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目标用户调性一致
这里我们说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就像女生都喜欢鲜花,都喜欢收礼物。但是如果是不喜欢的人送的,鲜花带来的也只有厌恶,相反,如果是喜欢的人送的,再小的礼物她们都会开心不已。
所以说,要善用意见领袖的力量,他们一句话往往比一场大营销都管用。
2.创造归属感
某品牌手机曾经发过这样的发布会倒计时海报:
海报中提到的“后盖”、“氢OS”、 “加油”等词语中,藏着一些只有粉丝才知道的梗,就像只有他们才知道的小秘密一样,让粉丝更有归属感和成就感。
3.要有情感连接点
情感连接是我们在营销中最常用的手段,但是很多人把产品与消费者情感连接的时候,只是随意选取一个情感作为链接,并没有寻找最佳方案来诠释品牌理念。
很多快餐店在与消费者沟通的时候,多用食材的精致与新鲜美味来吸引消费者,但是王品台塑牛排除了塑造牛肉的精致和鲜嫩,更加深层次的与人的内心相连接,道出了:只款待你心中最重要的人。这就是快餐店和高端品牌的本质区别。
如何做好精准营销,以上介绍的这三点都是很重要的,如果能在要做的营销中体现这三点,再配合相应的渠道,相信你的营销一定能获得成功。
细谈精准营销
导语:精准营销(Precision marketing)就是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可度量的低成本扩张之路,是有态度的网络营销理念中的核心观点之一。就是公司需要更精准、可衡量和高投资回报的营销沟通,需要更注重结果和行动的营销传播计划,还有越来越注重对直接销售沟通的投资。
中国网络广告市场总量达到41.7亿人民币,而据有关调研机构预测,2006年这个量要达到65亿人民币,较2005年增长55.9%,预计到2010年时,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规模将有望达到257亿。通过网络来找到你的客户,已经是中国许多企业认同且信赖的方式。尽管与中国广告市场1500亿的数字相比网络广告的规模并不大,但是其成长性惊人。
当人们站立在电梯口等电梯,或者在穿梭于沪杭的卧铺列车里时,总是会有电视可以用来打发无聊的时光,甚至住宅小区里的户外都可以看到电视—到处都可以看电视!已经有人为这些免费的午餐埋单,以各种不同的标准对人群进行细分的传播载体,已经将我们的生活空间武装起来。
在市场总监们为自己的广告费用在传统媒体上获得的回报越来越失去信心时,摆在他们面前可以供选择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了,以网络为中心,衍生出的营销方式不断在创新和丰富∶竞价排名搜索、窄告、话告、点告等等营销方式已经出现。从他们讲述的营销逻辑上看,他们都是有道理的,其核心原则是如何让你更加准确地接近客户,于是让你花的每一分钱获得回报的百分比增加一点点。但越是精准的工具,其单位成本可能越高,而从ROI上究竟如何衡量?如广源传媒的CEO王超所说∶“技术让我们能够更准确的对受众群体进行区分,但其到达目标群体的单位成本也会越来越高。没有100%的精准,但效果(ROI)是营销人的永恒追求”。
无论如何,这个新的营销革命的帝国已经来临,市场总监们已经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也不会忽视他们的存在。然而这些新营销方法和传统媒体就是对立的吗?人们在新事物面前总是表现出理性和非理性的摇摆状态。显然,市场总监们要真正了解他们,不仅仅是从故事里,而且要从市场预算里拿出一定比例的钞票去测试,在这个帝国里,是否我们能够寻找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营销组合拳?
百度∶他们能找到你吗?
百度面试新员工,总有一个必答题∶“大家都知道百度搜索引擎是免费的,但你是否了解作为商业公司的百度靠什么来盈利?”
如果你回答出了“竞价排名”,那么恭喜你,你离百度又近了一步。
正是这个竞价排名,让百度在纳斯达克股市上市之初,每股股价曾一举冲破150美元大关。
百度对竞价排名的解释颇具诱惑∶“搜索引擎是应用最广泛的网络服务,每天有400万中国网民通过搜索引擎寻找各种信息,您的潜在客户也在其中。他们正在寻找您的产品,他们能找到您吗?”
