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郭冬临表演小品 《取钱》 ,用 河南方言 进行网络诈骗,起到了警示作。
可是他没有等来大众的认可,却收到了一份 起诉书 。
此时外界开始好奇发生了什么事。
没多久, 一位河南籍律师以“地域歧视”和“侵犯河南人名誉权”为由向他和电视台提起了诉讼。
原来,当时郭冬临表演《取钱》用的是河南方言去诈骗,让河南人民间接受到了 歧视。
这位律师要求电视台和郭冬临向所有河南人公开赔礼 道歉 , 并赔偿每人一元钱 (近一亿) 。
此事件发酵很快,不少人也跟着起哄。
郭冬临也万万没想到,他一生光明磊落, 从“春晚常客”变成了“人人喊打”。
郭冬临因此退出舞台一段时间,可是就在前不久, 旧事又被人提起。
郭冬临怒火冲天,在社交平台上用四个字发泄了自己的情绪: 忍无可忍 !
到底怎么了呢......
一、坎坷经历
郭冬临,1966年7月20日出生在安徽。
父母都是曲艺工作者,刚出生的生活条件很好,可是受大伯的影响。
连累家人不得不四海为家,父母的工作丢了。
因为郭冬临还有两个哥哥, 父亲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无奈出去找临时工干。
一个说了半辈子书的艺人给人家拉货, 开始的时候很抹不开面子。
但为了生计,还是坚持了下来,有一天,父亲在厂子里偷了一包白糖。
可第二天就被发现了,母亲带着孩子跪求领导,希望给他们一个活命的机会,这才放过了他父亲。
随后父亲又因为 摔断了腿 ,妈妈只能带着5岁的郭冬临去全国各地说评书。
往后 风餐露宿 的生活让郭冬临从小就尝遍了世间的人情冷暖。
郭冬临10岁就可以和妈妈同台表演,有时候累到唱不动,又会被母亲打。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
父母工作慢慢恢复后,郭冬临才上了中学 进入课堂 学习。
同时他对表演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希望通过自己改变家庭生活。
高中毕业后,由于积累了多年的演出经验,郭冬临顺利地考入了 上海戏剧学院 表演系。
在大学里,郭冬临苦练基本功,别人放松他不敢。
1990年,郭冬临考入了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学习两年后正式辞职。
1993年,27岁的郭冬临第一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与张慈、意大利人法比奥合作小品《市场速写》。
在舞台上,郭冬临眼神坚定,没有让观众感到任何尴尬,他的小品基本上可以让观众 10秒 大笑一次。
在后来的采访中郭冬临也说过这样一句话: 有些台词,你晚说1秒意思就变味了。
所以郭冬临对出演小品有着惊人的天赋。
受到大众的喜爱后,郭冬临在第二年也登上了舞台,在 《路口》里面扮演了一个眼神不好的人。
被小伙套路反而还要感谢对方,最后被 揭穿 ,真相大白,最后呼吁不良商贩不要失去道德底线,观众也是 拍手叫好 。
之后 郭冬临 每一年的小品都非常有新意,而且有他自己的性格特点。
他为了营造和观众没有隔阂的效果,特意用了山东、河南等地方 方言 。
包括2007年,他和蔡明共同出演的小品《 过年 》,也是用了方言。
亲切的口吻一出,观众拍手叫好------
郭冬临:兰花!兰花?
蔡明:哎,来了,来了,啊,哎呀,这是谁呀?咦,大力呀......
蔡明:你咋来啦啊?
郭冬临:我接你回家过年呀!
蔡明:嘘!
节目中蔡明饰演保姆,为了 独居老人 没有回家过年。
最后把观众感动的鼻子一把泪一把。
同时他也希望全国各地外地在过年的朋友保重身体,常回家看看,郭冬临也因为这个 小品获奖 。
2000年,33岁的郭冬临用天津有名的 狗不理包子 题材创新小品。
那是他第一次与著名笑星 冯巩 搭档。
《旧曲新歌》节目播出后,又让他大火了一把,甚至在随后的几年里,他的歌词依然传唱度很高-------
竹板这么一打呀,
别的咱不夸, 夸一夸中超联赛是狗不理包子!
这狗不理包子, 它究竟好在哪?
薄皮大陷十八个折就像一朵花......
