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直接渠道或间接渠道的营销策略
直接渠道又称零级渠道,意指没有中间商参与,产品由生产者直接售给消费者(用户) 的渠道类型。直接渠道是产品分销渠道的主要类型。
间接渠道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到达消费者或用户手中要经过若干中间商的销售渠道,即生产者通过若干中间商将其产品转卖给最终消费者或用户。间接渠道是消费品销售通常采用的主要渠道。
2、长渠道或短渠道的营销策略
长渠道是经过两道以上中间环节后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渠道,分销渠道的长度取决于商品在整个流通过程中经过的流通环节或中间层次的多少,经过的流通环节或中间层次越多分销渠道就越长,反之分销渠道就比较短。
短渠道是指产品直接到达消费者或只经过一道中间环节的渠道。
3、宽渠道或窄渠道的营销策略
分销渠道的宽度,取决于分销渠道内每个层次上使用同种类型中间商数目的多少。在分销渠道的每个层次上,使用同种类型中间商数目越多分销渠道越宽,反之分销渠道就比较窄。生产者在某一环节选择两个以上的同类中间商销售商品,称为宽渠道。
窄渠道是指生产者在特定市场上只选用一个中间商为自己推销产品的分销渠道。其优缺点是:窄渠道能促使生产者与中间商通力合作,排斥竞争产品进入同一渠道。但如果生产者对某一中间商依赖性太强,在发生意外情况时,容易失去已经占领的市场。
4、单一营销渠道和多营销渠道策略
单一营销渠道是选择一种任何一种渠道营销。
多种营销渠道是选择多种营销方式。
5、传统营销渠道和垂直营销渠道策略
传统营销渠道由独立的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组成。每个成员都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实体追求自己利润的最大化,即使它是以损害系统整体利益为代价也在所不惜。没有一个渠道成员对于其它成员拥有全部的或者足够的控制权。
垂直营销渠道则相反,它是由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所组成的一种统一的联合体。某个渠道成员拥有其它成员的产权,或者是一种特约代营关系,或者某个渠道成员拥有相当实力,其它成员愿意合作。垂直营销系统可以由生产商支配,也可以由批发商,或者零售商支配。
扩展资料:
渠道策略新趋势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渠道结构以终端市场建设为中心。以前企业多是注重在销售通路的顶端和中端,通过市场炒作和大户政策来展开销售工作;当市场转为相对饱和的状态,对企业的要求由“经营渠道”变为“经营终端”。
2、渠道成员发展伙伴型的关系。传统的渠道关系是“我”和“你”的关系,即每一个渠道成员都是一个独立的经营实体,以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甚至不惜牺牲渠道和厂商的整体利益。
在伙伴式销售渠道中,厂家与经销商由“你”和“我”的关系变为“我们”关系。厂家与经销商一体化经营,实现厂家渠道的集团控制,使分散的经销商形成一个有机体系,渠道成员为实现自己或大家的目标共同努力。
3、渠道体制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化方向发展。销售渠道改为扁平化的结构,即销售渠道越来越短,销售网点则越来越多。
销售渠道变短,可以增加企业对渠道的控制力。销售网点增多,则有效地促进了产品的销售量。如一些企业由多层次的批发环节变为一层批发,即形成厂家——经销商——零售商这样的模式,企业直接面向经销商、零售商提供服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营销渠道策略
如何在众多的景区中脱颖而出,吸引游客?在诸多成功因素中,科学的景区营销是关键。 一、 树立科学的营销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营销观念。景区营销发展到今天,观念、认识、方法都有了很大提升,但是提的最多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仍没有在景区的营销过程中得到贯彻,并且这一口号的无处不在已经冲淡了它的基本含义和有效性。事实上,“以人为本”不仅体现为尊重人(包括员工、游客、销售商),更体现为为游客提供增值的服务。景区的产品可以带给游客超出他(她)期望的体验,他(她)就很满意,然后对他(她)的亲人、朋友或周围的人讲整个游玩的美妙感受,促使他们也来景区消费。这是一种最有效,也最经济的营销方法。