按照百度搜索竞价排名的游戏规则,只要它们的客户注册产品关键字(即产品或服务的具体名称),当潜在客户通过搜索引擎寻找相应产品信息时,这些客户的网站将出现在搜索结果中竞价排名决定的位置。说得简单一些,百度搜索竞价排名,就是一条直通车,将那些正在寻找您的潜在客户直接带到另一端客户的网站进行访问。确实,过去的4年中,竞价排名帮助几万家中国中小企业依靠网络营销而一举成名。
2005年5月,国内某评测机构根据对全国18个城市1800多家企业的调查结果,发布了评测报告∶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94.78%的企业了解网络营销,50.14%的企业认可百度的竞价排名服务。
李彦宏率领的百度正在抢先介入本地化销售。作为中国人自己的搜索引擎,百度对于中国公司的上网习惯更熟悉。“自从做了这个竞价排名以后,我们的电话咨询量有了成倍的增长,现在的订单大量是从网上得来的,很多人从百度竞价排名里发现了我们。”北京思诺翔伦公司市场部张经理兴奋地说。北京思诺翔伦科技公司作为北大青鸟公司授权培训中心,是一家IT教育机构。如何把自己的优势宣传出去,如何凸显公司的品牌知名度是他们的主要推广目标。这家公司在竞价排名“按效果付费”的关键词服务上找到了盈利之道。
张经理表示,百度竞价排名系统非常宝贵的一点在于其针对性非常强,因而能够为自己的公司带来目标非常明确的用户群体,而这些人成为学员的可能性非常之高。这大大节省了公司的推广费用,使公司能够集中优势兵力、集中资金、集中精力进行 *** 作,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牛海鹏说∶“对用竞价排名做推广的企业来说,这种模式非常直接∶第一,看到你的广告的人就是你想要的顾客群。第二,不仅要让他们看到,而且还要让他们进入你的网站来浏览你所提供的信息,这样你才需要掏钱。换句话说,只有产生了效果你才会为此付费。作为一种理想化的推广方式,竞价排名解决了传统广告中的很多问题。”
但也有企业对付费搜索的垃圾点击感到不满。这种点击可能来自经销商,也可能来自竞争对手和在网上无事闲逛的网民。有的企业在为了让排名靠前提高了自己的竞价,但很快存在百度帐户里的钱就被消耗殆尽,而自己网站的流量并没有明显的上升。
分众∶让无聊的时间产生价值
让我们像一个创业家那样思考两个问题∶
1、当你看电视的时候,你会选择∶
A.看电视节目B.看广告
2、当你在写字楼等电梯的时候,你会选择∶
A.看广告B.无聊
上述两个问题来自一次大规模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人都选了A。如果像我们在中学做数学题一样,将结果反推,就会得出一个达到结果的假设∶如果在等电梯的无聊时间里,把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多媒体广告呈现给受众,他们是非常乐意接受的。
时间回溯到2003年的上海。
已经在广告圈摸爬滚打了10余年的江南春在长时间的苦苦思索后,自筹资金创建了分众传媒,以在商业楼宇中安装液晶电视并销售广告为主营业务。
但是没有人想到,这块只有3cm厚薄的液晶屏幕在之后的3年里为江南春带来了上亿的回报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直接到达目标群体的新媒体,它吸引了众多广告主的眼光。
正如公司的名字一样—“focus”—聚焦(于分众),江南春从一开始就首先将这种媒体定位在了穿梭于各商业楼宇里的白领们。
作为都市高收入阶层的一部分,他们的生活习性决定了他们与传统媒体的接触率和关注度都比较低,而商业楼宇联播网的适时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一空挡。作为传统媒体的有效补充,商业楼宇联播网侧重于实现对核心目标消费者的重度覆盖,在精准营销时代下,使企业的投资更趋于精确化。
除了楼宇电视,分众传媒还在构建更加细分、更加垂直、点对点的户外媒体平台,以最少的成本把信息传递给企业需要达到的人群,江南春把这个称作“户外生活圈媒体群”。
都市高端人群生活的“户外化”向企业展示了新的传播渠道,而分众正在构建这个渠道。在成功地建立起了中国商业楼宇联播网之后,分众又陆续启动了中国大卖场联播网、以高尔夫球场和机场VIP室为核心的中国领袖人士联播网,涵盖飞机、机场巴士、机场安检、候机厅、酒店等的中国商旅人士联播网和覆盖KTV、酒吧、美容美发中心、健身会所等休闲娱乐场所的中国时尚人士联播网以及中国便利店联播网和中国医院药店联播网共在内的七个庞大的联播体系。
凭借这七大体系,分众传媒的营业额步步高升,2011年2.4亿元2005年6.8亿元,甚至超过了湖南卫视2006年,分众传媒的目标是做成中国的第三大传媒集团,达到16亿元的营业额。
现在的分众传媒已经拥有了6万个液晶显示屏、3万多栋楼宇,形成一张覆盖75座城市的商业楼宇联播网,占有这个领域98%左右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其旗下的分众、聚众、框架三个品牌也将在重新拆分的业务领域里发挥各自的作用。
时至今日,不知江南春是否还会记得他当年与大家的讨论,“我们当时都在想做什么媒体在中国会成功,结果得出了四点∶其一,分众化的媒体其二,表现力足够丰富的媒体其三,具有强制性的媒体,当获取信息的渠道太多时,强制性就会被分散掉最后,必须在一个低干扰性的环境中。”
