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其他行业,医药电商明显滞后,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相比其他行业,医药电商明显滞后,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第1张

——原标题:2019年中国医药电商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信息化+大数据技术带来发展机遇

医药电商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随着新医改、互联网+、医药新零售等因素正深入影响医药电商行业,近年来中国医药电商市场开始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有业内人士表示,2018年是医药电商危机与机遇并存的一年,多种形式的创新将有利于医药电商发展,或将为行业创造发展的良机。可以说,医药电商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医药电商的本质

其实医药电商与普通的电商并无本质区别,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医药领域:一是受到严格的监管二是对于服务的要求比其他领域的电商要求更高。近年来,就像其他大多数朝阳产业的行业一样,医药电商发展极为迅速。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国家2014年颁布的《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松绑了医药电商的限制。

医药电商呈现四大关键词分析

历经多年的发展沉淀后,医药电商发展不论是从政策鼓励、行业热捧、终端需求,还是从整体医药产业链来说,万亿级规模的医药电商迎来了最佳的发展窗口。我们不难发现,医药电商开始呈现以下四大关键词:

关键词一:合规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医药电商的监管政策与监管趋势每年都有变化。如2016年互联网第三方平台药品网上零售试点工作结束,2017年取消“B、C”两证审批,更是改变了医药电商的运营基础与准入门槛。而医药分开、互联网+医疗、医药新零售等政策及新趋势让行业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

关键词二:流量

药品是特殊商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药电商销售的增长空间。从医药电商诞生之初起,各企业都在想方设法,谋求通过业务创新,以最低的运营成本获取最高效的用户流量,促进销售规模快速增长。

早期医药电商的运营模式与引流途径,主要是在第三方平台上开展价格战、促销战,以低价吸引用户,做大规模。然而随着行业逐步走向成熟,不少商家已经认识到价格战并不能培养忠诚用户。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第三方平台药品网上零售试点工作的结束,及阿里健康、京东的转变经营模式,都促使医药电商企业开始寻找性价比更高的运营模式与流量渠道。

随着行业监管环境的改变,如医药电商行政许可事项的取消,亦有更多第三方企业,如普天药械网、360健康等,为医药电商提供业务创新机会与流量帮助。

关键词三:专业

虽然医药电商的出现时间不短,但不少行业人士认为,其只是实现了渠道的开拓与价格的透明,未能为消费者带来真正有价值的专业服务。

随着近几年来零售药店回归专业化服务的呼声越来越高,要让医药电商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就必须展现医药电商的真正价值,才能创造自身的蓝海市场。在技术应用不断提升的环境下,借助技术的力量,包括全维度信息化系统、大数据、远程视频诊疗等技术,让医药电商从过往的药品销售升级到专业服务,亦成为可能。

关键词四:模式

在全球电子商务中,B2B模式是最具潜力和发展前景的。普天药械网作为第三方药械B2B电商平台,不断挖掘客户真实需求,研发最新技术系统,夯实运营服务能力,创建了颇具普天特色的运营模式,不但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还得到了诸如鱼跃医疗、康达医疗、西门子等众多大牌供应商和医疗集团客户的高度认可,更得到软银资本、新希望基金等风投机构的高度青睐。2017年更是以总交易额50亿元的好成绩华丽收官,迅速跻身全国医药电商第一阵营。难怪IDG全球常务副总裁熊晓鸽会说,下一代的BAT会将B2B领域里产生。

未来中国医药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1660亿元

面对“互联网“的发展机遇,药品流通企业以及行业外的互联网企业均表现出极大的信心。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医药行业电子商务市场竞争与投资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医药电商直报企业销售规模已达476亿元,同比增长32.5%。截止至2017年我国医药电商直报企业销售规模增长至736亿元,同比增长20.3%。初步测算2018年我国医药电商直报企业销售规模达到了859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6.7%左右。不过,在监管政策的影响下,行业发展增速持续放缓。

2015-2018年我国医药电商直报企业销售规模统计及增长情况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据相关机构数据显示,预测2019年中国医药电商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达到1020亿元,2022年中国医药电商市场规模将接近1500亿元,并预测在2023年中国医药电商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660亿元左右,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2.95%。