景区营销一定要树立这种广义上的“以人为本”认识,以游客为导向设计产品、设计营销策略。 二、 做一个科学的营销规划 “规划就是财富”已成为业界共识,很多景区在开发前都做了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包括修规和控规)。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总体规划可以在景区的总体定位、发展战略及景区发展各要素安排上进行总体的部署和安排,营销规划在总规中虽有专门章节,但是毕竟还是粗线条的勾勒,并且满足不了景区营销的动态性特点及要求;修规或控规对景区景观和各项工程建设提出要求,但多是“硬件”的,对于营销、管理等“软件”方面的内容却没有涉及。因此,景区还应该有营销的专项规划。一个科学的营销规划是保证景区营销工作得以有效开展、达到预定目标的必要内容,而且从长远来看,景区做专门的营销规划是一个趋势。这样可以根据景区实际的建设情况适时的进行营销工作,从而避免盲目的、冲动的、无序的开发市场,科学的营销规划可以事半功倍,目标准确,更有效的使用资金,从而带来丰厚的收益。 三、 景区产品科学定位 景区要想在纷争的旅游市场中取得优势,就得在信息传递中把自己的突出特色宣扬给广大消费者,并能牢牢抓住消费者,让自己的产品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景区可以采用以下定位的方法:1、攀附定位 攀附定位是一种“借光”定位方法。它借用著名景区的市场影响来突出、抬高自己,比如把三亚誉为“东方夏威夷”,把云台山誉为“北方九寨沟”。采用这种定位方法的景区并不去占据攀附对象的市场地位,与其发生正面冲突,而是以近、廉、新的比较优势去争取攀附对象潜在顾客群。采用这种定位方法不可与攀附对象空间距离太近,因为这种定位是吸引攀附对象景区的远途的潜在顾客。另外,对于已出名的景区和具有独特风格的景区不能随便采用此种定位方法,这是景区经营之大忌。2、心理逆向定位 心理逆向定位是打破消费者一般思维模式,以相反的内容和形式标新立异地塑造市场形象。比如,宁夏的沙坡头,内蒙古的响沙湾本是沙漠,一般游客不会把次作为旅游的目的地,而景区也利用此逆向的定位,把此打造成以沙漠文化为表现形式的旅游胜地。游客也正是逆向思考“沙漠怎么还能旅游”,从而产生兴趣前来游玩。3、狭缝市场定位 狭缝市场定位是景区不具有明显的特色优势,而利用被其他景区遗忘的旅游市场角落来塑造自己旅游产品的市场形象。比如山西省的大寨本来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山村,由于历史上“学大寨”的事情,山村开始走旅游发展道路。他们以洁净的山泉水、清新的空气、知名的旅游产品(大寨核桃露)、特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干净卫生的住房条件,用比市场低得多的价格去占领附近城市的休闲旅游市场和美术院校校外写生市场。4.变换市场定位 变换市场定位是一种不确定定位方法。它主要针对那些已经变化的旅游市场或者根本就是一个易变的市场而言的。市场发生变化,景区的特色定位就要随之改变。 四、景区产品组合 首先要对自己的旅游产品有所认识,根据景区所提供旅游产品的主要内容和特征,组成完备的营销组合,然后再来考虑其营销策略的制定。 1、景区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产品 景区的产品不能仅仅理解为旅游地的风景名胜、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等,还应该包括必要的旅游设施、旅游环境、游客观赏和参与的活动项目、景区的管理和各类服务等。景区产品的实质是服务,而不是风景名胜本身。风景名胜不能通过购买发生所有权的转移。 2、景区产品营销组合因素:(1)景区吸引物。 景区吸引物就是景区内标志性的观赏物。它是景区旅游产品中最突出、最具有特色的景观部分。旅游从某种角度讲也可称作“眼球经济”,游客正是观赏景区某一特定物才不远千里、不怕车马劳顿赶来旅游的。这是景区赖于生存的依附对象,是景区经营招徕游客的招牌和幡帘,是景区旅游产品的主要特色显示。没有这个吸引物,游客就不可能来景区旅游消费,尤其在今天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吸引物不仅靠自身独有的特质来吸引游客,还要有一个良好的形象塑造和宣传才能起到应有的引力效果。(2)景区活动项目。 景区活动项目是指结合景区特色举办的常规性或应时性供游客或欣赏,或参与的大、中、小型群众性盛事和游乐项目。景区活动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如文艺、体育表演、比赛,民间习俗再现,各种绝活演艺,游客参与节目,寻宝抽奖等等。