而今天的分众传媒完全符合了上述四点,所以它成功了。
广源传媒∶不能遥控的电视
坐火车时当你把随身所带的报纸的中缝都看完了之后干什么呢?一年以前的答案只能是无聊,但现在多了一个选择∶看广源传媒的列车电视,虽然这个电视只有一个频道偶尔,你还不得不看上一段广告,而且这不是自家客厅的电视,不提供遥控器换频道,但这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说楼宇电视因为解决了等电梯的人面面相觑的尴尬而获得了商业机会,列车电视则是消除了在一个相对狭小和封闭空间的人们的寂寞而获得了传媒价值。
从去年投入运营以来,广源传媒已经在全国150多列空调列车上安装了列车电视,可以抵达400多个城市,客运量达到一亿多人次。而广源传媒计划今年把列车再增加300列,覆盖率达到全国空调列车的60%。
虽然列车电视与传统电视有相似之处,但其传播效果却有很大的不同。根据4A公司的统计,电视观众在遇到广告时换台的几率是82%,处在第二、第三排位的广告被看到的几率实际上很小。而列车电视却规避了这些弱点,即使乘车人不抬头观看画面,声音也会传递到受众的耳朵。而且乘车人一般都处于一个比较轻松的状态,这也无意增加了其对广告的接受程度。“与等电梯的人们和坐公交车的人们相比,在火车上的人更加的轻松,时间更长,更有闲情逸致欣赏任何东西,因此能有更好的传播效果。”广源传媒的CEO王超如是说。
任何媒体都以其读者/观众对其广告受众做了明显的区分而对广告主提供了相对应的价值,而列车电视却以乘客而对受众做了天然的划分。王超这样解释列车电视的受众特征∶“虽然列车乘客是个比较大众的群体,我们不能从职业、年龄等方面给其做以明显的划分,但我们可以从其行为特征,消费特征上对其做以明显的划分。比如40%的乘客出行是商业目的,他们对通信、住宿等相关的.需求就比较多火车是一个惟一能在其中消费的交通工具,诸如方便面、矿泉水等大众消费品都适合在列车上传播除此之外,列车还对地域进行了明显的划分,所有的列车都是在城市之间点对点对开的,这就为地方性企业提供了良好传播平台。”
也许是由于其独特的传播价值,加上其相对便宜的传播成本(CPM275元/分,约23元/5秒,比省级电视台还要便宜很多),许多厂商已经开始尝试在列车电视上进行投放。宝洁、西安杨森、江中制药等都成了广源传媒的客户。
在春运期间的所作的调查中,列车电视的各项数据都呈现出良好的态势。52%的被访者正确自发回忆起看过神州行广告,提示后神州行总体到达率为78%。其中方言篇认知度高达31%,提示后广告到达率为61%,且该品牌识别率非常高,90%的人能准确识别出这是“神州行”的广告。
博客∶抓住意见领袖
不得不承认,很多人对于博客的认识是从木子美开始的。尽管许多博客们并不屑于提起这件事,但在客观上,博客从那个时候起才真正为大众所关注。
而中国博客网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中国博客网(www.blogcn.com)是国内第一家提供中文博客服务的网站,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中文博客服务提供商。自成立以来,用户数量以3~5个月翻一倍的速度迅速增长,目前注册用户已经超过了500万人。
一项调查报告表明∶超过半数的博客每周至少有一次在博客中提到某特定企业、产品或他们的员工,但是大多数的博客很少接到他们的所谈论的公司的反馈。博客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带着浓郁的私人化气息,真实而且畅所欲言。公众对经常发表的博客(Blog)和博客们(Blogger)的信任度是对企业官方信息信任度的三倍。
因此,当博客应用于商业领域时,也显示出了其完全不同的特性。
实际上,博客在整个广告主的市场链中的位置是作为channel和广告媒体同时出现的。博客人数井喷增长,带来了各种商机。读写博客的人群是一个知识层面相对高,社会关系互相关联,具有影响力的人群。博客在很大程度上是各个领域的意见领袖,大众行为的影响者。
影响5万个意见领袖,好过影响100万普通大众。
所以私人化的博客成为商业广告的载体也就理所当然。如果企业把博客看作是媒体,它便同样具有了媒体所具有的辐射性和影响力,而且博客兼具更广泛和更迅速的传播可能性。眼球经济的原则衍生出来了博客与传统媒体类似的商业应用形式∶博客广告。许多大企业其实早已经盯紧博客这个新的传媒渠道,而行动的更快的则是中小企业。
与其他网站不同,博客的技术特性则决定了它可以通过广告发布系统进行定向广告的自动分类布置,这样在内容定向聚合的同时也聚合了广告。和传统页面广告不同,博客广告系统是发布系统,这个广告系统有智能结合内容特性,更有定向性,也更加精准。因此在博客上做广告也就有了其他网络媒体不具有的特性∶它可以以多种形式来表现和传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都可以是其表达形式它可以为客户构建在线的互动沟通平台可以营造一个沟通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实现多对多沟通而博客聚集的众多的“意见领袖”可以让企业在口碑传播中获得更多的价值。
RSS技术的日益流行为博客的商业价值找到了新的诉求点。RSS允许用户订阅多个源,并自动将信息组合到一个列表中。用户可以快速浏览列表,而不用访问每个网站,就可以搜索感兴趣的最新信息。已经有5%的网民开始使用RSS,RSS用户对博客的偏爱使得博客日益流行,其商业传播价值也就越来越大。
