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动视暴雪(Activision Blizzard,简称AB)是一家由法国维旺迪集团控股的美国电子游戏开发和发行商,是全球最大游戏开发和发行商,世界第一个第三方游戏发行商。美国动视和维旺迪游戏部门暴雪娱乐於2007年12月2日宣布合并。是次交易金额为$188亿。合并后的新公司名称由美国动视及维旺迪游戏旗下公司暴雪娱乐之名组合而成。合并已於2008年7月9日完成,总资金运转约为189亿美元。 代表作: 虐杀原形系列(ACT的经典之作),使命召唤系列(重新定义了FPS),毁灭战士系列,雷神之锤系列(早期科幻类FPS殿堂级作品),重返德军总部系列(殿堂级潜入类游戏),罗马:全面战争(全战系列的转折之作),托尼霍克职业滑板系列,变形金刚2:卷土重来,变形金刚:赛博坦传奇,摇滚吉他系列,现代战争系列(破无数记录的传奇作品,首部以好莱坞规格制作的FPS类游戏),魔兽争霸系列(重新定义了即时战略游戏,经久不衰),星际争霸,暗黑破坏神(毫无争议的A-RPG神作),魔兽世界(运行十三年的网游,全世界范围内拥有众多FANS),正义联盟,超人-死里逢生 竞争优势●技术技能优势:领先于业界的技术水平,极为出色的游戏优化技术,制作经验丰富,细致的制作周期保证了质量,拥有众多的忠实用户。 ●有形资产优势:现金充足,设备先进,有充足的人员与设备支持制作足够庞大的游戏。●无形资产优势:优秀的品牌形象,良好的商业信用,暴雪一向的金字招牌,慢工出细活。●人力资源优势:优秀的游戏制作人员,脚本强大,精英汇聚。 ●组织体系优势:严格控制游戏质量,绝不赶工出作品,宁肯牺牲财年,高效的管理层保证了游戏审核的快速化流程化。●竞争能力优势:业界毫无争议的龙头老大,精确把握市场的走向,对市场与需求有一种天生的敏感。 竞争劣势●缺乏具有竞争意义的技能技术:核心技术的流逝以及过于追求报表而忽视了技术的进步。 ●缺乏有竞争力的无形资产:不注意维护老游戏的用户,而只是一竿子去吸引新作的用户,没有DLC的稳定收入。 ●缺乏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过快的扩展导致人员流失,优秀游戏设计师的跳槽,无休止的内斗极大地消耗了AB的力量。●关键领域里的竞争能力正在丧失:核心玩家的流失
机会●游戏市场的蓬勃发展,更多人对于游戏的需求正在持续增加。 ●新的游戏技术出现,更多的游戏体验正在出现,体感带来的无限可能。 ●充足的资金与良好的财报提供了扩张的养分,使得公司在扩张的时候没有资金压力。●中国市场的发展,但是D版是最大的问题。 威胁●老冤家EA的强势竞争,主要是战地系列与使命召唤系列的竞争,细分市场上育碧,光荣的等厂家虎视眈眈。●战地3的出现使得玩家有了更多选择。 ●用户群体的增速无法超过游戏厂家的增速 ●渠道逐渐的占据优势 ●容易受到经济萧条和业务周期的冲击 动视暴雪的总结分析 本月初,动视发布了第二季度财政报告。虽然媒体对此意见不一,但其中最重要的信息是:动视公司37%的收入(约为4.23亿美元)均来自虚拟产品的销售 在虚拟商业成为动视的主要发展战略之前,EA已经为此收购了Playfish、Chillingo与 PopCap。目前,动视主要依赖《使命召唤》(Call of Duty)与《魔兽世界》(World of Warcraft)两大游戏系列,而《吉它英雄》(Guitar Hero)系列基本没有动静。动视甚至公开表示:未来的游戏业界属于少数几款AAA级游戏大作。 这种策略能为动视带来长远的成功,还是即将深陷萎靡的证据? 在我看来,未来的游戏产业将分为三大部分:AAA级游戏大作、网络游戏以及异军突起的成功的独立制作游戏。 虚拟产业至关重要。动视如此倚重这个方面,很大程度上是缘于投资者们向管理层表示:他们需要明朗而成功的虚拟产业策略来维持股票分红水平。实际上,虚拟产业利润率较高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我禁不住认为:动视的虚拟产业计划将把他们带入烦恼的深渊。 如果将游戏比作石油,应该如何借此盈利?如果已经有一口油井,那就非常简单了。开采、提炼与销售石油都有一定的支出。但这些支出都是显性的,而且易于管理。在油井干涸之前,只要避免可怕事故,就能赚得盆满钵满。这是一种开采业务。 另一方面,如果还没有油井,或者担心油井总有一天会干涸,我们就必须探索新的油井。油井开发具有不确定性:不知会发现什么,也不清楚能不能获得回报。必须不断发明新技术,聘请新专家,探索新的领域,甚至不惜从深海、污染环境的焦油沙以及其他不稳定的区域中提取石油。这算是一种探索业务。
