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想了解事物的真相,就必须深入实际,进行分析研究。那么下面是我整理的产品品牌营销策略案例分析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产品品牌营销策略案例分析一自2014年10月开设第一家门店,仅一年多,号称要做“水果业内的阿里巴巴”的水果营行就在全国20余个一、二线城市,开设了300多家实体店。然而在2015年12月,几乎一夜之间,这个迅速膨胀的水果王国轰然倒塌,广州、深圳、东莞、杭州、南昌等城市的门店大量关门,12月16日,水果营行CEO易德更被警方带走……
水果营行,成为O2O死亡名单里的最新登陆者?它的破灭是否预示着生鲜电商走向颓败?或许,结论恰恰相反。
逆向O2O:
理念正确下光鲜的坏水果
在水果营行的泡沫破灭中,大量的舆论将关注点投放在它的融资模式——“合伙人众筹”和“会员预付卡”。
尤其是前者,据水果营行一份单店投资协议样本显示,直营店投资人为公司有限合伙人,不参与门店经营、不拥有门店股份,只参与分红。直营店投资人自完款第45天起,将获得每月销售额10%的回报,直到取得投入本金的2倍为止。同时还获得投资额10%的原始股权的长期收益。而媒体亦测算,按照水果营行宣称的单店月销售额50万元计算,众筹参与者的年化投资回报率将高达30%左右。而通常认知下,年化收益率超过10%的产品风险已然极高。
但这并不属于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因为由始至终,水果营行所打造的生鲜电商模式,都如同刘伯温那篇《卖柑者言》所寓意的那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从理论上来说,水果营行提出的专注线下服务,将人才配置和质量管控放在第一位,夯实基础后再进军线上的路数,是当下许多浮在网络之上、过度依靠网购模式而缺少实体店推进的生鲜电商所缺失的。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这仅仅是一个正确的理念,没有切合到地面经营理念之上。
反之,从它的许多专注线下的行动中,可以为生鲜电商以及其他生活化服务O2O提供反面参考。
远离社区的专卖店不叫小业态
在水果营行2015年11月对外发的一篇软文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词句:“7-11、全家等便利店,竞相跑马圈地以便利店、专卖店为主的小型社区零售店,组成小业态 商业模式 ,大有取代大型商超的态势。毫无疑问,水果营行赶上了小业态商业崛起的时代大势。”
显然,水果营行把自己的线下门店定位为小业态。而媒体披露其“门店选的都是城市黄金地段,租金较高,还要支付工资,不可能达到高利润,有时还会亏损”。这种布局黄金地段的思维,与当下立足社区的小业态模式并不相符,反而颇为接近早年的专卖店形态。抛去其或有意为之,以彰显实力雄厚,好招揽合伙人的可能不说,这样的开店方案,历来均是电商实体店或O2O门店所摒弃的。
理由很简单,无论何种电商形态,均是以最大化的扁平 渠道 、降低运营成本为赢利之源,而位于闹市的门店则加大了这些成本,更直接处于商超商圈的辐射范围内,极不利于竞争和拓展。
更为致命的是概念的混淆导致的运营理念的错乱。在水果营行的早前报道中,其总不忘提及“通过线上下单、门店配送,辐射单店周边3公里范围,实现1小时内极速送货上门,解决水果配送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然而这一“互联网+小业态”的运营模式,在当下的社区O2O门店试点中,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运营费用昂贵、社区需求挖掘不足的难题。早前耗资10亿元、依托顺丰强大的物流体系和财力布局社区的“嘿客”亦难以为继,而开设在闹市、按水果营行早前介绍开店成本动辄百万元的线下体验店,若真只按运营思路辐射3公里范围,其收回成本的难度将高出太多。
何况,它还只卖水果……
生鲜电商先从爆款玩起
在水果营行众多的正面、负面消息中,有一个信息一直很缺位,即水果营行的水果到底有怎样的优势。
或许造成这一困扰的理由更奇葩,一直号称是生鲜电商的水果营行根本就连一个像样的电子商务平台都不存在。直到2015年下半年,水果营行在对外宣传中,依然还在说“待电商系统完善后……”。
