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营销成功的案例分析_农产品成功营销案例解析

农产品营销成功的案例分析_农产品成功营销案例解析,第1张

农产品营销是 市场营销 (指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的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过程和社会管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农产品生产者与产品市场经营者为实现农产品价值一道经行的一系列的产品价值的交易活动。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产品营销成功的案例,欢迎阅读!

农产品营销成功的案例篇1

西藏的冬虫夏草、红花,北京的二锅头、烤鸭,宁夏的枸杞,山东的大花生,新疆的葡萄……许多产品具有产地特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特产”。反过来,“品牌产地”(CountryofOrigin)形象对消费者品牌信念和品牌购买意向起着明显的作用。购买商品时,上海制造往往意味着技术先进、品质优良来自塞上草原,往往无污染的感觉来自新疆、西藏的产品,又往往带有异域风情,风味独特。产地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价,进而影响购买行为。

去年夏天,我们策划了“丝路晨光”珍品油系列,该珍品油系列有小麦胚芽油、葡萄籽油、红花籽油、西红柿籽油等4种产品,在这些产品中,有3种原料产自新疆,而且红花籽产自著名的红花之乡塔城,那里的红花品质堪称最佳葡萄籽产自吐鲁番,吐鲁番的葡萄天下闻名西红柿籽则来自塞外名城库尔勒。独特的产地优势赋予产品天然、纯净、健康、营养的形象,是最有冲击力、最富特色的品牌优势。因此,笔者在新疆产地上大做 文章 ,把品牌定位为“来自西域的特种油”,把品牌名称提炼为“丝路晨光”。丝绸之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至西域,“丝路”也成为新疆的一种代称,提到“丝路”就会想到新疆。著名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博采各地民间歌舞之长,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新丝路模特大赛”也成为中国顶级的、影响广泛的时尚赛事。这些都给“丝路”赋予了许多 文化 、美学蕴涵,给人以文明、异域、浪漫、美的联想。“丝路晨光”,包含了产品最大的特点和独特的价值——新疆产地和健康功效,富于文化美感和朝气,与原品牌有传承联系,而且音律和谐,富于美的联想。“丝路晨光”丰富的内涵,完美地诠释了产品价值。

农产品营销成功的案例篇2

又到一年“橙”熟时。一枚精心包装的冰糖橙和一位洞悉商业智慧的营销天才,巧妙地描述了一个切合时代脉搏的 励志 故事 ,85岁老人在跌倒之后选择二次创业并最终取得成功。这种讲故事的背后,是农产品营销的一种创新。

品牌是有温度的。讲故事,可以让购买者感受到品牌的温度。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这里需要感谢的是禇老,如果没有禇老用生命种橙子的精神,所有的一切“美丽的误会”都是空的。用最接地气的营销技巧,是一条可行之路。唠过故事后,即使产品同质化,你说消费者会选谁的产品呢?我们将从讲故事开始,叙述那些创造财富的人物,感悟一番有关营销的真谛。

生鲜电商“本来生活”成功将褚橙打造成了“励志橙”,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如今的“褚橙”,其声名已远远盖过它的本名“云冠橙”,而伴它一起走红的还有一个人(褚时健)和一段非常传奇的故事。

曾经的“烟王”褚时健75岁二度创业,承包2000亩荒山创业,85岁时他的果园年产橙子8000吨。一杭州水果业内人士曾向媒体透露,2008年以前,这个品种的冰糖橙在云南的收购价只是几毛钱一斤,在杭州地区的售价约2.5元一斤,销量很平淡。随着王石、潘石屹等知名人士在微博上的力捧,“褚橙”的传奇故事引爆公众话题,并被誉为 “励志橙”。目前,“褚橙”的市场售价约为108~138元/箱(10斤),而且不愁销路。

农产品营销成功的案例篇3

金龙鱼调和食用油“1:1:1”的概念首先在消费者的认知中留下一个清晰深刻的记忆符号,同时又有进一步了解的营养配比说明,以及“调和”的创新制作 方法 ,构建了一个从认知记忆、到说服的有理有据、极具可信性的价值,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农村创业的案例分析

创业是创业者及创业搭档对他们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对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下面是我整理的农村创业的案例分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农村创业的案例分析 篇1

案例一:反季节蔬菜,找到商机

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想在冬天吃上新鲜的蔬菜已经不是难题,但是想吃上新采摘的山野菜确实不容易,而辽宁省铁岭一家合作社在设施野菜上看到商机,反季节的种植山野菜。于是,合作社利用温室环境开始试种反季节刺龙芽,专门抓住春节这段时间上市销售。平时应季的时候,刺龙芽每斤价格是30-40元,而春节期间每斤能卖到80元,尽管价格高,但销售依然火爆。春节期间,他们合作社大棚里种植的刺龙芽全部销售一空,初步统计销售刺龙芽3000多斤,收入近30万元。

案例二:我的葡萄为何卖不掉?

