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创始人身家2千亿,腾讯创始人身家4千亿,那新浪创始人呢

网易创始人身家2千亿,腾讯创始人身家4千亿,那新浪创始人呢,第1张

新浪是中国最老牌的互联网公司,也曾经是四大门户之首。不过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时代,新浪已经快要被时代抛弃了。短视频、直播等模式的崛起,智能 算法的推荐模式,都对传统门户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如果没有微博,新浪将会更惨。目前新浪的市值才20多亿美元,还不足腾讯一个月的营收。美团、小米、快手这些公司如今的市值都大大超越了老前辈新浪。新浪其实目前手握现金跟短期投资就有20多亿美元,另外公司的总资产高达40多亿美元,可见市场对于新浪真的非常不看好了。

这次私有化之后,新浪有望回归香港或者A股上市,那个时候新浪的价值有望得到释放,不过估计也不会太高。估计最多也是几百亿人民币而已。

传统的四大门户,搜狐跟新浪已经严重掉队了,搜狐的市值目前更低,只有新浪的四分之一。搜狐旗下的两栋大楼就已经值几十亿了。最近搜狐也把搜狗的股份完全套现了。未来搜狐的日子可能更难。

腾讯现在的成绩自然不用说,市值超过了4万亿港币,创始人马化腾的身家也达到了4千亿。腾讯跟阿里巴巴也成为了目前中国市场上最大的两个巨头公司,同时腾讯也是全球十大上市公司之一。

网易虽然不及腾讯这么成功,但是成绩也不错,靠着 游戏 上的优势,网易市值也高达数百亿美元,网易老板丁磊的身家也达到了2千亿。另外丁磊在32岁的时候就当上过中国首富。

网易创始人丁磊身家2千亿,腾讯创始人马化腾身家4千亿,那么新浪创始人的身家多少呢?其实可能很多人有一个疑问?网易、腾讯、搜狐的创始人大家都是耳熟能详,而且他们也常常出现在媒体上面,那么新浪的创始人到底是谁呢?其实他就是有着网络神童之称的王志东。

王志东曾经创造了中国互联网很多 历史 ,比如说他打造了中国第一家VIA机构的公司,这种模式后来也纷纷被众多的中国互联网公司效仿。2000年王志东就成功带领新浪在美国上市,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王志东也是中国最早的程序员之一。

那么如今王志东哪里去了呢?他为何很少被人提及呢?事实上王志东在2001年就被股东们赶出了新浪。1993年新浪的前身四方利通公司成立,这家公司背靠当时中国最大的 科技 公司四通集团。王志东当时靠着过人的技术,成为了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同时拿到了21%的股权。

1997年四方利通在王志东的带领下,成功拿到了650万美元的投资,成为了中国最早拿到风险投资的公司之一。

当时王志东才28岁,那个时候王志东的名气远远超过了丁磊等人。王志东也成为了当时中关村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王志东的带领下,新浪通过了新系列的新闻选题,成功脱颖而出,成为了四大门户之首。

1999年王志东成功让四方利通跟台湾人姜丰年的华渊公司合并,随后组成了新浪公司,并且在2000年成功上市。王志东自此登上了人生巅峰。不过一年之后,互联网泡沫破裂,新浪的股价跌到了1美元,当时股东们损失惨重,因为他们入股新浪的平均成本是4美元。

王志东当时坚持说新浪拥有1亿美元的现金,一定可以挺过互联网泡沫寒冬。不过股东们却不买账,他们坚持让王志东下课。最终王志东被单方面宣布辞职。从此新浪就成为了一家没有灵魂的公司。

王志东离开新浪之后,也创办了点动 科技 ,推出了一个竞开协同应用平台。不过这个公司发展并不太好,虽然一直在发展,但是至今都没有取得太大的成绩。王志东如今也是泯然众人了。王志东的身家也肯定是过亿的,比起普通人他还是非常成功的,不过比起同时代的其他人,或者是雷军、王兴等后来者,王志东真的是差太多了。

王志东,四通利方总经理。1967年生,广东省东莞市人。

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1989年5月,特邀进入北京大学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研制“中文多窗口图形支撑环境”。

1990年6月,转入北大方正负责产品二次开发与新产品研制工作。

1991年6月,独立研制并推出国内第一个实用化windows中文环境--bdwin3.0。

1992年4月,创办新天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任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1993年12月,创办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任总经理。

1997年,被评为北京市第三届“科技之光”优秀企业家。

人们熟知和佩服的王志东是第一个写出windows中文平台的程序员。bdwin,中文之星,richwin使只正经写过五年程序的王志东成为继严援朝之后中国笫二代程序员的象征。但是,在1994年rich win第一版写完之后,王志东就放下了往昔赖以安身立命的c语言,撑起了四通利方总经理的帅印。

在新天地摔的那个大跟头,使王志东明白,营造一个好的软件开发环境比创造一个好产品更加困难。“我曾经一厢情愿地想为自己找一个好的环境使自己能够两耳不闻窗外事,专心致志写

程序,但是国内缺的就是这种环境,国内搞技术出身的人倒楣的很多,就是因为他们不懂怎么经营,怎么管理,怎么把握方向。”王志东在找了几次也没有为自己找到一个好环境后,就下决心自己为自己营造一个。

作为四通利方总经理的王志东现在要考虑的不再是怎样精简程序指令,而是对外合作。“我要考虑,和谁做朋友,和谁打对手。做朋友做到什么时候,就应该改变身份,千万不能站错队”