2019-2023年中国医药电商市场规模统计情况及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中国医药电商行业发展难点亟待解决

——药品管控及处方药网售政策的限制

一方面,我国药品管理主要由政府主导,药品的生产、流通、消费都受到政府的严格管控,公立医疗机构在药品的采购中占比在70%以上,药品的消费主要通过患者到医院就医拿药实现。药品管控的行政垄断,限制了药品市场化水平。

另一方面,2017年1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网络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稿要求,经营者为药品生产、批发企业的,不得向个人消费者销售药品经营者为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的,不得通过网络销售处方药、国家有专门管理要求的药品等,由于处方药占整个医药市场规模的85%左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医药电商的销售规模。

2、医保支付受限

医保支付制度的不完善,线上消费不能使用医保支付,医保统筹账不能用于零售端支付等限制了医药电商的发展。由于受到药品医保严格监管的限制,网上购药无法使用医保支付,尽管目前我国医保覆盖率已提升到95%以上,但是医保结算仅授权于线下实体药店,限制了部分消费者的线上消费,不利于提升消费者线上购物体验,阻碍了医药电商的发展。

目前沈阳和杭州等城市在网上医保个人账户支付的开放方面进行试点,尽管医保个人账户线上支付的开放,促使医药电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医药电商的大幅发展,还需要将线上药品消费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3、消费者对网购药品存在质疑

近年来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毒奶粉、假疫苗、假化妆品事件频发,消费者对于网上购物慎之又慎。消费者对网购药品最大的担忧就是药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部分有网上购药经历的消费者由于自己无法辨识药品的真伪,会使其对所购药物的真假、品质产生质疑。

一些网店在平台上打着卖保健品的幌子卖假药,也对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和消费权益造成侵害,让消费者对网上药店产生不信任心理。消费者对网上药店药品质量的不信任,再加上线下药店在政策上有很多的利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网上购药的积极性,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消费者选择去医院和社会药房购药代替网上购药,限制了医药电商的发展。

4、医药电商供应链有待创新发展

我国医药供应链创新的最主要途径在于紧密结合互联网,以信息化为主要推动,高度整合各类医用资源,促进多要素集成创新,实现医药供应链协调。但是,目前我国医药电商发展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其供应链模式虽多种多样,但依然存在行业集中度低,供应链各节点之间信息不对称,企业运营成本高等问题。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积极采取措施,通过促进形成医药电商发展的利好政策、强化互联网药品质量和价格双重监管、鼓励医药电商有效结合医疗服务机构、加快构建医药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等创新发展思路,指导医药电商供应链模式创新、协调健康发展。

中国医药电商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政策利好持续推动

2017年初,国务院公布取消互联网药品交易资格B证、C证的审批2017年9月,国务院又公布了新一批取消行政许可的事项,其中包括备受关注的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企业(第三方)(医药电商A证)审批,医药电商门槛进一步降低。

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释放了一系列利好互联网医疗的政策。与医药电商最直接相关的是在“完善‘互联网+’药品供应保障服务”节里提到要“促进药品网络销售和医疗物流配送等规范发展”,给医药电商发展“互联网+医疗”处方药配送业务带来了契机。

2018年9月,卫健委连续印发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三个政策,其中落实了以实体医院为主体开展线上部分常见病、慢性病患者的复诊,并进一步说明了处方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可委托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配送”。这实际上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医院或者医疗的医药电商,医药电商与互联网医疗的边界的逐渐模糊、联系的逐渐加强,或将利好医药电商的发展。

2、政策市场双重驱动,向市场上游发力

第一,“两票制”带来药品流通管控严格,企业将注意力转向暂不受流通管控的零售端而医院药占比规定压缩药企院内市场,迫使企业寻找院外零售药店或医药电商市场。第二,分级诊疗政策下,基层医疗机构和零售药房众多,分散企业营销落点,增加传统营销推广,药企投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字营销逐渐成为主流。第三,电子处方的成熟与处方外流趋势促进DTP药房快速发展,为医药电商从O2O角度切入处方药市场提供了良好机会。

