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天猫美妆第一,GMV俩月被对手超越,国货完美日记不香了?

曾经天猫美妆第一,GMV俩月被对手超越,国货完美日记不香了?,第1张

文| AI 财经 社 刘雪儿

编| 孙静

连续两月GMV落后竞品

天猫彩妆第一渴求线下

北京海淀黄庄不仅是线下教育的圣地,也潜藏着不少美妆品牌店。完美日记北京第一家店就位于欧美汇商场一层,店铺两面墙都是临街的玻璃橱窗,五六个柜台上摆着形色各异的眼影盘、粉底液、口红等彩妆。

听说有“满299减100”的活动,一个女孩问:“怎么这么便宜?我以前都在网上买。”导购解释称,线下活动比较多,5月开业以来人流量一直挺大的,尤其底妆、眼影、刷子卖得很好。

图/视觉中国

作为天猫彩妆的头部国产品牌,完美日记一头扎入线下的重生意。根据官方介绍,截至8月11日已开店160家,其中今年以来新增120家,到年底的目标是200家,2022年要超过600家。

完美日记财大气粗。8月17日, 科技 媒体The Information报道称,完美日记正在寻找新一轮1亿-2亿美元的融资,成功后估值为40亿美元。而今年3月初,完美日记刚完成1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约20亿美元。就最新融资传闻,完美日记对AI 财经 社称“不予回应”。

据银泰百货内部人士透露,完美日记正在和商场沟通大面积铺设专柜,此外毛戈平等彩妆品牌也开始入驻线下商场。除了美妆品牌自己开店,集合多品牌的纯渠道美妆集合店也在撒网,刚拿到融资的KK集团旗下的集合店调色师,在疫情得到控制后的两个月内,抄铺近100家,预计8月底要开满200家。

彩妆品牌Venus Marble创始人陈建邑发现,国产彩妆今年开始发力线下,但由于疫情,各家近几个月才集中发力。“完美日记就是线上彩妆的天花板,他们去年做了30亿元,但线上已经基本饱和。”

完美日记曾是不折不扣的天猫国产彩妆第一品牌。在其2019年第二次参加“双11”时,总成交额便超过MAC等国际品牌,成为首个登顶天猫“双11”彩妆榜的国货品牌。曾有欧莱雅内部人士向AI 财经 社透露,他们的研究名单中已经剔除了韩国的爱茉莉,而新增了完美日记。

但今年以来完美日记逐渐增长乏力。华创证券的商社组给出数据,在线上销售上,5月,完美日记GMV为2.02亿元,以300万元之差落后于同行花西子;6月,完美日记GMV为1.98亿元,落后花西子3700万元。

AI 财经 社分别向两家求证这组数据的真实性,双方都没有回应。另一彩妆品牌的创始人则表示,“数据属实”。

线上增长放缓和获客成本抬升,给了网红品牌延伸线下的动力。

化妆品行业管理专家白云虎告诉AI 财经 社,现在多数社交媒体的流量算法已经从获客转变为投入产出比,原来只算买多少流量,现在要算引流后的实际下单率,“线上消费者饱和,获客成本已经很高,大部分品牌商投1元能获得1.2元、1.5元甚至2元的销售额都是效果好的,顶级的能做到10元。”

这对完美日记影响不小。它主要靠早期流量成本不高时,借新兴渠道起来,增长黑盒Growthbox公号曾统计过完美日记的发家史:14万篇小红书笔记、1.3万场淘宝直播、近万条信息流广告素材,以及成千上万条抖音、B站和快手视频。

一家彩妆品牌创业者苏子夏吐槽完美日记的打法,“MCN机构都被完美养坏了,完美不还价一直买,MCN会觉得彩妆类报价就这么高,直接影响到腰部品牌,现在的采买价是2018年的5倍以上。”他透露,粉丝200万以上稍微能带货的抖音红人报价已涨到50万元以上。

这直接影响到完美日记的毛利水平。据时代周报今年5月报道,完美日记公关部人士表示公司毛利目前低于行业水平,更有报道称单完美日记的营销费用就占到收入的40%-50%。