政府关系。“richwin现在列入了国家火炬计划,863计划,科技成果计划,九五技改计划。”

市场策略。“针对中国软件市场非常不成熟的现实,我们选择了捆绑和做大用户的市场策略,这个策略现在看来非常成功。”

让王志东总经理整天牵肠挂肚的远不只这些事,“程序是人和人智力上的较量,不用去考虑许多非逻辑的因素,而软件公司却要求考虑到方方面面,哪一个方面出了问题,整个公司都不会

成功。技术好,还要产品好,产品好,市场还要好,关系还要好,内部机制更要好。”所有这些给了王志东很大的压力,但身为公司总经理的王志东“想推也推不掉”。

按照王志东的性格,他“最不喜欢跟谁聊天,夸夸其谈,练嘴皮子。最不喜欢看人打架,自己去劝架”。从程序员到总经理,“要做出很痛苦的牺牲,要摆脱原来个人英雄主义的状态。可能要摔过跤才能下决心完成这个转变,而且还要有很好的机遇,组织管理和聪明完全是两回事”

“五年多的程序员生涯,我感觉实在没过够瘾,挺遗憾才只有五年,其实直到现在,我经常还有回去写程序的冲动。我现在的情形就像老鼠踩飞轮,越踩越快,其实都是自己给自己加的力,我现在已经踩上去了,想停都停不住。也许三五年之后,四通利方做出来了,我聘一个总经理,自己再去写程序。”看看王志东的经历,就能明白王志东做了总经理为什么还想回去做程序员。

上街

1987年,王志东在北京大学无线电系读完大三,感觉学分挣得差不多了,就进了中关村。刚出道的王志东在一家不到10人的小公司攒机器、倒机器、前台销售机器,忙里偷闲玩一些西文软

件的汉化,在没有源码的情况下,他汉化了autocad的一个版本,开发过ibm5550上的汉字系统。就这样一晃一年过去了。

是用户的一个需求改变了王志东发展的轨迹。这个用户买了北大方正排版系统,又买了四通4s系统,但两个排版软件对硬件配置要求不一样,不能装到同一台机器上用,商家告诉他非要买

两台pc才行,用户为这事很头疼,在街上逛的时候,碰到了王志东,问王志东能不能帮他一把,王志东答应试试看。

方正排版系统和4s系统对显示卡、打印机要求都不一样,王志东的方案是以4s为原型,把北大方正系统移植到新机器上,这样就必须改动方正底层的驱动程序。方正产品是加密的,王志东

先解密,然后反编译,再修改。一个月后,王志东把两个系统装到了一台pc上。

这个用户很兴奋,跑到方正说:“你们说不能做的事,我找人完成了。”方正的人不信,这个客户就把机器拿去给他们演示。方正的人看了演示,一定要追问到底是谁做的,客户就把王志东供了出来。

从此,王选记住了王志东的名字。几个月之后,一家大报社向方正提出了同样的要求。方正就找王志东把问题解决了。发现王志东很能干,方正的人就对王志东说:“知道你上了街,收入

很丰厚,不好意思叫你过来,但你可以考虑来做客座研究员。”

进方正

把上街看成“下基层”的王志东通过一年多的锻炼,觉得中关村自己大致了解得差不多了,正想到一个正规化公司修炼一下。于是,就顺着这个台阶,进了方正。

1989年,进方正的王志东像个消防队员,主要任务是解决方正系统的硬件兼容和软件特殊要

求问题。方正对程序源代码控制得非常严格,王志东要在没有源码的情况下,先反编译方正的软

件,然后,再为方正软件解决兼容性问题。“加密对我不起作用,我能把原来的加密方法改了,然后,再用自己的方法给它加上密。”

方正的维思系统决定在windows上开发,但当时windows不能处理中文,找微软,微软还没做windows中文版的计划。王选曾安排过一个学生做windows汉化,做了半年,这个学生去了加拿

大。王选想到了王志东:“你能不能把windows汉化了?”

任务很艰巨,要在3个月内拿出东西。“windows我从来没摸过,再说,我对c还不是特别熟,我以前多是用汇编和debug一点点改。但我一拍脑袋,就答应下来。我说,行,我试试看。王选说,别试试看,立个军令状。我当时想,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大不了又能怎么样。”就这样,王志东正式到了王选的研究所。

王志东开始躲进自己屋里,什么人都不见,专心写自己的程序。各种设计的纸铺了一地。2个多月后,王志东写出了汉化windows1.0。

王志东活干得太快,实在不好管。于是他一口气做了几个汉化windows版本后,就从研究所又回到方正公司。

外挂

直接在西文windows上改,版权上有问题,工作量很大,又不能改得很完整,只能够凑合用。王志东突然想到能不能用外挂的方法解决windows处理中文的问题。王志东用了一个多星期的业余时间,把外挂的方法验证了。此时,王志东兴奋了,“这是全球第一个win�dows外挂系统。原来写了一万行的程序,外挂方式一千行全解决了。后来,这个程序越写越少,而且原来英文windows的所有api都能用了,所有的打印机和显示器都支持。”

王志东的外挂思想是:假设自己设计一个中文的windows,每个api都可以自己定义,但自己又不可能写一个完整的中文windows,于是只好寄生在英文windows之上,只要英文windows能做的,就都让英文windows去做,它做不了的中文部分,才自己做。实现的方法是,把自己的代码嵌进英文windows去,动态地塞到它里面去。这样对于应用软件和用户来说,好像是在一个中文 *** 作系统上工作了。外挂系统有两个核心概念,一个是程序陷阱,另一个是作动态定义。

