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明镇位于崇州西北部,距崇州市区6公里,幅员面积36平方公里,素有竹编之乡的美誉,全镇5800多户农户中有30%以上专业从事竹编。
道明竹编是以道明镇为中心,辐射我市济协、东关、白头、公议等乡镇的农业产业带。道明竹编拥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特别是从清代初年,至今的300多年时间里,道明镇竹编经历了由粗到精,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一棵棵糍竹,经过去青皮、剖片、日晒、划篾丝、染色等工序后,再通过编、绞、琐、插、拉、穿、扣等工艺技法,编制出造型悠美,工艺精湛,丰富多彩的竹编工艺品、日用品等。包括各式篼、篮、盘、瓶、灯、扇、盆、椅、画近15个大类,800多个花色品种,艺术竹编有壁挂、花插、茶具、凉帽、竹包、仿古家具、竹丝彩绘等,尤其是竹编书画堪称一绝。道明竹编制品,以其新颖、独特的外型,常常作为馈赠佳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享誉全国,甚至远销海外。1992年道明镇被四川省文化厅命名为竹编艺术之乡。2004年道明竹编被收入由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主编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概览》。上世纪80年代,道明镇的赵思进等4名竹编技师曾先后走出国门,到哥伦比亚、牙买加、格林纳达等国家,传授竹编技艺,受到所到国及其人民的热烈欢迎。
道明竹编对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妥善保存民族文化遗产,可谓意义深远,利在当代,造福千秋。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被国家授予竹编工艺之乡道明镇,竹编技艺代代相传已有千年以上。道明竹编具有浓郁的川西地方特色,反应了川西本土的乡土文化,展现了川西地区古蜀文化风采的一道风景线,是川西地区唯一保留较完整的竹编工艺,其对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妥善保存民族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近年来,因为工艺落后、技术老化、身怀绝技的竹编艺人后继乏人等原因,已经没有多少人从事竹编了,川西第一竹编市场也不存在了,道明竹编工艺日渐萎缩,产品大多是生产中使用的蔸箩等大路货。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批能够从事道明竹编工艺的艺人必然会远离我们而去,而却没有人任何一个年青人再能从事该项工艺,致使该项无价的非物质文化面临濒绝的现实。 崇州市道明镇日前举办了首届竹编艺人现场表演赛,邀请40余名竹编高手到白塔湖畔参赛。“下一步,就要加大政府投入,吸引各种社会资金和动员全民参与,做好遗产保护、管理和监测,建立一套针对文化遗产资源和文化旅游业的新管理体系。”昨日,崇州市文化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虽然入选了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道明竹编不能成为‘活化石’,应该从工艺、品种等方面借鉴其他竹编的经验。”道明镇有关人员告诉记者。为了恢复道明竹编的勃勃生机,目前,道明竹编已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建设了“川西第一竹编市场”,组织竹编户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为了‘道明竹编’的明天,我们需要对竹编工艺进行‘大换血’。”道明镇主要负责人表示,“道明竹编”入选成都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该镇将制定有关产业发展规划,使“道明竹编”成为促进当地群众增收的特色产业亮点。 快!太快了!不到半个小时,就编织出了一个如此漂亮的宫灯外罩,这样的灯罩一般人至少要一个钟头。昨日,道明竹编的故乡-------崇州道明镇在白塔湖畔举办了首届竹编艺人现场表演赛,40余名竹编高手参赛,几位来自邛崃的观摩学习者看到众多高手竞技的场景,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
道明竹编有2000多年历史,分篼、篮、盘、碗、灯、扇等150多个大类,3000余种花色。1995年,道明镇被文化部授予竹编之乡称号。
竹编之乡能工巧匠的表演果然名不虚传。有着50多年竹编历史、今年66岁的康清明仅用40分钟就编成了一个精美的果盘。12岁的女孩小杨已有4年的竹编历史,一根根的篾条在她手里如丝带般柔顺,上下飞舞,不大工夫,一个精致的竹编花盘便呈现观众眼前。其他参赛选手也纷纷亮出拿手绝技,穿、插、钉、锁、缠、套等技巧一一展示。两个小时里,果盘、灯笼、花瓶等一个个竹编工艺品相继从表演者的手中诞生。
