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知识付费不是骗局。
目前,在互联网上两个行业最热门,一个是短视频,一个是知识付费,平台大的如淘宝,腾讯都入局做知识付费了,没有市场的话,这些巨头会砸重金进场吗?
而通过知识付费赚钱的名人大咖,更是不计其数,一切都在说明,知识付费,是当下的风口项目,所谓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回想你错过的电商,微商,现在知识付费如火如荼中
可能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想学习一样技能,都会去买学习资料,不管我们从事什么行业或者自己创业,一些提高自身技能的资料教程必不可少。就像我们上学的时候,去书店买学习资料,如今走向社会很多技术教程直接就在手机电脑上学习。
知识付费的优势是:
1.帮你节省时间,不用再去寻找资料了
收集网络上各种精品资料,大量当前极具价值的营销资料和项目及思路。可以帮你节省大量时间,别人在找资料的时候,你都已经在学习了,先人一步。资源还在不断更新增加中!
2.帮你引流吸粉,0成本吸引精准粉丝
平台海量资源,你可以通过免费送资料的方式引流吸粉。当有粉丝加你索要资料的时候,你可以将下载地址发给粉丝。
3.提升自己的能力
学习平台内容,掌握后可以应用到自己的项目中,提高自己项目的收入。学习高手的经验,让自己少走弯路,掌握方法提高自己的赚钱能力。
首先第一点,我觉得肯定是存在割韭菜的知识付费的。毕竟各行各业都存在割韭菜这种行为,你说这种刚刚发展没几年的,现在发展环境又那么好的行业,完全没有人去割这个韭菜就是不现实的。知识付费是不纯在违法的行为,现在市面上又很多这种公司的不正规,交完钱就没人了。选择平台很重要的现在人们付费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听音乐要付费要买了专辑冲了会员才能听的情况已经出此案了,所以同样的这也催生了很多质量并不高的付费内容,所以作为消费者,我们在选择之前也要明确自己的目的,确保能选择到自己想要的内容。
其次知识付费本质还是卖产品,成交量当然是越多越好,因此,很多知识付费为了考虑到受众的接受程度,知识通常不会很深,甚至只是利用一些哗众取宠的言论,去诱发人群的购物欲望,根本就不是传授知识。
因为有深度的产品需要受众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这类课程通常也很难卖,也不是谁都想看。较浅的知识加上大范围的营销就容易让人产生购买欲望,韭菜田的范围自然就扩大了。
但是总的来说我是认同这个行业的,毕竟他是一种趋势,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是内容方面,这是一种利用空闲时间的办法,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也是现在社会的一种潮流趋势。
而且吧,现在的任何一项内容都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价格去收获的,每个人都有可能将自己的一技之长分享出来,当一位知识奉献者的老师;寻找平台需要费用,付出时间需用时间成本,说到底还是只不过是在赚取合理的金钱而已。最重要的还是购买的人自己要意识到自己想要什么。
01信息革命的浪潮在不断推进,信息爆炸带来的信息冗余让人开始有点应接不暇。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海量信息开始经过商业开发,高质量的信息被筛选抽离,精准对接每一个用户。
知识付费行业便火了,支撑起一个有望达到1500亿的市场,催生了一批明星产品和团队,挑动着当下大多数人知识焦虑的神经。
在这两年知识付费的浪潮中,许多人揣着钱包紧跟步伐,生怕掉队。他们不是上层知识的制造和分发者,而是下层信息的接收和消费者,他们痴迷于采集着所能遇到的书籍、讲座、培训班和各种打卡群。
两年过去了,我无法去否认以上所有内容,但那些微信群里呼之欲出的打卡通知,大牛眉飞色舞的演讲和收藏夹里塞满的一篇篇干货, 好像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大的改变。
我没有和时间当成朋友,也没有通过运营自己月收入10万,当然更没有完成思维升级进化成擎天柱或者大黄蜂。我发现我还是我,脑子还是那个脑子,7点起床,8点上班。唯一有变化的是36路公交任性改道,海甸六东路面临无公交车可坐…
02
我们花费如此多的时间精力金钱在这些课程上,到底有没有用? 知识付费存在哪些陷阱?
