通过另外一种艺术形式,在没有舞台的情况下,找到一种可能性。她表示,在这个疫情之下,我们需要用老虎的精神,老虎的力量继续抗争。我们这个作品里,表现了很多美好的,生命的力量。在这个作品中里,有男女的美好的爱情,有生龙活虎的舞蹈,还有孩子们,我觉得孩子们是我们的希望。

终于撑不下去了

作为中国舞蹈史上第一个完全由个人编排、推广的舞蹈,“云南映象”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19年间,它全球演出超过7000次,平均每天就有1场。它在云南还有常驻大剧院,它是云南的名片,也是中国民族舞的象征。疫情期间,去云南旅游的人骤减,“云南映象”演出门票入不敷出,跨省演出又被取消……硬撑了2年多,他们终于撑不下去了。

杨丽萍心里很不是滋味,她为演员做了劳务补偿,看着亲自挑选的人一个个离开,她的心里很难过。从艺50多年,这是杨丽萍第一次掉泪。她的一生经历过太多困难,吃过苦,挨过骂,她都没有屈服过。这次,她还能找到新的出路吗?我们不知道,但以杨丽萍的性子,她绝对不会轻易放弃。

结语

杨丽萍哭了,被迫解散了自己的《云南映像》团队。19年前,杨丽萍因为非典,曾经解散过《云南映像》团队。她万万没想到,19年后,自己又要亲手解散这个团队。二度解散,心如刀绞,泪如雨下。所有喜欢杨丽萍的观众,所有喜欢《云南映像》的粉丝都在流泪,这样的局面还要延续多久?那些失去工作的人们该怎么办?他们如何找到下一份工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88024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1
下一篇 2023-04-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