2005年,登上春晚 多次 的郭冬临以全新的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
从 当年一头乌黑的头发,变成了如今 圆润的光头 ,而且搭档也换了一个又一个。
但观众早已把郭冬临的形象牢牢定格,即使光头亮相也没有让他失去明星的光环。
这一年,他 携手 牛莉 合作小品《男子汉大丈夫》。
剧中妻子因为琐事和邻居吵架,希望郭冬临可以帮自己出气。
可是郭冬临又怂又呆一直不敢去,甚至坐 搓衣板 ,利用妻子的同情心让老婆退一步海阔天空。
这次节目播出后,大家对郭冬临的形象有了改变,认为他具有 谐星 的潜力。
2010年,郭冬临第二次携手 牛莉 表演小品《人到礼到》。
讽刺了当下 社会 部分领导、朋友借着过生日,结婚的名义让朋友送礼。
剧中两人不想掏钱,说了一个又一个谎言。
郭冬临一直以正能量的形象展现在大众面前, 和潘长江成为了 北京烟花爆竹安全燃放宣传大使。
也曾 担任过关爱 留守儿童 大型公益晚会的主持。
三、单自己的身,让别人结婚去吧
如此优秀的郭冬临却一直没有结婚,这些年他在舞台上多多少少合作过很多女演员,也有网友误以为其中就有他的老婆。
可是后来人家都结婚生子,传言不攻自破。
而且郭冬临也表示过,没有遇到合适的人是 不会 随便结婚。
2012年,郭冬临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也表示过: 自己四十多岁,打光棍好多年了,老光棍的头衔也是当之无愧的。
并且当年的杂志还以《剩男郭冬临:单自己的身,让别人结婚去吧》为题进行了报道。
但有媒体后来曾拍到郭冬临和朴素女子一起逛街,外界认为是他妻子。
但无论对方是什么身份网友也会表示祝福和尊重,希望郭冬临能有一个好 归宿 ,生活幸福。
2016年,50多岁的郭冬临和 邵峰 表演《 爱的代价 》之后, 意外 发生了。
郭冬临和编剧 魏新 开始 商讨第二年的小品剧情。
因为那一段时间网络诈骗很多,他们想出一个节目, 预防大家上当受骗。
几位导演、编剧开始坐在一起打磨剧本,从定位到角色塑造,前后一共修改了十多次,最终将剧本敲定了下来。
随后他们将剧本送到央视春晚导演那里,并得到了认可,而且排演也很 成功 。
2017年,央视春晚,和往常一样,郭冬临一出场就备受欢迎。
小品讲述的故事是: 郭冬临出门帮媳妇买丝袜,在银行门口ATM机附近遇到大妈。
大妈遇到 电话诈骗 ,郭冬临识破后为防大妈上当受骗,百般劝阻不要打钱,而大妈偏偏把好心人当坏人。
两人互怼起来,爆笑台词、 搞笑 行为接连上演。
此时,事件因为 发酵 很快,《 取钱》的编剧 魏新也 公开说明了情况。
1月28日,魏新发文澄清: 小品中骗子用河南话于郭老师无关,是自己配的音,因为家是山东,老家方言接近河南方言,引起了误会,希望大家原谅 。
道歉信发布后,外界分成两派,一派是支持郭冬临 继续创新 , 一派是支持律师维权。
支持郭冬临老师的网友表示 :不需要赔偿,因为故事本身就是虚构的。
并且之前赵本山用东北方言忽悠人卖拐的时候,也没见其他东北人出面维权,一切都是为了逗乐。
还有网友直接爆粗口:“闲得蛋疼!这要是胜诉了,以后全国各地的玻璃心是不是都要按方抓药了”。
“你们之所以如此敏感,还不是因为心里有鬼,如果用山东方言打诈骗电话,估计山东人只会笑笑而已,因为他们内心坦荡”。
但支持律师的网友持有不同观点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 这个小品播出后,外人认为他们的品质不好,会给他们带来负面影响 。”
说郭冬临应该被封杀,说他江郎才尽,其实并没有真材实料。
双方各持己见,事件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但百分之九十的人还是选择了原谅。
因为郭冬临从第一个小品到现在也有20多年了,一直是传播正能量,愿意相信他的人品,尊重他的作品。
郭冬临随后也表示感谢,谢谢网友的支持,并且表示以后会注意。
