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克走向成功的秘诀

耐克走向成功的秘诀,第1张

他被誉为商界传奇领袖,却是财富500强企业里脾气最古怪的领导人,无论什么时候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永远一副墨镜傍身,以超酷形象示人他的公司是著名的广告先锋,一手把乔丹的商业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句“just do it”的经典广告语至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曾是一名普通长跑运动员,却用1000美元起家,历时半个多世纪一手缔造了860亿美元的体育王国。他就是耐克创始人,菲尔·奈特(Phil Knight)。

   平庸运动员转战生意场,后备箱卖鞋开启创业路

出生于1938年的奈特在青少年时期曾是一名长跑运动员,只是成绩始终平平。1962年,时年24岁的菲尔·奈特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后并没有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这个热衷于跑步的年轻人在用身体剧烈运动的同时,思想上也在自我挣扎。可以说斯坦福的经历改变了奈特的人生。更为准确地说,是一堂课改变了奈特的人生。

在那堂课上,老师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设想一个小公司,描述其目标,并制定一份营销计划。奈特的论文题目是:“日本运动鞋公司可以像日本照相机挑战德国相机那样挑战德国运动鞋吗?”他在这篇文章中设想,利用当时日本的廉价劳动力来生产高质量的运动鞋,有望打败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德国运动鞋。当时,很多体育名将和普通运动员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打败阿迪达斯。奈特后来回忆说,那堂课是一个关键,“我记得,在完成那篇论文之后就对自己说:'这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

他开始痴迷于日本生产的Onitsuke Tiger运动鞋,并不顾父母的反对在家乡小镇上贩卖OnitsukeTiger。这是一个极其卑微的开始,就和我们在中国常见的路边摊卖鞋人一样——

他一个人开着自己的小破车,把几十双运动鞋放在后备箱里,到各个运动会场馆外面叫卖。

最终他遵循内心的召唤决定动身前往日本,正是这次日本之行奠定了奈特一生事业的根基。他和大学的`长跑教练鲍尔曼各自出资500美元成立了蓝带公司(耐克前身),并与日本的运动鞋品牌鬼冢虎(Tiger)签订了代理合同,成为其在美国的经销商。

当年跑步并不像现在这样流行,在极为冷清的运动鞋消费环境下,奈特勇敢地将制作考究、价格低廉的鬼冢虎带到了美国,并逐渐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第一年他的小公司销售额是8000美元五年后的1969年迅速增加到30万美元,奈特卖掉了一百万双贴着蓝带商标、在日本生产的运动鞋。

   创立Nike,一度徘徊在破产边缘

1971年,蓝带公司销售额已超过600万美元。鬼冢虎曾提出购买公司51%的股份,并在5个董事中占两席,如果不答应这个要求,立即停止供货。鲍尔曼和奈特断然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也是在这年年底,奈特与鬼冢虎彻底分道扬镳,毅然创立了新的品牌“Nike”,Nike的品牌LOGO是一个“像是嗖的一声在空气中留下的痕迹”的钩形图案,这个图案在半个世纪后几乎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代表符号。

当时的运动鞋市场已是一片红海,不乏像彪马、New Balance、斯伯丁这样的知名品牌。毫不夸张的说,耐克最初一直徘徊在破产边缘,好多次奈特几乎坚持不下去。在将尽两个月的时间里,奈特给多个投资人写信并寄出融资文件,但他没有收到一封回信,没有接到一个电话。

身处绝境的奈特开始向朋友借钱,朋友们纷纷躲着他。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他的好朋友和第一个雇员Woodell敲开了他的门,Woodell告诉奈特,他的父母愿意借给他钱,于是奈特厚着脸皮收下了这对夫妇8000美元毕生积蓄。

十年后耐克上市后,那8000美元变成了160万,整整200倍的回报。奈特亲自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老太太,老太太惊愕之余不停的摇头:“我还是不明白发生了什么。”