3、医药电商O2O模式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医药行业O2O(onlinetooffline)电子商务模式、移动APP客户端、微商城的发展等,已经成为各大医药电商的未来。当前,医药电商还不能解决消费者购买药品的及时性问题,尤其当发生较为紧急情况急需用药或医药器械时,网上药店就无法解决问题。

但O2O模式的出现,使消费者线上下单线下享受商品和服务成为现实,将药学服务落到实处,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及时、便捷和人性化的全新服务,满足顾客对于用药健康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尽管B2B、B2C是当前主流的医药电商模式,但医药电商O2O的发展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传统医药电商行业将向现代化服务的方向发展。

4、信息化与大数据带来的机遇

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正在悄悄改变着传统的电商模式。当消费者出现身体不适时,大多数人会上网搜索相关信息,获得治疗建议,人们对互联网已经产生了非常大的依赖性。互联网以及大数据和药品行业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未来医药电商发展的关键。未来,不仅可以利用信息化以及大数据实现网络视频会诊,达到网上看病的目的,还可以通过移动客户端储存大量就医、购药信息及患者健康信息等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和比对,发现患者的购药特点及需求,以便提供针对性的药学服务。

在互联网、大数据、医药电商的融合发展与支持下,企业通过日常药品交易以及消费者的浏览信息,根据当前的需求导向,定期更新药品种类和信息,甚至进一步连接药品生产企业,实现智慧化生产等均有望成为未来医药电商发展的契机,改变现有医药互联网交易模式。

有着深厚 历史 沉淀的百年药企,在拥抱AI技术这方面,嗅觉丝毫不钝化。最近的一个案例,是阿斯利康。

近日,这家药企巨头阿斯利康在一天之内,与两家制药公司——Benevolent AI、Scorpion Therapeutics,达成研发合作。

协议称,阿斯利康将利用两者的AI药物开发平台,加快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心力衰竭 (HF)的新药开发,以及针对难于成药的转录因子开发抗癌创新疗法。

早在2019年,阿斯利康就与BenevolentAI公司达成研发协议,合作开发针对慢性肾病和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创新疗法。最新协议则是进一步扩展了双方的合作,将上述两种疾病添加到研发合作中。

与Scorpion Therapeutics公司合作,阿斯利康则是希望将前者的整合发现平台,与自身在癌症精准医药开发方面的专长相结合,攻克靶向转录因子的挑战。

近年来,阿斯利康在数字化医疗布局上十分活跃。

2021年,阿斯利康在杭州设立了中国东部总部,借助电商新零售、移动医疗及互联网产业基础,聚焦于新药研发、医疗器械、医疗数据这三大领域,并引入创新型药店新零售模式。

从上述动作来看,阿斯利康越来越不满足一个药企的传统人设。为什么,它成为了药企行业的一个“另类”?

Benevolent AI和Scorpion Therapeutics,都属于AI药物发现公司。

其中,Benevolent AI成立于2013年,总部在英国伦敦。按照融资金额算,BenevolentAI已经成为欧洲最值钱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位列全球前五。

目前,该公司已搭建专有的AI药物发现平台,结合了大约300名世界一流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科学专业知识和完整的湿实验室能力,能够以极高概率交付新的候选药物。

仅其现有的管道,就有可能服务于超2.6亿人的患者群体,市场机会超300亿元。

公司业务板块分为Benevolent Bio和Benevolent Tech两部分。

阿斯利康看重的,正是Benevolent在知识图谱、Al药物发现平台和湿实验室设施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另外一家Scorpion Therapeutics,是一家精准肿瘤公司,成立于2020年,总部在美国波士顿,专注于针对癌症肿瘤的下一代精准治疗的药物研发。

该公司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药物化学和新靶点鉴定结合到一个平台中,目前,已推出精准肿瘤2.0药物的研发计划。

此次,与阿斯利康的合作就建立在其2.0计划上,希望针对"不可治疗"的非酶靶点以及内部发现的蛋白质靶点开发治疗候选药物,在同领域的药物研发中达到best-in-class(同类最优)和first-in-class(同类最新)。