前有福建竹编,后有江安竹编、青神竹编。与这些竹编新军相比较,我们镇的现在确实有滑坡之忧。道明镇党委书记吴敏对道明竹编的现状并不十分满意。最主要的是工艺落后、技术老化、竹编艺人后继乏人。这次表演赛实际上是'道明竹编'创新人才的一次海选,只不过是悄悄进行,我们不想让比赛给竹编户增加压力。
通过镇竹编协会工作人员的详细记录,大赛组委会从竹编外形、品相、编织手法等标准评分,遴选了15名选手进入镇上的竹编创新技术开发人才库。这15名选手年龄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25岁。近期,将组织他们到青神县学习参观--师傅反过来向徒弟学习啊,青神的技术是道明传过去的。争取创新出一批有艺术含量和市场价值的竹编产品打入市场,重振'道明竹编'的辉煌。方驰本报记者李微敖叶荣 部分市民昨日打进热线,表达了同一个心声:有些非物质文化濒临失传,政府重视并对此进行保护,真是一件好事。
王先生说,除了扬琴外,要保留那些街边艺术(如道筒、荷叶等)很难。保护非物质文化的专业人员李凤鸣建议,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对成都的非物质文化进行好好保护。
金先生则建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手艺形式内容老化,应该在保持原有的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创新,还要走精品型发展,甚至可以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拓广到国外。政府在这方面应该做出很具体的保护性和引导性的措施。 前有福建竹编,后有江安、青神等竹编新军--虽然崇州道明竹编在川西坝子久负盛名,近来道明镇竹编协会会长雷文全却有些担忧。
道明农民素有竹编传统。竹编与棕编、藤编称崇州三绝。1996年该镇成立竹编协会后,形成了协会+企业+农户的格局,有近千年历史的道明竹编成为支柱:全镇6000多农户中,4000多农户从事竹编生产,形成了8个专业村带动周边公议、白头、济协等乡镇的2000多农户2003年,全镇竹编业产值达4000多万元,仅此一项全镇农民人平纯收入上千元,一些竹编大户一年纯收入上万元。像龙黄村的倪自清,永乐村的赵朝文、丁儒贵等。许多搞竹编的农民都新建了住房。镇上的同志告诉记者。
它是我镇农民的主业,现在却有滑坡之忧。2月5日,雷文全对记者说。前两年该镇竹编业年产值达6000万元,现在减少了。
据了解,道明竹编协会负责竹编运销渠道的理顺,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新产品的研制,组织竹编户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并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建设了川西第一竹编市场。协会除在网上发布道明竹编的信息外,多次组织竹编企业和大户到外学习观摩。主要产品已由大路货向食品包装、竹编旅游工艺产品等方向发展。道明竹编外销量相当大,近3/4都销到了省外,基本实现了订单生产。雷文全说。
担忧从何来?道明竹编靠一些龙头企业带动,年产销收入在百万元以上的有7家,但问题也就恰恰出在协会内部各产销企业身上。道明竹编协会属于松散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内部企业的产销各自为政,虽然镇上和协会多次努力想把竹编产销 企业的经济联系搞得更紧密,把生产、销售和市场价格等诸多方面协调统一起来,使企业和农户获取最大利益,但每次都毫无结果,甚至想把道明竹编注册商标的努力都因一些企业老板认识不一致而作罢。
竹编值得传承是因为竹编具有实用价值。
竹床、竹椅、茶具是中国的传统竹质品家居,将竹材运用到家具的制作工艺中,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竹子其环保、美观的材质特性,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是家居制造的不二选择。
竹子的专属特性就是冬暖夏凉,在家居设计中,更符合四季的更替,气候的变化,其实用价值就远远超过了木制品。最后,使用竹编工艺所制作而成的家居用品,既能保持原生态的天然肌理,又能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这恰恰迎合了现代人们对于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向往。
竹编的特点:
竹编所用竹丝断面全为矩形,在厚薄粗细上都有严格要求,厚度仅为一两根头发丝厚,宽度也只有四五根发丝宽,根根竹丝都通过匀刀,达到厚薄均匀,粗细一致,观者无不赞叹其难。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着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
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在传统技艺街区展出了不同风格的竹编作品,既有历史悠久,技艺高超的青神竹编,又有将现代流行时尚与中国传统文化工艺相结合的刘氏竹编,博采众长。