某老板流转了一块土地后,进行调研,发现周边农户种葡萄发展得很不错,于是他也开始种植葡萄。但种出来以后发现葡萄的品质总是上不去,农民消极怠工,又因为当地已有市场定价,自己的葡萄既卖不上价,也卖不上量。结果年年赔钱。

【专家解读】

每个入门农业的朋友都会面临选项目这个难题。农业项目成千上万,究竟选择哪一个?什么样的项目才是好项目?怎么判断一个项目适不适合自己?案例一中,合作社看准反季节蔬菜的商机,一方面符合当地的地理气候环境,另一方面也抓住了当地客户的这个市场。该合作社就是抓住了“特”、“名”,所谓“特”是指自己独特,与众不同,冬天的常规蔬菜已经非常丰富,那就推出稀有菜种,“名”是指推出的品种,是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能较好的推广,刺龙芽本身已经东北市场接受,倘若推出的是紫背天葵,可能就没有那么快速的被接受,销售效果也未必理想。

而案例二中的合作社在选择项目时,选择了和大众一样的葡萄种植,虽然适合当地的地理气候环境,但既没有做出规模,也没有做出特色,也就没有市场。再加上管理混乱,质量无法保证,因此赚不到钱。

那么,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农业项目呢?

一般来说,要把握三个关键:

一是要选择符合国家政策、当地政策发展趋势的项目。尤其对于初入农业的经营者来说,如果能获得政策的支持,既可以降低经营风险,又能保证农业项目快速落地实施。因此,在选择农业项目时,可以考虑选择国家十三五或当地区县发展主导扶持的项目,这类项目往往延续性更强,且执行力更强。

二是要选择符合当地地理及气候环境的项目。一方面,土地作为农业重要生产资料,具有不可移动性,因此国家对于土地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农业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对于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来说,都希望能选择短平快的高效项目,以快速收回成本,实现盈利。但由于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农业项目往往有很强的地域限制,受当地地理环境、地理位置、气候、人口等因素影响较大。例如,大中型城市长住人口达几百万,而中小城市长住人口则不足50万,对于一些休闲创意农业项目来说,人口流量往往是能否实现盈利的关键因素。

三是要选准市场,找准客户。大家在农业奔袭发展的时候,往往都会忽略一个重要的因素——市场。市场有多大,往往决定了你的农业产业发展有多大。在考虑天时、地利因素的同时,还要重点考虑市场因素——根据自身优势,和市场环境找到最佳的组合!不能仅仅因为个人的兴趣和擅长,就义无反顾地扎进去。就像养鱼一样,哪怕鱼苗再好,因为池塘小,就养不出大鱼!肺腑忠言:请记住,要做就做最肥的市场!

农村创业的案例分析 篇2

隆昌县龙市镇点灯村4组68岁的谢开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手患残疾,但他身残志坚,凭着一股不怕苦、不怕累的干劲,在政府精准扶贫政策扶持下,种起了甘蔗、葡萄,养起了生猪,通过发展种养业,多渠道增收,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脱贫致富梦。

丈夫致残妻子患病,全家失去经济来源

近日,记者来到谢开举的家。站在院坝边,放眼望去,谢开举家的田地里青绿色的秧苗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精神”,院子边一群土鸡正在觅食,猪圈内的几头生猪即将出栏……

当天,室外温度有28摄氏度,谢开举刚刚从田地里回来,立马又给猪喂食,身上的衣服已经全部湿透。虽然年纪较大,手还有残疾,但凭借多年的养殖技术,谢开举干起活来得心应手。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是谢开举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今年68岁的他,瘦弱的身体里藏着坚韧的气质,乡亲们都亲切地喊他“硬老汉”。