总体来看,这两家公司,一家在AI制药行业业务老道,研发管道成熟;一家在癌症疾病领域精准定位,竞争潜力充分,阿斯利康看中这两家,就是选择将药物研发“做深做精”。

新药研发是一项环节多、时间长、风险高的工程,主要包括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以及审批与上市4个阶段。

但从人体疾病的角度来看,人类2万多个可编码蛋白的基因,其中10%-15%与疾病相关,而可作为小分子药物靶点的小于700种,容易的靶点已经开发殆尽,剩下的都是难度很高的或者难以成药的靶点,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才可能成功。

这一流程的升级加速,为传统药企药物研发周期长,成功率低、成本高的问题,撬开一个突破点。

阿斯利康成立于1999年,由两家药企合并。

在20多年的发展中,从自研新药到代理卖药、从共研新药到医疗服务,从创新孵化到资本合作,在不同的时代,它有着不同的“生存方式”。

阿斯利康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成立之初的阿斯利康,凭借三大慢病专利产品形成竞争优势,并以终端市场规模覆盖前端研发成本,在二十世纪的发展一路畅通。

然而,到21世纪头十年,阿斯利康继续“吃”专利,在新药研发成本上居高不下,研发效率远不如创新型小公司,于是开始一边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研发中心,一边维持全球价格体系。

这种瞻前顾后的局面,导致阿斯利康内部产品线出现了严重的“青黄不接”。

随后,2010年后,阿斯利康专利“坐吃山空”,逐渐失去专利保护。一般而言,在专利制度的保护下,创新药物厂商不仅能够抵制其他药企的仿制,同时还能有时间研制新的创新药、培育新兴市场。

但是没有走出专利低谷的阿斯利康,只能一边拒绝辉瑞的吞并邀约,一边大幅增加研发投入、并购频率以及甩卖力度。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15年,阿斯利康的收购数量达14起,其中四笔交易都超过了20亿美元。

在2016年,阿斯利康又集中于甩卖,数量达11起,涉及小分子感染部门、麻醉部门等。

一系列的减肥、瘦身动作,为阿斯利康后续的路线埋下了伏笔。

2015年,是阿斯利康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年。

这一年里,公司提出新的商业创新构想和市场策略,宣布逐渐从一家传统的外资制药企业,转向创新医药的平台型企业。

这个时期的阿斯利康,加快与制药、器械、诊断、数字化、资本等领域的伙伴“跨界”合作,渗透入基层市场的毛细血管。

2019年,中国市场首次成为阿斯利康的第二大市场,收入占到整体收入的五分之一,阿斯利康更是击败辉瑞,坐上了中国市场的头把交椅。

2020年,阿斯利康蝉联中国区市场第一,全年营收53.75亿美元,而位居第二的默沙东和第三的罗氏收入都为35亿美元,远远落后于阿斯利康。

此时,中国区的“稳定输出”,才让阿斯利康缓了一口气。直到疫情的带来,又推了阿斯利康一把。

数字化技术与各行业间的结合在疫情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医疗 健康 行业尤为如此。线下医院的运转受到疫情阻碍,但民众的医疗需求却有增无减,互联网医疗迎来了有史以来增长最为强劲的发展。

2021年,王磊在采访中说到,“阿斯利康的主营业务还是卖药,但你为什么一定要惦记人家吃药呢?”

在阿斯利康的构想中,医药公司不再只是药品销售,而是“创新的平台公司,为患者提供整合型服务的平台公司”。

如果一家药企基于自身产品线,把全部精力和资源都集中在晚期治疗上,没有用在早期预警、疾病诊断,愈后管理上,无疑是增加了患者和医保的负担。

但如果将商业模式从卖药变成卖服务,愿意在数字营销上下点功夫,不仅能帮自己找到潜在用户、增加销量,覆盖原来药品销售环节的长尾,还能将其他上下游的新产品传达给用户。

本质上来说,这也是迎合了数字经济时代,用户消费心理与方式变迁的必然之举。

从长期来看,数字化的效果一定会显现,影响的目标人群和次数越多,效果越好,同时边际成本递减。

所以,除了卖药,其他环节也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比如依托物联网技术,逐渐构建起一张连通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的 健康 物联网络,实现从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到康复的患者全病程管理。