中国是世界上竹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竹、最善用竹的国家。竹子与中国文化发展息息相关。《新华字典》中“竹”作部首的字就有187 个。用竹子制成的生活实用品、工艺美术品数不胜数颂扬竹的文学作品比比皆是。人们崇拜竹子,赞美竹子。竹子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又与兰、梅、菊并称“花中四君子”。“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备受国人赞赏,奉为做人的准则。苏轼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中国历史上有“竹祖龙孙道崇拜”,民间有“爆竹声声祈平安”的习俗。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称赞竹子是“东方美的象征”,誉中国为“竹文化的国家”。竹文化及其特色所具有的广泛吸引力,正是竹文化旅游市场的潜力所在。发掘利用竹文化,发展竹文化旅游,对丰富旅游内容,提高旅游文化品位,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和发展旅游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发掘利用竹文化旅游资源方略 1.竹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我国现有400 多竹种和约360 万公顷竹林,赏竹胜地有浙江安吉竹乡、江西吉安竹城、九华闵园竹海、四川长宁竹海等。江西新奉特大毛竹、广西花坪方竹林、湖南沅陵湘妃竹、四川重庆慈竹、安徽池州罗汉竹、四川江安人面竹,这些奇特的竹种引人入胜。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竹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我国已完成了竹资源普查,不少地区除通过国家森林公园及风景名胜区对竹种质资源保护外,还专门建设竹子引种园、竹子公园来保护和利用竹子种质资源和竹子物种多样性。 2.竹人文景观建设 (1)竹与中国园林中国园林一直被称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竹子在园林中运用相当广泛,形成了一整套理论和方法。如竹类植物成景的各种方法、园林植物分类的各种方法、竹子园林建筑方法等等。用竹子造园的最早记载见于《拾遗记》:“始皇起虚明台,穷四方之珍,得云冈素竹”。唐宋时期,文化艺术达到空前繁荣,诗、书、画发展,特别是竹诗、画盛行。竹子用以象征文人的气节,文人墨客从不同角度欣赏和歌咏竹子,写出了竹子婵娟挺秀、飘逸萧洒的风姿虚心高洁、傲雪凌霜的神韵。这时期中国园林在魏晋、南北朝“自然山水园”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唐朝文人王维规划的“辋川别业”中就有“斤竹林”、“竹里馆”等竹景。宋徽宗赵佶亲自规划的“寿山艮岳”是北宋山水宫苑以竹造园的典型。从北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及南宋周密《吴兴园林记》中可了解到竹子造园在唐宋两代已相当广泛,达到“园园有竹”的鼎盛时期。明清园林继承了唐宋传统,且形成了地方风格,其中以宅园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园林发展的一个高峰。 竹子与山石、水体、建筑等结合及其组成的竹林景观,是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的最大特色之一。竹子园林发展进入成熟阶段。计成的《园冶》、文震亭的《长物志》等都对竹子造园作了详尽精辟的论述。沧浪亭、狮子林等苏州六大名园及扬州个园、惠州逍遥堂等在竹子造园上技艺相当精湛,成为典范。盆景是中国园林发展的重要分支,以竹子为材料制作的盆景在宋代的诸多名人画卷上都可以看到,到明清时期,“岁寒三友”类盆景广为流传,《考盘余录》、《群芳谱》等都对竹子盆景制作和欣赏进行了介绍。竹子盆景发展到今天出现了许多精品。如周瘦鹃先生的《竹林七贤》、《竹趣图》等,还有扬州的《滞湘流水》、《翠野图》、《竹林逸隐》、《东坡遗风》等一大批竹子盆景珍宝。中国园林中的竹园、竹景、竹盆景在今天的旅游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著名的竹园林有成都望江公园、九江翠竹园、上海浦东的竹园新村、都江堰青山竹院、重庆缙云山风景名胜区等,还有重庆竹子公园、吉安竹子公园、宁波竹子引种园正在建设。 (2)竹与建筑景观。竹子不仅生长速度快,而且有重量轻,加工方便的特性。在新石器时代古人就利用竹子建造房屋,北宋《营造法式》“竹作”篇详细论述竹子在建筑上的作用、范围、施工技术规范,我国滇南傣、景颇等少数民族的竹楼,是当地民居的特色。由于竹子竿形有别于其它建材,具有特殊韵味,竹子用于园林建筑极为普遍,上海安东公园的翠竹楼,重庆缙云山楠木寨、凤凰度假村等竹栏竹靠、吊顶天花、护壁挂落、桌椅板凳,无不为竹。上海植物园盆景园,杭州刘庄、花港公园等均有造型精妙的竹制长廊。