窄告∶网络版“分众”
传统的网络广告与电视和平面广告并没有太大区别∶它只能把信息“推(PUSH)”到客户面前它按照访问量计费,与电视按照收视人数,与平面媒体按照发行量计费类似,所以传统的网络广告是许多大企业品牌推广的选择。但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对网络广告说不,拦截工具也越来越发达,因此许多厂商开始质疑传统网络广告的效果。
很明显传统的互联网广告是面向大众传播的。但互联网不仅可以是大众的,也可以是分众的。信息技术的优势就在于它可以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区分。如果在广告投放时用信息技术将广告和网页信息进行匹配,近一步把广告投放到与这个信息相关的较“窄”的人群里,就成了“窄”广告。顾名思义,与“广告”相对立,“窄告”就是把商品信息传递到企业想要传递到的那一部分人面前的广告形式。窄告网的创始人,天下互连的总裁张向宁在一场“窄告”推广会这样概括“窄告”的特点∶“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把合适的信息传递给合适的人。”
“窄告”所使用的技术并不复杂。运用语义分析技术,“窄告”将网文与广告主的关键词进行匹配,将相关的广告投放到相关文章周围的联盟网站的窄告广告位上。例如一家机票的代理商可以将广告投放到“机票紧张”这个内容的网页上。“窄告”还能根据IP地址对目标区域进行区分,锁定广告商指定的目标客户所在区域,只在相应的区域投放。很显然,“窄告”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分众广告特征。
在收费模式上,“窄告”采取了展示免费,按点击付费的方式。每次点击收费从0.2元开始的低收费比百度从0.6元更低。而且“窄告”拥有3000家以上的庞大网站联盟,同一个广告可以在3000家网站同时出现,具有较好的覆盖面。由于“窄告”在网页上看起来更像广告,所以其无效点击要比搜索少的多。由于越来越多的网站加盟“窄告”,广告投放的覆盖率也越来越广,大有和搜索竞争的趋势。
实际上很多中国的互联网的从业者,在种这片地的时候跟农民非常相似,还是在刀耕火种,停留在一种很粗放的方式上。但是“窄告”把分众传媒的思想,通过结合网络新技术的手段,真正实现了网上的分众传播。
刚刚面世一年多的“窄告”已经展示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有3000多家网站加盟窄告,包括新浪网、网易、中华网、人民网、新华网等门户网站,新闻网站、行业网站、地方网站等,其客户数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万多家,其中不乏有典型的成功案例。
掌上通公司是国内一家从事电子机票业务的公司,从2011年12月开始投放窄告,并且制定了多条窄告形式,其中有的是宣传推广“掌上通”的品牌,有的推广相应的“赠保险”的促销活动。据统计,通过窄告推广,其每千人的宣传成本降低了30%以上。
戴尔的广告投放策略一向是简单而有效的∶给每个媒体都赋予一个单独的电话号码,按照这个电话号码的反馈来监测广告投放的效果。因此经过多遍的筛选,戴尔对国内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广告投放效果了如指掌,所以很少有尝试新媒体。但戴尔的广告也开始在“窄告”联盟网站上出现。
话告∶是客户才来找你
许多厂商都梦想着按照广告的实际效果来支付费用,而传统的电视和纸媒都把投入效果衡量的工作推给了广告主。广告主在投放广告时除了支付广告费以外,还不得不支付一笔费用给广告代理商以进行媒体选择和投放服务。即便如此,广告主还是不知道其广告效果如何,因为广告主不知道哪些客户能看到广告,也不知道客户看到广告后心里在想什么。最根本的原因是,传统的广告不能和消费者互动。
由于不能和消费者互动,也就失去了按效果支付费用的可能。而网络提供了全新的沟通方式和互动的沟通平台。广告主不但可以统计到客户的访问量,而且可以在线与客户沟通。这就是真正的按效果付费的广告成为可能。“话告”就是其中的一种。
简单的说,“话告”就是企业可以直接和客户进行在线对话的网络广告。当客户对某一则产品和服务的广告感兴趣时,可以点击“话告”的某一个链接直接和广告主在线对话,而且广告主只需要按发生的对话的次数支付广告费。所以这种形式的广告效果在一段时间内是可以直接衡量的。与“窄告”类似,“话告”也是按照关键词的“语意匹配”来投放,具有“精准”的特征,与网络信息有较高的匹配度。而且广告主不需要对无效的点击支付费用。“话告”的提供商商之讯的总裁孙志强说∶“从精准的角度来讲,我们认为仅仅从点击或者点击量来判断是不够精准的,只有发生了真正的意向性的交流我们认为才是精准的。从广告主的角度来说,双方共同来统计流量就使得统计变得比较透明了。”
一位在做模具的企业主告诉记者说∶“我开始也不知道‘话告’怎么样,由于没有什么风险,我就试探性的投了一下,没想到真的有人通过‘话告’咨询业务,并在一周后做成了一笔20多万元的生意。”
“话告”对客户的精准定位和按效果付费的模式正是企业所需要的,但这并不能让企业在广告投放上“一劳永逸”。由于“话告”联盟网站还比较少,所以对目标客户的覆盖还比较弱。而且“话告”对客户的使用习惯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习惯打电话的客户可能不会理会网络上的对话图标。
