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定位就没有地位。
很多企业在开始想做微信公众号的时候,出发点太单纯,大部分都是别人在做,我也要做。这样的想法是要不得。因为即使你注册了,开始运营了,也就是个“然并卵”。因为没有定位。哪什么叫定位?要如何定位呢?
接下来我就谈谈我的一些经验:1、搞清楚目标用户是谁,目标用户的特征是什么,做用户画像这是用户定位;2、提供什么服务,是否有差异化这是服务功能定位;3、结合用户定位与服务定位来决定平台的定位。(比如学术型、恶搞型、创意型、……)平台的定位将决定内容运营与用户运营的策略。
平台定位还涉及到自定义菜单的规划。其实自定义菜单的规划有点像APP底部的功能规划,规划的思考维度可以从目标用户、使用场景、需求、平台特性几个方面来考量。就是要让用户一看就知道平台的特点。自定义菜单其实就是在告诉用户:我这里有什么。
当然,不是有了定位就万事大吉了,这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这一步至关重要。对于想运营自媒体账号的朋友,一个要么你自己本身比较牛逼,BAT背景啦,创业小新星啦,网红啦等,通过自身的影响力来运营的微信自媒体账号一般质量比较高,目标用户比较集中,稳定性较强,大部分内容偏干货,学术范。
要是你本身不怎么出名,就必须得足够特别,另类,气质高冷或屌丝,找到一个很小的切入口,做这个领域的意见领袖,比如“深夜发媸”(专注于两性话题)这一点和微博上的知名段子手成长路径颇为相似,如专注于星座研究的“同道大叔”,专注于发现奇葩事的“当时我就震惊了”,电影推荐“电影狙击手”等。在微信订阅号的运营上,我个人认为走这两种路径且做得小有名气的都是有研究价值的。
一、运营:关键在于坚持创新。
内容运营:每天具体推送什么内容,内容上的安排还是得有逻辑的,不断的重复能让用户记住平台的特质,比如“一条”的正文排版,“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互联网er的早读课”的正文开头部分,从内容运营的角度来说找到重复的元素,如首图,正文开头部分,正文结尾部分等,对于传播和留存用户是很重要的。运营过公众账号的朋友都知道,一篇文章的“保鲜度”一般是3天,过了3天后若平台没有好的文章接力,粉丝直降是毋庸置疑的事。
单图文和多图文的选择:在推送形式上,是选用单图文还是多图文,单图文的好处是每天可以让目标用户集中精力读一篇最高质量的文章,但这个还是得因平台不同而灵活变化,对于资讯类的公众号,单图文的推送难免会显得单薄。单图文和多图文的选择依赖平台特性与目标用户。
.二维码:原生的二维码实在没有什么新意,缺乏辨识度,二维码在一篇正文中还是占到了一定位置的,所以更要与众不同,具有新意,经常更换,现在常见的表现方式有:1、长按:把二维码作为了一种平面设计的元素;2、指纹:今年指纹长按识别的特别多,第一次使用的时候觉得挺新鲜;动态:GIF的动图式二维码还是很别致的,够新颖。
二维码常用工具推荐:这几款工具都是自己用过的, *** 作简单,顺手,类似的工具肯定还有很多,列list实在没必要,工具关键还是得用起来顺手。快手/视觉码/美图GIF/联图/网草料二维码。
一、微信公众号发展现状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简称公众号。曾命名为“官号平台”、“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最终定位为“公众平台”,无疑看到一个微信对后续更大的期望。
利用公众账号平台进行自媒体活动,简单来说就是进行一对多的媒体性行为活动,如商家通过申请公众微信服务号通过二次开发展示商家微官网、微会员、微推送、微支付、微活动、微报名、微分享、微名片等,已经形成了一种主流的线上线下微信互动营销方式。
自 2012 年上线以来,微信公众号的数量得到了迅速的增长, 2017 年已超过 2000 万,且这一突破得到了微信官方的证实。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 2017年微信公众号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到 18.2%, 一方面体现了大量自媒体平台的推出给予了内容创作者更多的渠道选择,另一方面更体现了全民创作的浪潮和趋势渐已成型。
2013-2017年中国微信公众号数量及增速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网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微信营销行业市场需求预测及投资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2016-2017年中国微信公众号月活跃账号数与粉丝数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7 年微信公众号月活跃账号数为 350 万,同比增长 14%;月活跃粉丝数为 7.97 亿,较 2016 年增长 19%。活跃度的上升,表明微信公众平台上的内容创作者热情高涨,同时用户的接受程度也在提高。背倚庞大的用户基础, 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产出与消费量依然非常可观。 一些优质的自媒体公众号的内容产出量和消费量保持在非常高的水平。