随着近年来竹材防腐防蛀难题的解决,漂白、着色等技术的革新,新型竹质复合板的研制,竹子建筑越来越丰富多彩,更有许多仿竹制品、琉璃瓦,为园林建筑的艺术化、多样化展示了广阔的前景。1984 年由云南建筑部门设计建造的全竹大型竹楼在瑞士苏黎世“世界自然奇观”展览会上展出,引起轰动。 (3)竹文化展览馆。竹文化展览馆可以从竹子种质资源、竹业技术、竹子建筑、竹食品、竹工艺美术、竹诗画、竹子乐器等方面分别设计展览项目。可以说,竹文化发展史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面镜子。因而竹文化展览馆的建设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泛的吸引力。《中国竹类植物图志》已由林业出版社出版。《竹业丛书》也正在陆续问世。我国地大物博,竹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为竹文化展览馆的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各地则可根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创出特色。这样,既有利于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区域文化建设。 3、竹文化旅游商品(纪念品)开发 竹工艺美术品有竹雕、竹编、竹枝竹节造型等。 (1)竹雕。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竹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在竹器上雕刻图纹和文字的竹雕工艺也因运而生。竹雕工艺主要有竹根雕、竹筒雕、竹片雕等形式。在历史上,明代中后期是我国竹雕艺术兴盛期,在江南形成了金陵竹雕(刻)和嘉定竹雕(刻)两大流派。著名的代表作有潘西风《竹菊石笔筒》,朱缨《竹林七贤》、《根雕佛手》和《刘阮入天台》,尚勋《八骏笔筒》,吴鲁珍《王君涌》竹筒笔。上海嘉定、浙江黄岩、湖南邵阳、四川江安是我国著名的竹雕产地,近年来出现了许多雕刻十分精细的竹雕工艺品。上海市“滕王阁序”竹微雕精品就是其中的一件艺术佳作。 (2)竹编。中国竹编艺术源远流长,近年来由于竹篾漂白脱脂获得成功,用漂白蔑丝编织的动物产品,美观逼真,素静雅致,目前已发展到八大类、上千个品种。其中《白尾海鸟》、《白孔雀》、《仙鹤》、《熊猫》、《展翅山鹰》亨有盛誉,被称为“东方珍宝”。 (3)竹枝、竹节、竹根造型。巧手的艺人用竹枝、竹节、竹根,通过自己的巧思和精作,别出心裁地创制出生动的艺术品,著名的有蜀南《群鹿》、黄山《红衣少女》、峨眉山《普贤骑象》、《琴娃》、《猴子》。浙江的千姿百态的竹制动物以及各地旅游点的《漓江小竹筏》等,让人感到惊喜、振奋和亲切。此外,还有许多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很高观赏价值的竹工艺美术品,如杭州天目山翠竹产区制成的工艺竹衣,古朴典雅,颇受世人喜爱。 4、竹旅游食品的开发 上古初民“巫术思想”认为竹是一种神物,食竹便具有“竹的灵性”。这种巫术观同样在文明社会中也存在。竹材不含任何毒素,李时珍《本草纲目》、孙思邈《千金方》、忽思慧《饮膳正要》对竹子的药用、食用价值多有记载。在医药方面,竹叶、竹茹、竹沥为化痰去热、止烦的重要中药,嫩竹叶可有效治疗心情烦躁。中国饮食素有“南庖丰笋菜”之说,以竹材、竹笋和其它竹产品为原料可以生产多种多样的天然食品。我国目前着重开发的竹食品有竹笋和竹笋制品、竹子食用菌(竹菌)、竹木糖醇和竹汁饮料。一大批名特优竹食品陆续涌现。1992 年浙江林学院和浙江临安於潜酒厂联合研制的竹汁神酒也已间世。优质竹食品的开发对方便居家旅游,丰富人民生活,促进健康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拓竹文化旅游市场 1.竹文化旅游市场定位 我国竹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分布广泛。这为我国竹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资源条件,有利于竹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但各地竞相开发和发展竹文化旅游,如果不注重科学研究和统一规划,盲目发展,则势必事与愿违,不仅不利于竹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反而会造成竹文化资源的极大破坏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这种情况在前几年的“溶洞热”及近几年的“人造景观”中已有表现,决不可重蹈覆辙。运用现代市场营销学理论,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竹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与利用研究,可以为旅游部门(企业)提供可行性、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决策失误所带来的损失。