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考状元一般只有几个,几年一次

古代科考状元一般只有几个,几年一次,第1张

科举考试从宋朝开始是三年一次。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古代“状元、榜眼、探花”的称号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的。

科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一种社会智商、能力的培养、挑选、使用的社会性管理程序。它从隋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297年。

1制度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隋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据史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应为开皇七年(587),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 *** 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2制度完备

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著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中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q、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3意义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后半段的政治运作和教育模式都具有关键作用。

NBA的选秀里状元签是有具有选择优先抽签的几支球队暗箱抽签获得。依次获得“状元签”“榜眼签”“探花签”类推。

2017-2018赛季状元签是菲尼克斯太阳。他们选中的球员德安德烈·艾顿。

德安德烈·艾顿(DeAndre Ayton),1998年7月23日出生于巴哈马拿骚(Nassau,Bahamas),巴哈马职业篮球运动员,司职中锋,效力于NBA菲尼克斯太阳队。

德安德烈·艾顿于2018年以选秀状元身份进入NBA。

哈喽,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语,每天都会有不同的精彩资讯分享给你。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都说古代考上状元就代表人生巅峰,那有没有什么反例?

状元:状元指的是在殿试中的第一名,殿试的考核裁判是帝王。而对于古代学子来说,如果能在科举考试中拔得头筹的话,那么就能入朝为官,开启自己的政治生涯。

下面我们来具体说一下。

根据史料中的记载,在隋朝至清朝的1000多年中,中国社会上总共出现了777位状元。在唐朝时期,考取状元的知识分子一共是147人,其中就有5位成为了宰相,8位担任着朝廷的一级官员,更不用说其它大大小小的官职了。

寒窗苦读数十载,为的就是能够金榜题名,就像唐朝诗人孟郊写的那样“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那场面是何等的风光,现在就来说说那些风光无限的状元郎们吧。

明朝的唐寅

唐寅,就是人们熟知的唐伯虎,他在书法、绘画、诗歌等领域的名声远比他状元郎的称号大得多。1419年,唐伯虎参加了礼部举办的科举考试,而和他一起参与同一场考试的还有江阴的巨富徐经。由于二人都是年少轻狂的风流才子,所以就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友。

他们也拜访了在京城的主考官礼部大学士李东阳,也是因为这场拜访,让唐伯虎卷入了“科举舞弊案”,打破了唐寅的仕途之梦。虽然以唐寅的才华是根本不需要作弊的,但是当时的史料却没有对这件事进行详细的记载,或许也像《明史》中所言“或言敏政之狱,傅瀚欲夺其位,令昶奏之,事秘莫能明也”,唐伯虎可能成为了当时政治集团争斗下的牺牲品。

因为在进京赶考的时候,被卷入了“科举舞弊案”中,所以锒铛入狱,最后被朝廷贬谪为浙藩小吏。从此唐伯虎看淡了官场的纷争,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之中。

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则天于长安二年开设“武举”,选拔有武艺的人。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清朝的武状元,在选拔考试上,与之前朝代的制度有所不同。再加上,国家的大力提倡,制度的日益严密,录取的相对公正。也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

首先,从制度上来看,清朝沿袭了明朝末年的考试程序和方法,并且,对武状元选拔的重视程度,却比明朝高出了一大截。清朝的武官虽然还是以武功为主,对文化课没有什么要求,但是,科举出身的人数却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且在军队中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

此外,当时的清政府重视武举考试,制度严格考试形式公正,所以,很多民间的习武之人,都非常乐于参加武举考试。以至于,清朝武举人的选拔,为其政府统治供给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其中,不乏一些我们熟知的杰出人物。并且,在清朝时期,武举人考试也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等级是童试,即在县级政府地区进行的考试,考中的人被称为武秀才;

第二等级是乡试,这个考试在省级进行,考中的人为武举人;

第三等级是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

第四等级是殿试,这是终极的较量,只有武进士才有资格参与这次考试,而考试最终决出前三名,第一名肯定是武状元,第二名是武榜眼,第三名是一甲。

而且,殿试考试中的前三名武者统称为“鼎甲”,会得到“赐武进士及第”的资格。而剩余参加考试的人,前十多名称为“二甲”,将给予“赐武进士及第”的资格。二甲以下的人都属于“三甲”,将得到“赐同武进士出身”的资格。

