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大盘的社区底商不好销售的逻辑比较好辨认,因为入住人口较少,流量不高,不够支撑商家的利润。
而成熟的市区中心底层商铺不好销售,归咎于近期市场的宏观经济形势。本来实体店经济就不算太好,加上近两年的疫情影响,经营更是步履维艰,空置率居高。
这里无论是郊区还是成熟社区,底层商铺核心的问题就是回报率低,不足3%的回报率,使投资者望而却步。更可怕的是经营者市场预期不好,即使0回报(免租经营),经营者的经营意愿也不是很强烈。这样从投资角度和使用角度,底层商业都处于 历史 上的至暗时刻。
投资商铺原来的底层逻辑是:增值+租金。一般来讲 健康 的市场,租金大约4-6%,增值4-6%(都是每年)。综合收益到达8-10%。但是现在这样的底层逻辑坍塌了。增值不增值不好说(一般商铺价格都偏高,理论依据就是租售比),租金也只有2-3%。在没有增值可靠保证的基础上,只有2-3%的租金,投资者是不会出手的。
商铺的使用逻辑是卖的不用,用的不卖(当然不是绝对的)
那么对于使用者来说(经营者)逻辑就利润覆盖租金,但当零租金都不能覆盖利润的时候,使用(租赁)也就失去了市场。
没有预期增值,没有5%的租金回报以及保证,社区底商陷入低谷。
目前没有太好的解决方案,核心的问题是怎么保证客户投资的增值,如何保证回报率大于5%,更重要的是如何保证。
如何保证传统的方式是格子铺的销售模式的引入:承诺返租。但面对这市场失信项目的越来越多,投资者不信了,还有由于以前投资回报承诺的失信造成的 社会 问题,政府也开始严格监管了。所以这个方案不能在市场上奏效。
还有的方式就是先招商,后期带租约销售。逻辑很美,实现不了。如果能考正常的招商能招来商家,那么销售也自然不成问题,关键是靠免租招商,带到人流的方式根本不奏效。招商根本招不来,靠卖,现在是卖商的阶段,招没有用。从社区底商招商运营在销售的类似格子铺的销售方案,在近1,2年的市场中鲜有成功。
以租代售的底层逻辑思维是使用者变成购买者,采用分期或者零首付的方式,因为现阶段本身的用家就少(经营者少),这个政策的执行效果也就很差,但能销售处一部分,大约总体的10%以内,条件是分期5年,价格合理。价格不合理分期也没用。
目前底层商铺越来越成为,开发商去化的难题,无论一线、二线城市都是如此。要想去化,首先就是价格回归合理,第二点就是融资思路,融转售。这个思路是目前社区底商去华最为有效的策略,策略是策略,不能保证火,有可能性,但一定能去化。算算账吧。
社区商铺主要有以下五种优势:1、投资风险低。社区商业的最大特点就是便民。有专家把构建社区购物网称作51015”,即居民出家门步行5分钟可以到达便利店,步行10分钟可到达超市和餐饮店,骑车15分钟可到达购物中心。社区商铺大多用于销售生活必需的日用品,事关居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因为需求稳定,营收当然也很稳定,投资风险自然相对较低。2、经营范围广。社区商铺主要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业态,如餐馆、便利店、银行等,客群稳定,租金相对较低,经营比较容易持续。例如,面积较小的铺子,开24小时便利店,这类的毛利率最低,为30%左右,但生存率很高,而像干洗店、早餐店等,毛利率要高得多,也更加容易经营。3、出租快、门槛低。社区铺的租客范围也会更加广泛,除了一般的投资者,周边小区的全职太太、退休居民、以及手里有闲钱的人们投资都会优先考虑自己小区商铺。此外,相比于集中式商业,社区商业的投资置业门槛更低,几十万就能拥有自己的商铺,因此成为当下不少投资置业者的新宠”。4、离消费群近。社区商铺,消费群体多为社区居民,拥有稳定的长期消费力量。而且,随着社区入住率的提高和居民购买力的增强,商铺的价值会逐渐得以体现和提高。如今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者更在意时间成本,能在短时间内买到性价比高的商品,获得更多的服务,成为增强消费者粘性的关键。5、升值潜力大。商铺所在社区通常都要经过从无到有的过程,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社区商业,不会因房龄增长而降低其投资价值,相反,随着社区人口的增加,好的商铺因其灵活性和特定性,升值潜力会逐渐释放,投资收益也会相应增加。一个社区成熟的过程就是价值提升的过程。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