“这样一来系统稳定了,我只需要做我自己需要的中文部分,其他部分全部动态定义,全都利用它原有的系统。原则上一个外挂产品,所有windows都能用,这样就解决了windows中文处理的完备性和可移植性问题。我原来在研究所做的内核汉化方式,后来证明是行不通的。台湾资策会也做内核汉化,但后来微软不给授权,它就不能做了,而外挂是独立的。”

程序写完了,王志东没有把它太当回事,反正是业余作品,该到方正工作照样工作,“因为我还没有完全想好,这东西到底会有怎么样的影响。但是到了1990年底的时候,windows3.0全

球火爆,国内也开始炒windows。台湾的汉化windows已经出来了,国内也有长青、保利、长城等五六个版本的windows出来,但都大同小异,和我在方正做的那套内核汉化方案一样。而我的外挂新方案却一直没有人能用,我很着急。11月份,我找了方正领导,方正才知道我有这个东西,但我说错了一句话,我说我的东西能排版。”

1991年6月6日,首届全国windows研讨会在福州召开,王志东对单位领导说我想参加,后来又说我要参加。为了参加这个会,王志东花了一个多星期时间忙活产品化、测试样张、宣传材料,做完以后,王志东把它起名bdwin。

bdwin拿到会议上把所有参加会议的人都震动了,cc�dos发明人、这次会议的策划人严援朝自己开发了一个中文视窗叫做保利视窗,但是他一看到王志东的bdwin,就说,“我的东西不推了,推你的,我的东西不行。”后来,严援朝给王志东做了总工程师。

福州会议回来以后,bdwin连加密卡做了几百套,2个月时间全卖出去了。bdwin年终被评为方正1991年的七大成果之一。

中文之星

1991年10月,王志东认为自己在方正该学的都学得差不多了,就想走出方正再学点别的“大学毕业,我不读研究生,是因为我觉得学校的东西,我都学得差不多了,研究生三年等于白耗时间。对我来说,两三年是一个周期,一个周期我要学一样东西,学完就得改学别的。”

离开方正的王志东面临三条路:一是,自己办公司;二是,出国;三是,去外企。这其中,到新加坡做edi和多媒体开发,因为技术比较新颖对王志东吸引力最大。“我想去学一学国外企业管理,学几年,再回来自己干,同时练练英语。”

利用在家等出国手续的机会,王志东又埋头做了一个全新的中文之星1.0版。不久,他碰到了一个一起上街的北大同学,同学看到王志东写的这个新玩艺,建议他一起办公司。“北大的同

学在一起特别务虚,说我的软件是中国软件产业的一面旗帜,我们说起大道理来没完没了,但特别投机。”

出国包吃包住,什么都有,但王志东觉得不刺激,虽然新加坡给的是技术移民名额,并且为王志东签证延期了三次,但王志东此时已经醉心于合伙投资办公司了。

1992年4月底,新天地成立,王志东出任总工程师和副总经理。“当时看来,这样的分工很自然,我是搞技术的,公司有管理和技术两摊事,我只能管技术,我不管技术,没有人管技术,我也懒得管财务和人。”

5月21日,中文之星1.1版首次在京交会上亮相的展台还是蹭来的。当时王志东他们没有钱租展位,也来不及,就以参观者的身份挤了进去,看到有空展台,就把资料把往那儿一放,向人宣传,展台的主人一来就跑。后来,找到一个展位,是一个学校的,王志东他们正向别人讲解得起劲,来了一个老者,王志东他们就给他介绍,把资料发给他,这位老者也不理会,看看展位,看王志东他们问:“你是哪的?”王志东说:“我们是新天地的啊”。老者就乐了:“这是我们的展台。”

中文之星几乎是一夜成名,在很短几个月时间之内一下就传开了。公司当初的定位是:用中文之星出名,不求赢利,以这杆旗帜进行金融、房地产的炒作。这在当时是很时髦的公司架构。

但世事总是出乎人的预料。1992年底、1993年初,中文之星开始赢利,而房地产没挣到钱。

1993年初,公司开始出现矛盾,王志东感到很痛苦:“我不去国营单位,到公司;没留在方正,自己办公司,目的就是希望找一个很轻松的工作环境,如果在自己办的公司里面,还出现这

么大的人事、权力矛盾,那就完全背离了我的初衷。”

到了七八月份,矛盾进一步激化,王志东感觉拖下去,对自己绝对不是好事,“我什么都可以不要,但我不能不要我的自由,而且,我也没有把中文之星这个产品本身太当回事,这个东西好像我做个作业似的。”

虽然王志东这样宽慰自己,但中文之星毕竟倾注了他太多的心血,中文之星就像他的儿子。他现在要为他当初的幼稚想法付出代价了。公司成立之初,大家都同意王志东把中文之星登记为

个人发明,又让王志东当法人代表,王志东却说:“我才懒得管你啦,我还是做技术吧。我当时还担心技术是我的,如果权又在我这边,不平衡不好意思呢。”

虽然“儿子”难舍,但“舍不得儿子套不住狼。”王志东辞职了。

650万美元风险投资注入

此时的王志东心情悲痛,感伤良久。“我找了一条最难走的路,别人可能认为风光还挺好,但是我走过来,已经是一道一道伤疤了。这时,微软暗示可以直接到美国去,会有比较好的待遇,但出国是走回头路,我更不死心。”