点告∶点了才告诉
如果你在网上回答问题就可以赚钱,你也许不会在乎多回答几个无聊的问题,哪怕是广告性质的相反,如果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能够把商品推广给你,那么商家也一定愿意给你付点费用。
不难发现,这其中潜藏着商业价值,这就是被称之为“点告”商业模式。“点告”式网络广告兴起于发达国家,目前刚刚的引入国内。对于受众人群来说,如果他成为点告网的注册用户,并在网上答题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以换取奖品或现金收入而企业把自己的产品通过问答的形式推广给目标群体,并按照目标群体回答问题的数量来付费。在用户注册为点告网用户时,已经把自己的职业、兴趣、喜好等填入资料,点告网就会把相应的题目推荐给他回答,因此自动对受众进行了分组,使目标用户更为精准。与媒体一样,“点告”以其趣味性、参与性、深入性和精准性影响目标受众,从而达到宣传企业的目的。
点告网的总经理吴巍介绍说:“相对于广而告之,点而告之是一种全新意义和形式的广告,点告追求的不是单纯的受众群体众多,而是受众的针对性和精确性。点告有着两种意义:对于商家,他们发布广告的针对对象不是面,而是点对于受众,广告展现在他们面前,需要他们点击后才有效果,才能成为有效受众。点告还是一种Pull的方式,以较低的宣传投入成本(0.15元/次),产品信息传递到目标受众。”
相比而言,“点告”更具有目标精准的特性。“点告网”能分析企业广告的目标受众的基本特征,并通过注册用户的信息进行筛选,从而帮助客户精确地找到注册用户中的目标受众,并让他们通过问答的方式主动接受企业的广告宣传。
如果目标受众不了解广告所表达的含意,企业客户宣传的目的就没有达到,支付的广告费用就会浪费。“点告网”采用有奖回答问题的方式很好的解决了这个矛盾。“点告”将企业客户广告所要表达的意思设置成不同的题目,而另一方面受到奖励机制的刺激,每一个目标客户一定会认真读题,并仔细作答,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了企业品牌、产品和服务,达到了企业客户宣传的目的。
一切结论产生在分析研究之后在分析研究中,如果找不出原因和解决办法就不能放过。那么下面是我整理的精准营销成功案例,就随我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精准营销成功案例一
阿萨姆小奶茶:老树开新花,情怀不配搭
2015年整个饮料行业状况都不是特别理想,很多企业推陈出新以挽颓势,但是效果都不显著,统一的新品阿萨姆小奶茶慢慢出现在大家的视野。这个小奶茶以其呆萌的形象示人,以高端价位入市,去年6月陆续在北、上、广地区试水。
近日,笔者在超市看到了这个 传说 中的萌物,看见真身之后,试了一下味道,不由得想:这个小奶茶上市都大半年了,一直不温不火,其中还是有一些原因的。
产品定位:卖情怀难引消费者共鸣
先说口味。统一在2009年10月就已经推出了PET500ml的阿萨姆奶茶,2014年9月阿萨姆奶茶正式更名为“统一晴蓝阿萨姆奶茶”。500ml的阿萨姆奶茶味道特别,浓浓的奶味加上茶香,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在市面上越来越流行。这次,这个小奶茶延续了阿萨姆的味道,基本上没有变化,口感和500ml瓶装奶茶是一样的。
在产品定位方面,阿萨姆小奶茶主打情感牌,回忆小时候的味道,还原奶茶最原始的风味,想要消费者认同“阿萨姆小奶茶=简单奶+茶”。
很显然,阿萨姆小奶茶是想卖情怀,但是这个情怀比较陈旧,没什么新意,现在很多产品都讲究返璞归真,回到最纯粹最简单,可是就奶茶品类而言,这个定位很难引起共鸣。像蒙牛纯甄牛奶,在这个方向上发展得就比较好。牛奶这个产品在小时候是经常出现的,用这种产品定位来做牛奶,引起消费者共鸣就相对比较容易。
消费群定位:跨度太大,群体定位不准确
阿萨姆小奶茶主流消费群定位在18—30岁的年轻时尚群体。在笔者看来,这个消费群的跨度其实是比较大的,18岁左右的年轻人是“95后”,30岁左右的年轻人那就是“85后”了。“95后”的年轻人和“85后”的年轻人其实是有代沟的,他们的消费观也不尽相同。
“95后”一代是有鲜明自我意识的一代,虽然注重个性、注重娱乐、注重享受当下的快乐,但是相比于“85后”的冲动消费和强烈的品牌意识,“95后”认为价格与品质并重,可谓精明实在的“经济人”。
在消费上,“95后”会从价格、品质、外观、实用等多重维度考量一款商品是否物有所值。他们虽说也看重品牌,但其心中的品牌更多意味着商品的综合得分一定要高。“95后”对品质的认知是通过品牌和价格来完成的,也可以说,“95后”的消费颇有点理性消费的意思。
综合价格、品质和外观整体而言,阿萨姆小奶茶有点不伦不类。实用比不上500ml的阿萨姆奶茶,品牌个性比不上小茗同学,唯一的亮点可能是包装设计比较萌——文艺小清新,但是真身出来的感觉实在是一般。毕竟还是PET的材质,虽然有珠光的效果,但是握在手里基本上没什么质感,而且手感很不舒服。总体上,小奶茶基本上没有“90后”“95后”需要的个性和特别。这个包装要是放在一个25—30岁的年轻人手里,总是显得比较幼稚。
