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舞集,是一个台湾的现代舞蹈表演团体,1973年由林怀民创办,也是是台湾第一个职业舞团。云门之名来自于中国古书《吕氏春秋》中的一句话:“黄帝时,大容作云门,大卷……”,也就是黄帝时代中国舞蹈的名称。云门舞集的附团“云门舞集2”于1999年成立,艺术总监为罗曼菲。
云门舞集因演出许多经典的作品,而享誉世界。其中包括有薪传,九歌 (舞剧),家族合唱,流浪者之歌,水月,竹梦,行草等等。曾受英国伦敦《泰晤士报》评为亚洲第一当代舞团,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亦曾赞其为世界一流现代舞团。
有许多的知名现代舞者自云门舞集发迹,如林秀伟,罗曼菲,刘绍炉等。这些知名舞者有的也各自创办了不错的现代舞剧团,林秀伟创办了太古踏剧团,刘绍炉创办了光环舞集等。
「黄帝时,大容作云门,大卷……」 《吕氏春秋》
根据古籍,「云门」是中国最古老的舞蹈,相传存在於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舞容舞步均已失传,只留下这个美丽的舞名。
一九七三年春天,林怀民以「云门」作为舞团的名称。这是台湾第一个职业舞团,也是所有华语社会的第一个当代舞团。
三十二年来,云门的舞台上呈现了一百五十多出舞作。古典文学,民间故事,台湾历史,社会现象的衍化发挥,乃至前卫观念的尝试,云门舞码丰富精良;多出舞作因受欢迎,一再搬演,而成为台湾社会两三代人的共同记忆。
从台北的国家戏剧院,各县市文化中心,体育馆,小乡镇学校礼堂,云门在台湾定期与观众见面。近年来,每年轮流在各城市举行户外演出,平均每场观众高达六万,演出结束后,会场没有留下任何垃圾纸片,建立了美好的广场文化。
云门也经常应邀赴海外演出,是国际重要艺术节的常客。三十二年间,舞团在台湾及欧美亚澳各洲两百多个舞台上,超过一千五百场的演出,以独特的创意,精湛的舞技,获得各地观众与舞评家的热烈赞赏。
中时晚报:当代台湾最重要的活文化财。
伦敦泰晤士报:亚洲第一当代舞团。
法兰克福汇报:世界一流现代舞团。
雪梨晨锋报评云门是奥林匹克艺术节的最佳节目。
云门舞者大都为国内舞蹈科系毕业生,他们的训练包括现代舞、芭蕾、京剧动作、太极导引,静坐与拳术。
林怀民与云门的故事,已由杨孟瑜撰写成《飙舞》一书,天下文化公司出版;张照堂监制的《踊舞‧踏歌 云门30》纪录片DVD,已由公共电视制作发行。多出云门作品拍摄为舞蹈影片问世,其中在荷兰摄制的「流浪者之歌」,在法国摄制的「水月」,在德国拍摄的「竹梦」,为多国电视台播放,DVD发行全球。在瑞士拍摄的「行草 贰」DVD将於二○○六年制作完成。二○○三年,由云门制作的《云门‧传奇》舞作套装DVD由金革发行。
一九九八年,云门创立云门舞集舞蹈教室,以多年专业经验创造「生活律动」的教材,让四岁到八十四岁的学员,透过启发性的教学,认识自己的身体,创造自己的生命律动。
一九九九年五月,云门在创立二十六年后成立子团,云门舞集2,深入台湾各地校园和社区,为更多的观众演出。舞团的年度公演「春斗」,以演出台湾年轻编舞家的作品为主。二○○○年启动的艺术驻校活动,获得大专院校学生热烈好评,已有近一千两百位学生选修。二○○三年首度制作亲子舞蹈剧场「波波历险记」,写下十八场巡演纪录。
二○○三年,台北市政府将云门三十周年特别公演的首演日,八月二十一日,订定为「云门日」,并将云门办公室所在地的复兴北路二三一巷定名为「云门巷」,「肯定并感谢云门舞集三十年来为台北带来的感动与荣耀。」
《纽约时报》遴选二○○三年年度最佳舞作,该报首席舞评家安娜‧吉辛珂芙将云门的「水月」列为第一。她说,「台湾云门舞集艺术总监暨编舞家林怀民做到今天艺术家罕能达到的成就:以独创一格的作品挑战观众。」
二○○三年「行草 贰」为澳洲墨尔本艺术节作揭幕首演,荣获「时代评论?」及「观众票选最佳节目」。隔年,「行草 贰」获颁「2003年度台新表演艺术奖」,赢得海内外观众一致的肯定。
很早就关注这场演出了,云门舞集和陶身体的交换作,想想都会很有意思。二者一拍即合绝非偶然——在我看来,云门舞集(林怀民时期)与陶身体的创作观十分近似,都意欲通过纯粹的身体探索达到“物我合一”之境。而两个舞团中创作者与舞者的关系全然不同。陶冶会对舞者提出很细致的要求,而舞者自身通常不会有太多自己的想法;林怀民和郑宗龙的做法则是在排练的过程中把舞者的想法加入作品。所以或许可以这么讲,陶身体跳的是陶冶的作品,云门舞集跳的是云门舞集的作品。而两个团的技术体系及其造就的舞者身体又那么不一样。云门用太极导引溶解了西方现代舞技术,而陶身体以“很西方”的力的处理与动的思维诠释圆运动。我一直笃信“什么样的身体跳什么样的舞”,也相信不管接触怎样的新体系,过去经历的技术训练的痕迹多少会留存在身体上。陶身体舞者跳郑宗龙的作品《乘法》,云门舞者跳陶冶的作品《12》,其间创作者与舞者、新身体与旧身体的碰撞、妥协与叠加,会是一场很奇妙的实验。