辞职以后,王志东找到方正、联想、长城等几家大公司,想说服他们联合起来成立一个新公司开发中文平台,因为王志东觉得它们都需要新的中文平台,但王志东碰了一鼻子灰。

此时,四通找到了王志东,王志东也看中了四通的体制,四通利方成立,王志东亲任总经理。

从1993年底到1994年3月,王志东领了六七个程序员,没日没夜地做开发,程序量将近100万行。王志东当时认定richwin最快3年左右才能把整个框架做好,它技术的先进性会有5年到10年。这话后来被验证是正确的。“richwin已经超越了我在1992年提出的中文平台概念,它要给用户提供一个实实在在的应用环境。中文的问题它有责任解决,而且,解决得一定要丰富,另外,它还要起到系统增强的作用,还要有中文应用工具和应用环境,比如字典、internet应用工具、汉化工具等。所以,richwin当时定名为多元系统支撑环境,它是中文平台向中文应用平台的发展。”

产品做完以后,公司安定下来。市场也起来了,王志东就把精力集中到了公司国际化上“中国企业具有过于鲜明的中国特色,因此,一定要借助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机制。”

1995年,王志东两次去硅谷,朋友给他介绍了几个风险投资基金。“我在大学很喜欢看的一本书是《硅谷热》,印象最深刻的是,乔布斯穿得破破烂烂去找银行家,要他投资,苹果因此一

夜成名。当时,我穿的虽然不是很破破烂烂,其实也是很落魄。”当时谈的人正在给netscape做上市,约的是一个小时,但王志东和人家谈了两个半小时。王志东请人家给出出主意。对方说, “你公司太小,投资才合640万美元,但业务挺有意思。要争取风险基金,必须先进行国际化改造。”

王志东就找到罗伯森·斯蒂文思公司,聘请他们做投资顾问,进行了一年多企业改造。到19 97年选了三个投资人,用650万美元购买四通利方的一部分股份。“这样公司的资本金增大,公司的管理也更加规范了。”

风险基金对于特别缺钱的中国软件企业是一剂补药,但王志东提醒:“吃补药,也要看自己的体力,补不好是要七窍流血的。”

那天,让旁观者瞠目结舌,通常电视里才能出现的戏剧场面一幕幕闪过:早上,他照常到公司上班;下午,公司董事会发布公告称,终止他公司总裁、首席执行官的职务;接着,悬挂在办公区的他的画像被摘掉,邮箱被立刻注销。

历史定格在 2001年6月4日,被称为新浪先声与互联网启蒙的王志东,属于中国网络的一个传奇故事,竟如此嘎然而止。

5年后,提起往事,王志东已笑得十分开怀,他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没有离开新浪,就没有今天的点击科技了。”

但人最大的烦恼就是记忆太好。在不同的场合,王志东喜欢如此叙述:“今天的新浪,主要力量还是当年我留下的那些人。”

但当年轰轰烈烈的“杯酒释兵权”戏剧性故事,至今仍没有真正的答案。

流传的最令人信服的答案是:在新浪是否应被中华网收购的问题上与董事会政见不合,王志东负气出走新浪。但历史也已证明,中华网并未如愿收购新浪。

而在我看来,历史不应忘记的,还有发生在重庆某网吧里的一个细节:一位15岁少女,望着网页上王志东离职的新闻,“哇”地一声大哭起来,眼泪从她红扑扑的脸蛋上滚滚而下。旁人问她为何如此的伤悲,她说:“我的偶像,不是刘德华,而是王志东。”

在此之前,大小几十战,王志东没败过,从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到一名成功的企业管理者,王志东没输过,足以成为这个压抑旷日持久的民族的青年们的潜藏之梦。

论网站实力,在三大门户网站排名中,新浪一直居于老大的位置,在网络新闻、网络广告上,新浪一直傲视群雄。论个人实力,王志东在“网络三剑客”中,尤属传奇:1997年最早拿到600万美元的风险资金;1998年以小博大合并华渊网成立了新浪网;2000年4月,成功地在纳斯达克上市……

资本冲击的大潮中,很多人都预言新浪、搜狐、网易等几大门户网站将会崩溃,但谁也没有想到,王志东成了这根最脆弱的链条。“故事还未讲完,游戏却已结束”。

王志东曾说:“我做企业,如果控制不了公司,就没法成功。”或许他后来才明白,即使成功了,无法控制,也只有离开。

这个结局,在王志东还未成为新浪CEO时就注定了。1998年年底,新浪高层在北京龙苑宾馆召开“新浪是什么”的全体大会。其中关于新浪是不是媒体有一个有趣讨论。当时王志东反对做媒体,他说:“又不是要办成通讯社。”茅道林关心成本,说:“媒体不是那么好办的!”而负责内容的陈彤出于自己的职务经验说:“《体坛周报》就是几个人办的,照样红火起来了。”

可见,当时的新浪网高层对新浪将来是什么还是没有底,最后达成的“共识”是,新浪既是虚拟社区又是软件公司又是媒体又是商贸中心——一个混合体。

虽然没有明确方向,但是到1999年新浪在各个方向都不含糊地发展起来,因为它有张朝阳、丁磊羡慕的资金和管理团队。王志东利用“烧和炒”两种手法,将大笔钱砸在媒体推广上,每季度狂烧500多万美元,换来了在候车厅、灯箱、各个知名网站上出现的新浪的大眼睛。可以说,新浪的前期是圆满的。