2018年,郭冬临再次向央视提供春晚小品的题材, 可是修改多次也都没有被导演通过。
有网友表示,他的小品导演不敢用,受上次事件的影响。
直到2019年,郭冬临和多人共同出演《爱的代价》才登上了春晚。
剧情围绕爱情、亲情为题材,呼吁男士多为家人、妻子分担。
后来郭冬临也开通了社交账号,视频中他轻声细语,变成了 “暖男” 的形象,没几天的时间就收获了近两千万的粉丝。
很多人还是很喜欢他。
可就在前不久, 2021年的8月15号,郭冬临突然在社交平台发布了几张2017年《取钱》小品的春晚截图,并配文:忍无可忍。
并且在评论区郭冬临郑重表示, 本人从未说过 “地域黑” 的话,没有任何人、任何事受到所谓的“封杀! ”
自己从未说过 “十个河南,九个骗” 这句话,如果有人一直污蔑自己一定会走法律程序。
原来是网络一些 营销号 为了吸取流量,故意把旧事重提,导致郭冬临忍无可忍,十分恼火。
郭冬临同时还希望大家可以重新看一遍这部小品,全程没有说过一句侮辱人的话。
网友在下边回复表示支持: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支持郭老师 。
也希望郭老师身体 健康 ,没必要为颠倒黑白的人生气。
希望在今年的春晚再次看到他的身影。
得到了网友的认可,郭冬临很欣慰,并感谢了粉丝的理解。
如今网络时代, 一些 人天生就喜欢捕风捉影,唯恐天下不乱。
甚至有人主动到他人社交账号下进行疯狂的攻击和辱骂,以此发泄生活中的怨气。
但他们不明白,这种负面情绪总有一天会反噬在自己身上。
所以人生在世,凡是要理性地面对,做好自己才最重要。
刚刚,郭冬临就发表了这样一条动态: 总是想看到别人出丑的人,其实他骨子里是自卑的 。
所以想和这个世界和平打交道,首先自己就要坦诚,这样才能够让自己更自信,才能让别人更喜欢你,才能更受欢迎。
最后网友评价: 郭冬临的表演带给人一种轻松、温情、细腻的感觉,舞台下同样幽默 搞笑 。
属于那种亲和力极强的人,机灵 搞笑 中带有一丝温柔,而且包容中又透露出他的坦诚和直爽。
你的印象中郭冬临是怎样的人呢?
------------全集完
这个事件是非常有指标意义的,分析这个事件可以描绘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网红的地图炮,22年以来,把上海标签化,开地图炮,确实能带来流量,这背后的逻辑很多帖子
都有过分析,本帖稍后可以再说说个人的看法。上海作为地图炮承受能力最强的地方,此次事件确引发了自媒体和网民的广泛参与,甚至人
肉,和向她的合作商家发难,这在过去是不常见的。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拟人化的上海情绪上的变
化。
按这逻辑,那说普通话不也是秀满人的优越感上海人也太软弱了,因为害怕讲上海话被外省人说
是排外,居然不敢说上海话了这样的话,上海话是自我灭亡 广东人撑上海话,上海人必须讲上海话,必须硬起来,外省人听不懂就学,不学回家种田,不迁就
这些破坏上海文化的外省人。拉黑这个网红,乃至这类网红,乃至Ta所在的机构所有的网红你的时间线就清净了。
网红里也有好人,但这类强行找题材干架的,屏蔽掉,割了这种见热起意的小算盘更好。
一、上海是属于全国人民的,但上海人民也是全国人民,不让土著讲方言,这是要干嘛普通话不过一级甲等、带点口音的人都要拉出去q毙五分钟 大家都用新闻联播腔来说话,东北腔也一样在q毙列表啊。
老北京的话听得懂重庆言籽儿听得懂海南本地方言听得懂只要没在当地语境好好呆一段,听
不懂挺正常,只要不妨碍公共交流,土著爱讲什么话讲什么话,干卿何事。
网红这个很有前途的职业,就是因为门槛低被搅屎棍们弄成了黑名词。
上海工作二十年,在公共场合、工作领域,就没有遇到上海人刻意要说上海话来膈应别人。上海的
地铁是中英双语,没有上海话的播报,只有公交有上海话,但也有普通话,照顾一些普通话不好的
老年人。