   首创“外包”生产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奈特就为公司设计了虚拟化生产的战略。耐克旗下不设一家工厂,而是将设计能力和商标以授权的方式在低成本的劳动力密集地区进行产品大规模生产。其他所有资源则集中到研究运动员需求、设计产品和市场营销方面。耐克这种集中优势、节省管理成本的“外包”方式后来被行业乃至整个商界所效仿。

同时,耐克还带来了运动鞋史上最伟大的创新——气垫鞋。“踩着空气跑步”,在70年代无疑是个疯狂的想法,如今耐克的Air运动鞋却几乎遍布全世界。奈特一生致力于改进运动鞋的舒适度,“气垫鞋”无疑是让他自豪的一大壮举,时至今日,这仍是一款极富革命性的产品。

到70年代末,耐克公司拥有一支将近100名成员的雄厚研究队伍,开发出了140余种不同式样的产品,其中不少产品是市场最新颖和工艺最先进的。这些风格各异,价格不同和多种用途的产品,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跑步者,使他们感到耐克是提供品种最齐全的跑鞋制造商。1979年,耐克的市场占有率达到33%,一举挤进了阿迪达斯、彪马和Tiger三者组成的“铁三角”,实现了看似遥不可及的“打败阿迪达斯”的梦想。

   广告界的“毕加索”

华盛顿邮报曾评价说,创意营销是由耐克和菲尔·奈特开创的。

1985年耐克花费重金签下了NBA明星迈克尔.乔丹为其品牌代言人,并借助乔丹推出新品牌“飞腾乔丹”(Air Jordon)。很多人认为奈特此举太过冒险,甚至是一种近乎傻瓜式的行为。

但特立独行的奈特无疑是一个出色的营销推手,乔丹身上凝聚了高超的竞技水平和振奋人心的体育精神,极富个人主义英雄色彩,飞腾乔丹推出的第一年就取得了一亿美元的销售额。乔丹使得耐克名声大噪,仅是以乔丹命名的运动鞋就为耐克带来了将近25亿美元的丰厚利润。这既是广告战役的成功,更是品牌战的胜利。在退役前,乔丹曾由衷地感叹:“菲尔耐特和耐克把我变成了一个梦幻人物。”

1986年耐克的广告再度创下新突破:在广告片中耐克公司采用了著名甲壳虫乐队演奏的著名歌曲《革命》,在反叛图新的节奏、旋律中,一群穿戴耐克产品的美国人正如痴如醉地进行健身锻炼,……这则广告准确地迎合了刚刚出现的健身运动的变革之风和时代新潮,让人耳目一新。

1988年,脍炙人口的《Just Do It》广告邀请了80岁高龄的长跑运动员华尔特·斯塔克主演,一经推出同样轰动了广告界,如今“just do it”这句简短有力的广告语如同耐克的钩子标识一样做到了无人不知,成为耐克的代表性口号。

在奈特的带领下,耐克广告一次又一次成为经典之作,在2004年希腊奥运会田径场上刘翔获得110米跨栏冠军的瞬间,极具前瞻性的耐克便向中国推出了“定律是用来被打破的”系列新广告。

可以说,奈特颠覆性的修改了体育营销的法则,将明星代言打造成了体育营销的经典模式。有了这些大牌体育明星做活广告,耐克运动鞋已不再仅仅是运动鞋,而是偶像和社会地位的象征物。

凭借强大的市场嗅觉、极具个性的营销手法,奈特一手将运动鞋带入了时尚领域,把耐克的品牌文化推向全世界,同时他自己也被美国媒体称为“广告界的毕加索”。

勇敢的冒险者,执着的梦想家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执掌时间里,奈特曾三次宣布隐退将权杖交给接班人,但又两次回归。2000年,耐克业绩持续下滑,奈特炒掉了自己亲自任命的CEO并迅速重建团队,带领耐克重新走向双位数增长。2003年,耐克宣布收购破产的老大哥匡威,在60年代匡威曾占据美国90%的篮球鞋市场,在耐克的 *** 刀之下,匡威重焕活力,成为了耐克的潜在增长因素。