这一度成为许多互联网企业的通用模式。但也许也正是如此,才造就了互联网热潮后的寒冬骤至——大量的投资造就出行业的整体泡沫。

此时,网易的北上先锋黄志敏正在北京崇文门外的新世界写字楼里跟装修公司讨价还价,为他老板丁磊的到来做准备。

2000年前后,三家网站在王志东、丁磊、张朝阳“网络三剑客”带领下叱咤风云,并踉踉跄跄冲上纳斯达克。民间定义说:“新浪是值得尊重的,网易是最有人情味的,搜狐是最狐媚的。”

最有人情味的网易,在丁磊的带领下有了一个重要特点——本土特色。而搜狐是张朝阳作为一个留学生携风险投资在国内创立的一家公司;新浪则是从一个软件公司向一个互联网公司的转型,而且通过国际化的运作组成了一个很强的管理层,并在这一过程中引进风险投资。

现在看来,新浪的发展史,其实就是资本、创业者和管理层之间三角恋爱的斗争史。从最早的沙正治到王志东到曹国伟,代表了资本利益的董事会每一次更换CEO,始终都贯穿了一条主线:资本的力量。

2000年,三大门户相继上市后,全球科技股持续下跌,门户网站的蜜月期开始逐渐消退,罩在网站和公司创始人头上的光环开始消失。但尽管如此,王志东旗下的新浪网的股票价格最高也曾达到每股56美元,这个记录一直保持到现在。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新浪网却没有盈利,也没有做任何其他事情,坚守着广告、电子商务、软件三条产品线等待盈利的那一天。

对于为盼望股价上升而望穿秋水的股东来说,首席执行官王志东无疑错失了“低买高卖”的机会。或者说,新浪上市后除了融到一笔资金外,不但没有把股票的价值用好,反而是把自己装进了每季度一次的“轧汁机”中。

到了2001年年初,王志东构思的最重要一个变化是,按照业务把新浪进行拆分。但在2001年,拆分是一个非常另类的观点,当时的资本市场一直主张合并,因为“投资银行必须有大的案子才能挣钱。” 王志东的观点无疑是跟所有的投资人背道而驰。“大家都觉得王志东疯了,王志东太过自负了。”

这最终导致了王志东在 2001年6月4日,从新浪网的首席执行官和董事职务上彻底出局。

在今天的一些人看来,假如王志东像丁磊一样保守,就有了一个重新书写历史的机会。“不控股,吾宁死”——这就是丁磊、张朝阳不管公司是亏损,还是业绩下滑,都能够稳坐钓鱼台,我自岿然不动的原因。

创业之初的网易为其个人全资拥有,创业伙伴并未拥有股权。直到谋划上市,重新搭建公司架构之时,丁磊才开始向外转让股份。除了向风险投资机构转让外,他先后几次向包括高管在内的公司员工转让了数量不等的股权,尽管如此,直到今天,丁磊仍有网易54%左右的股份,处于绝对控股地位。

2001年,由于涉嫌财务造假风波,丁磊除保持首席架构设计师头衔外,不再担任具体管理职务,但在公司发展战略规划上,他依然保持着足够的影响力。

丁磊创业之初,因个人兴趣从事的业务为软件,后来互联网热潮到来,网易摇身一变成为门户。此后为了到纳斯达克上市的目标,丁磊个人和网易公司都发生明显转变,哪怕最后是“流血上市”。

2001年,也就在王志东离开新浪后的第四天,网易将要被卖掉的消息开始流传,但丁磊最终坚持下来,并凭借一家经营短信和在线游戏的轻资产公司迅速踏上后来的首富之位。

因此,与丁磊相比,王志东的经历算是一个教训。王志东在创立新浪之初便引入了风险投资,此后又经历多次融资,在新浪上市之后,其个人所持股份却仅仅在61%左右。王志东从新浪的黯然离职,在资本层面没有实质性控制力显然是最重要的原因。假设他在股权控制上与丁磊一样保守,故事就会重新书写。

内部人士也公开指责王志东的经营风格“太过保守”。为此,王志东也进行过反击。在2000年底与一名记者的一次交流中,王志东一度认为他的位置已经得到了巩固,因为原先攻击他“保守”的人发现,“在股市突变的情况下,固守基本面的做法反倒显示出优势来”。王志东认为网上广告前景光明,却不料“大意失荆州”。

王志东离开新浪不久,丁磊开始尝试并推出了一项新的服务:短信服务。让起初很多人大跌眼镜的是,相比其他业务,和运营商捆绑在一起的短信服务让网站拥有了新的收入来源,并很快变成了实际盈利——短信业务,在当时拯救了大批互联网站。

直到现在,短信业务仍是中国大多数门户网站的重要收入来源,仅次于网络广告。只有丁磊后来进入的网络游戏,在三大门户中收入其比重超过了短信。

2004年,有媒体在重新回顾这一历程后,将门户网站的变化浓缩为一句话:从“输血”到“造血”。门户网站开始孕育大量商业机会。

这足以让人高兴。曾经一度唱响悲歌的门户网站,最终没有成为革命的先驱,至少到目前还没有。

2000年,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问时任新浪网CEO的王志东:“如果今天退休的话,你最想干的是什么?”王志东后来回忆: “当时,我几乎是脱口而出,如果我现在退休,最想的就是再办家自主点的公司。”

为了“有一家更加自主一点的公司”,离开新浪后,王志东创办了点击科技,定位于软件、网络、通讯三种技术的融合。5年来,在江湖上“若隐若现”。2006年6月底,在王志东生日的前两天,个人协同软件产品Lava-Lava试运行。