在这些考试中,殿试的级别最高,一般情况下由皇帝亲自作为主考官,听起来规格就不一般。在考试成绩揭晓之后,会在太和殿唱榜,不仅会说出具体的中榜任命,还会将榜单悬挂在长安门外,向群众展示。同时,武状元会获得皇帝赐予的盔甲。考试结束后,将由巡捕护送武状元返乡,以展示恩荣。

第二天,兵部还将举行规模宏大的“会试宴”,赏赐武状元盔甲和腰刀等奖品,其他进士将会得到若干赏银。在清朝时期,科甲等级的差别比较大,同样是武进士,一甲到三甲的荣誉和等级相差很多。当然,无论是文还是武,当上状元肯定是最出风头的那一位。因为,中了武状元的人,可以在三日内,身穿盛装,挂彩,上街夸官,即:出去溜达一圈,显摆显摆自己的成绩,春风得意劲儿想想就觉得风光十足。

在经过殿试选拔之后,通常会进行官职的授予工作。

在顺治三年的时候,丙戌科是清朝武举的第一科,武状元将被授予在正三品的参将职位,武榜眼授予从三品的游击,武探花是正四品的都司,二甲是正五品的守备,三甲是从五品的署守备。

不过,这些规定到了康熙年间,则产生了一些变动,殿试位于三甲以上排名的武举人,其中一半授予营职是直接带兵打仗的官员,另一半授予卫职做皇帝的宫廷侍卫。到雍正五年,武状元授予御前一等侍卫,榜眼和探花是二等侍卫。在二甲中的前十名授予三等侍卫,其余的则在兵部注册授予守备等营职。

自雍正以后,历代朝廷对武进士的授官情况多少都有些变化。不过,在授予的品阶上,与康熙年间相比,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此外,在清朝各级别的武举人考试,一般都是每三年举办一次,每次考试录取一定名额的考生。当然,也有额外增设的一些名额,这属于“恩科”,是在“常科”之外的配额。

到了嘉庆年间,考虑到很多武人不善于文,所以,很多人文科考试的成绩就很惨淡,即使在外场成绩突出的考生,也都因为内场考试不合格败下阵来。于是,统治者就把策、论考试给废除了,改为默写《武经七书》中的一段文字,即:写个一百来字就行了。

然而,这样的改革,让武举人考试中的内场变成了一种形式,使得武人的文化水平越来越低。

在当时的社会,多歧视武人,这么一改,武人们更是被别人看成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一介武夫,使得武举人的地位更是大不如从前了。

其实,在早期康熙也注意到了,将文武考试分开,不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所以,他曾经要求,打破以往的文武考试界限,允许武考生和文考生交叉考试,也就是武科举人可以改考文科进士,文科举人也可以改考武科进士。

康熙认为文武兼备才是真人才,但实际上,文武两科交叉考试的人非常非常少。而且,文武两方阵营壁垒都越来越高,文人不武,武人不文,所以,文武兼备的人就越来越少了。此外,对于具体的录取名额,清朝的各级考试单位都有具体的要求。

康熙二十六年的时候,武乡试录取人数大约是文乡试的一半,全国一共录取840人左右,其中,河北省108人,其余各省在60名不等,会试的录取大概在200人到100人之间。基本上,录取的比例在10%左右,所以,考取武举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清代的武举人考试,一直贯穿于其统治时期,在鸦片战争以后,战事频发,多以失败告终,这才将清朝武举人无法适应新时代战争的弊端显现了出来。因为,传统的长矛、大刀,已经无法跟火器、轮船相抗衡,且士兵的基本素质以及军事思想较为落后,与西方国家的差距甚大。

由此,清朝内部改革武举人考试的呼声越来越高,其中,荣禄就是第一个提出废除武举人考试制度,改以西洋军事课程培养新式军人的建议。但是,因为没有得到朝廷众臣的积极响应,使得这个好提议没有被采纳。直到光绪二十七年,武举人制度才被废止,但实际上已为时已晚,十年之后,大清朝覆灭了。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科考状元一般只有几个,几年一次全部的内容,包括:古代科考状元一般只有几个,几年一次、在古代,如何才能获取“状元”、“榜眼”和“探花”的称号、nba的选秀里状元签是怎么拿到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92845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