一个线上平台徒有其表的生鲜电商,其线下的门店只能也只有各自为战。所谓逆向O2O,最终走向了传统的水果加盟店模式,只不过是披上了一件“互联网+”的皇帝新衣而已。生鲜电商,其实不是单行线,而是线上线下同步发展,就像一个跷跷板,轻了哪头,都会接不上地气。
但这并非解除生鲜电商迷局的关键。至关重要的是,走线下体验店的水果营行并没有和周围商超中的水果柜台有太多的区别。
这都不是早前舆论批判的水果营行不懂水果经营之道,损耗大、价格高、标准化难所能概括的,尽管这是许多生鲜电商创业者不可避免触碰到的问题。但核心竞争力的缺失则是更加致命的。
“我必须知道,我为何非要选择在你这里购买水果?”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个疑问句式里的“水果”二字可以换成其他任意商品种类。但对于生鲜电商而言,仅仅一句“相较于销售低端水果的菜市场和中低端水果的商超,生鲜电商主要销售特色、中高端水果”这样模糊的定位并不足以解惑。
之前多个生鲜电商用行动来解答了这个问题,尤其是水果这种消费者更乐意于眼见为实的商品,在线下体验店辐射力度不足的大背景下,成功崛起的生鲜电商平台往往都以爆款为强化消费者体验的突破口。
如顺丰、京东、天天果园和本来生活等电商在2013年打得火热并延续到2015年的海外直采车厘子大战,对此,天猫电商平台喵鲜生负责人乐觉就曾表示,生鲜电商花精力去推1―2款主打商品,是从带来关注度的角度考虑,基于价格和体验度,消费者会主动传播,就能为网站带来新的用户。
更重要的是,这可以弥补线下体验店不足的缺陷,“奇葩”的水果会更容易形成消费者的购物黏性。由此,再将口碑拓展到其他常见品类之上,逆转消费者“眼见为实”的习惯。
烧钱扩大规模不一定能增强黏性
在整个O2O死亡名单中,一个普适性的死亡规律就是烧钱烧到资金链断裂,而烧钱的主要流向均在盲目扩大规模,意图以规模覆盖足够多人群来获得黏性和长尾。
在水果营行案例中,一年内扩展出300家实体店,覆盖20余个城市,并计划在未来3年开设1万家实体店。如此强度的店面扩张,必然带来人员储备、运营模式上的不适应。须知,知名水果连锁百果园,从2002年起,用了8年时间仅开出了100家门店。之后又用5年时间,才将规模提升到1000家门店。
即便是在“互联网+”的极限扩张下,指数级增长的实质,也须完成从0到1的蜕变,或言先种好试验田,才能将成熟的模板进行复制,实现从1到N。
一个产品特色不足的生鲜电商或O2O,最终会滑向另一面,即再次通过烧钱的方式,用补贴和特价来吸引消费者“贪便宜”的心态,从而塑造虚假的黏性。而在水果营行身上,各种“会员预付卡”真正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也就在于“充1000送300”,甚至“充5000送3000”的优惠力度上。若运营状况正常,这类促销本无可厚非,但一旦本身就是强行在亏本赚吆喝,这样的预付卡除了吸纳资金这一个用处外,更会因为一个店面的崩塌,而形成银行式的挤兑风潮。这一幕,在水果营行落幕时,已然得到了证实。
一个忽略了消费者,没有真正买方市场想法,只是描述了一个好听的 故事 ,却无法和周边的商超、菜场的水果摊点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的生鲜电商,其不败也难。
此外,还有几点教训值得一点:
一是生鲜电商和O2O依然要用轻姿态来扁平化渠道。如在线上红火的本来生活网,目前进军线下的生活O2O项目“本来便利”就是采取和当地水果店合作,而非重新建店。而更多的生鲜电商要突围,或可采取一个城市一个中心体验店+若干合作自提点的方式,实现有效扩散和覆盖。最终的客流入口,依然是在线上,而非体验店。
二是使用线上平台建立大数据体系,至少做到能够预测某一城市对某一品类水果的预期。这样的大数据分析,才可以将电子商务所拓展出来的超长尾巴,变成一个核心数据源,可以确保发往某个城市的水果,不至于过少或过多,徒增损耗或难以满足需求。这才是区别于各自为战式的传统水果店的关键。
三是不断地差异化自己的特点。生鲜电商要成功,其实就应该按照电商的模式,用商品的长尾来满足长尾末端的用户需求,人有我有不是特色,人无我有哪怕只是一个人有需求才能成功。当然,越特色、越稀缺、越小众的水果卖得贵点,将预订、众筹等互联网模块落在消费者层面上,而非融资层面上,意义更大。
产品品牌营销策略案例分析二新日领跑世界的秘密