只是偶像或许已黄昏了。2006年4月,一个有风有雨的春天,王志东在某论坛上发表了一大篇关于创新的演说,其中有一句话是,“Google做的东西都是20年前已经有人在做了,而且是已经做烂了。”这种论调,王志东不是第一个说,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说,却意外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与攻击。

我是南京渣二本2019年毕业,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后感觉自己啥也不会,就报了南京半圆学社的java培训,当时去也没想太多,反正五个月花一万多,最后出来包分配,能找到7k工作的话,半年就能挣4万多了不久回本了嘛,不然在家自学个技能还得一年呢。

最后在半圆学社学习Java五个月吧,现在Java很吃香唉。学完之后,半圆学社就把学院的简历内推啥的帮忙找工作。然后简历也放在各大网站海投,后来面试去了科蓝软件,老师也有教你一些面试技巧,然后平时做的项目也起了作用,我看面试情况要了个8k的工资,后面就去科蓝上班了。后来因为上班时上午总是犯困,经常被小组长逮住,干了三个月没转正就被辞退了。

然后又找了一个月的工作,还是java工程师,工资6500。这份工作干了一段时间后看不到希望,后来想转手游开发(那段时间重度手游开始流行)。边工作边学cocos2d-x(当时也考虑过入手Unity3D,但自己是做C开发的,转C++感觉会更好些,所以最终选择了cocos2d-x开发平台),还顺便谈了个恋爱,谈了两个月后被分手了,分手后自己又学了一个月的手游开发,但总感觉自己目前的学历太低,就是干手游开发,顶多也是进个小公司,这样的小公司又没法跟腾讯网易这样的巨无霸抗衡。当年也利用周末时间在CSDN上报名参加了几场手游的讲座活动,主办方请了几个当年创业的小公司团队介绍行业情况,他们自己也说这行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美好,他们只能天天蹭热度,开发些卡牌博眼球的小 游戏 来挣钱续命,那些高大上现象级的手游根本没他们的份,他们也没有那精力和实力去做。

参加了几场手游开发活动后,发现这些跟我想象的很不一样。还有一个热点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大数据,是的,那年还不提什么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最经常报道的还是大数据,hadoop。当时我觉得这个行业门槛比较高,也许可以渡过码农最害怕的中年危机。我考虑的更多也是学大数据相比手游开发会更稳定, 游戏 开发早就听说压力大,加班熬夜太正常。这个时候我开始考虑要不要考个研究生,提升学历的同时还能转大数据行业。

如果考研,就至少是211大学,而且还要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因为我在南京上班,所以我的目标是只考虑南京的大学,那么可选的范围就基本限定在了南京排名靠后的那几所211大学,又考虑到考试的难度,选择了软件工程专硕这个专业。经过多方打听,综合考虑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开设的大数据相关研究方向和实力,最终在研究生考试报名截止日期那天报上了某某大的软件学院。

报完名后,距离考试还有两个月的时间。一切都是那么临时的样子,我自己也没必胜的信念,中间还考虑过辞掉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到考研复习中去,但最终感觉那样的话压力太大未必是好事而最终放弃了这一想法。不过幸好的是公司当时项目不忙,我基本不用加班,那两个月的时间,我每天早上七点多起,早上背英语到九点半,然后吃饭上班,晚上六点半下班后复习数学。最后的一个月开始复习政治和专业课(软件学院的专业课考试是学校自己命题,相对简单,所以我是在最后半个月才开始准备专业课)。就这样,一直坚持到了研究生考试。这期间,我一直没有跟家里提起我要考研了,直到研究生考试结束,那天晚上我跟家里打了电话说我考研了。

也可能是时间紧迫,自己一直是挤时间,态度还算端正。在过年高中同学一块儿聚会时,听另一个同学说研究生分数下来了。我还记得当时我们几个在理发店排队理发,我自己不敢查分数,让我那个同学帮我查的,最终考了311分,这个分数考某某大的软工专硕,基本算稳了。最后也不出我所料,最终进入了梦寐以求的某某大。不管怎样,我也算是211学校的研究生了。哈哈

考上了研究生,我又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我岁数不小了。我是农村出身,而且自身也不是多聪明的孩子,从小学我就是垫底的,后来上了初中学习还算稍有出色,小学我留了一级,初中升高中我花钱买的分,高考第一年我又没考上,复读了一年,第二年才刚过二本线,报了一家学院,学了计算机专业。又是留级,又是复读,又工作两年,上了这个研究生,还是软工专硕,我心里压力还是蛮大的,所以在研究生这三年,我也是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来努力提升自己,努力在自己身上贴金。

研一上学期,刚过完十一假期没多久,导师在我们群里说他有个朋友在中科院,做自然语言处理相关研究,问我们谁愿意过去帮忙,当时看到这条消息后,我第一个想法就是可以去中科院做科研,是个不错的贴金体验,我又科普了下NLP的相关东西,感觉还可以接受(其实那时候我对机器学习还处于懵懂的概念,基本啥也不懂,还一股脑的没事就在图书馆自学Hadoop,现在想想感觉挺幼稚,挺可笑的)。看到导师的这个消息后,我用了十分钟看了下相关知识,然后就赶紧给那个中科院的老师打过去电话说我想过去(那个中科院老师只要一个学生,所以我想的就是尽快抓住机会),我是第一个打电话的,而且还有工作开发经验,那边老师感觉我还不错,就接受了我。

到了研一下学期,我就搬到了中科院那边,那边老师还给我安排了宿舍。在中科院,我算是对机器学习,大数据这些名词有了比较明确的概念吧。这个学期,我自学了NLP的一些算法,在中科院的一些师兄帮助下,做了一些小实验,临近暑假时水了一篇论文,算是完成了项目。