都是统一的新品,小茗同学就做得比较好,消费群定位非常明确,就是要卖给“90后”和“95后”,从口味、价格、包装设计、宣传上,都与消费群定位非常匹配。
所以笔者认为,单从包装来讲,小奶茶的两款包装一绿一白,整体风格文艺清新,颇有一股暖心的气氛,比较适合文艺女青年和温暖小情侣。所以针对15—25岁的文艺小青年来做定位可能会更好,而且要更偏重女性和情侣。
价格定位:差异化不足,产品与价格不匹配
阿萨姆小奶茶单瓶容量是360ml,主流商超售价为6元,便利店零售价为7元。
阿萨姆小奶茶高端的定位是因为包装和原料的高质感和高价值。产品的配料很高端,采用澳洲进口的牛奶加非洲路易波士红茶,还有印尼进口椰浆。从产品包装的成分说明能看出,并未含有奶粉、植脂末和香精香料等添加剂。但是这个奶茶的定位人群是18—30岁的年轻人,对于这样一群年轻人,听起来很玄乎的“高大上”进口原料好像没有那么重要,更何况之前已经有一个500ml的阿萨姆奶茶摆在那儿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奶茶长期以来被视为是不健康的饮品,6—7元的高端价位是一个很难迈的坎。在超市和便利店,6—7元可以买到1—2盒牛奶或酸奶,在越来越注重健康的消费环境下,消费者是很难轻易花6—7元去买一瓶360ml的奶茶的。
毕竟奶茶是拿来喝的,决定销量的最重要因素是口味和与之相匹配的其他因素,如果口味没有什么差异化,其他附加因素又不是特别能支撑一个高端的价位,就会出现不温不火、不上不下的情况。
这个情况和农夫山泉的打奶茶比较相似。打奶茶当时推出的也是一黑一白两款,价位也是在6.5元/320ml,打着高端的旗号,让很多消费者尝了鲜,但是后来消费者发现产品无法匹配价位,最终还是被打入冷宫,悄无声息。
价格定位:投放走偏,造势宣传乏力
阿萨姆小奶茶上市几个月,基本上没有看到宣传的踪迹,依托《花生漫画大电影:史努比》造势的效果也不显著。
宣传乏力这个原因是必然的,因为前面产品的定位就非常模糊,到宣传的时候自然也是模糊的,效果不好也是意料之中。
产品强调回到小时候,回到最简单、最纯粹,消费群却又是18—30岁的年轻时尚群体,营销配合的电影却是《花生漫画大电影:史努比》,这几个组合矛盾很多。史努比的受众更偏重小朋友和家庭,哆啦A梦不一样,史努比基本上就是很动画、很 儿童 的东西,而且在国内消费者心里,史努比的形象没有哆啦A梦那么根深蒂固,所以这部电影基本上不会有很多18—30岁的年轻人去观看。如果说统一是想要用娱乐营销的玩法,这招显然有点走偏。其他的营销和宣传目前没有看到什么大的动作,单单就这部电影而言,没有效果是必然的。
除了产品本身,定价、消费者定位和宣传这几个方面,阿萨姆小奶茶现在不温不火也可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当然,毕竟阿萨姆小奶茶上市没多久,统一对这个产品的期待和谋划究竟是什么样子,不得而知,这个产品会不会昙花一现也有待观察。
精准营销成功案例二华为:实现“二次替代”的竞争优势
随着通信设备市场的饱和,华为提出了“云管端”战略,进入更加辽阔的“云”世界。“云管端”的立体结构,几乎涵盖了未来互联网的所有领域,既有巨大空间,同时也使华为置身于不同以往的竞争领域。竞争对手(“友商”)不再仅仅是爱立信、诺西、思科、北电等“老伙伴”,而是谷歌、亚马逊、IBM、苹果等IT巨头。
按照任正非的说法,华为可以做“管”上的“铁皮”即“云”体系中的通信和网络部分而最近华为宣布开发“超宽带”产品,就是在“管”上发力的一个标志。在“端”的层面,华为手机在“海思”芯片的助力下,价值链更有优势,战略回旋余地更大,也有利于顾客体验的创新。目前已进入全球手机第一阵营,未来将会和苹果、三星展开波澜壮阔的“三国杀”。“荣耀”手机独立运作,为未来面向年轻消费人群、拓展消费类电子市场开辟了通路。
华为是一家有“野心”(战略抱负)的企业,在“云”的广阔舞台上,未来很有可能成为耀眼的明星。此外,华为正在开辟新的战场,开始进入与互联网相关的新能源领域。
国内市场的“第一次替代”
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华为以及同期崛起的“巨大中华”(巨龙通信、大唐电信、中兴通讯、华为技术)中的其他企业,都是从国内市场起步的。当时国内通信设备与国外相比差距很大,以数字程控交换机为例,国内市场上没有国产产品,全部是进口货(美国、欧洲、日本等国的产品报价非常高)。
华为创立后不久,不满足于低端产品的代理和仿制,集中力量甚至孤注一掷地主攻数字程控交换机,并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取得突破,既赢得了市场空间,也迫使国外进口产品大幅度降价。除数字程控交换机外,华为后来陆续开发的网络通信产品(比如路由器等),也基本上是按照“模仿——创新——替代”的路径在国内市场逐渐取得优势的。
国内市场上对国外产品的替代,我们称之为“一次替代”。这种“替代”对于后发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后发经济体实现工业化、追赶发达经济体的必由之路。如果在主要的产业都实现了这种替代,则民族工业体系基本形成。综观我国工业部门,通信设备领域的替代是最成功的,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政策的作用(对民族工业予以一定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因为以华为为代表的一批市场化程度高的企业卓有成效的努力。