而这,正是备受奈特推崇的冒险精神。对于这样独具个人魅力,并在创业期间已将公司带向无人可企及高度的创始人来说,奈特的创业基因何其强大,他已然成为公司的灵魂和精神领袖。

2016年6月30日,奈特在掌舵公司半个多世纪之后,宣布正式退休,如今的耐克,已是市值高达860亿美元的体育王国,生产经营活动遍布全球六大洲,其员工总数达到了22000人,与公司合作的供应商,托运商,零售商以及其他服务人员接近100万人。

随着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国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我们迎来了消费和休闲的时代。科技革命带来了丰盛的商品,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恰当的说,富裕的人们不再象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1)这是波德利亚对现代消费社会的描述。随着物的增多,大型超市等销售场所应运而生,传统意义上的人与人通过交往而购买商品的方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人与物的直接面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通过语言来沟通的,物与人之间的沟通是通过物的功能及形态来传达的。尽管新商品层出不穷,但技术上的创新已不大可能,顶多是某技术的衍生物。故在面对商品功能趋于同质化的时候,商品的外在形态即感性特征愈来愈成为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人们的选择越来越趋于感性化。

如今,“我们根本已没有不做选择,而只是以用途来考虑购买一件物品这样的可能——今天已没有任何一件物品如此地提供给‘零程度’的购买了。”(2)产品的外观,肌理,触觉时时带给我们美的体验,更重要的是产品的文化内涵,性格,所焕发的人性化的魅力深深的吸引着我们。这也预示着我们已进入了一个感性消费的时代。

(二)广告设计策略的转变

任何企业卖的都不是产品,专家们认为工业化消费品的技术成分仅占30%,而设计和市场营销则占了70%。关键在于从生产线走下来的消费品如何营造成现代生活方式的代名词。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设计家乔治•内尔松曾说:“艺术设计师没有发明汽车,电视和冰箱,但却使它们更有价值,如果没有艺术设计师,这些产品就不可能有如此高的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感性消费的时代,感性设计方兴未艾,而肩负着把产品推向市场的广告设计策略也发生了悄然位移。

20世纪50年代,罗瑟•瑞夫斯就提出了过USP( 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广告设计策略,它所强调的是一种独特的销售主张。这一理论一直以来已成为诸多厂家攻城掠地的重要法宝。USP产生于物质不够丰富的年代,人们对商品的需求还停留在商品本身的功能上。从产品出发的理论强调产品具体的特殊功效和独一无二的利益,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著名的Lee牌牛仔裤所作的广告就建立在USP的理论基础上,其经典广告语“最贴身的牛仔裤”(The Brand that Fits)充分表达了“贴身”这一诉求点,体现了Lee与众不同的利益所在。还有强生的“婴儿洗发精,含无泪配方,质地温和,不伤发质,可以让你的头发像婴儿般的柔细”,劳斯莱斯汽车“时速60英里时,最大的闹声来自电钟”,英国宝汀顿啤酒“口感醇和爽滑”,“冲泡方便”的雀巢“速溶”咖啡等等,这些品牌至今仍成功演绎着的USP策略精髓。 诚然好的广告必须根植于好的产品。从产品本身出发的功能性诉求点,将其做为与消费者沟通的连接点,使消费者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产品的利益,是广告策略发生作用的重要前提之一。

