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随着后期越来越多商业化的介入,拥有一定话语权的博主所推广的“种草”,则演变成了一种基于社交平台的营销方式,或者直接按照某些网友的点评,就是“情感直接转化为利益”。传播“种草”内容的一方以社交为手段,通过对众多商品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和筛选,向网民推荐其所认为更优质的商品,但最终目的不再则早已不仅仅是满足社交需求,更是为了影响受众产生购买行为。
【“种草”,是门面临危机的好生意】
虽然商业性“种草”模式的真相会伤害到部分消费者的情感,但对于主打“种草”的平台来说,这确实是个能够轻松做到一举多得的运营模式。“种草”内容的上传能够给平台带来用户感到兴趣的丰富内容,而内容产出后随之而来的流量,以及受到“种草”内容吸引而产生的购买行为,又能变现加速流量变现。如此一举多得的商业模式,也难怪在逐渐成熟之后,出现了大量参与的玩家。
从单个平台上来看,根据小红书的官网公布的信息显示,自2014年创立到2018年10月,其用户量才突破1.5亿,但是到了2019年7月,这一数量则已超过3亿,仅月活就突破1亿。而从用户爆发的数量上来看,随着“种草”之风的流行,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种草”达人蜂拥而至,并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整个行业层面,如此丰富的流量聚集自然也就让各类新老参赛者纷至沓来。
但就在刮起“种草”之风的同时,无疑也预示了行业所面临的危机。
【“种草”经济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最初,“种草”是用户之间的个人推荐,本身就带有极强烈的主观判断,因此个体风格多元化。但是在商业化的“种草”环境里,受到商家推广的需求,却反而会让一定时间内“种草”的内容同质化严重,这也就导致了越是将营销做到极致的品牌,越容易形成审美疲劳,甚至招来用户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感。
另一方面,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种草”往往是依存于社交关系的信任作纽带,但作为商业行为的“种草机”,本质上是有目的的通过构建与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实现营销,并尽可能劝服受众产生购买行为。由于立场上的不同,也就注定了大部分商业性质的“种草”内容,会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产品本身的效果,从而造成受众对其期望值过高,到手后出现“货不对板”的强烈反差,这同样也会使得“种草”博主乃至平台面临一定的信任危机。
而这种信任危机也被越来越多的用户识破并拿来嘲讽,并用上“恰饭”这个在方言中略带贬义的词,来形容各大平台上的商业种草行为。而一旦某个种草博主、机构或者平台的信用破产,也就意味着整个“种草”模式基石的损坏。
提高品牌种草效果可以从以4点进行。1、打造有趣的内容,助力品牌突围
有趣味性和创意的产品信息能够快速抓住消费者的眼球,只有这样的内容不仅不会引起引起消费者的抵触情绪,反而会激起消费者兴奋的情绪,从而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云媒易发现能吸引消费者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两种:
①生活场景类:这一类场景能够引发消费者的需求共鸣。如果我们直接记录生活中的某个场景、某段体验就能够唤起消费者“我也有这种经历”的意识,或者激发消费者“我也能变得这样”的情绪。这一场景主要适用于抖音、小红书、微博等分享个人生活的平台。
②知识干货类:这类内容有很强的技巧性、经验性、科普性。KOL达人可以凭借自己积累的经验,或者引用专业知识,为消费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2、突出品牌的差异点,强化消费者记忆
产品的卖点应与消费者的痛点精准结合,直击消费者痛点的个性化产品更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品牌主张上,品牌应创造独特的品牌特性。在品牌宣传上,品牌要突出自身的差异点,敢于为品牌贴标签,强化消费者记忆,从而有效为消费者种草。
3、大KOL+小KOL
大KOL可以利用自身的流量和影响力来为品牌背书,小KOL可以通过分享高质量的原创内容来进一步促进消费者采取购买行动。品牌只有通过大KOL+小KOL组合营销的方式才能够完全获得消费者对于品牌的信任。
4、激发KOL的主动转发
①优质内容:一般来说只有足够优质的内容以及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才会吸引KOL主动转发。这也是因为只有足够优质的内容才能够强化KOL的个人人设。
②品牌已经成熟:KOL主动转发更利于大品牌、大IP的扩大传播,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没有初始投放的情况下通过打造内容吸引KOL主动传播对于我们的营销来说并不一定有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