这些活动不仅是景区旅游产品的一部分,而且还可作为促销活动的内容。(3)景区管理与服务。 景区产品表达形式尽管呈多样化,但其核心内容仍是服务。服务的特点就是它的提供与消费常常处于同一时间,每一次服务失误就是一个不可“回炉”修复的遗憾的废品产出。在服务过程中的管理尤显重要。实际上管理就是最核心的服务。景区管理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对员工的管理,二是对景区的管理。不管是哪种服务,都要以最大限度满足游客需要为宗旨,为游客服务。(4)景区可进入性 可进入性指的是景区交通的通达性。由于很多景区处在交通不方便的偏僻地区,使得游客进出景区大受限制,甚至交通成为营销瓶颈。景区的产品销售过程与有形商品销售不同,是景定人动,游客必须来到景区享受服务,经营要靠大量的客流。目前,在国家交通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影响景区可进入性的不是主干交通,往往是景区门前的最后“十公里”,必须引起重视。 五、景区如何选择市场 1、景区要先以地域为界去选择市场 景区对旅游市场的选择是分层次的。首先要以地域为界去选择市场,然后再考虑其他影响旅游的因素。在以地域为界选择市场时,应该遵循由近到远、逐步扩大的原则展开市场营销。 2、景区营销要瞄准中心城市 以景区所在地为中心,以距离远近为半径,按地域把旅游市场划分为近、中、远三个梯次,分别对应于景区企业市场发展的近期、中期和长期规划。无论哪个梯次都要以该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主攻目标市场。因为消费也有梯次传递的规律,一般是从大城市到中等城市,再到小城市,最后到农村。时尚消费更是如此。旅游是一种时尚消费,所以重点要抓中心城市旅游市场。3、特殊群体的市场 这类市场大多数以宗教、登山、户外运动为主,多数游客是出于自身的兴趣前来旅游。 六、同区域的联合营销 1、注重文化的同源性 同一区域内的旅游景区,无论其旅游资源是以自然风光为主,还是以人文景观为特色,都会被打上深刻的区域历史文化的烙印,只是各自景区旅游资源载体所呈现的区域历史文化内涵的侧重方面有所不同。正是这种不同的特色组合在一起,才铸就了一个区域深厚而独到的旅游魅力。旅游者在选择出游目的地时,往往不会只根据对一两个景区的好坏做出自己出游线路的判断,而会筛选几个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作为候选目标,选择其中对自己最有吸引力的一个地区来作为自己的旅游目的地。由于财力、时间、交通和旅行社的线路安排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长线游客在到一地游览时,也都不止参观当地的一两个景点,而是会尽可能地多游览几个景点,全面了解体验当地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因此,各个景区在市场推广活动中,将景区景点的宣传推广与所在地域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割裂开来是极不明智的,进行联合营销十分必要。在旅游产品的广告宣传推广上,既强调区域旅游整体品牌的打造,又突出各自景区独到的旅游资源魅力。参与联合营销的会员景区在涉及旅游地资源开发、产品和线路设计、产品组合包装、定价、客源市场分析、营销战略的制订实施、旅游相关信息资源共享、知名度和整体形象的塑造上,要坚持目标一致性、利益共享性,强调行动协调性、投入多元性,共同出谋划策,发挥各自所拥有的资金、技术、区位、人才、信息、知名度、营销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合力效应”来达到凭个体力量不能达到的营销效果。 2、缔造区域旅游统一品牌 在宣传中突出各自特色的同时,力求找到优势景区之间进行联合营销的经济合作点和文化结合点,变互相拆台为共同搭台。优势景区应当结合各自的品牌效应和优势项目,搭建项目更加齐备、价格更加优惠、市场更加规范的区域旅游平台,构建出统一的品牌联合体。实现资源共享、宣传互惠、客源互流,消除纷争和避免资源的浪费,进而推动区域内景区的管理建设,促进交通的改善,降低旅游成本,增加效益。 3、权责明晰实现共赢 目前,很多地方的旅游景区景点不是由当地统一的政府部门管理,而是分别被众多部门所管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景区景点的独立法人资格。体制障碍直接导致了景区经营管理的混乱与低效,造成有些景区强调部门或地区个体的经济效益,忽视联合协作,自我封闭、各自为政。景区之间因信息、技术沟通不畅,致使区域景点条块分割,景点遍地开花,重复雷同建设,资源浪费严重。