但是谁也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随着技术的进步,产品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商品的同质化现象也日趋严重。产品数量和种类也日趋丰富,产品的某个功能性诉求点也许已经被其他厂家说了无数遍,无令人惊奇之处。况且人们的需求层次也逐渐上升。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的层次,由最低级的需求开始,向上发展到高级需求,可分为五个基本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亲属需求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此外美国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曾把人们的消费行为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量的消费阶段,第二是质的消费阶段,第三是感情的消费阶段。这与马斯洛消费需求5层论是相一致的。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正从物质层面渐渐转向非物质层面。在感性消费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对差别化的关键需求正从功能层面渐渐减少,转而趋向情感层面。面对消费者的感性选择,随之而来的是广告设计策略的转变,一种被称之为ESP(emotion selling proposition)广告设计策略应运而生。它是一种针对感性消费现状行之有效的广告沟通思维,它不从产品的具体功能出发,而是转向诉诸购买产品带来的独特的消费体验以及消费者形象。从情感层次发掘商品与消费者的连接点,运用文化的魅力来释放消费者的情感,与消费者进行深度沟通。

从80年代开始耐克运动鞋的广告设计策略就发生了转变,从运动鞋转向了体育文化。其中一个著名的广告就请了代表和象征嬉皮士的著名甲壳虫乐队演奏著名歌曲《革命》,在反叛图新的节奏、旋律中,一群穿戴耐克产品的美国人正如醉如痴地进行健身锻炼。该广告准确的迎合了美国刚刚出现的健身运动的变革之风和时代新潮。让消费者心灵震撼的是耐克所传达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一种对健康,对新生活的渴望。“想做就做”(Just do it)响亮的道出了现代人的蓬勃朝气与自信。凭此广告,耐克一举超过锐步(Reebok)成为美国运动鞋市场的新霸主。

在拓展女性市场时,耐克也运用了ESP理论,其在女性时尚杂志上刊登的广告不象是一个体育用品商的销售诉求,更象是一则呼之欲出的女性内心独白:“....他们总说你不行...”、“除非你自己证明你行...”。广告站在消费者立场,真正的理解消费者,充满着一种令人感动的关怀与希望。

耐克广告成功的运用体育文化来增强其情感的号召力量,既提高了其文化品位,又沟通了消费者的情感。类似的广告还有绝对牌伏特加的“绝对洛杉矶”、“绝对北京、“绝对威尼斯”、“绝对休斯顿”....一组城市系列广告,将其要传达的产品意念,与大众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名物”融为一体,不断散发出历史和文化的永恒魅力,从不同的文化层面挖掘消费者内心的情感需求。

(三)文化资本的运用

在广告主实施ESP广告策略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广告设计更多的运用了一种文化资本。消费者此时消费的已不再是物品,而是消费其文化意义。象吃“哈根达斯”雪糕,不是消费雪糕,而是消费其广告(广告语“爱她请她吃哈根达斯”)中体现的文化意义。此时产品已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吃一个面包并非目的,去一趟麦当劳才是我们孩子的心愿。

早在20世纪,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就已提出文化消费理论。“从社会学角度把消费当文化来看待,消费就显示出内在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从这个意义上,消费是文化系统,而不仅仅是行为。”(3)换言之,消费并不仅仅是个体行为,还是一种共有行为,是一种同时为许多人所共同表现出来的文化。因而消费不仅仅是可观察的行为,它还包括不可观察,却可以理解的价值,信仰和想象(即文化要素)。

对消费的文化层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设计中文化资本的运用对促进消费的重要意义。尤其在感性消费的时代,文化作为一种资本越来越引起设计师的高度重视。文化是精神层面的因素,精神相对于物质而言,更具有历史的持久性。文化具有永久的传承性,文化在人们的意识中一旦占领了重要位置,运用这种文化的设计,便很容易获得人们的青睐。而创造这种文化的产业,也便有了永久的生命力。

众所周知,迪斯尼乐园是无数大人小孩向往的地方。迪斯尼文化是以迪斯尼卡通为核心的一种童话世界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目的在于给大众以梦想,焕发人们心底固有的童趣与纯真,通过征服观众形成稳定永久的买方市场。将该文化符号运用到设计上的产品也随之热销,企业从销售产品转变为销售文化符号。