这里需要说下自己过来的经验,实习工作尽量选大公司,因为到了毕业时公司都是看你实习公司的,你在创业公司做的东西再多,也不如一个大公司的名头。这是我的感受。

在新浪实习这三个月里,做的大多是一些数据的处理,对spark的开发熟悉,文本的分类还基本停留在关键词匹配上。自己做的也很无聊,另外自己已经开始关注聊天机器人这个领域,该领域在2019年底时算是火到了高峰期。在新浪实习了三个月后,我开始自己学习tensorflow和一些深度学习的基本知识,学了一个星期后,我又面试了一家做对话机器人的创业公司。然后在2029年12月我就跳到了这家创业公司,做对话生成模型。

在这家创业公司,我算是接触到了深度学习,一直用tensorflow做RNN模型,做了有两个多月,然后在微信公账号上看到一家日本研究所在找海外实习生,说也是做深度学习的相关研究。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机会,但我也知道自己的条件,但人生就是这样,看到了这样的机会,不管怎样总要试一试啊,万一成功了呢?!抱着这样的态度,我用谷歌翻译和有道词典花了一晚上弄了个英文简历,又准备了两三天的基础知识,害怕突然袭击的电话面试。然后我就把简历投出去了。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左右,日本东京那边来了电话,是个华人,电话里我介绍了自己做的项目,问了我一些专业问题,然后用英语做了自我介绍,就说感觉还行,说这周会给我一篇paper,让我用一周的时间把它实现出来。没几天,paper发来后,我一看是一篇关于对话生成的paper,我之前做了两个月的对话了,还算熟悉,我就利用周五,周六和周日的三天时间加班加点的搞了出来,不算完全实现,但思路还算说得过去,到了周一上午我就迫不及待的把源码和文档发了过去,然后周二那边给我打来电话说我通过了,让我准备下护照和签证,去东京研究所实习。

秋招已经进行的如火如荼,我基本也没做任何准备,所以我的计划是找个有转正机会的实习岗,好好干,然后转正。就这样,我就投了京东金融的算法岗,实习面试简单,面了半个多小时,就同意让我去实习了(这里面有个坑,就是在面试时我明说了我只考虑有转正机会的实习岗,然而那个小组长只是笑了笑,然后转身就走了,过了一会儿HR说我面试通过,我就认为这个实习是可以转正的)。然后结果并非如此,我进去干了半个多月后,发现我们组里已经有四个实习生了,而且都是20届的研究生。其中一个已经实习了大半年,也一直不提转正的事儿,最后那个人再三提出后,这个leader才说组内目前没有校招名额,要等年后再看看有没有。这一说,大家都慌了,我跟大家一样,开始各种请假,各种面试。那时候已经到了11月份,秋招基本结束,各大公司开始补招了。

补招有个好处就是面试时没有那么难了,这期间我也做了一些准备。依次拿到了搜狗和京东商城的SPoffer,因为我已经签了搜狗,就果断拒了京东商城(也是京东金融的那次经历,让我对京东的印象很差)。再后来就是在搜狗实习时,又看到了BAT的算法岗的补招,我感觉还不错,决定再试试,毕竟进BAT是我最好的归宿,自己已经是烂学历了,还做了两年的外包,以后如果能有好的发展,进BAT镀几年金还是很有必要的。然后我就请了一个星期的假,好好准备了BAT的面试,在周五下午面了四面后,我拿到了BAT的口头offer。

年后的3月份,hr打来电话谈待遇,我以为拿到了搜狗和京东的SPoffer,BAT会给我提高待遇,可是hr就是这么叼,给了我一个白菜价,爱来不来,最后我还是来BAT了。就是这样,目前我在BAT实习,2020年6月毕业,拿了BAT的算法岗白菜价。

在这些公司实习时,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身边的同事已经不和我同龄了,有时候真的会很羡慕他们的年轻。和我同龄的,一路名校名企走过来的,现在都要比我高两三个级别了,但事实就是这样了,自己能做的,就是尽快赶上去吧!

我和楼主的愿望一样,首先是希望在IT行业能干一辈子(不管是搞技术还是搞管理),所以我当初放弃了二线互联网的SPoffer,来了BAT;再个是希望能一直呆在一线这样充满机遇,好的待遇和高福利的城市。我要做一件能够让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我要保证我有高收入的同时还能有保障的 社会 福利。说实话,如果按部就班的话,这些东西真的太难了。

IT干一辈子:就我自身目前的条件来看,有能力在IT行业干一辈子的概率应该很大了,BAT出来的应该不太会失业了吧。

在一线城市:我现在倒没有楼主那样的期望,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给了我更多想象的空间。想留在一线城市,就是为了高收入,高福利和高机遇,但这些东西在承担高房价的条件下就不再是三高了。

我这样的穷屌丝,哪怕攒上三四年够首付,还要承担二十年的房贷,说实话,我真的没有这个勇气。虽然说,我进了BAT,但我还是面临着失业的风险。中国的就业繁荣就集中在金融、房地产和互联网行业,大学各个专业的年轻学生都在学IT,不挤破脑袋往上爬就要面临被后来年轻人挤下去的危险。那么20年的房贷能还的起吗?如果每月一万左右的房贷,能保证自己的程序员寿命从还房贷起达到20年吗?工作没了,房子也就没了。没有什么刚需,哪里住不是住。我个人认为,后10年不再是前10年了,如果人民币再那么放水贬值的话,我觉得我应该多换点外汇,而不是抓紧买房了。所以我真的不敢买房。

