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贵州,“中国刺梨之乡”龙里县刺梨沟漫山遍野的刺梨树上已经是花落果挂,长势喜人,丰收在望。作为贵州脱贫产业之一的刺梨产业,全省176万亩刺梨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把“贵州刺梨”产业打造成富民产业、脱贫攻坚大产业,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2020年3月30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进一步推进全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中的水果、刺梨产业发展。他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打基础、管长远的举措,持续在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工作作风上实现革命性转变,强化利益联结,提升加工水平,为收官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更大贡献。他提出,2025年,让“贵州刺梨”家喻户晓的要求和目标。
按照 “来一场振兴农业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的工作要求,2019年由陶长海副省长领衔,省刺梨产业专班按照“把农产品变工业品 把工业品变健康消费品”工作思路,全力推动贵州刺梨产业发展。
那么,回顾过去的一年,贵州刺梨产业走出了什么样的出山之路呢?接下来小编带你一起回顾:
2019年贵州刺梨大事记
·粤黔携手打造“贵州刺梨”刺柠吉“呱呱落地”
2019年3月18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与广药集团签署了《贵州省人民政府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关于推动贵州刺梨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贵州刺梨为主要原料之一的刺柠吉饮品应运而生,成为首批亮相的新品。粤黔携手,为贵州刺梨产业发展开启了新的航程。
·全省刺梨产业推进大会
2019年5月15日,陶长海副省长主持召开全省刺梨产业推进会,对刺梨产业发展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会议确立了2019年以 “打造精深加工为目标、以扩大市场、品牌培育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示范作用,加强产销衔接和品牌建设,把刺梨打造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改善生态环境的健康时尚生态产业”工作目标。
·“刺力王”中博会备受关注
2019年6月24日,第十六届中博会在广州市广交会展馆举行。贵州宏财聚农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刺力王”脱颖而出,成为中博会“专精特新”六大新品之一,引起广泛关注。
·“一颗果”勇闯上海滩
2019年10月17日,在上海举办的2019年对口帮扶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上,首次开辟了刺梨专区。贵州刺梨企业的刺梨产品在开馆100分钟左右,全部售罄。
·多平台广告宣传 “贵州刺梨”红遍大江南北
为加大力度打造贵州刺梨知名度和产品品牌,我省全力打造“贵州刺梨”公共品牌,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以“贵州刺梨·维C之王”作为核心广告词,制作了贵州刺梨广告片, 陆续在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贵州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有线等全国主流媒体播出,“贵州刺梨”持续受到关注。
·推介会持续不断 助力“贵州刺梨”走出大山
2019年12月13日,举行“2019贵州刺梨产业宣传推介暨产销对接会”,上海寻梦信息、申通地铁等单位及企业分别与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签订支持贵州刺梨产业发展的合作协议;北京汇源集团也与贵定县人民政府签订刺梨产业战略合作协议。贵州四个刺梨主产区政府、企业与基地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引发了2019年贵州刺梨又一个高潮。
·多渠道、多平台拓展产品市场
刺梨产品入驻电商平台,在淘宝、拼多多、京东开设贵州刺梨旗舰店;加强与省外大型商超深化合作,全年刺梨产品省外销售收入达3亿元。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2020年,贵州刺梨产业又将如何发展?
