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常见的营销心理。
1.恐惧心理
2.同侪压力
3.稀缺心理
这三种心理经常伴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营销活动中。了解它们,甚至掌握它们,将会更好地帮营销人改变消费者的行为习惯,还可以给你的个人生活带来改变。
恐惧心理餐厅的老板偷工减料,把你点的牛排参入其他的肉来忽悠你,如果你知道后,你会很生气或不安。
但是当你得知该餐厅里的牛肉含有大肠杆菌(有些会致命),你很可能都不会再来吃这家店的餐厅,甚至感到全身颤颤发抖。这个时候,你就产生了恐惧心理。
当看到一些恐怖片,有些人也会恐惧;当得知某种老鼠会带来瘟疫,且自己家经常发现这种老鼠时,也会感到恐惧…很多事都会让我们产生恐惧心理。
同侪压力简单来说,同侪(chái)压力就是指在基础条件、身份等相似的人,而这些人的行为决策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心理对我们的影响,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我们与朋友聚会拍了集体照,如果朋友上传到微信或QQ空间,我们看到照片的第一反应就是找出自己的,然后第二件事是什么呢?再打量一番自己与其他朋友相比起来怎么样。因为大部分会在想“照片里的我,看起来是我想要的样子吗?别人看了我和周围的人相比,会是什么印象?”等等。
稀缺心理社会学家艾尔德·沙菲尔和桑德希尔·穆莱纳桑说,只要我们觉得自己缺少什么,比如食物、金钱、或者时间等,就可能会念念不忘,以至让自己的想法发生偏移,容易让人的大脑里产生一连串强烈的需求感。这就是怪兽先森要给各位分享的第三种常见的营销心理——稀缺心理。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某天,你本来只是在街上随意逛逛,突然看到一个服装店搞大促销,你被吸引进去看了一下。在随便看看的过程中,你发现有件衣服很喜欢,但你并没有打算购买,你只是感兴趣。
可是当你看到店的促销广告写着“周年庆优惠,全场5折,只限今天!”于是,你又考虑了一下,再次摸摸那件衣服,迟迟不肯放手。你最后安慰自己说:“今天不买,就错过了这么好的价格了…还是买了吧!”
体验营销是指企业通过采用让目标顾客观摩、聆听、尝试、试用等方式,使其亲身体验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让顾客实际感知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或性能,从而促使顾客认知、喜好并购买的一种营销方式。这种方式以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产品为平台,以有形产品为载体,生产、经营高质量产品,拉近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体验营销(Experiential Marketing)是站在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和联想等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的一种思考方式的营销方法。这种思考方式突破传统上“理性消费者”的假设,认为消费者消费时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中和消费后的体验才是购买行为与品牌经营的关键。比如当咖啡被当成“货物”贩卖时,一磅卖300元;当咖啡被包装为商品时,一杯就可以卖25元;当其加入了服务,在咖啡店中贩卖,一杯最小要35~100元;但如能让顾客体验咖啡的香醇与生活方式,一杯就可以卖到150元甚至好几百元。星巴克(Starbucks)真正的利润所在就是“体验”。在施密特博士(Bernd
H.Schmitt)所提出的理论中,营销工作就是通过各种媒介,包括沟通(广告为其之一)、识别、产品、共同建立品牌、环境、网站和消费者,刺激消费者的感官和情感,引发消费者的思考、联想,并使其行动和体验,并通过消费体验,不断地传递品牌或产品的好处。
消费者市场的基本特征如下:
1.非盈利性。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某种使用价值,解决自身的生活消费需求,而不是为了盈利去转手销售。
2.非专业性。消费者往往缺乏专业的商品知识和市场知识,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容易受到商家,厂家宣传,服务态度和商品质量的影响。
3.层次性。由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不同,所处社会阶级不同,因此消费者的需求会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
4.广泛性。消费者市场不仅购买者人数众多而且分布地域广,从国内到国外,从城市到农村,消费者无处不在。
5.替代性。消费者市场除了少数商品不可替代外大多数商品都能找到互换使用的商品和替代品,因此消费者市场的商品具有较强的替代性。
6.流行性。消费需求不仅受到消费者的内在因素影响,也会受到时尚,环境,价值观等外在因素影响,时代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也不同。因此消费者市场的商品具有一定的流行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