完美日记对AI 财经 社的求证尚未回应,苏子夏认可完美毛利行业垫底的说法。据他了解,完美日记的毛利应该不到10%,而他家品牌的渠道店毛利超30%,天猫店毛利达48%-49%,“营销费占收入的30%左右是 健康 的”。而国际品牌的毛利率一般在70%以上,以完美日记对标的欧莱雅为例,其2019年销售费用占比仅为20.3%。

线下流量成本实际比线上低——这是Noisy beauty创始人麦子的结论。他家的化妆品集合店容纳了以国潮为主的彩妆品牌,及以欧美和日本为主的护肤品牌。“我们匡算过,品牌方做线上大量赔钱,流量成本占到销售额的40%-50%甚至更高,而线下天然喜欢帮品牌方维护自己的价格体系,不希望你降价,因为线下讲究坪效,很注重客单价。”

从更大意义上说,线下寄托着完美日记走出天猫的野心,它决定和无数淘品牌一样选择出走,不甘于只做天猫美妆第一。那么,线下能帮助完美日记迎来第二春吗?

线下突围有多难?

“淘品牌要想走出一片天空,线下相对靠谱,但这条路对单品牌来说不太好走。”投资人肖云这么看。

他认为完美日记开店有两个不利条件:一是彩妆用户的品牌忠诚度不高,主要图好看,而非像护肤品那样注重成分和产生依赖;二是单品牌的SKU较少,两相作用就导致用户在店里没有比较,单店销售额会受影响,投资起来并不划算。

图/视觉中国

五岳资本合伙人钱坤认为,零售行业很多单品牌都没法独立开店,尤其主打预包装产品的品牌。肖云进一步分析称,“玩得转的要么是现制现售、有体验有服务趁新鲜吃的,如喜茶、星巴克及其他餐饮;要么是高客单价的品类,如服装鞋帽等百货,但彩妆在零售的盘子里占比很小,尤其还是一个单品牌,所以独立开店不容易。”

而国际品牌多以专柜为主、单品牌门店为辅,比如欧莱雅集团旗下的巴黎欧莱雅,2017年才走出百货专柜,在华开了三家单品牌店。即使做专柜和单品牌店的线下渠道,步伐也很谨慎,比如欧莱雅旗下的兰蔻入华21年后,终端渠道才272家;注重渠道的雅诗兰黛集团,进入中国27年来门店加专柜才近千家,相当于每年开30多家。

“线下大规模开店本质上不是品牌想要的,而是资本想要的,只是拔苗助长。”在白云虎看来,零售是一个系统,需要靠时间和经营增强竞争力,只靠资本快速拓展几乎没有成功案例,他甚至不看好线上品牌通过单独开店进行的线下转型。

“原因在于基因不同,渠道的经营策略、利润分配模型不同,就会出现价格管控矛盾。”白云虎补充说,“线下的运营成本和难度远高于线上,本质是to B生意,而线上擅长to C经营,从toC到to B更难走。”白云虎下了个甚至有点悲观的论断——线上品牌往线下走,如果用传统经营方式,几乎没有做成的。

苏子夏也认为这更多是烧钱打法,“线下店是建立品牌的最好方式,但能否帮完美日记找到第二条增长曲线,坦白讲我不怎么看好,因为用户要比较(产品),但完美的产品没啥不一样。”

麦子则看好完美日记的调整,“全渠道是品牌的标配打法,天猫是打出声量和速度,但品牌的根还在线下。完美的团队实力、增长速度、融资实力都能撑起线下布局。”

不过麦子也承认,年销售过亿的品牌都开得起线下店,但不一定管得好,“如果不开个三五十家甚至100家,根本覆盖不了成本。”

麦子算了笔账,以200平米的店铺为例,讲究点的装修要100万元,加上押金得150万元,商品备货得六七百万元,房租每月2万-200万不等,加上人工等费用启动资金得小1000万元。他经营的Noisy beauty化妆品集合店平均80-150平米,启动需要几百万元,正常六个月回本。

而完美日记的店铺只卖自家产品,最大的成都店有1000平米。完美日记方面相关负责人告诉AI 财经 社,其标准门店在100平米左右,会选择年轻用户爱逛的商业体,目前以购物中心为主。

除了高额开店成本外,线下的管理难度也不小。“怎样在松散的状态下保持每天高效工作是最大的挑战”,麦子自己甚至借用当兵时的军事理论,采用“铁三角”管理方式:政委负责统一思想,参谋长来出谋划策,军长则是统一管理协调,保证专人专事,把复杂执行拆成一个个标准化模块。

骨感的现实下,很多新兴国产彩妆选择进入彩妆集合店,而非自己开店。而完美日记财大气粗,自然有能力开店,但开店后的经营管理和效率还是一个大问号。

国产彩妆的护城河在哪里?

