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基本法解读--市场营销(小结)

华为基本法解读--市场营销(小结),第1张

华为基本法解读--市场营销

第一、市场的占比就是企业的竞争力,决定市场的地位。

做营销就是要坚决理解在任何一种品类在细分市场的任何一个区域里面获得最大化市场占比的营销理念。

对准产品的细分,对着市场的细分,对准客户的细分,对准需求的细分。

以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目标全力去规划企业的何种产品能够在区域市场形成绝对第一占比。要么调整产品,要么调整客户,要么精准市场,否则以别无退路。

并且还要以品牌的影响力营销的网络以及服务的网络所构建的能力集中影响和提高市场的占比。

第二、抓住两个市场、抓住两个客户,全员一杆q攻城拔寨。

一切围绕战略市场,一切围绕潜力市场,一切围绕新产品,一切围绕成熟产品。

在营销上坚持聚焦理念,把市场分为战略市场和潜力市场,实际上,就是容量大竞争最激烈的那必须是战略市场的定位,空白市场有容量那必须是潜力市场的定位。

找准了市场的定位,我们就需要为了产品的选择,用成熟的产品还是新产品去主导市场的竞争策略,这就需要对所在市场的竞争现状与精准的分析,最终选择用新产品还是成熟产品攻打市场。

第三、客户分类、产品分类,确定产品和客户的有效组合,最终以客户经理和产品经理的双重角色锁定客户。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一方面需要对客户进行分类,这需要对客户的需求层次,竞争对手的竞争对比分析,市场产品的结构层次,通过三个主体的不同层次的定位,去找到我们企业客户分类的标准。

建立了详尽的标准以后,实际上剩下的时间就是挑选产品组合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所以市场的洞察和客户需求的分析才是营销管理的重中之重。而并非产品本身。

同时我们还需要看到做营销管理,必须要充分扮演两个重要的角色,也就是客户经理和产品经理,一方面对他的需求的痛点要感同身受,同时需要对客户的人性本身有感同身受。

所以,做销售的难度就在于不仅要做好产品服务本身,同时还要做好客户服务本身。实际上我们是要同时服务于两个对象,并且都应该协同兼顾,系统规划。

第四、营销队伍建设作为我们的主要的能力管理方式。这是取胜的决定性因素。

以前毛主席讲,当政治路线一旦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

实际上在这个地方同样适用。当客户的需求一旦确定以后,营销团队就是决定性因素。如何进行对准产品,对准人性的营销方法和技巧就成为我们营销能力建设中有关业务能力的主要赋能内容。对产品的细分对客户的细分,特别是公司的产品的特点如何去对应客户的分类,模拟的沙盘演练需要不断地重复学习和理解。

第五、市场攻坚战,资源的动态优化配置效率是验证企业组织能力的核心指标。

我们经常见市场有很多困难,客户的需求有多难满足,竞争有多么残酷等等,其实这些我们认为都不是最大的障碍。

而真正的障碍就是如何将内部的资源有效地协同一致去服务外部的目标,这世界上是非常非常困难的,这也是目前企业竞争中难以逾越的显性障碍。这里强调了组织能力的构建是多么的重要。

特别是组织效率机制的建设,同时还要求我们组织的快速反应能力要体现在,当外部的市场竞争及客户的需求发生变化时敢于决策投入相应的资源获得客户的成交。这种决策的能力和反应速度又成为了企业竞争中的第二道生死存亡线。

总结一下, 市场营销体系的构建,需要聚焦以市场为目标的分析,以及以营销为手段的分析。

一个对准外部的环境和目标,一个对准内部的资源和能力。

如果说要将市场营销说的更简单一点,实际上就是用企业最大的资源配置效率来满足市场的客户需求。

外部提升市场的产品力,内部提升企业的管理力,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的做法就是打造营销力的全部过程和内容。

