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漫退队流越来越火,《西游记》流传下来的套路,为何经久不息?

日漫退队流越来越火,《西游记》流传下来的套路,为何经久不息?,第1张

熟悉日漫的小伙伴们,应该知道近两年退队流日漫非常火,《我被逐过慢活》和《勇者辞职不干了》被改编为动画,至于没动画化的退队流日漫就更多了,圣女、勇者、治疗师、坦克等等一大堆职业乱七八糟主角都被队友赶走了。其实退队流要追溯起源,它和中国一部经典名著有关,它就是《西游记》。下面来详细分析下,如下:

退队流的情节,早在《西游记》出现过

退队流标准的流程就是:队内作用不可或缺的主角,因为队长的误解,以及猪队友的煽风点火被赶出了队伍,队伍缺少他立刻难以为继,而我们的主角找到了一片新天地逍遥自在。《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之后,唐僧误解了孙悟空,再加上猪八戒在旁边进谗言,导致孙悟空被唐僧轰走。孙悟空回到花果山之后日子滋润,取经小队却因为没了孙悟空,被妖怪搞得焦头烂额。

很明显《西游记》的情节很符合退队流的标准,它可以说是退队流的起源之一了。一方面退队流让人血压升高的退队戏,《西游记》设计得非常好,有“三打白骨精”的外因,有唐僧慈悲为怀人设为内因,不是随便搪塞理由就把孙悟空踢走;孙悟空归队的爽度也安排足够,唐僧和猪八戒都向孙悟空认了错,孙悟空的队内地位上升了。

退队流火了几百年,因为都有现实基础

从《西游记》孙悟空被逐出队伍,到日漫里各个勇者和各种职业被赶出队伍,退队流历时几百年依然在文艺作品里占据一席之地,它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存在的现实基础没有改变。退队流依托的现实基础是“能人和好人被团队抛弃”。类似的情况在人类社会中屡见不鲜,职场里就经常有优秀员工因年纪大被辞退的例子。

人们在生活中也或多或少面临被团队淘汰的窘境,例如公司面试没选上,例如没被运动会选上,这时候退队流就发挥作用了,日漫的退队流有时候看起来情况瞎扯,但被淘汰的人大部分情况下,都会觉得自己被淘汰很“瞎扯”,都觉得不选择自己是该团队的降智行为和损失。所以只要面试考试被刷下来的人存在,只要被炒鱿鱼的人存在,退队流就会有发光发亮的一天。

退队流能够保留,是因为它情节成熟

退队流之所以历经几百年还能够保留下来,而且给予人类似的爽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的情节设置成熟。首先退队流必备一个丑角,就是煽风点火的猪队友,他后期的失败、认错甚至死亡,都能够通过反转形成一定的爽点,谁不想见到小人吃瘪呢?其次退队流肯定有一个被蒙蔽的主心骨,这个主心骨角色本性不坏,但在赶走主角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西游记》的唐僧。

主心骨角色的人设,是以后主角回归团队的依仗,他们什么时候表态支持主角,主角就又有回归团队的可能。而退队流的主角在离开后,肯定会找到一片世外桃源,找到一个以主角为核心的团队,至于后续是主角放弃新团队回归旧团队,例如《西游记》;还是组织新团队对抗旧团队例如《全职高手》,选择哪种就看主角的造化了。

总结:

万万没想到现在日漫红红火火的退队流,竟然几百年前就囊括在《西游记》的精髓里面,退队流能够火到现在,一是因为天天都有被团队淘汰的人,现实基础一直存在;二是因为退队流结构成熟,哪类型的角色该干什么,在《西游记》已经安排好。

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读完这本坎贝尔的《千面英雄》。原本读书的速度已经很快,但之所以会花了比较长时间,在于这本书所引用的故事过于庞杂,全世界的神话故事都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

最初读这本《千面英雄》的目的在于看看作者是如何解构神话故事,因为作者是以此为研究对象的,但是书中的大多数神话故事都是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幸运的是,坎贝尔的确是从这些神话故事中寻找到了一定的“规律”。当然一般科学才称得上为规律,那姑且称之为“套路”吧。

