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语言的历史来源

编程语言的历史来源,第1张

C语言的起源以及类似C语言的编程语言的历史简直不要太漫长,我简单总结列表如下:

CPL(Combined Programming Language) - 1963

CPL是1963年剑桥大学发明的

BCPL(Base Combined Programming Language) - 1967

剑桥的Matin Richards 对CPL做了简化,推出了BCPL

B(B Programming Language) - 1969

贝尔实验室的Ken Thompson(肯·汤普森) 对BCPL又做了改进,设计出了简单的且接近硬件的B语言,并用B语言写了第一个UNIX OS

C(C Programming Language) - 1972

贝尔实验室的另外一个人Dennis MacAlistair Ritchie(DMRitchie - DM里奇)在B的基础上设计出了C语言。C 保持了B的优点(精炼、接近硬件),又克服了他的缺点(过于简单,数据无类型)

C++(C plus plus Programming Language) - 1983

还是贝尔实验室的人,Bjarne Stroustrup(本贾尼·斯特劳斯特卢普) 在C语言的基础上推出了C++,它扩充和完善了C语言,特别是在面向对象编程方面。一定程度上克服了C语言编写大型程序时的不足。

Java(Java Programming Language) - 1995

Sun公司的Patrick Naughton的工作小组研发了Java语言,主要成员是James Gosling(詹姆斯·高斯林)

C#(C Sharp Programming Language) - 2000

Microsoft公司的Anders Hejlsberg(安德斯·海尔斯伯格)发明了C#,他也是Delphi语言之父。

1950年代—1960年代初,手工艺式的程序设计方法,高德纳把程序称为艺术品。

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出现软件危机: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软件系统,如 *** 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 另一方面,软件研制周期长,可靠性差,维护困难。编程的重点:希望编写出的程序结构清晰、易阅读、易修改、易验证,即得到好结构的程序。

1968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在西德召开了第一次软件工程会议,分析了危机的局面,研究了问题的根源,第一次提出了用工程学的办法解决软件研制和生产的问题,本次会议可以算做是软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69年,国际信息处理协会(IFIP)成立了“程序设计方法学工作组”,专门研究程序设计方法学,程序设计从手工艺式向工程化的方法迈进。 1968 年,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的研究。Dijkstra 提出了“GOTO是有害的”,希望通过程序的静态结构的良好性保证程序的动态运行的正确性。

1969 年,Wirth 提出采用“ 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分而治之” 的原则进行大型程序的设计。其基本思想是:从欲求解的原问题出发,运用科学抽象的方法,把它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小问题,依次细化,直至各个小问题获得解决为止。 1967年,Floyd 提出用“ 断言法” 证明框图程序的正确性。

1969年,Hoare 在Floyd 的基础上,定义了一个小语言和一个逻辑系统。此逻辑系统含有程序公理和推导规则,目的在于证明程序的部分正确性,这就是著名的Hoare逻辑。他的工作为公理学语义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973年,Hoare和Wirth把PASCAL语言的大部分公理化。

1975年,一个基于公理和推导规则的自动验证系统首次出现。

1979年,出现了用公理化思想定义的程序设计语言Euclid。

1976年,Dijkstra提出了最弱前置谓词和谓词转换器的概念,用于进行程序的正确性证明和程序的形式化推导。

1980年,DGries综合了以谓词演算为基础的证明系统,称之为“程序设计科学”。首次把程序设计从经验、技术升华为科学。

1974年,人们利用模态逻辑验证并行程序的正确性。

关于程序正确性证明的争论:

怀疑和反对派,理由:首先,形式证明太复杂,谁能够保证证明本身没有错误呢!其次,程序写好后再证明其正确性,相当于“ 马后炮” ,即错误已经铸成,证明何能补救?

折中的方案:编写程序,边考虑证明。即程序设计与正确性证明同时并行考虑。 利用Dijkstra 的谓词转换器及其演算规则集合,可以推导出正确的程序。

利用程序变化构造正确的程序。它对程序应用一连串的保护正确性的变换规则,最终得到可执行的程序。程序变换是1970年代以来,“程序设计方法学” 研究的重要方面,是程序设计自动化很有希望的途径之一。递归程序变换是这一时期的最有意义的成果。 如Burstall 和Darlington 的递归程序变换系统等。