2020年3月27日,省刺梨产业发展专班印发《贵州省刺梨产业2020年工作要点》,工作要点提出,到今年底,全省刺梨种植面积达200万亩,鲜果产量达10万吨,鲜果销售收入4亿元,刺梨加工产品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30%以上。同时提出刺梨鲜果应收尽收,保底收购率达80%以上,确保种植农户获得稳定收益。
工作有八项:一是推进良种选育。二是提升种植基地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三是推进订单保底收购。四是培育加工龙头企业。五是培育拳头产品。六是培育刺梨品牌。七是培育省内外市场。八是培育完善标准体系。重点是保底收购、制定标准、打造品牌、宣传推介。
·保底收购 确保刺梨鲜果应收尽收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和人民对健康生活的美好追求决定了做刺梨产业必须是良心产业。如果说推进良种选育、提升种植基地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是为了刺梨产品原料溯源,那么保底收购就是为了确保刺梨产品原料品质。在2020年的工作中,有3项重点涉及刺梨鲜果,既是为了老百姓脱贫,更是为了把贵州刺梨产品打造为健康消费品。2020年刺梨鲜果收购要保底收购,价格不能低于2元。今年的资金将进一步落实推动刺梨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并与专项奖补挂钩,建立完善“加工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刺梨鲜果应收尽收。
·举办刺梨标准发布会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省脱贫攻坚,计划把原定2020年6月底前公开发布刺梨鲜果分级标准和加工标准提前。2019年,我省完成了20项刺梨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制定。接下来就是要整合省内现有刺梨科研力量,重点开展刺梨种植标准、加工标准、新产品研发标准、产品质量控制标准等研究制定建立包含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的贵州刺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以标准引领刺梨产业发展。
·加快 打造“贵州刺梨”公共品牌
省刺梨产业专班积极协调省级部门,争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农业农村部、林草局支持,加快注册“贵州刺梨”集体商标,申请地理标志产品登记等。倡议刺梨加工企业统一冠名“贵州刺梨·维C之王”,树立贵州刺梨整体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继续在传统媒体、新媒体、社交媒体和各种营销平台上进行宣传推介,进一步提升我省刺梨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努力培育省内外市场
将“贵州刺梨”公共品牌与“贵州刺梨·维C之王”定位结合起来,在国家级和广东、上海、1+6电视台等省级媒体持续加大投放广告片,在地铁、高铁等各类平台资源投放宣传广告,整体推介贵州刺梨。组织刺梨加工企业参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内外营销展会,大力拓展刺梨产品销售渠道。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黔货出山等机遇,不断拓展各类市场,提高贵州刺梨产品省外市场占有率。
2020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贵州刺梨,正以迅猛的发展态势,走出贵州大山。我们的目标是:2025年,让“贵州刺梨”家喻户晓!
(贵州龙里十里刺梨沟景区)龙里,地处贵州省黔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距离贵阳市约40公里,是距离贵州省省会城市贵阳距离相对最近的县级城市,毗邻贵州省龙洞堡机场,有贵阳市后花园之称;龙里盛产刺梨,拥有贵州刺梨干等国家地理标志,也有“中国刺梨之乡”的美誉,但龙里近年来产业化发展刺梨方面遇到诸多困局,并未将产业优势转化为地域品类品牌优势,更好的促进城市发展,带动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本文成文于2017年,当时出于对产业研究及如何通过产业品牌化发展促进产业更高效良性发展以及维地方经济做贡献,做了个人粗浅思考,文中数据及表述若有不当,请联系指正,欢迎探讨;
引言:
一、 产业品牌化实现城市繁荣背景
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及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中国正迎来消费升级的时代,吃饱穿暖早已不是人们的追求,优质、健康是人们对食品消费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还追求产品功能之外的元素,例如文化、特色和内涵,“不只是买一个能装东西的包”的品牌化理念也渗透到食品之中,人们越来越接受为品牌消费。
而一个产业化的品牌,通过所赋的丰富内涵及超强的情感传播,从产品到其衍生品都拥有无数粉丝的支持,这也意味着获得了更多的市场机会。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小龙虾,从十年前名不见经传的路边小吃登上大雅之堂,成为“国民小吃”,成为一种饮食文化,说到小龙虾我们会想到盱眙;再比如大闸蟹,提到大闸蟹,就一定想到阳澄湖。从一道菜变成一种文化符号,辐射影响到整个中国餐桌,这就是一个产业形成品牌的力量。