看完此书,脑子里已经一团浆糊,记不住书中的任何一个案例,因为实在是太多,就近取材去思考或许是最好的办法。

奈何脑子里基本没什么神话故事,想到了我国最著名的神话故事:《西游记》。把剧情在脑海里撸了一遍,突然发现这二者是能够匹配的,所以干脆配合《西游记》食用或许更佳。或许这也侧面说明作者的这个理解是适用的。

1、哪里都是三段式套路

高中写议论文的时候,有个套路就是三段式,瞎引用吹一段,正反引用案例辩一段,结尾呼应在换个引用升华吹一段。

那么《千面英雄》里,坎贝尔认为所有的神话故事也是三段式:启程--启蒙--归来。

仔细想想,《西游记》就是这个套路。以往一直认为《西游记》的主角是齐天大圣孙悟空,现在想想其实应该是唐僧。西游记整体的故事都是根据唐僧《大唐西域记》而来,只是先以孙悟空的视角叙述罢了。

即便是以孙悟空为主视角,这个故事也是三段式。

唐僧从东土大唐而来,孙悟空只不过是提前安排在他的路程中,其余二位也是如此。

开上帝视角,西游记是佛教为传播自己的宗教理论,安排了几个信徒从大唐出发一路西去印度取经,取回真经反馈给大唐人民,一路顺便磨炼一下团队,清洗一下佛道二教中的杂质(妖魔鬼怪)。

整个流程也是按照这个三段式而来,唐僧从大唐 启程 ,途中收了这四个徒弟,一次次的斩妖除魔,完全佛法上的 启蒙 ,最后重新回到大唐( 归来 )。

神话故事都是这个套路,封神榜也可以这么理解,上帝也可以这么理解,那些个下凡体验生活的神仙故事也可以这么理解。

2、神话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

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在于人类的确是有脑子、动脑子的动物。更重要的是,即便是无法解决的问题,还有无限的想象力。

之前看《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书中有句话正好有异曲同工之妙: “讨论虚构的事物”正是智人语言最独特的功能。

在某些时候,人类更多的是活在“想象的世界”,而不是现实。因为现实总是那么的残酷,比如丛林法则之于白莲圣母。

神话故事无疑都是满足,我等凡人无力回天,那么在举头三尺必然有神明,或者有英雄。相对来说,西方比较喜欢称之为英雄,在东方更喜欢的是团队的领袖。

从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说,快乐至上的原则是心理很重要的规律,无论是本我自我还是超我。

内心的恐惧,无法自我解决,无法有明确的答案,那只有依靠未知的力量。这点和人格分裂是殊途同归,我自己无法反抗,或许“它”能。它是谁,或许是上帝,或许是佛祖,或许是玉帝,或许是你的另一个人格,或许仅仅是一个梦。 而最后一个恰恰是怎么理解佛洛依德《梦的解析》的基础。

正如书中所言: 巫医只是将象征性的幻想系统在宫中面前表现出来,这些幻想其实存在于社会每个成年人的心灵中。

3、为什么需要九九八十一难?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看西游记的时候,应该都会不禁琢磨这个问题:为什么孙大圣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取西经还要一步步走,一个个历经八十一难?

之前一直不明白,这次坎贝尔在书中给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这是否可以叫,西学东用?

神性这个词用的恰好符合西游记的主题,当然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佛性。

九九八十一难就是西游小队在旅途中启蒙的过程,无论是真假孙悟空,还是女儿国唐僧心动,甚至是猪八戒好吃懒做的改变。路上还有各路神仙的考验,比如观世音安排几个美女诱惑师徒几人。

这既是为了唐僧师徒几人的成长,也是为了后面归来的佛教传播打下基础,否则即便拿到经书也无法完成传承。

看完本书之后,顺便搜索了一下作者其他的书籍,才发现原来作者一直都是研究神话故事。同时也随处可见作者对精神分析理论的引用,神话故事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和分析,故事才不仅仅是故事。

