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马聚源帽店有哪些发展历史?

北京马聚源帽店有哪些发展历史?,第1张

马聚源帽店,于清嘉庆十六年(1812年)在前门大街鲜鱼口正式开办。原来只是自产自销的帽子小摊,由于店主马聚元善于经营,规模越来越大。为了满足不同顾客的需要,他还开发出了上自宫廷、下至百姓都可以戴的帽子,到了清朝末年,马聚源已经位居北京帽业之首,人人都以拥有马聚源的帽子为荣。

马聚元是地地道道的农民,14岁到北京,先后在成衣铺、帽子作坊当学徒。帽子作坊的掌柜手艺很好,马聚元在学徒过程中,细心琢磨,很快就掌握了制作帽子的手艺,也积累了管理经验。

学徒期满后,马聚元便租了间小房,买来原料自己加工帽子,然后将自己制作的帽子带到打磨厂、花市一带销售。后来又在前门大街鲜鱼口摆了上帽子摊,因为帽子质优价廉,赢得了许多顾客的喜爱。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8年),马聚元盘下一间店面,装修之后,马聚源帽店正式开张。

马聚源帽店自开业起,生意一直很好。一次一位姓张的官爷从这里买了一顶帽子,被马聚源帽子的制作讲究,用料真实,做工精细所吸引。于是,经这个当官的牵线,马聚源开始为朝廷做缨帽。从此,马聚源开始为贵族阶层提供服务。

清咸丰八年(1859年),马聚源身患重病去世之后,马家想把店铺出售,回乡过日子。还是那位张姓官爷出钱买下了铺子,安抚好原来的店伙计,并让李建全当掌柜,依然沿用马聚源的名号继续经营。

李建全接手后,因有其主人在朝廷当官的优势,使得帽店经常有军政界的人士光顾,客流量大大增加,而马聚源帽店的名号也不径而走,成为京城的知名品牌。

清政府被推翻后,马聚源店主要生产瓜皮中帽和将军盔。马聚源在缝制这种瓜皮帽和将军盔时,只需三针,被人们称为"马三针"。这也成为马聚源帽子的一个标志。

解放后,马聚源由鲜鱼口迁至前门大栅栏,以经营少数民族帽为主。

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戴马聚源的帽子最尊贵,用瑞蚨祥的绸缎做衣服穿在身上最光彩,脚蹬一双内联升鞋店的靴鞋最荣耀,腰中缠着“四大恒”钱庄的银票最富有

恒和号专司各大官宦富户的存放款业务,恒利、恒源两号专放当商款,恒利号在天津估衣街附设有首饰局,后改称为恒利金店,清末永安堂药店亦为恒利号的产业。恒兴的主要业务是服务于各大商号。由于资金殷厚,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而发行了“银票”在市场上流通,

另一句谚语是:“四大恒、八大源、二十九家官炉房”也提到了“四大恒”,由于“四大恒”早已衰败,知情人渐少,对“四大恒”常误解是卖腰带的,其实并不奇怪,因为谚语中头上戴的,脚上蹬的,身上穿的都有了,那么腰中缠的肯定是腰带了。

遂在东四牌楼附近开设了上述四家钱庄。恒利是主店,位于东四牌楼东大街,恒和号位于东四牌楼北路西,恒兴居于其北的隆福寺胡同东口,恒源号位于东四牌楼东路北。

解决了银两携带不便和安全问题,极大方便了消费。因此“四大恒”声誉大振,风靡全城。董氏家族在东四牌楼三条建宅置院形成了以32号院为核心与31号、33号院相通构成东西向,坐北朝南横向复合型的四合院院落群而定居于东四。到了光绪初年“四大恒”发展到了顶峰。

除了恒源号在东四牌楼东侧外,其余三号都在大市街上(东四和西四的南北向牌坊额枋均为大市街)。“四大恒”恒利、恒和、恒兴、恒源四大钱庄,是祖籍浙江慈溪董姓人氏于清朝乾隆年间在东四牌楼摆设钱摊,兑换银两铜钱,逐步发展起来,由于资本积累渐丰,

马聚源以售帽为主的店铺,坐落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商业街上。是一家久负盛名的中华老字号。它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至今已有185年的历史,在清末民初时北京城曾流传着一个顺口溜“头戴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

用以向别人谝富,可见马聚源的帽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了。它生产的帽子,因用料讲究,做工精细、货真价实、品种齐全、花色繁多而著称于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90751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