逻辑程序设计和函数程序设计代表一种新的研究方向。Prolog是以谓词逻辑的子集(Hoare 子句)为基础的一种形式系统。Prolog 的执行过程就是执行逻辑上消解算法的过程。 抽象数据类型是程序设计方法学中一种极为重要的方法。人们把它誉为程序设计方法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查历史记录,或者查cookie之类日志。

历史记录在IE的历史按钮(一个钟那个),cookie一般都存于c:\documents and settings\当前用户名\local settings\temporary internet files中

以Windows XP为例,右键点击“开始”按钮,选择“属性”,在d出的设置任务栏和开始菜单属性对话窗中点“自定义”按钮,在“自定义开始菜单”对话框中的“高级”标签下点“清除列表”。若要让系统永不自作多情记住使用文档的记录,请去掉“列出我最近打开的文档”前的钩。

小提示:XP会把最近访问文档的快捷方式放在C:\Documents and Settings\用户名\Recent中,手工删除它们也能让文档菜单“失去记忆”。

2删除临时文件夹中的内容

当执行过安装软件、打开文档等 *** 作时,在临时文件夹中会留下相应文件,可以手工清除在下列位置中的内容:C:\Windows\Temp、C:\Documents And Settings\用户名\Local Settings\Temp。如在删除时提示有文件在使用,就需要关掉相关程序,最好重启一次再删除。

3清除“运行”、“查找”等处的历史记录

清除“运行”对话框中记录的输入内容,可修改注册表。这些记录被保存在“HKEY_CURRENT_USER

\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Explorer\

RunMRU”分支下,将其完全删除后重启。此外,该主键下的“DocFindSpecMRU”项,在右侧栏目中显示的是“查找”的历史记录,可一并删除。

4隐藏在IE中的行踪

上网后,会有大量信息反映你的所作所为,这还了得?

①清空Internet临时文件夹

别人查看“Internet临时文件夹”下的、Flash等文件便能大体知道你曾到过的网站。要清除它们,可依次单击IE菜单栏中的“工具”→“Internet选项”,打开“Internet选项”对话框,在“常规”标签中点击“删除文件”按钮,在d出的“删除文件”窗口中勾选“删除所有脱机内容”,最后点击“确定”。

②我不要“小甜饼”(Cookie)

Cookie也可能是泄密的一个“罪魁祸首”,在“Internet选项”对话框的“常规”标签中单击“删除Cookies”按钮,待d出窗口后单击“确定”按钮,可删除它们。

小提示:一种保险的办法是在上网后,进入Internet临时文件夹(该文件夹可在Internet选项对话框的“常规”选项下点“设置”来查看具体位置),删除其下所有内容,这样,临时文件及Cookie等都会被清除。

③消除访问网页的历史记录

IE会将最近三周的访问历史记下,要“踏网无痕”可得清除它们,只要删除“C:\Documents and Settings\用户名\Local Settings\History”文件夹中的所有内容即可。也可在Internet选项对话框的“常规”标签下点“清除历史纪录”按钮。

要让IE不记录访问历史,请在Internet选项对话框的“常规”选项下,将网页保存在历史纪录中的天数从默认的20改成0即可。

④清除IE记住的表单内容

当访问网站时,一些网页会提示输入,例如,搜索时会要求输入搜索内容、登录邮箱则要填用户名、密码——这些东西会被IE自动记录。要删除它们,可在“Internet选项”对话框的“内容”标签下点“自动完成”按钮,在d出的“自动完成设置”对话框中将“表单”、“表单上的用户名和密码”和“提示我保存密码”前的钩去掉,再单击“清除表单”、“清除密码”按钮,当询问时点“确定”。

⑤删除地址栏列表中的网址

在IE地址栏中输入要访问站点的部分字母时会自动打开列表,其中有最近曾访问的相匹配的站点,这也得清除。

在“Internet选项”对话框的“内容”标签下单击“自动完成”按钮,打开“自动完成”对话框,去掉“Web地址”前的钩。

若安装了“中文网址”软件,采用上法不能将地址栏列表中的“网络实名”清除,此时要在“Internet选项”对话框的“高级”选项卡下,选中“网络实名”中的“清除地址栏下拉列表中显示的网络实名”项,单击“确定”。

小提示:当完成上述 *** 作后,千万别忘清空回收站。若此处没有收拾干净,就将前功尽弃了

以上就是关于编程语言的历史来源全部的内容,包括:编程语言的历史来源、程序设计方法学的发展历史、【急】怎么样可以看电脑的运行程序历史记录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92661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