这也算是一种冷门的思考。

《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以下简称《大闹天宫》)从艺术角度来看是一部实实在在的烂片,但是从商业角度看又是一部成功之作。上映日期选择了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电影故事又是围绕中国超级英雄“孙悟空”展开,请来了无数的明星加盟助阵,加以魔幻3D特效的高端包装,必然会吸引众多的观众买账。

电影的艺术性:糟糕的剧本,混乱的改编

《大闹天宫》改编自《西游记》,但名义上是改编,实际上已经算是套用角色名字讲述完全不同的故事了。中国影视剧中被过度消费的应该就是《西游记》和孙悟空了,所以想要吸引观众买票,必然不能原著照搬,让观众失去观影的新鲜感和乐趣。改编是必然的,但是改编不等同于瞎编。原著讲述的是一个不堪受压迫的、生性自由的猴子,因为看不惯天庭教规,愤而大闹天宫、扬名立万的故事。

《大闹天宫》则是按照西方魔幻路线进行的改编,讲述的也不主要是孙悟空的故事,而是天庭和牛魔王的故事。牛魔王不再是原著中的一个小小妖怪,而是魔族的头领,他背负着魔族的历史使命——杀上天宫占领天庭。孙悟空在其中不再是故事的主导者,而是双方的斡旋人。

甚至还有一些奇葩的设定,比如铁扇公主是玉帝的亲妹妹;比如玉帝竟然是一条龙;比如女娲是孙悟空的亲妈;比如孙悟空愤怒的时候会变成巨大的猩猩等等。这些改编非但不能让观众有新鲜感,反而会让他们对熟悉的故事有巨大的割裂感,从而拉低了对本片的好感。

《大闹天宫》:载入史册的营销手段,以大博大的经典案例

在此之前的一年,周星驰曾带来了电影《西游降魔篇》,同样是讲述孙悟空的故事,同样是做了巨大的改编。不同的是《降魔篇》走的是黑暗魔幻风格,而《大闹天宫》则是走的华丽的西方魔幻风格。连续两年有《西游记》题材的电影上映,本身算不得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因为观众会有审美疲劳。《大闹天宫》在宣传的时候刻意避开了孙悟空的宣传点,而重点宣传“奇幻特效”,以及庞大的明星阵容。

电影的成功虽然和品质不可分割,但是上映日期的选择、电影的商业化营销也至关重要。

彼时的中国电影市场十分缺少视效大片,尤其是在阖家团聚的春节档,一家人去看电影逐渐成为了娱乐新趋势。《大闹天宫》迅速抢占了巨大的排片量,虽然口碑逐日下滑,但是热度依然不减。另外,在当时的档期中和它竞争的电影也没有格外优秀,《爸爸去哪儿》、《澳门风云》都是公认的烂片,所以《大闹天宫》凭借着豪华明星阵容、作为噱头的3D特效、新瓶装旧酒的合家欢故事,最终获得了超过10亿元票房。

写在最后:系列电影日渐式微,靠噱头赚票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从《大闹天宫》到后来的续集电影《三打白骨精》、《女儿国》,系列电影延续了同样的营销套路,同样地沿袭了不能深究的故事。在观众审美逐渐上升的今天,单靠那些不入流的特效,已经吸引不了多少观众了。所以系列电影的关注度逐渐降低,直接导致票房也发生断崖式下跌。《三打白骨精》还获得了12亿元票房,但是《女儿国》则仅仅获得7亿元票房。

越来越多优秀的电影选择竞争激烈的春节档,口碑逐渐成为能够左右票房的重要指标。《大闹天宫》的成功并不代表电影本身的成功,而仅仅是生逢其时,在适当的时间出现了这样一部适当的电影而已。随着电影市场的成熟,随着电影观众的成熟,这些“假大空”的所谓的大制作电影靠噱头赚钱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封神传奇》的低票房和《阿修罗》的被迫下映便是最好的佐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90292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