所以,要想建立旅游景区联合体,必须尽快建立全区协调机制,尽快理顺经营机制,打破部门间的利益纷争,明确各自职责,实现政企分开,真正把旅游景区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够在市场经济中自主发展、自负盈亏的企业,以现代企业理念规范其经营,为旅游经济发展服务。 七、景区的深度开发 景区虽然受地域限制,但发展市场的空间还是无限的。景区可以采取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内涵型发展模式,一种是外延型发展模式。 1、内涵型发展模式 内涵型发展模式是指景区企业在景区内开展多种经营,全方位满足目标顾客的需要,提升景区服务档次和扩大服务内容。旅游的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是游客的基本需要,随着旅游消费的档次提高,进而发展到健(健身)、教(教育)、休(休闲)、度(度假)、疗(疗养)等需要。这些都是主流需要,此外还有诸多个性化的需要。按照市场营销理念的认识,需要就是市场,这么多的需要给景区服务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2、外延型发展模式 外延型发展模式就是指景区企业在景区以外发展经营活动。这种发展模式是根据企业的经营战略来实施的。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1)主业延伸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也叫一体化发展模式,就是将景区业务向有联系的行业发展。面对旅游市场向前延伸到旅行社、旅游交通行业开展业务,向后延伸到饭店业、旅游商品生产行业开展业务,横向则投资开辟新的景区。这种模式不管向哪个方向发展,都离不开景区原有的经营主业,都是以原先的主业为中心向外围逐步拓展的。这种市场发展模式需要景区投入大量资金,是一种投资发展模式,需要慎重对待。(2)围城打援模式。这是一种多角化发展模式。其意不在于主业的转移,而是要在跨行业的两个行业领域同时经营,利用相互的影响作用取得综合经济效益。(3)管理输出模式。这是一种经营效益出色的、有名的景区企业利用专业化管理技术,向同行业扩张的发展模式。 八、营销信息的收集与管理 信息的管理贯穿景区科学营销的全过程。不仅在制订营销规划之前需要收集和分析信息,更要注重在营销实施的过程中收集和分析市场的反馈信息、竞争者的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和改善营销计划。 综上所述,景区的营销工作比常规的产品营销要复杂。景区由于产品的特性:不可移动、不可复制、即时产生、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同时进行,因此营销工作就区别于常规产品的销售。制定体系化的营销策略就是重中之重,有了科学系统的营销策略才是完成整个景区的销售任务的保障。随着大众化旅游和国民休闲时代的到来,在肯定旅游景区仍然是观光旅游基本需求的同时,景区也面临着广大散客在目的地消费多元化和体验生活化等方面的新需求。与之相应,景区景点规模日益扩大(截至2016年,我国的景区数量已经达到了26000多家,其中A级景区达到了7000多家,其中高星景区达到了1500多家,其中包括5A级景区213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旅游营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那么,景区该如何进行有效的营销呢?
擅用“事件营销”
景区事件营销是指有计划地策划、组织、举办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的景区外部发生和景区内部策划型事件进行营销组合,运用新闻、公关等手段正面宣传,吸引现实和潜在的旅游消费者的注意和兴趣,以达到丰富景区现有旅游产品、扩大产品销售、增加景区收入和提升景区知名度与美誉度的一种现代营销手段。
旅游景区营销的目的是为了向现实的或潜在的旅游消费者提供景区产品信息,引导消费行为,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反馈顾客的意见。事件营销的效果正在于塑造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提高目的地知名度以及增强旅游综合能力等方面,它已经成为实现旅游景区营销的有效途径之一。旅游景区可以借助社会生活中的良性事件作为载体进行营销,策划相关旅游项目和活动吸引旅游者的眼球。例如湖南张家界“飞越天门山”的一系列营销活动,让张家界景区成为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的焦点。由此可见,互联网时代,景区若擅用事件营销,“一夜爆红”的奇迹随时可以发生。