平心而论,大多数的城市,不只在上海,大多数老百姓的沟通交流都是会配合新来者,掀这种话题
的,非蠢即坏。
我不是上海人,只是在这工作,也不是新上海人。
私人领域的交流,听不懂那就是不觉得你非要听懂。要么稍微学学,要么自己退后,咋不见你去联
合国告状呢真是。
二、我们上海人民,乃至全国人民都必须知道,也必须警惕,南西门事件性质恶劣的地方在于这不
是一次个人口嗨的地域歧视秀,而是一场经过深思熟虑的商业广告策划这意味着,某些人是
不是人都得打个问号认为在上海对上海人进行网络暴力居然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如果你去看过南西不是同”的主页,就会发现这其实不是个人号,而是一个具有商业性质
的营销号。
还别说,这个阿缺西很敬业从发布了300多个短视频,而且每个视频都是
有工作室后期加工过的。
其中还有几个探店视频,再结合这个阿缺西的本职工作,可想而知,它或
者它们是想要打造做出一个为实体店做推广的营销号。
然而这个营销号经营得实在太惨淡了,一年下来粉丝只有三四千,点赞不过三万。原因不外是内容
了无新意,要么炒冷饭要么抄袭而已,外加这个阿缺西个人形象一塌糊涂它有可能一直没意识
到这一点,这才是真的优越感。
于是它们就想到了一个疫情之后的流量密码网暴上海人。
但是它们错误的估计了形势,以一个错误的身份,在一个错误的时间,用一个错误的方式发布了这
个视频。
三、错误的身份是指,这个阿缺西不是上海人它们极有可能想复制上海小阿姨的流量密码,但
是上海小阿姨是一个说上海话的上海人,她用这个身份批评上海人是有先天优势的。而这个阿
缺西 *** 着一口东北口音来批评上海人,这明显就是上海人VS非上海人的阵仗。
错误的时间是指,疫情之后的大部分上海人民正处在PTSD的状态,其中既有疫情的因素也有网暴的
因素,而且这两者吧,还真的有苦说不出,肚子里面正憋着一股火气呢这个阿缺西正好自己撞
在q口上。
错误的方式是指,拿方言来DISS上海真的不是正确姿势,不仅上海人民苦推普久矣,而且非官
话区的中国人,尤其是吴语区也会同仇敌忾,甚至官话区的中国人想帮也不能帮因为消灭方言
这码事儿怎么说都有点政治不正确。
所以这个阿缺西又蠢又坏,求锤得锤。它们可恶就可恶在利用地域矛盾,妄图收获经济利益。这种
行为要是不大加挞伐,那我们中国人民还怎么团结一心,共度时艰啊?
四、之前在北京工作的时候,公司有几个俄罗斯同事和客户,我们工作的时候会跟据在场同事会讲的语
言先择讲汉语、英语或俄语,吃饭闲聊的时候,俄罗斯的同事经常是跟我们一起说中文的。
你发现了吗?其实不管哪个地方的人,不管哪国人,大家都更愿意讲小时候讲的语言,就像大家更喜
欢吃家乡菜一样,这是最放松、最舒服的放式。
同样,如果我们不会觉得四川人,福建人、温州人、东北人讲方言是秀优越感,但却会觉得上海人
讲上海话是在秀优越感,那到底是因为上海人在秀优越感,还是有的人过份敏感,甚至自卑了?
为什么一个东北人带跑一个宿舍甚至一个办公室的口音,会被当成一个善意的段子,甚至是一种文
化强势输出的骄傲,而上海人在上海私下里不能讲上海话呢?
前提是,这位大姐自己都说了,开会的时候都是用普通话,散会以后人家私下聊天用上海话,为什
么不可以?她口中的香港同事私下说粤语,她为啥不管不说不曝光?
可求求这位大姐了,不要再为了想红带黑自己的东北同胞了,我有很多东北籍的朋友都很爽朗大
度,可不是这种小肚鸡肠的作派!
不卫生。因为网友觉得桌饺不卫生。桌饺指把煮好的饺子全倒在桌子上后一起吃。就是饺子煮熟了,直接到在桌子上,不用任何盛装的餐具,直接开吃,给人的感觉非常粗俗,这种行为被一些所谓营销号称为东北习俗。但据一些土生土长的东北人说,东北并没有这种习俗,只是一些短视频营销出来的东北刻板印象。这种情况已经不用考虑实际情况了,桌饺一词或者其诞生就是有所指向的,或者在传播的过程中被人利用。
地域歧视,通过抹黑别人获得优越感,看到有人比自己差就洋洋得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