因此可以说,占有消费者心目中的心智资源就占有了领域内的话语权。也正因如此,在国内已涌现出一批极具地方区域性的产业品牌,且地方区域性产业品牌化的建立和推广更成为带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和潮流。
二、 产业品牌化实现产城共荣案例
1. 安溪铁观音——茶产业王国的“带头大哥”
在2015年,由国家质检总局发起的“品牌价值评价”活动大会上,“安溪铁观音”以逾1401亿元的估值获得了上榜品牌中价值最高、全国茶叶类品牌价值的第一名。统计显示,在合计158亿元总产值的涉茶产业,上缴税收约1亿元,在全县3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中虽然占比很小,但120万总人口中,就有80多万从事和茶相关的行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万元,茶业收入占56%。
以一叶之轻造福百万人口大县,从贫困县到百强县,“安溪铁观音”品牌的成功除了安溪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条件之外,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安溪党委、政府长期塑造、维护铁观音品牌的努力,引领了百万茶乡群众走向小康。
安溪县委、县政府秉承着“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品牌”的理念,经过历届党委政府和全县努力,安溪铁观音于2004年获批国家地理标志。多年来,曾荣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首位;雄踞传统市场占有率和电子商务市场占有率全国首位;安溪也连续7年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第一位。
2. 宁夏枸杞——塞上江南的红色名片
宁夏是世界枸杞的原产地,世界枸杞看中国,中国枸杞看宁夏。在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暨2016年区域品牌价值评价结果发布会上,宁夏枸杞龙头品牌“中宁枸杞”以161.56亿元的品牌价值进入全国农业区域品牌价值10强,位列第四。
枸杞之所以能够成为宁夏最具地方特色和品牌优势的农产品,与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悉心栽培分不开。早在1997年,宁夏政府通过项目带动,大规模推动枸杞基地建设,大力推广以硬枝扦插为主的无性繁育技术,促进了全区枸杞的无公害生产,现已形成以中宁为核心,清水河流域、贺兰山东麓为两翼的枸杞产业带。此外,宁夏政府不断扶持和培养加工及营销龙头企业,在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下,枸杞核心产区逐步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宁夏政府审时度势陆续推出政策大礼包,颁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枸杞产业促进条例》、《再造宁夏枸杞产业发展新优势规划(2016-2020年)》等法规条例,为枸杞产业的燎原之势再添一把旺火。
截止2016年末,宁夏枸杞种植面积达到90万亩,枸杞干果中产量9.3万吨,年综合产值达130亿元;全区枸杞生产、加工、流通企业达到200余家,出口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宁夏已成为全国枸杞产业基础最好、生产要素最全、品牌优势最突出的核心产区。
3. 盱眙小龙虾——成就中国龙虾之都
位于江苏省淮南市的盱眙县有中国“龙虾之都”的美称。盱眙小龙虾从养殖到捕捞到加工、再到特有的十三香小龙虾调料等一系列环节,整个产业链上有10多万人,盱眙GDP的七分之一都来自于龙虾产业。
凭借着貌不惊人的“小龙虾”,盱眙经济迅速发展。截至2016年,盱眙年产龙虾6万吨、年交易量10万吨、交易额突破60亿元。回顾这一路的发展历程,除了当地人民的辛勤劳作,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是关键所在。江苏省盱眙县政府曾多次组成考察团,对小龙虾养殖基地、加工基地的发展问题与当地群众进行深度交流,同时还提出了“虾稻共作”的产业发展模式。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这一模式已然成为盱眙现代农业的主要支柱。
根据2016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会的评定,“盱眙龙虾”的品牌价值达到169.91亿元,位居淡水类水产榜榜首。而众所周知的“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 迄今已举办了十届,是中国著名的品牌节庆,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盱眙县的知名度,也带动了一方人民走向致富道路。
综上所述,在产业品牌化建立和推广中,政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产业品牌化的成功发展不仅在市场中培育了极具地方区域性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亦使地方经济得以快速稳步发展,产业品牌化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使地区人民收入和政府财政税收得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