北京麦当劳也曾推出了“欢聚麦当劳,共享家庭乐”的广告口号。在推广麦当劳文化的同时也充分吸收了中国人注重家庭,以‘和’为乐的文化传统。

(四)文化体验

ESP理论强调了产品带给消费者独特的文化体验。对文化的感性体验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法宝。在感性消费和休闲风靡全球的时代,体验已成为当代人新的生活方式的代名词,从感性消费到文化体验是设计者运用文化资本的必然结果。

美国音乐杂志《滚石》的广告“感觉与现实”以60年代一个“嬉皮士”读者形象与80年代“雅皮士”读者形象的对比,成功的扭转了人们对《滚石》的固有看法,引发了消费者新一轮的音乐文化体验 。

雀巢咖啡从最初的注重速溶特点到强调咖啡的纯度、良好的口感和浓郁的芳香,后来又推出了一系列与青年人生活方式相结合的广告,更注重表达人的内心情感。

四川的“可采眼膜”从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到风靡各大城市白领女性,其广告策略功不可没,对中药,历史典故的宣传及‘最美丽眼睛’评比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吸引了无数的爱美人士。体验从这一刻开始。

没有文化内涵的产品在市场上不可能保持长久不败的局面。多布林集团的战略家拉里•基利认为:“存在着一种由产品性能向生活方式或价值体系进行全面转变的趋势。”(4)今天的消费者选择的根据是产品是否符合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否彰显他们的文化品位或者是否代表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新概念——一种值得向往的体验。广告在塑造产品的文化品位,提升文化附加值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现今广告设计策略都力图赋予产品文化品质和人格形态,与消费者达到共鸣。

2000年NIKE公司把2月份定名为“NIKE活力女子月”,在上海举办一系列耐克活力运动,让更多的上海女性体验在镜子前与别人羡慕的眼光中找到自信的感觉。广告“迷上运动中的我”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盖普公司通过黑白广告来宣传“老海军”休闲服,带领消费者重新体验那逝去的峥嵘岁月。从戴比尔斯"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到法国航空公司的"让天空成为最美的地方”、别克GL8MPV汽车“有空间,就有可能”以及可口可乐广告歌曲《我想让世界大声歌唱》所传递的全人类的时代精神,“要爱心、不要战争”无不从各个层次满足着人们的文化情感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城市小资中颇具号召力的星巴克(STARBUCKS)咖啡连锁店,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消费与休闲的革命。它成为美国豪华、高雅咖啡店的典范,这与其一贯优雅的风格分不开的。无论从室内装修,广告宣传,包装设计还是25周年庆典的整体形象都给人们一股强烈的视觉冲击。STARBUCKS凭借抽象、时髦、70年代色彩艳丽的风格和异域的文化特征再次成功地占领中国的市场。

从中,我们得到的深刻体会是,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对文化资本的运用是广告设计策略在当代行之有效的法宝。约翰•奈斯彼特曾在《大趋势》中曾说到生活方式世界化与文化形式民族化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人民喜问乐见的民族文化是我们巨大的宝库,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开采,探寻。

诚然,现今的广告设计策略已不仅仅是分析市场,策划,设计广告,营销传播,还有更重要的是对文化的整合运作。广告设计不再只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系统。无论如何,对消费时代的把握和对文化资本的解读依然是我们不变的追求。

参考书目:

(1) 【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1页

(2) 【法】尚•布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第162页

(3) 王宁 《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第127页

(4) 【美】贝恩特•施密特《视觉与感受--营销美学》,曾嵘等译,上海交大出版社 1999年版第16页

体育市场营销分析论文篇二

《我国体育用品市场营销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兴起,由此拉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用品市场作为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被投资者青睐,体育用品企业的市场营销的成效直接关系到体育用品企业的命运。因此,对这一领域市场营销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体育用品企业制定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拓展市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整个体育用品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体育用品市场营销

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一体化发展,体育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体育运动既是一种身体的运动又是一种心理上的活动。实践表明,适当的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作用。人们不仅能通过运动满足一种运动本身的刺激,感受一种自娱性的满足,而且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还可以达到缓解精神压力,提高生活自信,从而改善不良情绪,促进积极心理状态发展的目的。