优质自媒体公众号的发文和阅读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用户高频关注或置顶的公众号类别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7 年我国数字阅读行业市场规模达 152 亿元,同比增长 26.7%,作者数量达到 784万,同比增长 30.2%。市场规模的扩大和作者人数的增加, 体现了在阅读平台上内容产出能力的提高, 内容创作者的创作意愿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016-2017年中国数字阅读行业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6-2017年中国数字阅读行业作者数量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截至 2017 年 12 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 3.78 亿,同比增长 13.5%,占网民总体的 48.9%;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为 3.44 亿,同比增长 13.2%,
2016-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数字阅读用户年龄分布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7 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接近 4 亿,用户年龄分布更加分散,向全年龄段拓展。2017 年数字阅读用户中青年人群占比 70.9%,同比下降 9.4%,且偏爱家庭、文艺、教育类内容;中年人群比例达到 27.3%,同比增加 8.8%;老年人群占比 1.2%,同比提升 0.5 个百分点。
2018 年 4 月“掌阅” APP 的月活跃用户数为 1.05 亿人, 同比增长 13.1%; 阅文集团旗下的数字阅读平台产品“QQ 阅读” APP 的月活跃用户数为 7218 万人,同比增长 37.3%。
2018 年1- 4 月掌阅和 QQ 阅读 APP 的月活跃用户数(万)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7 年 1 月-2017 年 11 月微信图文群发数据报告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7 年微信公众号的原文点击率整体有升有降,在 4 月和 5 月达到最低,后面有所回升;但是打开率/分享率整体呈明显的下滑趋势的。
2017 年公众号的盈利方式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47% 的公众号是不盈利的,占比将近一半了,这也侧面反映出 7.79 亿的活跃粉丝大部分是被头部大号吸收了。
同时,2017 年微信官方对于公众号的处罚力度也是空前的, 2017 年处罚公众号数量约 18 万个,发布朋友圈谣言榜单 40 余篇,全平台累计传播量超过 4500 万。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微信公众号的发展趋势分析
诞生于2012年8月的微信公众号,在上线之初,是作为一个自媒体试验场而存在的,不少弄潮儿借机大放异彩。经过两年多的变革发展,微信公众号数量得到爆炸式增长,截至2014年年底,微信公众号数量已超过800万,中国平均每160人便拥有一个微信公众号,算得上是网络上最普及的产品了。
但即使如此成功,人们还是会问,下一个平台是什么?这不是说微信有什么明显的弱点,只是因为颠覆是这个领域的新常态。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渴望新鲜事物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因为新事物的诞生,往往能给不同的人带来财富。
1、微信公众号活跃度至少5年
论坛、博客、微博等,各种互联网产品如过江之鲫,一一疲软老去,微信的巅峰时期能维持多久?比较一下,可以发现,论坛、博客的式微和微博的衰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这些产品都缺乏平台性,无法跟现实世界和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全面对接。微博即使是第一个大规模普及的移动互联网内容产品,但它还远没达到一旦缺乏就会导致生活不便的程度。
但微信不一样,微信是真正的平台级产品,它融合了传播的各种形式——单向传播、互动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功能之全面前所未有,甚至能在相当程度上取代手机的语音功能,使手机的语音通话功能不再绝对重要。微信还在成长期,在可见的未来,还看不出有哪个产品能取代它。
微信公众号只是微信的一个副产品,是微信生态圈的一部分。皮存则毛可附,只要用户不大规模抛弃微信,跟微信结合得最紧密的内容产品微信公众号就不会消亡。
新浪微博2009年8月14日开始内测,2014年明显衰落,活跃生命期为5年,现在虽有衰减,但仍有相当活跃度。微信公众号2012年8月上线,活跃生命期应也不会少于5年。
2、进一步垂直化、分层化
微信公众号开始深入到各个长尾市场,逐渐涵盖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微信公众号以“小而美”的体态,天然具备精准传播的特点。在未来,这一特点会被进一步放大,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垂直化传播是大势所需。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用户数多、阅读量大的微信公众号几乎都是垂直的,不仅是大领域的垂直,小领域里也追求精准垂直。如汽车领域的微信公众号,查违章、查路况、教学车、教维修、教改车,都有专门的微信公众号,且用户众多,“新媒体排行榜”上,排名前50位的汽车类微信公众号,推的文章平均阅读量几乎都能超过1万个。
反而是一些内容偏综合性的微信公众号,发展起来面临尴尬,因为找不到自己的用户。