既然线下很难成为完美日记再次翻牌的筹码,那么还有其他出路吗?这似乎是国产彩妆品牌共同的疑惑——走出营销制胜的光环,以完美日记为代表的国产彩妆的真正护城河在哪里?

图/视觉中国

完美日记诞生于国产彩妆爆红的2017年。钱坤发现,随后几年短视频在小红书、快手、抖音上爆发,大大降低了彩妆教学门槛;而短视频用户以学生等低龄人群居多,国货产品较便宜,直接将化妆人群从25-40岁拉升到15-40岁,于是2018年整个大盘子比2017年翻了快一倍。

陈建邑还记得最初创业时的涨势:萨德事件影响了中韩贸易,韩妆生意受阻给了国货机遇,他家的大理石眼影2017年8月上线,四个月后GMV超6000万元,2018年6个SKU揽下近3亿元GMV。

这是以往国产彩妆不可想象的。研究化妆品行业多年的白云虎告诉AI 财经 社,中国本土化妆品品牌发展有三个阶段:1995-2015年,主抓三四线城市的化妆品店的低端渠道,趁用户对市场行情不了解,用渠道营销驱动,定高零售价格,如珀莱雅、卡姿兰、自然堂等品牌。

2015年至今是第二阶段,移动互联网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用户购买变得理性,传统渠道优势被削弱,品牌开始以线上做突破,更注重品质感和性价比。

如今,国产彩妆遇到新瓶颈,白云虎将方向指向第三阶段即未来阶段,“中国品牌要想长久不衰,需要两方面突破,第一是产品品质,加大科研投入和原配方创新,第二是打造品牌认知。”他补充说,中国很多本土品牌挺不过第一个生命周期(12-20年),就是因为不注重品牌和品质,而本末倒置看重渠道营销、不合理的性价比等。

白云虎指出,国际品牌的科研投入一般占收入的3%-5%,中国占比较高的品牌如珀莱雅能有2%左右,但收入基数不同,差距也较大,如欧莱雅2019年研发投入高达9.85亿欧元,全球20个研发中心有近4000名研发人员,平均每年申请近500个专利。

完美日记也在发力,今年3月宣布与OEM公司科丝美诗合资建厂,投资7亿元建研发和生产基地,预计2022年投产,未来产值可达20亿元。科丝美诗是全球数一数二的代工厂,与迪奥、欧莱雅、香奈儿等都有合作。

白云虎认为科丝美诗科研有一定竞争力,在产品配方上投入也挺大,但不一定是顶尖,完美日记在当下作此选择,倒也符合这一阶段的发展诉求。

“你今天真好看”App首席配方师Gigi透露,代工厂研发更看重市场潮流,上新速度较快,而品牌方的研发看重品牌调性。配方师小K补充说,代工厂的配方师每天疲于应对客户需求和产品仿样,很难像品牌方配方师一样沉下心打磨最优配方产品。

Gigi和小K分别曾在欧莱雅、强生工作过。他们透露大公司的产品研发周期往往长达两三年,原因之一是测试较齐全。小K告诉AI 财经 社,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一般分纯配方开发和前端(基础)研究两块,前者针对区域市场消费偏好研究地域配方,这些产品往往需要经历好几个月的稳定性测试、微生物检测、刺激性检测及功效评价,后者重点研究5-10年后可能爆发的前沿 科技 。

在化妆品领域,护肤品注重成分,功效性更强,对研发要求高,但研发是否同样是彩妆的护城河,对此业内一直颇有争议。

钱坤透露,他没有投彩妆品牌的一个核心原因,是产品层面没有本质差别。他认为在产品区分度不强、品牌选择众多时,渠道价值就会凸显,照此逻辑,他所在机构投了彩妆集合店调色师。