当然,大部分公司会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与成本高昂且没有保证的油田探索相比,油井开采的利润要高得多。所以,如果想要使利润最大化,必须停止钻探,转而专注于受到短期投资者追捧的高利润开采。 直到油井干涸。 游戏就像是石油 动视正在从事开采业务:以公司旗下的两款高人气系列游戏为基础,他们正不断推出成功续作,增加新的虚拟下载服务,推出新的付费模式。 在《魔兽世界》不断带来惊喜的同时,动视还希望暴雪能够凭借暗黑破坏神与星际争霸的续作获得新的成功。 与此同时,曾经的大型开采者--EA已经全面转入探索模式。全新的知识产权、运营模式以及游戏平台??EA Redwood Shores工作室不愿放过任何机会。 哪种策略更好? 动视没有打算进行探索,而是不断挖掘既有游戏的潜力。从历史上来看,这种做法没有问题。他们完全可以在另一款AAA级游戏新作初露锋芒的时候,收购整支开发团队。但是,在追逐低风险、高利润的游戏平台与商业模式的业界风气之下,AAA级游戏简直是凤毛麟角。 另一方面,EA在保证旗下AAA大作发行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斥巨资打造新的平台。这两项截然不同的任务都极具挑战性。 EA正在做长远打算,而动视则在趁热打铁。如果“油井”干涸,EA还有选择,而动视必将走投无路。我希望动视已经开始探索“新油井”。否则,只要旗下的大作出现小小的不稳定因素,投资者们就会成群结队地抛弃该公司。
暴雪公司最开始是一个由玩家组成的公司,“暴雪出品,必属精品”就是对暴雪公司的最大赞扬。暴雪用兴趣留住员工,由此形成浓郁的企业文化,从星际争霸、暗黑破坏神,魔兽争霸,以及魔兽世界,用游戏打动所有人。
暴雪在竞争激烈的游戏业,暴雪的游戏被玩家们成为具有深度耐玩性。
在1997年专设了“战网”,的暴雪对互联网时代的敏锐感觉和准确把握,其起到的重要性就无论如何形容都不为过。
Blizzard(暴雪)公司发展史《星际争霸》(Starcraft)在游戏圈内可以说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但是制作《星际争霸》的暴雪公司(Blizzard)则远远不如它的产品有名。而实际上,暴雪公司已经成为游戏产业的一个神话,其背后的故事耐人寻味
暴雪公司是游戏产业的一个神话,10年时间创造了一个空前的经典。它的成功具有许多的神秘色彩,但有目共睹的是,在群雄纷争的游戏业,制作权威性作品一直是暴雪的愿望 和动力。
三年磨一剑
1991年,两名美国UCLA大学毕业生迈克·莫怀米(Mike Morhaime)和艾伦·阿德汗(Allen Adham)共同创建了Silicon &Synapse(硅与神经键)公司。起初替人开发一些简单的棋类游戏,当年开发的《摇滚》和《丢失的海盗》两款RPM游戏,有幸成为美国第一个被移植到日本任天堂的超级游戏。1994年,暴雪公司被一家著名的发行公司收购。就在这一年,包括程序员、设计员、绘图员和音响师在内只有15名员工的暴雪,隆重推出了以“暴雪”之名面世的惊世力作PC游戏《Warcraft(魔兽争霸)》,并且第一次在自己的产品包装盒上贴出了“Blizzard(暴雪)”的标签。
在当时,游戏公司开发一个产品并不需要庞大的费用,但回报率却相当丰厚。所以,一套《Warcraft(魔兽争霸)》就为暴雪赚得了足够的再生产资本。1995年,暴雪趁热打铁,推出了《Warcraft II(魔兽争霸II)》,获得了更大的成功,销量超过百万。
1996年,暴雪的第二个系列精品《Diablo(暗黑破坏神)》上市,18天卖出100万套;第二年,《Diablo II(暗黑破坏神)》上市不久很快卖出250万套,成为当年最畅销的游戏。