不出所料。《乘法》固然有郑宗龙的语言,只是从过往的作品看他的风格似乎很多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也许是我对他的作品不够了解),因而辨识度并不高。但能看到郑宗龙保留了部分陶身体的动作特征,如开头与结尾,上身直立的交错步伐移动,极像陶身体《重3》里的动作。林怀民的影子也时隐时现。不同身体质感的翘曲与叠合,以混合态生发可能性,恰是《乘法》之一义吧。一舞段中,舞者们围圆,头与躯干的圆运动连接旋转,又在圆形调度上移动,陶身体的方位是点点精确的,本应排斥这种调度,但正是陶身体舞者对空间的敏感,使其呈现出令人惊诧的流动感。相比之下,陶冶沿袭了他不那么“民主”的作风。《12》中的云门舞者几乎变成“陶门”舞者了,极致的画圆运动与倏忽的多点切换,把他们自身的身体色彩压缩到不可见了。
《乘法》,乘何风,依何法。翻转游弋的荧光黄与水墨色衣裙,在邀请想象。我便也不客气了。舞台像个缸,缸里装着一个异空间。那里空气寂然,生命还未诞生。单一的步伐渐次出现,最基本的生命单位生成,于回转与交互间演化。上半身解锁,游鱼穿梭,搅动了那缸,指数式的繁衍进化胀满这空间。姿态各异的画圆与扭动,似万千生灵,而阴影中静立的,像造物者的背影。人声溜进空无的音乐,文明萌生,秩序重现。一人的拓,二人的结,三人的叠,六人的拥……只是一切不久复归于寂。那是怎样一种状态?它是人类的现在,亦或是生命的未来?舞台再度亮起,一个舞者肩上搭着另一个舞者,旋转着。生生不息?旋转的是万物永恒的基底。
万物所乘。生长之法。
《12》我是张着嘴看完的。是云门舞者的魔法吗?陶冶的圆运动居然有了温度。它从宇宙回到自然,从浩渺虚空回到现象世界。瑞典的流云是起点,亦是终点。没有重量,没有阻力,妥帖得没有一丝游移,却翻腾出万千景象。圆运动不需要连接,它自身就是连接,一个圆孕育着下一个圆,形成持续永动。仍是生生不息,只要舞者不起身,运动便可永远连绵下去。小河的叮咚乐声未定规舞动的节奏,舞动有自身微妙的节奏——不是每个动作起始与结束的节奏,而是一个身体下落由急到缓的节奏,只一瞬间,纤毫毕现。怎样极致纯粹的身体,让人根本无心遐思,被牢牢抓在变幻的动态里。若不是残存的理智把我按在座位上,也真想从三层楼座跃入舞台,不知是跃入那片白光照耀下的空旷平面,还是跃入北欧的云端。
只是观后还是不厚道地遐想了:要塑成陶的理想身体,对舞者是很大的挑战,而从陶的身体到流云,又是许多心思。你不是云,可要想做得像云一样,可不简单。你以为你比云高级多少吗?
我似乎看到了陶冶“限制”的另一层含义——不仅限制身体,还限制想象。限制下的身体逼出更多可能,限制下的想象挤压出另一个思绪空间。
散场时一个小孩问妈妈:“为什么叫《12》?”妈妈说:“那要看你怎么理解了,比如一年有12个月……”想来也是,一天12个时辰,地支12个一轮回……12是生灭变化,为自然所容纳,为人文所定规。但这些解释不够“陶身体”。那只是12个舞者的12个变奏罢了。陶的作品拒绝解释,也不需要解释,因为只要那身体,那动态,就足够了……
抱歉了,很抱歉,我没在写云门舞集和陶身体。我在写自己。近期的欲望、期盼,看过的书甚至读过的文献,多少映射在里面。但非云门舞集和陶身体不可。它们是容器,是思虑缓冲的空间,越是抽象冷面拒绝解释,越有强大的容积。
云门舞集,是一个台湾的现代舞蹈表演团体,1973年由林怀民创办,也是台湾第一个职业舞团。
由来:
根据古籍,「云门」是中国最古老的舞蹈,起始于五千年前,即黄帝时代,关于云门舞集的舞容舞步已经失传。
一九七三年春天,林怀民以「云门」作为舞团的名称。这是台湾第一个职业舞团,也是所有华语社会的第一个当代舞团。
三十二年来,云门的舞台上呈现了一百五十多出舞作。古典文学,民间故事,台湾历史,社会现象的衍化发挥,乃至前卫观念的尝试,云门舞码丰富精良;多出舞作因受欢迎,一再搬演,而成为台湾社会两三代人的共同记忆。
扩展资料
云门舞集因演出许多经典的作品,而享誉世界。其中包括有薪传,九歌(舞剧),家族合唱,流浪者之歌,水月,竹梦,行草等等。曾受英国伦敦《泰晤士报》评为亚洲第一当代舞团,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亦曾赞其为世界一流现代舞团。
有许多的知名现代舞者自云门舞集发迹,如林秀伟,罗曼菲,刘绍炉等。这些知名舞者有的也各自创办了不错的现代舞剧团,林秀伟创办了太古踏剧团,刘绍炉创办了光环舞集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