德鲁克说过,企业有且只有两项基本职能,就是营销和创新,这也是新日电动车多年来领跑世界的秘密。简单的道理谁都懂,可并非人人都会做,我们来看一下对于这两项职能,新日具体是怎么做的。
开放流程和心态,
创新不能闭门造车
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再工业化”,还是中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其指导思想都是一样的,就是从“制造”向“智造”的工业化升级。
作为身处制造业一线的企业,新日对于这轮变革风潮早就捕捉到了。在2013年,新日电动车就率先研发出了行业第一辆智能电动车。随后,新日电动车便一发不可收,在电动车智能化上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2014年,新日电动车创建了业内首个智能化生态供应链系统,同时还将智能电动车推进至“智能3.0”阶段。2015年,新日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智能电动车MIKU再次颠覆了人们对智能电动车的认识,运用了一键检测、电量精算、远程控车、紧急救援等多达20项全球顶尖的智能技术,一举夺下中国工业设计领域的最高奖项之一——“太湖奖”特等奖。
谁都知道创新是企业建立起竞争区隔和相对优势的唯一途径,可如何创新?产品创新的方向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企业却陷入了迷茫。我们看到太多这样的案例,比如李宁、美特斯邦威、娃哈哈等企业,为了适应新的市场消费群体的需求,抛弃了原来的定位,产品也不断推陈出新,可结果却是“热脸贴上冷屁股”,消费者根本不买账,问题出在哪里?
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自说自话、闭门造车”,心态还不够开放。相比之下, 新日电动车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鉴。新日电动车在产品研发上的开放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广泛与国内、国际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比如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荷兰阿姆斯特丹卡弗研究所以及来自以色列、日本的顶尖研发机构和企业的技术合作,还直接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例如以前就职于日本雅马哈公司的资深工程技术专家高田,便是新日引入的“外援”之一。
2.不局限于一般技术研究,进入基础研究领域。比如与麻省理工学院(MIT)美国工程院院士吉姆领衔的团队一起研发的磁通切换电机,这种融合最新科技的电机一旦面世投产,将可能带来电动车电机的一场革命。
3.向目标用户开放研发、生产的全过程,让他们直接参与进来。都知道小米的成功来源于“参与感”,可真正做到的企业很少,制造企业中则更少。上文提到的获得“太湖奖”特等奖的新日MIKU就是由一群来自江南大学的“90后”学生设计的。据了解,为了鼓励更多“90后”加入创新的行列,新日电动车设立了开放的电动车设计平台,每年有百余名高校学子与新日电动车研发人员和工业设计人员展开深度交流、融合,每年设计的新车型达数十款。
创新是建立在充分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的,而充分了解用户需求的最佳方式就是让用户亲身参与其中。
营销娱乐化,
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除了产品上的创新,新日营销上的大胆突破也引人注目。在2015年12月17日第十三届中国营销盛典上,新日MIKU“晶彩”系列产品一举斩获“年度最佳产品营销创新奖”,大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新日电动车全新MIKU“晶彩”系列产品,打破了传统电动车产品给人的固有印象,在营销方面积极地贴近消费者,与《爸爸去哪儿》《最强大脑》等卫视王牌节目强强联手出席金鸡电影节,电动车“走”上红毯邀请黄晓明成为品牌全新代言人……一系列举措让新日电动车的品牌形象大幅度提升,使消费者真正记住了新日电动车。