一、我国体育用品行业现状分析

公开资料显示,2007年开始,体育用品行业迎来了投融资的高峰,在此前的2005年和2006年,包括鸿星尔克、中国动向在内的纺织及服装企业共获得12笔投资,而在2007年一年,此数额即上升至20起。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体育用品的投融资热情高涨,当年,纺织及服装企业共有21起投融资案例,2009年此数字虽略有回调,仅为17起,但是,由于体育用品公司登陆资本市场自2007年以来出现的高潮,投资机构对此领域的投资热情在2010年和2011年达到高峰,分别为42起和52起。

(一)生产大国而非强国。我国是体育用品生产大国,但在世界体育用品市场中我国自主品牌份额小。根据世界体育用品联合会的资料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体育用品的制造大国,生产量占世界市场的65%。但是目前在世界体育用品领域中,美国的品牌占了全球45%的市场,欧洲占差不多30%,中国的品牌份额很小,与起制造地位不符。

(二)我国市场上品牌间竞争激烈。国际著名体育用品如“耐克”、“阿迪达斯”等企业早已进入中国,他们占据中国的大量市场份额。

(三)缺乏核心产品,产品结构不合理。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生产的产品较单一,更缺乏核心产品,结果是企业无法准确地进行品牌定位,也就无法让大众对品牌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二、我国体育用品营销环境分析

(一)体育用品企业营销意识增强。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大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营销的

(二)体育用品企业呈集群化发展。有些地区凭借资源、科技、人才、信息和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在过去来料加工、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基础上,迅速崛起了一大批骨干企业,并形成了具有集聚优势的体育用品出口生产基地:即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出口生产基地和以福建为中心的福建沿海地区出口生产基地。

三、我国体育用品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部分企业品牌意识薄弱。所谓品牌意识就是指一个企业对品牌和品牌建设的基本理念,它是一个企业的品牌价值观、品牌资源观、品牌权益观、品牌竞争观、品牌发展观、品牌战略观和品牌建设观的综合反映。国际知名体育品牌进入中国,主要采用合作投资和代工等经营形式,采用这种形式他们只需把设计方案和流程搬到中国来,运用中国的低人力成本优势,所生产的产品就可以为他们带来相当丰厚的利润。

(二)科技含量低,自主创新能力差。目前我国多数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比较低,研发能力不强。以福建、江苏、广东为代表的体育用品生产基地多年来从事贴牌生产,为国外著名的体育品牌加工产品。自主体育用品大多依靠模仿,产品的科技附加值较低,企业更多注重的是如何利用低价格的优势来获得市场和利润,而忽视了对产品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结果是低附加值、低利润率的产品占据了企业的主导产品,

(三)品牌营销能力弱,手段简单。目前我国体育用品大部分企业的品牌营销体系不够健全,缺乏专业的品牌营销策划人员。具体表现在:其一,大多重视公司形象,而忽视了产品自身品牌形象的树立其二,重视推广产品,忽略推广产品的附加价值其三,重视产品品牌的一般特性,忽略了产品品牌特殊个性。

(四)渠道策略。企业可以选择的分销渠道有直接渠道(直销)与间接渠道(代理商销售)长渠道与短渠道宽渠道与窄渠道。我国多数体育用品企业目前的分销渠道为:生产企业-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用品的销售渠道正向生产企业-零售商-消费者的销售模式发展,由长渠道向短渠道方向发展,同时从事直销的企业也在不断增加。体育用品企业要加强对分销渠道管理,慎重选择经销商。考察经销商的销售能力和经济实力、信誉及合作态度、市场覆盖范围、从业人员素质及销售经验建立科学的经销商激励体制,根据经销商的不同资质建立合作、合伙关系或分销规划,使产销双方的利益趋向一致定期对经销商进行考核评估,

参考文献:

[1] 余荣卓.李宁品牌营销策略的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0(7)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91190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