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惨营销”多源于自媒体或直播间,主要为了吸引关注和流量,但其本质属于虚假宣传,极易导致客户或消费者误解。这种营销手段虽然短时间内能够增加流量或销量,但长此以往不仅自砸招牌、毁了商誉,对被“卖惨”的农产品来说也是巨大伤害。
农产品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受市场影响较大,关系农户切身利益。“卖惨营销”制造的滞销假象,不仅影响当地农产品声誉,而且有可能拉低农产品价格,让农户的预期收入减少,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农产品市场交易秩序。不管是无中生有,还是夸大事实,“卖惨营销”的伎俩损人不利己,欺骗消费者感情,透支公众信任。
部分商家以“卖惨营销”作为促销手段,动辄发布农产品“滞销”的虚假信息,既不合理更不合法。这些做法违背市场诚实信用原则,触犯法律规定。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
对于形形色色的“卖惨营销”行为,应加大治理力度,规范商家促销行为,净化市场环境。一方面,要多措并举推动农产品信息公开透明,解决产销信息不对称问题,让助农信息真正惠及广大农户;另一方面,要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对涉事经营者、平台等都要依法予以规制。根据实际情况,涉嫌欺诈、造谣的要依法查处,切实提高违法成本。
商家、平台企业都不能置身事外,要加强内容管理,依法合规经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明知或者应知销售者或者服务者利用其平台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与该销售者或服务者承担连带责任。
大家肯定或多或少见过这样的广告:清仓大减价、亏本大甩卖,最后一天,XX元起一件。这种打着“不再续租”“亏本”等噱头的促销,其实也算是一种“卖惨”。而且效果还不错,一开始的时候,一看到“清仓”“亏本”,大家都觉得里面肯定都是便宜货,疯狂抢购。后来,遇到这一类广告多了,大家也理智了许多,不会再真把这种“卖惨”当真,于是“最后一天”往往又拖了好多好多天,“清仓”就一个多月都清不完。到了网络时代,这种“卖惨营销”换了身马甲又出来了。大家遇到比较多的,应该是“水果贱倒田头”“水果滞销、果农痛哭”之类的。每到水果上市季节,就总有“大量水果滞销”“帮帮我们”“果农哭了”之类的宣传语在网上出现,再配上老农照片,使得“悲情”满屏。不少网友看此情景难免会动恻隐之心。一开始,水果滞销情况基本属实,不少人出于同情买上几斤水果帮助果农渡过了难关。但后来,一些商家看到其中的好处后,居然也打着“悲情牌”来进行宣传,更令人气愤的是,那些老农照片里的主角往往是同一个人,却被广泛地用到了各地的各种瓜果蔬菜销售之中,苹果滞销、红薯滞销、梨子滞销、红枣滞销、土豆滞销……用的都是同样的几张照片、差不多的说辞,这到底是在侮辱谁的智商?这样的“卖惨营销”,到头来最受伤的其实还是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果农,本来可以通过直播、网购等形式让农产品卖出去,却被这样的“卖惨营销”断了不少客源。
没想到的是,在近年才兴起的短视频平台上,也出现了“卖惨营销”的套路。而且更奇葩的是,居然跟曲折的情感直播故事扯上了关系,还有剧本和完整的一套产业链。这意味着,有那么一批人完全靠着“卖惨带货”来吃饭,也太夸张了吧。有网友公布了一张某短视频平台主播“卖惨式带货行为清单”,里面可以看到一些坐拥几百万粉丝主播,居然是靠编造婆媳矛盾、出轨、破产等故事来带货,而且往往还带货成功了,真是匪夷所思。还有一些主播,不“卖惨”,却也是利用大家的同情心,在直播间内上演团队矛盾、债务纠纷等剧情,借此降价夸大商品的价格优势。例如某位主播,就说一款项链原价1000多元,然后以补贴的形式降到了100元以下,结果这一下团队人员不干了,出来大喊、争吵、摔东西甚至发生了肢体冲突,大家就觉得这价格是真的太划算了,赶紧下单。这一类“带货表演”,其实就是欺骗消费者。
“卖惨销售”也得有底线,起码要合法合规,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否则的话,“卖惨”就成了“欺骗”,最终只能被取缔“下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