“进军时尚界”是新日2015年贯穿全年的一个营销主题,尤其是在第24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的“红毯秀”,赢得了广大明星及媒体的关注,为新日MIKU“晶彩”系列产品赢得了足够的曝光和支持率。据统计,短短一周时间,新日MIKU晶彩系列产品即登上了新浪、凤凰、网易、搜狐等几大主流门户网站,报道、转发的媒体达50多家,曝光人次超过1000万,评论数超过2000条,转发量超过1万次,仅百度相关搜索就达8000多条。
当然,新日迈向时尚界的脚步远不止这些:2015年年初,新日MIKU与众多艺术圈、娱乐圈、模特圈、设计界一线大咖同时亮相“2014网易时尚年度跨界大赏”2015年5月,在《快乐大本营》录制现场,新日小龟王——风雅19代化身为颜值爆表的鲜肉杨洋的坐骑,当红导演徐峥骑电动车夜行,颠覆了传统的冠名模式,成功闯进“80后”“90后”的视野同年,新日科技时尚中心揭幕成立,成为行业唯一的国际级专业科技时尚制造基地,并斥资2000万元打造最强时尚产品顾问团,由国际殿堂级著名造型师李云涛、中国新锐时装设计师刘璐、新生代时尚T台女王游天翼等担任顾问,为产品注入了时尚、年轻的基因。
新日新闻发言人、总裁办主任陈开亚说,对于未来的商业世界, 财经 作家吴晓波曾 总结 了四大趋势,其中之一就是“一切消费都将娱乐化”,那么,站在企业营销的角度,也必须顺应这股潮流,新日的时尚跨界便是践行营销娱乐化的一种演绎。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产品品牌营销策略案例分析相关内容
作为高频且刚需的市场,生鲜电商一直被视为可以产生万亿价值的有生力量,但有限的渗透率却让生鲜电商的发展难以明朗。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生鲜电商行业解决方案与投资策略规划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生鲜电商整体交易额大约913亿元,同比2015年542亿元增长了80%,而电商的渗透率还不到7%,到了2017年整体市场规模可以达到1500亿元。2017年生鲜电商线上渗透率也仅有7.9%。
从已获得融资的生鲜电商来看,一般具有能做好以下几个特点的生鲜电商,相对更容易得到投资方的青睐:1、做好冷链物流2、做好用户购买体验3、提前预定提货点自提4、解决用户退货等售后5、提前预定提货点自提6、市场想象空间7、行业门槛与壁垒8、客单价与复购率。
目前国内生鲜电商主要七种主流模式分析
模式一:综合电商平台。国内的天猫、京东、苏宁易购、一号店、亚马逊中国等综合电商平台如今都已经开始涉足生鲜电商。那么相比其他生鲜电商而言,综合电商平台具有明显的优势。
模式二:物流电商。农业是电子商务唯一一个没有完全电商化的行业,顺丰选择从快递跨界到生鲜电商也是雄心不小。
模式三:食品供应商。中粮我买网和光明菜管家是传统食品公司进军生鲜电商的两位典型代表,食品公司直接做生鲜电商,自然也是有着不小的优势。
模式四:垂直电商。我买网、本来生活网、顺丰优选、每日优鲜、拼好货(后与拼多多合并)、都市菜园、天天果园和易果网等。莆田网、优菜网、本来生活网等垂直生鲜电商可谓是生鲜电商的发起者。
模式五:农场直销。农场直销模式的代表有多利农庄、沱沱公社,依托自己的农场打造生鲜电商,他们也有着不小的过人之处。
模式六:线下超市。虽然在商品的近距离配送、冷仓储、供应链管理等方面都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线下超市涉足生鲜电商并非易事。
模式七:社区O2O。淘宝、京东,还是顺丰优选、垂直电商等都有在涉及社区生鲜O2O,最具代表的还是要数微商,通过借助微信公众号,大量的创业者做起了社区生鲜配送。
水果店,现在大街上到处都是。不同的是规模大小。虽然水果店起点低,但经营起来也并非那么容易的。那么开水果店赚钱吗?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开水果店赚钱吗水果店、水果摊儿如今遍布于各生活小区和各大超市。经营水果店,门槛似乎不高,但经营规模却相差甚远。有的是在街边摆水果摊,有的是和副食店一起联合经营,也有水果专卖店。每逢夏天,街上还有专门卖水果的卡车,相当于一个流动水果摊。