Gigi认为,彩妆领域除了粉底液等底妆产品对研发要求较高外,眼影、腮红、口红等要求不高,更多是潮流取向。“彩妆的侧重是紧跟潮流,一般大公司的产品稳定性没问题,他们更希望是引爆一个热点,说白了核心是市场营销。”小K补充说。

在流程上,消费者也更容易受到营销的影响,同步看,消费者的新需求也会最终反馈到研发端,再由后者设计出符合消费者新需求的产品,比如让配方师选择消费者更青睐的原料,这也是市场上出现很多“成分党”消费者的原因之一。

这意味着,完美日记在线下店之外,后续发力的研发也困难重重。

当然完美日记没有停止折腾,从彩妆延伸到护肤的多品牌策略成为又一条出路。2019年完美日记陆续推出多个护肤产品。今年3月,全新品牌“完子心选”入驻天猫,涵盖护肤、彩妆、美容仪器、个人护理、饰品、美瞳等品类,4月又有传闻说其收购指甲油品牌“小奥汀”。

白云虎不大看好这种延展,“本土品牌做得成功的,基本是在做产品。某个品类做得好,但品牌还没有打透时,延伸到其他品类,消费者可能不会认。”

天猫店显示,完子心选除了王一博代言的面膜月销过万外,其他产品月销集中在一两百。而完美日记店铺里,月销过万的有30件单品。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国产彩妆品牌,完美日记开了社交化营销制胜的先河,为国产彩妆杀出一条血路,但在爆红和增速瓶颈后,无论是线下铺渠道、建厂做研发,还是多品牌策略,寻找第二春都成为新的难题。

在资本助推后,如何保持品牌初心,走出中国本土品牌的生命周期魔咒,也是时间赋予完美日记的答卷。

(应采访对象要求,苏子夏、肖云为化名)

一、根基薄弱对完美日记的成立日程进行分析发现,完美日记的成立时间相对较短。二、过度营销完美日记在推出的四年时间里,虽然在推广的形式上没有采取硬性的推广方式,且长期较为频繁的出现在小红书APP平台上,但由于其采用过度的营销模式,在其它APP、网站、微博中d出相应产品对话框,有过度营销的现象出现。三、有些企业推广形式即为刻意夸大使用效果,完美日记在前期的产品推广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

最近的股市不太平,尤其是海外的中概股,在去年暴跌的基础上又迎来了一波下跌,其中就包括新消费领域的新星。

比如完美日记,其母公司逸仙电商去年上市后市值最高达到160亿美元,之后一路下滑至如今的4亿美元,按人民币计 蒸发了近1000亿!

这样的低谷期,让人几乎忘了完美日记过去的高光历程。

01

创立3年就上市,

完美日记的超级成长史

完美日记的创始人黄锦峰,早期在美妆品牌御泥坊任coo,之后和另外三位中山大学校友成立了逸仙电商,并创立了完美日记。

2017年3月,完美日记推出了淘宝店,同年8月上线了天猫旗舰店,由此正式踏入了美妆电商领域。

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完美日记开始爆发了。

2018年双十一,完美日记开售90分钟就突破了1亿销售额;到了2019年双十一,完美日记天猫店仅用28分钟就超过了2018年双十一全天销售额,成为 首个售货破亿的彩妆品牌, 一时间在美妆界星光闪耀。

凭借出色的表现,完美日记登上了被誉为「美妆界奥斯卡」的 天猫金妆奖榜单, 这对于一个刚刚成立3年的国货品牌是难以置信的成就。

作为美妆黑马,完美日记自然吸引了不少投资方,其中不乏真格基金、红杉资本、高瓴资本等等知名机构。

不仅如此,完美日记母公司逸仙电商快速开始了上市进程,最终于2020年11月登录美股, 市值最高超过160亿美元。

02

国货大潮、产品平替、营销出色,

完美日记的成长推力

完美日记之所以成长速度惊人,背后是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在我看来主要有几个方面。

首先,国货潮流涌入美妆界。

以往在各个行业,国际大牌基于多年的实力积累,都拥有绝对的优势,人们也普遍认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