相比之下,民用汽车的进口替代是最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非市场化的方式向外资开放市场并保护原有国有汽车制造企业(向外资企业开放了市场但并没有真正换来技术通过强制外资汽车企业与国有汽车企业合资,保证了后者的“管制红利”,但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都没有发育起来。一定程度的垄断推高了产品价格,影响了消费者利益。而民营汽车企业一直处于“边缘化生存”的状态)。
可见,没有真正的市场竞争,就不可能有产业的发育和壮大。目前,在装备、材料、电子元器件等领域,国内市场上的进口替代正持续发生。
国际市场的“第二次替代”
当华为在国内市场已有一定地位和优势、人力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及时将战略重心转向国际市场,将“替代”的 故事 在国外又上演了一回。只不过这回渗透进入了国外产业巨头的市场领地。如果说本土市场上的“一次替代”有赖于与地缘相关的因素和条件的话,那么“二次替代”才真正见证了企业的竞争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二次替代”从不发达国家市场转到发达国家市场(欧洲)时,“替代”的内涵有所变化:长期由国外品牌占主角的部分高端市场开始出现松动。这与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有关,因为国外老牌运营商也在压缩投资,寻找价廉物美的新兴设备及系统供应商。从这个意义上说,衰退周期对于华为这样的挑战者来说,或许具有一定的正向意义。
朋友们一定会问:华为怎么能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实现“两个替代”?“替代”背后的原因、理由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和竞争优势:产品性价的优势,客户导向的技术创新优势和客户关系管理优势。
不可抗拒的产品性价的优势
华为作为后发的挑战者,总体上说属于技术的学习者和消化者(不排除某些方面技术领先),其优势主要在于“客户效用”和“顾客代价”(产品价格加上交易成本,以前者为主)的比值。直白地说,即在产品性能满足客户基本要求,与国外竞品接近、相当甚至局部有所超越的情形下,价格更具竞争力。相对于“高高在上”的国际主流品牌,华为的做法基本上属于“破坏性创新”。
通信及网络产品的主要成本在于开发,其中的主要部分是知识型员工的劳动报酬(按照经济学的说法,这些产品凝聚了大量的智力劳动)。华为产品性价比优势的背后是知识型人才的性价比优势。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大多数人对中国人口红利以及劳动力资源优势的认识限于低端劳动力时(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大批加工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兴起),任正非敏锐地发现,全球人力资源市场上,中国高端劳动力的优势同样巨大。
首先是供给充分。我国的高等 教育 体系虽然广受诟病,但自20世纪50年代大学院系调整后,工科教育相对完整、品质较高。中国拥有几乎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工程师人群(缺少的是高端创新型领军人才)。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20余年时间内,国有企业及科研机构吸纳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力下降,大量民营企业对技术人才尚未重视,处于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的华为,无论是地缘还是待遇以及组织氛围(华为以“奋斗者为本”,许多传统国企以“人际关系”为本)均有吸引力,吸纳了大批工程技术专业的 毕业 生及年轻人。在这方面,华为与许多“草根”型的民营企业相比更有眼光、更有远见(在战略思想上提出“人力资本优先增长”),在行动上也更加有力,甚至有“掠夺性”人才引进的说法。至今人们仍在传说华为创业初期如何“垄断”几所邮电大学毕业生的故事。
其次是“价格”低廉。20世纪末,我国工程师的平均报酬大体上是相当于美国、日本、欧洲成熟人力资源市场同类人员的五十分之一(甚至高达百分之一)。当中国工程师的月薪只有1000余元人民币时,欧美已达到数万元(折算成人民币)。这样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华为提供了获取优质人才的良好条件,使华为可以通过利益杠杆、事业愿景迅速积聚、增值人力资本。
由于““””十年,中国大学基本上没有招生,华为缺少有 经验 的研发人员,也无法形成阶梯式的技术团队,只能重用“学生兵”,将一群稚气未消、任正非眼中的“孩子”推到技术开发一线。天助华为,若干“天才少年”创立了奇功。这种将人才职业生命周期向前移动以及压缩的做法,放大了人力资源成本优势(同样的职位,华为用的是年龄较轻的人,人力成本相对于使用年龄较大的通常要低一些)。