规模不同,经营的水果种类自然也不相同。一般街上的小摊贩主要是卖苹果、橙子等普通水果,这类水果的保鲜期长,不容易放坏副食店会增加香蕉、西瓜、柚子等节令水果水果专卖店的品种更多一些,规模大的除了普通水果外,还会卖一些进口水果,规模小一点的,也会有芒果、哈密瓜等进价较高的水果在卡车上经营的流动水果摊儿则主要是做体积比较大的时令水果,比如菠萝、柚子、西瓜、哈密瓜等。
按消费者观点,如果要买水果就肯定不会心疼钱的,但肯定要找那些水果新鲜美味服务良好不短斤少两的商家去买。反推则可以明白什么样的水果店最赚钱了,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去看去想,那么肯定很容易把事情做好的。
各种水果当中,苹果、橙子等普通水果的利润较薄,而芒果、葡萄、桃子等时令水果就较有赚头。进货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品种搭配,普通的水果大约要进70%,时令水果进30%。普通商贩每个月也就赚一千多的样子,而且要看规模走,有摆个摊儿卖的,成本就一两百块,收益还行。如果是店铺式的,投入在几千到几万不等。规模不同,利益也就不同。
开水果店赚钱吗?据一名水果店老板介绍,经营水果,规模越大成本越高——一般摆个地摊儿只需要一百多元钱,而在副食店经营水果的成本不到2000元,如果开一家水果专卖店,根据进货品种,投入在4000元到10万元之间。
选择开店的位置,对于一个水果店而言,至关重要。据我观察,在医院附近有很多水果专卖店,而且规模较大,主要经营进口水果而在居民小区附近,也是水果店集中的地方。
至于经营方法就比较灵活了,不过一定要注意的是,水果是应季商品,并且是消耗品,一次不要进货太多,还要保存得当,可以添设冰箱用于冷藏水果,一般来说,适合水果的保存温度介于摄氏7度~13度,有些水果需要更低的温度,例如苹果、葡萄、桃子、李子、柿子等。不过不是每种水果都适合放进冰箱保鲜。有些水果天生“怕冷”,像一些原产于热带的香蕉、芒果、木瓜等,放入冰箱反而会受“冷害”,造成果皮上起斑点或变成黑褐色,破坏水果品质和风味。
办出特色1、了解各种水果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价值,印成资料,散发给顾客。
2、了解市场情况,把水果店开在农贸市场,或者附近。
3、从工商局开始,办理各项手续。
4、不要只想过老板瘾,自己当老板兼工人。从夫妻店,亲戚店起步。
5、订一份当地小报,了解市场动向和顾客需求。
6、联系固定进货渠道。
一名做了10年水果生意的店主说,现在水果生意利润很薄,毛利大约20%。如果经验不足,进的水果损耗较大,很可能一分钱都赚不到。
据称,进货时特别考验进货者的眼光。在进芦柑时,只靠品尝是没什么用的,识货的人能看出芦柑水分足不足,甜不甜,里面的核多不多而香蕉则是靠观察外表了,主要是看其外表有没有压伤。据介绍,进货的时候,掌握这些窍门就是赚钱的关键。
水果店经营密码水果店与大超市相比,优势在于便利,与小地摊儿相比,优势在于诚信。经营者在水果店开办之初,首先应该确定好水果店的经营方案和相应原则,以便更好掌握水果店经营优势。
方案一:低档蔬菜水果超市。蔬菜水果超市在农贸菜市场或大型居民区租一处面积20—30平方米的门市房办理营业执照、工商税务及卫生管理等制作放蔬菜水果用的敞开式多层大托架并购买竹筐、菜篓、塑料盆、塑料袋、保鲜膜、剪刀、包装绳等还应该购买小型喷雾器或洒水器,用来喷雾洒水,以防菜晾干或失水风干再制作一个醒目的大招牌,准备流动资金2000元左右,总投资估计为6000—9000元即可。
方案二:高档蔬菜水果超市。店面能够采用全封闭式的玻璃屋设计。玻璃屋和菜架的投入估计6000—7000元,空调2000元左右。门市房面积25—35平方米。广告牌约300元,蔬菜盛装及其粗加工用品和用具等约需1000元,总投资估计约1.4万—1.7万元。
秘诀1:色彩和主题搭配原则
水果的颜色丰富、色彩鲜艳,陈列的颜色适当组合、搭配,能充分体现出水果的丰富性,这是水果陈列的技巧所在。如:紫色的葡萄,红色的苹果、金色的橙子、绿色的啤梨搭配在一起会产生五彩缤纷的色彩效果。
秘诀2:防损耗原则
水果在陈列时必须考虑不同商品的特性,选择正确的道具、方法、陈列温度,否则将因不当的陈列而造成损耗。如桃子比较怕压且容易生热,所以陈列时不能堆放苹果对香蕉、猕猴桃等水果有催熟效果,放在一起容易导致其他水果过快变坏。
水果的陈列面积必须与周转量比例适当。若比例过大,则水果在货架的滞留时间长若比例过小,则每日补货的次数频繁。此外,店主还要注意当前温度、湿度下,此种水果所能维持的生命期。