紧跟“泛娱乐”营销
景区跨界综艺节目营销成趋势。近年来,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热播让不少旅游景区从默默无闻到远近闻名。仅在2015年,就有超过200档综艺节目在全国的卫视频道中播出,《爸爸去哪儿》让地处大西北的沙坡头红透半边天,《奇妙的朋友》让观众记住了长隆??品牌营销纷纷锁定综艺节目。
不过,这种合作大部分是浅层次的,合作形式单一,比如简单的节目取景拍摄、场景和品牌植入等。如何在后期传播中将节目IP资产放大,借助节目之势,长品牌“威风”,才是最考验功夫的环节。长隆景区跨界营销方式可算作成功的泛娱乐营销范本,对各大景区的娱乐营销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2年至2015年,长隆景区深入参与过《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奇妙的朋友》和《奔跑吧,兄弟》等5档国内火爆的综艺节目的拍摄。
值得注意的是,长隆不仅在前期拍摄上积极配合,在后期节目的营销上也充分调动积极性,将节目中的众多明星、节目打包成为一个整体,向外界传递出国内众多明星和综艺节目都来玩的信息,将营销过程进一步演唱,从而强化品牌形象。如长隆利用新奇好玩的H5,以虚拟的明星朋友圈作场景,利用明星发微信记录个人在长隆录综艺节目时的所见所感,让长隆的游玩体验在一个虚拟的明星朋友圈扩散传播,短短一周时间,该H5的分享转载量便高达15万次,效果非常明显。
借“直播”的网红之风:据统计,2016年直播市场规模达到150亿元,2020年将达到600亿元,有机构甚至认为到2020年,直播将成为价值千亿的行业。
在网红直播经济的热潮之下,“旅游+直播”成为旅游行业的热议话题,旅游遇上了直播,遇上了网红经济,引领了旅游行业营销创新玩法。
早在今年5月份,去哪儿网已经联合“斗鱼直播”对外宣布推出一系列“旅游直播”节目。当时,10余名网红主播赶赴广州长隆、四川九寨沟、云南大理、香港迪士尼及泰国普吉岛、韩国济州岛等八大热门景区景点直播。
截至目前,已有很多传统景区试水了网红直播营销活动。如位于西安的华清宫景区在七夕节时召集77对情侣体验传统的大唐婚典仪式,仪式全程被拥有超高人气的美女主播在两大直播平台同时直播,又通过新浪微博话题讨论等功能引发线上数百万人的关注和讨论;再比如,梅州客天下景区在十一举办了为期两天的“直播客天下,声动梅州城”活动,邀请明星通过一直播、火星、美拍、唱吧、全聚星五大平台同步直播景区,并以小型音乐会形式为景区吸引了大批音乐粉丝,活动期间,直播累计曝光量突破千万。
影视IP植入更容易被接受。据了解,近年来,旅游产业的植入式广告异军突起,特别是在影视作品中,越来越多的景区和旅游产品随之深入人心。从《非诚勿扰》中的北海道、长城、三亚,到《阿凡达》中的张家界景区,景区通过冠名电视剧场、精彩剧情、设置电影场景等特殊形式,通过电影快速提升了当地的影响力。由此可以看出,植入式广告对于旅游业来说具有很明显的推动作用。
据携程旅行网的调查显示,83%的游客会因为一部喜欢的影视作品而去其拍摄地旅游;91%的游客认为,相比一些商品在影视剧种的植入广告以及单纯的旅游宣传片,旅游目的地通过作为拍摄外景地在影视作品中做宣传更能让人接受。
整合“一体化”营销
大众旅游时代,营销早已不是一个景点,一个景区单独的事情,更多的是全村、全镇、全县,乃至全省的统一旅游营销。一体化营销的核心思想应该是对旅游者的客户关系管理,强调以“旅游者想要什么”为中心,要求旅游目的地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从各自不同角度与顾客沟通时有统一口径、统一的品牌个性、统一的顾客利益点和统一的销售创意,形成集中的品牌冲击力,及时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系统的旅游者信息反馈,进而动态性调整促销策略。未来景区的营销单靠自身的力量发力应该受限很大,除非资源本身具有独一无二性和不可复制性的特点,从目前OTA的“酒店+”、“景区+”产品整合后带来的销售业绩的提升就可以得出结论,景区整合周边相关资源、跨界营销是非常有必要的营销模式。
总结: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景区营销的重点是突破传统,创新营销模式,构建广播、电视、报纸、多媒体等传统渠道和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相结合的全媒体旅游目的地营销体系;注重以体验为核心的营销设计以及有效利用好新媒体资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