一些大型机构、尤其是媒体机构,则在寻求分层化传播转型。以人民日报为例,在微信公众平台搜索“人民日报”,可发现得到认证的相关微信账号有二十余个,包括人民日报评论、文艺、政文等各个版面的官方微信,以及人民日报山东、江苏、上海等各省地的官方微信。通过构建分层化的传播体系,人民日报系列微信公众号不仅向受众传达全国性的重要时政新闻,也提供分属于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服务性内容,在微信平台上全面开花,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号召力和传播力。
2014年年底,微信官方出台了新政策,对公司机构的认证规则进行松绑,只要有公司资质就可以认证任意微信名,这一政策也助力了微信公众号的分层传播,同一机构可根据需求开通多个子账号,让分工配合更加精细。
3、更加重视优质内容生产
2014年7月,微信公众平台首次将文章“阅读数”和“点赞数”公布,并丰富了后台数据,旨在催生更多的优质内容和创意互动。今年年初,微信上线“原创声明”功能和抄袭处罚规则,抄袭达5次者将被永久封号,以期惠及更多的原创作者,优化平台维权机制。
这系列举措一方面对外界批判已久的“微信抄袭风”作出了回应,另一方面也对微信运营者的内容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之后,微信平台上“1人原创,99人抄袭”的现象有所遏制,更加公开透明的阅读数据也打击了弄虚作假和恶意营销行为,微信公众号们不得不更专注于生产高质量的原创内容,并通过“阅读数”等指标来吸引商业投入、监测传播效果。
4 、迎接商业化和生活化浪潮
国信办副主任彭波曾在成都论坛上表示:在PC时代,中国人对互联网的需求主要是获取新闻信息和实现言论表达,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网民上网更多是为了满足个人生活需求,网络的政治属性明显消减。
的确,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条件使人们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关注个人生活,从事个人商务活动和社会经济活动,我国互联网的应用正向商业化、生活化转移。
在舆论生态变革的大背景下,微信公众号的政治色彩和媒体属性正逐渐退潮。一方面,“微信十条”、“账号十条”等政策的出台,对微信公众号有很大影响另一方面,传统的内容生产本身就会遭遇危机。
不以内容为主导,也意味着下一步微信公众号将会充分发展O2O、B2C的功能,线上集聚用户,线下运营。如层出不穷的各种运动类微信公众号,就必然要由线上走向线下。
5、走向机构化
We Media,中文翻译为“自媒体”,其实不是太准确,如果说微博是真正的自媒体的话,发展得好的微信公众号,都在去“自”化。
一些微信公众号已经开始招兵买马,向内容机构转型,如徐达内,他早年开设专栏,受到广泛欢迎,随后转战微信公众号战场,再次聚集了不小的影响力。但他现在力求“去个人化”,很少亲自撰写专栏,而是交由团队成员生产内容,自己则整合资源,成立了“长沙鹿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发更多新媒体产品。不仅徐达内,很多微信公众号已经开始注册为公司,走向机构化,成为小微企业大军中的一员。
运营过微信公众号的都知道,个体运营微信公众号已经变得力从不心。原因有两点,首先是随着微信公众号的爆炸式增长,内容单薄的个人公众号想在红海中脱颖而出非常困难其次,随着底端分栏、微网站、HTML5等功能的开放,对微信运营者的技术开发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个人很难包揽内容、技术和维护等全部环节。
在当前,要办好一个微信公众号,需要一个高水准的团队持续不断给用户提供高品质内容,单打独斗很难做到这点。微信公众号的运作,由此不得不走向去自化、团队化。
6、抢占传统媒体广告资源
微信公众号的机构化和商业化,必然要抢占传统媒体广告资源。
2014年传统媒体广告市场出现负增长,而与此同时,互联网广告市场却迎来发展高峰, 2014年第二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444.9亿元,同比增长104.1%。一个佐证是,2014年初,海尔向纸媒发出通知,表示将不再在纸媒投放硬广,整个集团的广告战略向新媒体倾斜。
面对此消彼长的广告市场,微信公众号也在积极抢占传统媒体广告资源,努力培养自我造血能力。
除了出售广告位和广告植入等常见形式,在未来,精准广告技术、移动广告联盟这样的支持体系会在微信平台上更加完善,它们的核心任务是作为“中间人”,帮助广告需求与广告投放位进行高效精准的对接。例如腾讯搭建的微信广告自助平台广点通,能够对广告主和微信号进行智能匹配,广告的表现形式是在微信订阅号图文消息页底部开辟一条文字链,按用户点击计费。广点通已被称为2014年移动广告市场的最大黑马,清华大学有个硕士生,个人运营的微信公众号每月能从广点通获得收入超过4000元。
此外,自媒体联盟,承接业务投放在自媒体上,为企业或机构提供营销和传播服务,也抢走了不少原本属于传统媒体的生意。
7、政策摇摆化
微信公众号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了政策的摇摆,如放开阅读量,又屏蔽显示10万以上阅读量放开了一部分公号每天发送多次的权限,对后来者却几乎采取一刀切不放开的政策试水了微社区,却一直做得不温不火……
微信公众号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平台,比较像是纸媒搬到了移动互联网上,每日可推送,运营者能够看见用户反馈,但沟通并不便利,用户和用户之间也彼此难以沟通,为此,微信尝试开设评论区功能,但一是只能呈现精选评论,难以形成互动氛围,二是也容易导致平台繁琐化、功利化,微信目前还没大范围放开评论区功能,下一步如何发展,仍待观察。可以预计的是,腾讯在放开微信哪些功能上将继续摇摆。
微信公众号已经进入疲软期,如订阅号头条的平均打开率才10%左右,内容越来越乏善可陈,等等。但在现阶段,基于微信的普及性和成长性,微信公众号还不会过时。目前,微信上活跃了两三亿人,比俄罗斯一个国家的人口还多,是中国最巨量用户群的聚集平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