短短20年,华为一跃成为国内行业翘楚、国际同业领先者,它实际使用了三大招数,即“三板斧”。 第一板斧:借船出海 全球化时代,一个企业要发展,必须要进入国际市场。全球IP领域,第一大市场是北美,第二是欧洲,第三是日本,然后是亚太和中国。 2003年,华为已大规模进入东南亚、非洲、南美、东欧等市场。由于北美等市场的门槛相当高,华为在这些地方缺乏品牌认知、渠道和示范用户,一直没有太大突破。如果在北美孤军奋战,不知要耗费多少人力财力,效果也不可预知。华为很快找到了一条捷径。 2002年6月,华为与3Com公司开始谈判成立合资公司事务。华为以其数据通信的中低端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相关业务和资产出资,占51%的股份;而3Com公司以1.6亿美元外加技术产品专利授权和中国区的所有资产,占49%的股份。3Com的渠道体系、网络(代理商达5万家)也对华为3Com完全开放。华为3Com总部设在香港,内地总部设立在杭州。任正非出任CEO,3Com的CEO任新公司董事长。在长达9个月的酝酿、谈判后,华为3Com于2003年11月正式成立。公司主要面向全球企业用户提供数据通信领域的相关产品和服务;并在中国大陆设立独资公司承担研发、生产以及中国市场的销售业务。 当时直接管理华为3Com的华为方总经理郑树生认为:与3Com的合作是华为数通在2002年后迅速走向国际化的一个战略举措。 华为将部分网络资产放在与3Com的合资公司中,3Com与华为交叉技术授权,这使得华为的数据通信产品可以通过3Com的通道获得与国际电信巨头合资、合作的经验,以绕开思科的产权官司,顺利进入梦寐以求的欧美主流高端市场。同时,3Com公司在欧洲和全球有近5万家渠道营销体系,如果华为借助它的渠道营销体系,就可以省了服务和培训,以及对不同国家沟通和熟悉的过程。3Com把研发中心转移到中国,也降低了成本。 2004年是华为3Com大步走向国际化关键的一年,其数据通信产品销售额增长了100%。 第二板斧:自主研发+拿来主义 由于国际电信巨头的技术封锁,华为刚刚起步时,不可能与国际巨头有平等对话进行技术合作的机会,因此,华为将所有资金都投入到了C&C08程控交换机的研制中。孤注一掷,终于成功,C&C08交换机奠定了华为在国内通信行业的领先地位,并靠此打入世界市场,就因为华为的核心知识产权几乎没有一点是外国的。 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后,华为在美国达拉斯、印度班加罗尔、瑞典斯德哥尔摩、俄罗斯莫斯科以及中国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研究所。华为的3G等产品实现了全球同步开发。华为的传输芯片是自己开发的,2.5G以下的传输芯片华为做得比国外的好,而2.5G以下级别的交叉能力是全世界最强的。华为在新一代传输体制SDH中展现了强大的活力。尽管一直坚持自主研发,但华为不排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技术进步。而华为使用最多的一招是技术拿来主义——通过收购获取必要的技术积累。 在全球高科技产业的低迷期,华为在美国展开了一系列小规模、低成本收购。2002年年初,华为完成了对光通信厂商OptiMight的收购,加强了自身在光传输领域的技术实力;2003年中又完成对网络处理器厂商Cognigine的收购,加强了自身在交换机和路由器核心处理器方面的能力。另外,华为还在硅谷投资了一家叫做LightPointe的自由空间光通信(FSO)厂商,取得了FSO设备的贴牌资格。上述收购活动使华为强化了传输与接入领域的技术优势。 除了直接收购和建立合作联盟外,华为还以投资的形式协助一些小公司发展,以获得技术支援。LightPointe Communications是一家总部在圣地亚哥的公司,拥有一项利用激光进行无线传输的光纤技术。电信市场调研公司Pacific Epoch创始人保罗·魏德透露:华为曾经以风险投资的形式向LightPointe Communications投资200万美元。收购是国际大公司整合资源、迅速覆盖目标市场的常用手段。华为直接收购一些小的技术型公司,可以降低研发成本,集中精力攻克核心技术。不过对收购,华为明显非常谨慎,直至目前,收购规模都比较小。未来,华为还会以这种小规模收购的方式迅速获取某些技术上的突破。而在华为的实力足够强大的时候,才会采取更大规模的收购行动。第三板斧:与竞争对手“手拉手” 2004年2月12日,总投资金额为1亿美元的西门子华为TD-SCDMA正式成立。华为希望通过双方的市场和产品应用层面上的商业联盟,把合作方向真正深入到技术标准的具体应用上,从而为华为国际化助力。 任正非认为:华为的国际化是一步一步完成的,是与一个跨国公司合作然后再与另一家跨国公司合作推动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的技术能力代表着与合作企业交换许可的话语权。为了保证企业在核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华为重视广泛的对等合作,包括OEM形式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从而能使自己的优势得以提升。在合作中,华为坚持不卑不亢、平等友好原则,这也得到了国外著名公司甚至一些竞争对手的信任。1998年,华为最开始是与摩托罗拉洽谈在GSM产品方面合作,并在国际市场上以摩托罗拉的品牌进行销售。由于双方实力存在明显差距,谈判进展非常缓慢,直到2002年才达成合作协议,但成效不大;2000年,华为又与朗讯洽谈以OEM方式提供中低端光网络设备,由于朗讯内部原因和对逐渐壮大的华为心存戒备,双方最终没能合作。尽管如此,华为还是先后与西门子、英飞凌、德州仪器、摩托罗拉、微软、英特尔、升阳微电脑、3Com、NEC、松下、TI、英特尔、SUN、IBM等多家公司开展过多方面的研发和市场合作。其中,与NEC、松下合资成立了宇梦公司;IBM则为华为设计基础生产系统;而通过与移 动巨头高通合作,华为进入了葡萄牙的CDMA450市场,如今CDMA450在全球遍地开花,华为则拿到了全球60%的市场。 华为经常去国际竞争对手那里参观、学习,双方高层更是时常交流。曾经有人问任正非:你们是竞争对手,别人怎么会让你去看呢?任正非说:和平与发展是国家之间的主旋律,开放与合作是企业之间的大趋势,大家都考虑到未来世界谁都不可能独霸一方,只有加强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获得更大的共同利益。所以他们愿意给我们提供一些机会,这种广泛对等的合作使我们的优势很快得到提升,可以迅速推出很多新产品,我们也就能在短时间里提供和外国公司一样的服务。 专家观点: 走出去,先解决好海外“户口” 像华为、比亚迪,老板对国际化的思路很清晰,知道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夯实自身的基础,也就是说,知道自己一步步该怎样做。但是中国有很多企业是仓促走出去的。其实国际化是一个长期性的战略,很多跨国公司如日本企业,完成这个过程都花了上十年的时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88902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 2023-04-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