竹文化旅游市场定位研究是有效开发竹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竹文化旅游业的前提。 竹文化旅游市场定位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目标市场的选择。要求全面分析市场需求状况、市场结构、进入市场的相关企业的情况以及自身资源、技术、资金、服务等情况,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避开激烈竞争,选定目标市场,进而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确定自己的开拓市场战略和市场营销策略。在此基础上,确定旅游企业的产品规格、产品特色以及产品开发方向。将旅游者的需要列为产品(旅游项目)设计的中心内容。这样的产品和旅游项目由于适销对路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一定会受到广大旅游者的欢迎。 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佛教圣地九华山来说,佛教是其特色。“观光朝圣”是其主要旅游市场,发展九华山竹文化旅游可以考虑着重在竹文化与佛文化的关系上下功夫,进行竹景开发、竹工艺品生产销售、竹诗画文学作品展览、竹文化旅游活动设计等,围绕地藏王菩萨作文章。这样选择的目标市场,便于发挥九华山的资源和市场优势,便于竹文化旅游产品的适时推出和进入市场,也便于九华山旅游业特色的形成和发展,使九华山竹文化与佛文化相得而益彰。 2.竹文化旅游宣传促销 宣传促销是企业选择一定的时期和特定的场合,通过感染力强、吸引力大的宣传媒体,引导、启发、刺激目标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和劳务的促销活动。宣传促销是开拓竹文化旅游市场必不可少的、行之有效的营销手段,如何设计费用低廉、可信度高、效果好的宣传促销方式是旅游企业值得研究的课题。宣传促销需要系统设计、分步实施,必须有训练有素的专人负责和可靠的组织保证。 竹文化旅游宣传促销,不应小打小敲。应从大处着手,弘扬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竹文化。对于某一个地区来说,也应将其竹文化放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来宣传其特色。这样的宣传促销可以使旅游者(包括潜在的旅游者)在中国文明的背景下来认识目的地的文化特色,更好地产生旅游动机,获得更好的效果。搞好宣传促销工作,除了组织保证和不失时机外,还需要旅游活动内容生动、新颖、有趣,旅游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只有这样,旅游企业的形象才能优化,信誉才能提高。 3、竹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旅游产品是旅游者消费的终极对象,也是旅游业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赖以实现的物质基础。旅游产品属于服务产品。它具有综合性、无形性、不可转移性、时间性、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等特点。如何解释和衡量旅游产品的质量是旅游业经营管理人员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旅游产品既然是服务产品,礼仪、态度、速度和效率则是旅游者感受到的重要方面。要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就必须提高技术,改善设施,培训人员和加强管理。要全面提高旅游产品质量还必须在旅游内容、旅游项目、旅游线路等设计上做文章。这是使旅游者到目的地旅游(购买旅游产品)的关键。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以全国一盘棋、整体开发的思想为指导,首先做好竹文化旅游资源的普查、发掘与整理工作,再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特点制定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规划,明确开发利用程序、发展重点。这样,各地就可以按照统一规划,实施有效开发,确保竹文化旅游业获得较高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既需要有较高的服务质量,更需要有引人入胜的旅游内容、旅游项目和旅游线路。各地按照统一规划在完成竹文化旅游市场定位研究的基础上,即可进行适销对路的竹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笔者初步研究提出以下几种竹文化旅游产品供参考:1、竹景(园林)观赏游览线2、竹民俗风情游览线3、竹诗画、工艺美术游览线4、竹产业技术游览线5、竹美食游览线6、竹文化节。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