新瓶 装旧酒
“一周建立xx系统”、“一个月快速逆袭”、“月入十万”、“思维升级”诸如以上标题为了营销所需,夸大了课程内容,迎合了用户爱走捷径的心理需求。这也无形之中提高了用户的期待值。
购买的两篇付费内容
而当我们花费时间听完课程后,发现内容乏善可陈,一些看似新颖的观点早已有之。用户少,现在叫做“小众”;主动思考叫做“成长型心智”;归零心态叫做“自我迭代”。
现在常见的内容付费所提出的新问题,大多数都是通过老办法去解决的。为什么提倡回溯历史,读经典,正是因为很多道理早已存在并经过实践。而现在摆在你面前的是,把这些道理打碎成块,再重新打包的9.9元精品课罢了。
有共鸣却不走心
知识付费本质上是在线教育的延伸,也是出版和媒体的升级。知识付费相对于以往侧重于提升某项具体能力的在线教育不同,它更侧重于概念的提炼和方法论的总结。
很大一部分内容付费产品,都是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的音频课程,暂且不论这些浓缩的精华能否称之为精华,这些被提炼过的信息,因为篇幅有限,无法完整立体的展开全部内容。
更多的是通过推导出某个观点或方法论,以和听众之间产生共鸣,给予启发。就像你听到某种全新的概念,突然感觉“原来是这样的啊!”
而这种形式的共鸣和启发,只有在你找到某些相关场景,将其运用后,它才能给你带来影响和价值。相反,如果它很难在日常工作中复现,在灵光一闪过后没有后续的联系和运用,就跟玩一场游戏一样,只要游戏暂停或结束,快感很快褪去并被遗忘。
买到即得到的心理误区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这句话对于很多人来说应该深有体会。
我们身边就存在着许多乐于囤积知识的人,看到一篇文章,赶紧收藏转发;看到一个课程,立马付费学习。知识就像双11打折的商品一样,哪个都怕错过。但 知识不会像商品一样,只要加入购物车并购买就代表你拥有了它。
这就像是许多人办健身卡,每年也去不了几次健身房,因为办健身卡的原因不是因为喜欢运动,而是为了体重和体检结果。
而当买了很多书籍和付费产品的人,一个星期未必能看一次,他们不一定喜欢那些内容,大多情况只为了获得一种角色认同,让自己像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03
我对于知识付费一直抱着审慎的态度,不仅是因为自己有着一套内容筛选机制,还因为自己确实在这上面吃过不少亏。
比如最近一次购买的知乎Live 上前美国心理学会( APA )主席菲利普·津巴多先生的分享(不要问我你怎么听得懂英文讲座,我不会告诉你的),当时吸引了1万4千多人参与,但那场 Live 的评分只得了一个及格分。
参与人的评价
心理宗师尚有折戟的时候,而各大平台上琳琅满目种类繁多的课程更难以把握。每一次学习,投入的不仅是金钱,还有你的时间,质量不高的内容无疑会将你拉入一个低效学习状态。
面对种种新问题,我们还是能尝试用老方法去解决它。
从被动学习转换成自学输出
周国平先生说过, 一切教育本质上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 历来只会考试的人,走出学校的人,不一定有真本事,相反那些有大成就的人,在学校里面往往不是学霸,但一定是善于自学的人。
面对林林总总的知识课程,一个合格的自学者不仅要在选择性学习的同时,还要为自己留出自学的时间。
这相当于在你吸收了他人的观点和方法论后,尝试通过自己的知识体系来运作。再通过输出的方式,来总结和归纳来对新产生的知识二次加工,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大量阅读,构建思维体系
互联网为我们带来了巨量的信息资源,但要享受到信息的好处,我们必须知道自己想什么。如果我们只通过被动的接受信息,只会把自己变成一个信息的通道,对于个人心灵的成长没有任何作用。
许多付费平台都提倡碎片化化阅读,碎片化学习。但碎片化阅读只能是一个学习补充,最主要的还需要通过大量持续的阅读来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
通过持续的阅读经典,品尝到了真正美好的精神食粮,从而具备良好的鉴别能力 。在不断鉴别筛选的过程,得以明确自己人生的精神目标。
04
知识付费在移动互联网化的今天有着太多的想象空间,它不仅赋予信息一种新的筛选分发机制,还让知识和付费两者之间建立了全新的关系。
每一次信息壁垒的打破,都会带来一次新的产业升级。但照目前来看这个领域还是一片红海,离触顶还有很长的距离,在这个泥沙俱下的过程中,不同团队带着各自的KOL拼命厮杀,当然也不免带来一部分想赚快钱的水货。
只要存在需求,未来产品和人都会迅速洗牌,KOL会源源不断的加入进来,带来更高价值的产品。
未来可期。
*KOL(维基百科):KOL是Key Opinion Leader的简称,意思是关键意见领袖。KOL被视为一种比较新的营销手段,它发挥了社交媒体在覆盖面和影响力方面的优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