再比如,寻求本土各类合作伙伴的支持。

其中重要一点是,中国广阔的市场、中国本土医疗习惯,中国的数字环境,都为阿斯利康打造出一套“中国模式”埋下根基,并被全球所复制。

2020年,阿斯利康发布AI医疗“武林召集令”,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寻求与顶尖人工智能公司进行合作。

2021年年初,阿斯利康频频促成商业合作,并宣布已经转型为平台型公司,在数字化和创新生态上多有布局。

从对外合作来看,阿斯利康计划落地200款产品,支撑150亿美元收入的目标,方式包括自研、联合开发、代理以及投资等。

其中包括与昆药集团(医疗大 健康 )、零氪 科技 (医疗大数据)、君实生物(港股上市的明星公司)、欧姆龙(器械公司)、橙意家人(数字医疗方案提供方)等数十家医药公司达成合作;

将泽桥医生(医疗信息化)、海王星辰(连锁药店)、深至 科技 (超声AI)及其自身孵化的迪哲医药等企业引至自家生命科学创新园;

以及与中金资本、高瓴创投、泰格医药、云锋基金、弘晖资本等建立伙伴关系。

从内部架构调整来看,2022年年初,阿斯利康在中国建立全新的事业部—全渠道事业部,涵盖及县慢病业务部、零售业务部、社区业务部、飞鹰业务部及东五县域市场。

另外,在人事调动上,阿斯利康新设副总裁级别的岗位,统管数字化相关工作,并由其整合阿斯利康的IT团队、智慧 健康 创新中心、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和数字化业务等四大团队,一齐指向渠道与数字化的布局。

简而言之,阿斯利康想做的,是一个医药行业的BAT。

正如中国区总裁王磊所说:“如果你觉得这个不是和你核心的治疗领域相关的,就尽可能让别人去做。你不要碰,让别人碰,你就做一个会议主持人,你不用想内容,就参与呗。或者说是 汽车 总装厂,我们做好总装的工作就可以了。”

当前,在各种采购政策和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大批药企都顺应时代趋势,思考企业转型的新思路。

其中有像昆药集团这种转型大 健康 领域,拓展更大的消费群体和规模;

有像恒瑞医药的公司一面研制仿制药,一面用更大的现金流支持创新药研发;

也有像亚虹医药类似的中小药企收缩药品研制规模,在仿制药市场中走好自己的路。

但其中更多的,是像阿斯利康这种药企巨头转为平台型公司,诺华、武田、辉瑞等也是如此。

在诺华全球CEO万思瀚上任后,诺华从2018年开始转型为数据科学和数字化技术为核心驱动的医药 健康 公司,并与腾讯智慧医药、方舟健客等达成慢病合作,共同 探索 全病程创新管理模式的更多可能性。

而亚洲最大的制药企业武田,并没有采取巨头药企全流程铺开进行数字化创新的模式,而是在已有的核心产品线上附加数字化模块,用数字化解决燃眉之急。

比如在2017年收购夏尔后,武田紧接着完成全球化重组,将经营资源集中于癌症、消化器官、中枢神经等核心业务,围绕这几项核心药物搭建了“肠胃疾病 数据”、“精神疾病 患者服务”、“AI加新药发现以及孵化器”等三种项目。

辉瑞则因为中国区带量采购政策的实施,核心产品业绩表现平平,于是从2020年开始加大新销售渠道的布局,并在2021年初宣布设立单独的市场扩张团队,开发新的数字平台、电子商务渠道、互联网医院、政府合作伙伴关系和许多其他新举措,支持所有业务部门。

总之,这些企业无一不在进行数字化布局。

一方面,它们看到了未来的趋势: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平台化是重塑创新经济中的新生产关系。

另一方面,外界环境倒逼:新冠肺炎疫情、新医改使得药企数字化转型必须提上日程。

从AI制药到研发合作,从传统药企到平台巨头,药企的数字化转型暗含了更多的时代命题,折射出行业和企业自身不断变化的需求。

药企的发展,要跟紧时代的大势,“AI+数字化”的组合方式,或是未来药企的一个必然走向。

雷峰网雷峰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88966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2
下一篇 2023-04-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