到了1998年,暴雪已经是家大业大,财大气粗,为推出《Starcraft(星际争霸)》积蓄了雄厚的实力。被游戏业誉为“划时代精品”的《Starcraft(星际争霸)》上市之前,暴雪准备了100万套,刚一露面,等待已久的各国玩家便疯狂追捧,100万套三个月销售一空,成为当年全球最大销售量的游戏。第二年,《Starcraft(星际争霸)》轰动韩国,在当地卖出100万套,韩国也因此成了《Starcraft(星际争霸)》的最大用户国。
在全球游戏业,竞争之激烈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在这种残酷的竞争中,暴雪的每一个游戏上市为什么都能卖得那么好呢?简单地说,暴雪的开发原则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有趣”。用玩家的话来说,暴雪的游戏具有深度耐玩性,几个月的时间根本无法把握其中的精髓。《星际争霸》玩上三个月的时间,一般来说只能初窥门径.
暴雪公司在10年的时间内总共只推出6部游戏,其中“魔兽系列”占了一半。严格地说,只算三部系列游戏,平均三年磨一剑。暴雪的发展史就是这么简单。
艰难的早期岁月
说起暴雪早期岁月里的故事,并非都是花团锦簇般的绚丽多彩,伴随暴雪的更多的是步履维艰。
暴雪的两位创业者的目的都很明确:做自己喜欢、更受玩家欢迎的游戏。一个游戏大片的开发,往往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投入与回报的周期比较长。初期,迈克·莫怀米和艾伦·阿德汗为了支付员工的薪水,经常需要从个人xyk提取现金,依赖个人的借款来支撑公司。在那段时间里,他们的压力相当大,既要调动雇员的最大积极性发挥其才智,又要承受只出不入“耕耘期”的阵痛。当时,从资金流动的视角看,他们几乎一无所有。
最终,迈克·莫怀米和艾伦·阿德汗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促使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是:制作伟大游戏作品的机会;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对公司未来的向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面对今日的辉煌,回顾那段艰苦岁月,迈克·莫怀米谦逊地说,“我们非常幸运”,“幸运就在我们旁边”。然而,谁都知道,创办一个公司,尤其是把它推向产业的顶峰,仅仅靠“幸运”是不可能的。当年,暴雪创业伊始,最要命的还不是资金,而是公司的名称,根本没有人知道“Synapse(神经键)”是个什么东西!1993年,迈克·莫怀米和艾伦·阿德汗把Silicon &Synapse更名为Chaos工作室,出乎意料的是,一家位于纽约的公司已经注册了这个名称,并且提出索取10万美元的转让费。迈克·莫怀米承认,如果不是要价太高,暴雪今天可能就是一家名为“Ogre Studios”的公司了。最后,艾伦·阿德汗从词典里查到“Blizzard(暴雪)”这个词,于是,决定将公司正式命名为暴雪娱乐公司。 时来运转。1994年初,美国著名发行公司Davidson &Associates对暴雪产生了极大兴趣,提出收购的意向,暴雪经过再三权衡,欣然与对方联姻。对于许多创造性的游戏公司来说,收购往往意味着死亡,但暴雪的这步棋则不同于一般并购之举,他们始终没有放弃游戏的自主开发权。正是凭借这一权利,暴雪才成长为今日享誉全球的“游戏帝国”。
1996年,暴雪一举收购了Condor公司。如果说,暴雪被Davidson &Associates收购,是拥有了资金后盾的话,那么,收购Condor公司则让暴雪如虎添翼,拥有了一批软件研发精英。
只卖权威产品 1995年,暴雪拿出30万美元的经费,用了10个月时间,完成了《Warcraft (魔兽争霸)》的续集《Warcraft II(魔兽争霸II)》。