曾经,谢开举和妻子一个打工一个务农,经营着小家庭,日子虽不富裕,也算衣食无忧,有滋有味。但在20xx年,因为不小心,谢开举把自己的右手掰伤,落下了终生残疾,不能再使力干重活。而此时,屋漏偏逢连夜雨,20xx年,62岁的妻子张古琴又患上了严重的腰椎病,东拼西凑凑够了动手术的3万元。目前,手术后的张古琴仍然无法务农,每月看病也要花销1000元左右,全家仅靠谢开举的儿子在外打零工谋生,原本幸福的一家陷入了贫困中。

但是,遭遇的困苦并没有磨灭谢开举对生活的希望。“我是个农民,知道不耕作就没收成,要把生活过下去,就要加倍勤奋。”谢开举告诉记者。虽然右手因为致残无法劳作,但他坚决不放弃,学会用左手干活、种地、喂猪……由于缺乏发展资金以及种植技术,只能在自家田地里种植玉米、水稻,勉强能够自给自足解决温饱。

部门帮扶,贫困户走上种养脱贫路

20xx年,谢开举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帮助谢开举一家摆脱贫困,20xx年10月,隆昌县农林局与谢开举一家结对认亲,帮扶干部们多次到他家了解情况,通过反复和他交流谈心,帮扶干部们发现,谢开举脱贫愿望强烈,有脱贫的信心和斗志。

隆昌县农林局驻点灯村“第一书记”潘俊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家通过商量,结合本地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环境,发现非常适宜甘蔗生长,谢开举也表示愿意种植甘蔗。

随后,潘俊江相继带来了由市农科院提供的甘蔗苗子,以及肥料等。谢开举迫不及待地埋种了近半亩地的甘蔗,期盼来年有个好收成。

在种植甘蔗方面,谢开举缺乏技术和经验,县农林局便邀请市农科院的技术人员来为谢开举进行技术指导,让他少走了很多弯路。不仅如此,“第一书记”潘俊江一有空就会到谢开举家,到田地里看看甘蔗的长势,在种植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他就请教种植方面的专业人士,然后“现学现卖”,手把手教谢开举。

“帮扶干部们鼓励我好好学技术,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谢开举感激地说。第一年,谢开举赶早摸黑,辛勤耕作,在他的精心种植下,甘蔗获得了丰收。“去年的阳光和雨水都还充足,甘蔗的`口感清甜,政府还帮忙解决了销路,甘蔗交易价格较好,收入1000元!”说起去年甘蔗的收成,谢开举高兴得合不拢嘴。

政府的帮扶让谢开举发展种植养殖的干劲更足了,利用平时种植甘蔗的空暇,谢开举在自家院子里的空地建起了猪圈。“去年,卖了8只小猪仔,收入了4000元。现在好了,一年种植甘蔗和养殖猪儿的收入有5000多元,这对我来说是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啊!”

扶贫干部还为谢开举一家申请了医疗帮扶。一家人从此也不再为昂贵的医疗费用日夜叹息。说起帮扶干部对自己的帮助,谢开举说:“没有干部的帮扶,我们不可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拓宽增收渠道,积极发展葡萄种植

“虽然国家的政策好,但也不能一辈子靠国家的扶持过日子啊,只有靠自己双手打拼,不怕苦不怕累,过上的好日子才踏实。”谢开举说,家里光是种植甘蔗、养殖生猪收入一般,离脱贫致富还有一段距离,所以他总想着找个合适项目致富。

一次偶然的机会,谢开举发现当地村民种植葡萄效益相当可观,并且葡萄还是一种收获期很长的水果,市场前景广阔,他认定了葡萄种植这条路。

县农林局得知了谢开举的想法后,于今年3月为他送来了“及时雨”——近100株葡萄苗子。同时,县农林局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到谢开举家手把手地教他施肥 、打药、搭架子。

一有空,谢开举就守在葡萄园里查看葡萄苗长势,有几次还专门坐车到内江学习专业种植葡萄户的种植经验。从栽培、施肥到病虫防治,谢开举精心地照顾葡萄苗子。

看到种下的葡萄苗子越长越好,谢开举越干越有信心。“县农林局和村里想方设法帮助我们家,我无论如何都要把种养产业搞上去,种葡萄是长远计划,3年就能挂果了,到时就能看到收益了。”谢开举坚定地说。

如今,谢开举的脱贫致富路越走越宽,下一步,他还寻思目前龙虾市场行情不错,想把自家剩下的一亩田用来养殖龙虾,多渠道增收,争取早日脱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90700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