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至秦汉时期新疆地区文化带有深深的中华文化的印记:彩陶文化的西传、火药西传、玉石东传、丝绸西去。
彩陶发源于距今约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在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相对定居的农耕文化一起发明了烧陶技术。关中地区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台文化时期就有了较发达的陶器,有个别钵形器口沿装饰一条宽彩带,这是彩陶的萌芽。
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精美的彩陶,表明在半坡时期,人们已经能熟练地控制窑温,并且彩绘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彩陶的器型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常见的有盆、瓶、罐、瓮、釜、鼎等,在器型上很难看出来有其它特殊的用途。在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用两瓮对合理葬小孩的例子,瓮上凿一小孔,表达了原始人对再生的向往。
艺术特色:
界首彩陶秉承唐三彩遗风,又吸收了剪纸、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在制陶技艺中自成流派。在胎面的制作上,界首彩陶饰以两层化妆土,在刻画过程中表现出赭、黄或赭、白两种基本对比色;在刻画题材上,除以生活中的花、鸟、鱼、虫为创作对象外,还着重吸取了传统戏曲中的艺术元素。
以一幕幕场景的形式加以表现,卢山义的"刀马人"系列是其代表;在烧制方面,界首彩陶制作先除潮,然后素烧,温度一般在摄氏700至800度,成品为砖红色的刻画陶,素烧后可以釉烧。
即涂以含铅、二氧化硅、粉土的釉料后放入陶制的匣钵内,逐渐加大温度,达到摄氏1000至1050度,烧两天两夜,成品为红底白花的界首彩陶。
彩陶最早是在距今约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彩陶发源于距今约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在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相对定居的农耕文化一起发明了烧陶技术。关中地区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台文化时期就有了较发达的陶器,有个别钵形器口沿装饰一条宽彩带,这是彩陶的萌芽。
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精美的彩陶,表明在半坡时期,人们已经能熟练地控制窑温,并且彩绘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彩陶记载着人类文明初始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彩陶文化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从距今8000年到距今3000年左右,绵延了5000多年,跨越老官台、仰韶、马家窑、大汶口、屈家岭、大溪、红山、齐家等文化,在世界彩陶历史中艺术成就最高。
扩展资料
彩陶制作技艺是不传外姓的,制作彩陶时,不准外姓人观看。如果家族子弟想学习的话,只让他们自己观看制作过程,然后自己去做,全靠自己摸索,做不好还要挨打。当制作出来的彩陶有七成相似,证明自己有一定"天分"后,祖辈才开始给予指点。据说,学成这项技艺,最少也需要三年,有的还可能学不会。
1958年,界首在颍河北岸顺河路组建技艺陶瓷厂,现该厂已成为彩陶的主要制作地,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在这里得到传延。但是,受现代工业产品的冲击,陶瓷厂不景气,面临资金困境,以传统技艺生产的彩陶制品出现滞销,市场萧条,而年轻人多不愿从师学艺,因而界首彩陶烧制技艺有后继无人之忧,有必要对其进行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安徽省界首市的王京胜、卢群山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彩陶
界首被称作小上海是因为抗战后的一段时间,许多商人迁入界首,让当时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繁华到了上海的程度,人口聚居增加,商贾云集。而这些商人也多来自上海和南京。
界首隶属于安徽阜阳市属于面积最小的县级市面积约有667平方公里、座落在安徽省的西北部。说起界首最出名的就是界首的彩陶、当地人民用灵巧的双手不断地创造着物质文明。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和各种变故,界首市迎来了低迷时期,人口和企业大量的搬迁离开使得这座城市失去了原来十分繁华的景象。
界首的气候环境
界首处于暖温带与北亚热带之间的过渡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其特征:四季明显,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光、热、水等资源丰富。以候平均气温高于22℃为夏季,低于10℃为冬季,界于10℃至22℃之间为春、秋季。
常年是3月26日入春,持续56天;5月21日入夏,持续113天;9月11日入秋,持续61天;11月11日入冬,持续135天。故春短多风旱,夏长而湿热,秋凉且风爽,冬长而干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