在当时市场一片暗淡的情况下,《Warcraft II(魔兽争霸II)》,短短4个月在全球销售50万套,成为暴雪第一部突破百万销量的产品,被《PC Game》杂志评为当年最佳多人联机游戏,此后的三年时间里一共卖出250万套。《Warcraft II(魔兽争霸II)》让暴雪成为耀眼的金字招牌,让全世界的玩家都记住了Blizzard这个名字。
在《Warcraft II(魔兽争霸II)》获得巨大成功之后,暴雪向自己提出了新的更大挑战。只开发第一流的权威性作品。这也是暴雪由此确定的创建品牌的重大战略。 接下来,暴雪如果继续开发《Warcraft III(魔兽争霸III)》,也许是最省劲最稳妥的做法,但公司高层希望能够取得一个新的突破,于是,开发小组提出了制作科幻游戏的设想,推出了更加成功的《Starcraft(星际争霸)》。暴雪的经营战略就是做品牌,而不是炒名牌。名牌并不等于品牌,原因很简单,名牌不过是脸熟而已,而品牌才是玩家的真正认同!
无限延伸的“战网”
1997年,暴雪专设了在线服务器“Battle.net”,并将其命名为“战网”。“战网”的出现,是暴雪对互联网时代的敏锐感觉与准确把握,其重要性无论如何形容都不为过。1998年,随着《Starcraft(星际争霸)》风靡全球,“战网”也日渐繁荣兴旺,两者相辅相成,共生共荣。1999年,暴雪第一次在“战网”举办大赛,提供了2万美元的现金和奖品,全球玩家竞相参与,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网络游戏大战。
有了“战网”以后,《Starcraft(星际争霸)》吸引力陡增,全球各地的玩家联网对战,真人对战,其乐无穷。许多人为此如醉如痴,寝食不安。暴雪“战网”虽然免费服务,但玩家必须拥有正版的暴雪游戏,才能进入“战网”争霸。2000年,暴雪在全球拥有1300万用户,“战网”的注册用户已达750万,日均12万人在线。据此推算暴雪的收入十分可观。
为配合新产品的推出,暴雪进一步加强反盗版功能,对“战网”上CD-KEY的控制将更加严格,盗版游戏很难有机会领略其无穷的妙趣。数以千万计的玩家将为暴雪带来滚滚财源。
低调的作风
在全球游戏圈,玩家没玩过《Starcraft(星际争霸)》的极少,不知道暴雪创业者经历的人则相当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暴雪始终不愿借助媒体炒作自己。1998年,艾伦·阿德汗辞去了总裁一职,改任公司的董事会主席,由迈克·莫怀米接任总裁。从一线退居二线,作为一名顾问,艾伦·阿德汗希望自己能有足够的时间,重新回到游戏设计中来。颇为滑稽的是,艾伦·阿德汗辞职的消息没有在玩家当中产生任何反响,更没有降低玩家对暴雪的良好印象,一个很简单的原因是,在暴雪员工之外,没有人真正知道艾伦·阿德汗是谁,他是干什么的。“我们热爱游戏设计工作,但是我们需要把焦点凝聚在游戏产品上!”从游戏开发过程中获得的快乐,足以让暴雪创业者避开外界的任何诱惑,这种献身于事业的激情使他们默默耕耘,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与外部世界的联系都保持封闭状态。在暴雪,从老板到员工都保持低调,公司的大门也很少向外界敞开,暴雪人的全部精力只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这一点,与国内一些公司只知老板的大名而不知其产品的怪现象,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不一般的人才策略
1.不爱玩游戏的不要,其用意在于引导每一个雇员深入了解游戏
在游戏业,暴雪员工跳槽的比率是最低的,虽然最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员工独立创业的现象。但与众不同的是,暴雪不像其它企业那样,将独立创业者视为仇敌,而是尊重他们的创业雄心,并与他们保持友好来往。90年代以来,美国许多身怀绝技的人才均以供职于暴雪为荣,而暴雪选拔人才则非常古怪。首先一条,应聘者必须真正热爱并精通游戏,暴雪的职员个个都是游戏玩家,游戏工程师们午休时都在玩自己的竞争对手Sierra公司的《反恐精英》。