近几年来,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合格供给减少。大学扩招导致教育资源被稀释,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优秀学生愿意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比例减少即使不考虑扩招因素,近年来大学教育品质令人担忧(风气浮躁,教育伦理受到冲击)新一轮的 出国留学 潮已然形成……其次是薪酬上扬。由于稀缺以及高房价、通货膨胀因素,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上,工程技术人员薪酬一路上升,和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我国部分发达地区(“北上广深”)已经缩小至3至5倍。这一趋势如果继续下去,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将不断缩小甚至消失殆尽。
客户导向的技术创新
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创业之初技术基础薄弱。唯有依据客户需求,在应用技术层面进行创新,改进产品的局部功能、“人—机”界面或者降低产品的运行、使用成本。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深刻、准确洞察客户被忽视和漠视的愿望,并在技术及产品上做出有针对性的回应。当总体技术落后时,我们可以在理解客户层面略胜一筹,以此牵引技术持续的、集腋成裘式的进步。这是追赶型企业成长的关键。
下面列举几次华为创立以来,人们公认里程碑式的技术创新:
第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CC08”交换机开发时,用光纤替代欧美国家普遍使用的铜缆,解决了中国农村市场远程通信网络建设和运行维护问题。
第二次是21世纪初,华为针对欧洲客户存在的机站选址困难、运维成本高等难题,开发出了“分布式无线基站解决方案”,机站及设备可选址的空间范围大大增加(街道柱子、楼顶、过道、地下室、楼梯间等),建设费用及运维成本大幅度降低。
第三次是近年来,华为根据中国三大运营商三足鼎立、分别建网且制式不一、快速迭代(2G、3G、4G……)的特殊国情,首创性地开发出“Single RAN”网络解决方案(平台)——“一个网络架构、一次工程建设、一个团队维护”,解决了运营商在网络布局、建设、运维方面的不便、低效和困难,使运营商顺畅、快捷地过渡升级到新一代技术,并节约了大量的成本。
目前,华为在部分技术领域已成为全球领先者,正走在从“fastfollower”(快速的跟随者)到“ICT领导者、客户问计对象”的宽广道路上。近20年来华为累计获批专利近4万件。据我一位在国家有关部门工作的朋友称,华为的自主创新成果占到全国所有企业全部成果的2/3。
华为为什么能超越大量的国内企业,真正实现了技术驱动呢?华为持续技术进步的原因是什么呢?除了前面提到的人力资源优势之外,主要的因素在于理念、政策的导向以及机制的设计。概言之,是关注长期成长及竞争要素的战略行为所致。
第一,从导向角度看,华为强调所有的新技术开发、应用,要注重“交付价值”(即最终客户得到的功能和利益)。
也就是说,不为技术而技术。行业内的领先企业,尤其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往往会陷入创新陷阱,即超越客户的需求进行技术创新——这就是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所分析的“大企业失败”的原因,也是任正非念兹在兹、严加防范的情形。在华为看来,只要坚持客户导向的技术创新,加之灵活的组织形态和机制,就能避开“创新者的窘境”。
第二,华为在资源配置上持续向研发环节倾斜和“压强”(2016年研发费用预期超过销售额的10%)即便在创业初期条件艰苦、资金奇缺的情况下,也坚持向“技术”投资。
华为在成长战略上信奉“深淘滩,低作堰”,前一句指的就是企业即使在困难时期或是行业不景气时,也要苦练内功,锻造核心技术能力。而国内许多企业虽然大谈技术导向,但需要真金白银投入时就含糊、退缩了,显现出“小生产”的“叶公”本色。
第三,按照全球客户资源的分布以及研发人才的禀赋状况在全世界范围内设置研发机构。
比如俄罗斯人数学好,那就主攻算法软件法国人浪漫、艺术感觉好,那就主要研究设计美学……
第四,将研发活动以及机构分层,将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产品技术分离开来,着眼于长期战略和未来优势,配置资源进行基础性研究。
大家都知道,华为有一个研究机构取名“2012”,源于一部灾难性电影名,既是为了增强企业发展的危机意识,同时也寓指从人类社会未来生存毁灭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技术路径。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精准营销成功案例相关内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