秘诀3:先进先出原则
如果同一品种在不同时间分几批进货,先进先出是判断哪一批商品先陈列销售的原则。水果的周转期短、质量变化快,坚持这一原则至关重要。
秘诀4:季节性原则
水果店经营具有非常强的季节性,不同的季节有相应的水果上市。因此水果的陈列应因时而变,将新上市的品种陈列在明显的地方,更好满足顾客的新需求。
水果店经营成功秘诀:低成本+好店址
业内人士指出,能抢到水果市场多少份额,关键在于采取的零售业态和营销策略是否合理,是否为消费者接受。如果水果连锁超市布点少,销售量不大,物流管理不善,进货成本价格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不能形成连锁经营的规模效益。
百果园感到单独依靠自己的力量形成规模太慢,于是利用特许经营,加速公司规模化、低成本的扩张。百果园目前已在深圳的52家连锁店中,只有最初的6家是直营店,其它都是加盟店。
杨明昆认为,市场战就是品牌战,做连锁经营必须打品牌。但做品牌对于水果单品零售来说很有难度,因为难以在同类水果中形成差别化。而建立自己的基地,专营自己的产品,都有助于品牌的形成。
有人说,零售业就是店址经济,此话在水果连锁中也再次得到印证。一个店址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将来的盈与亏。在选定一个店址前,最好做一个详细的调查,判断出该地区经济状况、人们的消费水平、人流量和车流量的大小等等。百果园的一个地处下沙村的加盟店,由于很多香港客人会经常光顾,经常要忙到凌晨两三点钟才收档。小店的日均客流量达到3000多人,开业一个月便实现纯利润4000多元。整个小店投资还不到10万元,店主预计一年多便可收回投资。"蹒跚学步"的水果连锁要真正做大做强,并不容易,只有做到比大超市便利,比地摊诚信,价格有竞争力,才能突出重围,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开店案例:
"大东门"地处杭州新华路上,150平方米的店铺,一年租金近30万元。2005年9月当楼姐下决心开出这家水果超市时,她丈夫却坚决反对,理由很简单:新华路上有不少服装店,因为年年攀升的房租不得不关门歇业,向老微利的水果超市怎么能负担起这里昂贵的房租?
"人的心思如果是活的,怎么会把生意做死?"楼姐这么认为。
近一年做下来,生意是没做死,但寸土寸金的店铺里却出现了一个"死角"-因为受到阳光直射,比较热,一进夏天,顾客总不愿意在店门靠左的一个角落多停留。
卖相不好的水果变的更有赚头
于是楼姐花了2万元装修,购买设备,一个鲜榨果汁店,在水果超市这个特别热的角落开张了。"这个地方本来就要交房租的,空也是空着,这样一来能增加一笔收入。"楼姐说,把这个原本不生利的地方变成小小"聚宝盆",自己做了反复论证:一是新华路上没有象样的饮料店,二是街上买到的水果汁总是"名不副实",有些还加入了很多香精色素,而水果店可以就地取材,就连大商场里的鲜果汁种类都没有自己的店里的全。加上现在最流行的"制作过程透明化",现做现卖,顾客肯定愿意买单。而在这一年中,楼姐也观察到,来自己店里的顾客,不少是新华路附近公寓,写字楼里的外国人,他们对鲜榨果汁的需求格外强烈。
果然,鲜榨果汁店开张第一天就赚了500多元。附近一家韩国公司的老板每天都让员工来喝两次鲜果汁。而楼姐心里还有另一笔帐:到了夏天,水果每天的耗损高达5%-10%。"一些卖相不太好,像有个硬疤的桃子,隔日的黄瓜,也都可以拿来做鲜果汁的原料。"
自从水果店变成超市般的开放式货架后,卖相不好的水果一直是店主眼里的鸡肋。通常它们有三条出路:或超低价贱卖,就像大超市每天晚上都会用"天天低价"来处理一批蔬菜瓜果或无偿分给周围认识的朋友享用或是等到真的无法销售了,忍痛当垃圾扔掉。而楼姐却让这些好吃不好看的水果在榨汁铺里焕发"第二春"。
当天店里的桃子标价2.8元/500克。做一杯鲜桃汁大约需要三个桃子,重400克左右,价值2.2元,作成果汁后售价2.5元,摊上制作冰块的费用和人工费,虽然看似没什么赚头,但仔细一分析,原本可以损耗或折价的绦子,能以优质桃的价格出售,一出一进就是一笔收入。
而据有经验的水果店老板透露,像"大东门"这样的 *** 作方式,其他每种果汁赚得不一样,"像那些销量大的西瓜,从果园直接运来的,原本成本就低,售价2.5元,赚得就更多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