这种现象在其它游戏公司很难存在,许多公司都不鼓励甚至禁止雇员玩游戏。暴雪的用意在于引导每一个雇员深入了解游戏,以此建立开发适合玩家口味的优秀产品的基础。根据这一原则,应聘暴雪的人光靠死记硬背游戏知识,是无法蒙混过关的,人事主管面试时甚至会跟你一步一步过招。
除了对游戏的热情和忠诚,暴雪也很注重员工的技术素质,暴雪美术设计人员的最低学历都是博士。在暴雪,很多有经验和技术的游戏制作人年满5年,公司会奖励他们一把中世纪的长剑,以作纪念。他们和公司一同成长,公司的效益与员工的个人收入紧密挂钩。
2.只有对事业达到了偏执狂的程度,才能有忘我的工作精神。
1997年制作《Starcraft(星际争霸)》时,关卡设计师杰夫·斯纯(Jeff Strain)的设计也到了必须重新定义任务处理模块的关键时刻,恰值妻子临产。他一接到妻子的电话,他立即去公司计算机部借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然后就飞车赶往家中。女儿在母亲的腹中躁动,妻子已经开始痉挛,他就利用这五六个小时,守在妻子的产床前完成了《Starcraft(星际争霸)》的全部编程工作。妻子产后从麻醉中清醒过来,大声责问他:“为什么连我们的女儿出生时,你还在为你那个该死的游戏工作?”这种忘我工作的精神体现在暴雪的每一位员工身上,暴雪人对事业几乎达到了一种近于偏执狂的热爱,许多高层管理者发出这样的感慨:“除了家庭,最能为我带来快乐的就是为公司开发游戏。”在暴雪员工的眼里,游戏不仅仅是一项工作,而且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2004年3月18日星期四(Warcraft world)魔兽世界与魔兽争霸(WarcraftⅢ)的原画设定师Michel Koiter在荷兰鹿特丹因心脏衰竭去世,年仅19岁。暴雪深感惋惜, Koiter(科尔特)的逝世对于暴雪来说是一个损失,对于《魔兽世界》来说也是一个损失。暴雪娱乐对这位精英员工的去世感到十分惋惜,在《魔兽世界》还正在测试时,制作小组便把他以兽人的形象设计在《魔兽世界》游戏里。这位可敬的兽人永远安详地长眠于战士之魂神殿,让我们永久悼念。
适度的扩张战略
2000年,暴雪已发展成为一家拥有150名员工、游戏开发与技术并举的国际著名公司,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只有15人的工作室了,实力足以保证两个游戏的同时开发。但迈克·莫怀米坦言,暴雪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找到实现公司游戏开发理念和确保公司文化不受损害所必需的天才。他说,“我们决不希望成为拥有1000员工的公司,但我认为在不牺牲质量的前提下,暴雪最终可以发展到六七个开发小组。少做一些,但是一定要做得更好。”
10年来,暴雪经历过两次并购,一次被他人收购,再一次收购他人,此外没有更大的扩张举动。但是,暴雪一直在发展,员工也已增长了10倍,这是一种近于“能量守恒”的适度扩张,而不是为贪大而无限膨胀。暴雪不愿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在扩张的“度”上把握得很稳,在稳步扩张之间健康成长。在产品开发上,暴雪同样善于把握量与质的平衡关系,以少胜多的精品意识是暴雪的经营准则。当多如过江之鲫的游戏公司恨不能每月推出一部新游戏,一窝蜂争抢市场份额的同时,暴雪则凭借对玩家的深入了解,对品质的不断追求,对游戏的持续创新,构成了暴雪的独树一帜的成功因素。暴雪的每一部作品都精益求精,真正做到了艺不惊人誓不休,每一款游戏的销量都突破了“白金水准”(单个游戏销量达到100万套),总销量早已突破1300万套,在这期间从未发行过一个二等游戏。
三年磨一剑的精品战略,是暴雪公司成功的关键所在。
----
对于暴雪无话可言,只有一句:暴雪=经典
÷
当然算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