然而随着国货品牌的成长,以及新生代成为主流消费群体之一,爱国情结开始在品牌界蔓延,国货品牌渐渐成为能够抗衡国际大牌的力量。

美妆界的国货品牌, 也因此有了出头的机会。

不仅如此,美妆行业自身也进入了快速增长期。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美妆 市场规模将达到5000亿, 后续增长空间也十分清晰。

在高速赛道上,才能出现完美日记这样的行业黑马。

其次,产品平价替代是又一个因素。

一个品牌安身立命的核心在于产品,完美日记之所以受人青睐,和产品上的努力有关。

立志于做「中国欧莱雅」的完美日记,一直坚持「大牌平民、高质低价」的产品定位。

为了做到这一点,完美日记找到为「迪奥、圣罗兰」等大牌服务的代工厂,生产自身品牌的产品, 由此实现了平价替代。

这种优质平价的产品,对于不过分追求品牌、更注重产品品质的年轻消费者,具备颇大的吸引力。

最后,出色营销是重要的推动力。

品牌在创立之初,经常会通过「搞大事」来制造知名度,但不同于这种正面出击的方式,完美日记的营销打法 显得更为细腻。

完美日记选择了小红书作为突破点,借助于大批腰部及以下的KOL和KOC,以种草的形式不断推荐品牌的各种产品。

不仅如此,完美日记在小红书的绝大部分笔记,都是来自博主试用后的二次创作,比起其他品牌直接投放内容的方式, 更能增加可信度,拉近与粉丝的距离。

在小红书出圈后,完美日记又将打法延伸至微信、微博、抖音等头部社交媒体,最终收获了强大的品牌知名度。

03

增长降速,

完美日记面临新的瓶颈

经过前几年的飞速发展,完美日记迎来了增长的瓶颈期,营收增速从2019年377%,一路下滑至2021年的12%。

与此同时,对完美日记的担忧声音也越来越多。撇开无关紧要的问题,我认为完美日记的隐忧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产品平价受到挑战。

相对于国际美妆大牌,完美日记原先的主要优势在于平价,但这一点也逐渐受到了威胁。

原因在于,国际大牌面对国内新势力的崛起,开始主动转变打法。以往只在自家专柜高冷销售,现在全面进入电商平台,并加入直播带货大军,于是价格也随之下降。

当国际大牌与完美日记的价格差缩小到一定程度, 就体现出大牌的品牌优势, 自然就增加了完美日记的销售压力。

要解决这一点,完美日记要么降价,要么在产品品质上做突破,两条都是困难的路径。

同时,完美日记的营销投入也过大。

在前期通过内容营销在社交媒体打开局面后,完美日记升级了营销动作,开始用上代言人策略。

随后,年轻流量明星纷纷成为完美日记的合作对象。比如朱正廷代言了唇妆,赖冠霖为底妆代言,罗云熙则成了色彩代言人。到了2020年10月,完美日记甚至请到了代言过国际一线品牌的周迅,作为首位全球代言人。

营销力度的加大, 必然意味着投入费用的提升。

早在2020年,完美日记的营销费用就超过20亿,占收入的比重达到了6成以上。同时也是因为高昂的营销投入,母公司逸仙电商依然 处于亏损之中。

再者,线下店也面临扩张难题。

完美日记起家于线上,然而随着直播带货的兴起,品牌付给主播的坑位费和销售提成越来越高,促使完美日记开始拓展线下门店。

在2019年1月开出首家门店后,完美日记迅速将门店拓展至30多家,未来还计划在超过100个城市开出600多家线下体验店。

然而线下门店的开设,对于供应链和运营体系 都是极大的考验, 一旦某个环节跟不上,将面临巨大的成本消耗,甚至于影响完美日记坚持的性价比定位。

因此如何控制好门店扩张的步伐,是品牌的下一个重要课题。

04

结 语

实际上,完美日记面临的问题不是独有的,而是许多新消费品牌的 共性问题。 只要品牌足够重视,就有逐渐解决的希望。

从行业层面来看,国货品牌在美妆赛道中依然小众。根据小红书2020年美妆洞察报告,小红书平台上只有7.8%的美妆内容来自国货品牌。

而从小众到大众,就是国货品牌 成长的想象空间。

这其中自然也有完美日记的机会,作为美妆赛道的新星,相信完美日记能扛过成长的阵痛,乃至于成为名副其实的国货之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90550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