相比国内的形势,国外几个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则相对平衡(没有说互联网行业一家独大),年轻人没有说只有搞程序才能拿高薪。这样的好处是各行各业的人真的可以安稳的干一辈子(再加上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至少不需要像国内这样疯狂加班,还充满压力--以上是我个人见解

我目前的计划是1、强化自己的技术能力,能够做到独当一面;2、报英语培训班,练习口语交际(我现在也在自学并背单词,但发现自学确实太难,我底子差,英文发音都不标准,所以我决定还是要报个正规的培训班)。这是我近两年的计划。希望一切能够顺利,谢谢大家的支持。

目前比较高薪的行业无非就是金融和it行业,而it行业对城市的选择上尤为严格,基本必须是在一二线城市才有工作岗位,且稍弱的二线城市都不行。

那么,题主问的程序员能在一线城市里生活一辈子吗?其实换句话说,就是程序员能否干一辈子。其实我觉得是没问题的。

说实话,早十几年的那批程序员大部分早就实现了财富自由,相对来说,程序员保持在一线环境,奋斗在一线互联网,对 科技 各方面的嗅觉,或者是被动环境来说,是比较有活力的。

第二个,程序员行业的相对高薪起点,以及相对高薪奋斗路线清晰,使得只要肯努力就有收获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很多时候,人们害怕的其实是,我付出了也不一定得到回报。程序员这个行业就不会。你刚毕业5K的程序员也是要写代码,你就算成长到月薪30K的架构师也是需要写代码。就算你其他方面一直不成长(比如待人处事等,当然各方面都优秀肯定更具备竞争力)只是代码水平一直上升,不需要做到管理层领导层级别(有些人天生和人打交道就不行,更何谈如何转型成管理。但是不是管理领导级别,其他大部分行业想要拿高薪基本又不可能),也能拿到丰厚的薪资水平(至少30K40K的纯程序员也算是一抓一大把,但是你是在传统行业?总经理都不一定有这个价位)

第三个,关于程序员是吃青春饭的问题。其实是一种过渡放大的问题。你想下,你做餐饮服务行业,你一直不自我提升,不提高自身素质,那你是不是升不到店长?那你升不到店长,你是不是干服务员干几年就腻了?是不是就想转行?而且服务员的转行是相对被动,第一个赚不到钱,第二个升不了职,被逼无奈。而程序员转行其实是主动转行。第一个是已经赚到钱了,第二个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家庭,比如身体等等)没法提升自我向高薪进阶(高薪指的是25K以上),别以为月薪十几K又如何,人都是会腻的,那既然有了钱又腻了,自己想转行想创业那不是分分钟的事?而且作为程序员也不是保守迂腐之辈,说干就干。

所以其实,题主问的,程序员能在一线城市里生活一辈子吗?答案肯定是没问题的。

程序员这三个字太笼统了,我认识一个老师一个大哥他呢硕士学历现在在阿里巴巴工作,快30了他和我说过他30就会彻底辞职不干了做点别的享受生活,对你没有听错,他早就年薪过百万了,同时在多个平台做课卖课,他也是程序员,而我呢每个月苦逼的拿着到手不到一万的工资也算程序员,这差别可就太大了,像他那样优秀的当然可以一直留在一线城市了对吧!!!

我呢其实我本人就不打算留在一线城市,尽管我的实力也不允许,就拿我来说我现在在上海无论我几点下班十点,十一点十二点或是凌晨两点我都能看到许多的人同我一样也就是刚刚下班或是比我还苦逼,还在加班,没办法这就是程序员,竞争压力真的很大像我这种乡下的孩子想要留在这种地方只能靠自己,这种难度可以想象。

当然这其中不排除一些有志青年,他们真的能吃苦肯挣钱拼了命的留在一线留在北上广,真的打心眼里佩服他们是啊这代人拼出来下代人会好过很多 。

所以说啊能不能留在一线城市还要看你意志够不够坚定,或是你的家里能不能提供足够的帮助,如果家中也是农村乡下的凭借自己立足在大城市,真的厉害我陶松服气 加油,打工人。

程序员是从事程序开发、程序维护的专业人员,一般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程序设计人员,第二类是程序编码人员,软件从业人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程序员,系统分析员,系统架构师,测试工程师。

上图就是程序员大致的级别以及对应的工资,所以程序员的工资是绝对不低的。

上图对于未来的发展前景的相关产业也做出了一个归纳,“大数据”“人工智能”都是近年来最火的词语,发展趋势更是不可估量,所以如果要是从事相关的编程 *** 作的话,发展空间自然是非常大的。

所以要是你会做程序编程的话,并且你能够顺应时代需求的话,在一线城市生活绰绰有余。

首先还是要看个人定位,如果你的开发工作就是普通的码代码,那跟生产线区别也没多大,互联网内的螺丝钉,技术层面不能一直突破向上做到管理层的话大多数都要转岗或者跳槽,基本上离开一线互联网企业工资水平肯定要下降的,建议买房千万别买压力太大的,一旦遇到裁员后面压力就大了。如果想干一辈子程序员,肯定是要终身学习的,技术更迭速度太快,尽量选择赛道好的,有人情味的,年轻多存钱,多规划。程序员的生涯很宝贵,且用且珍惜,平台也非常重要。

目前比较高薪的行业无非就是金融和it行业,而it行业对城市的选择上尤为严格,基本必须是在一二线城市才有工作岗位,且稍弱的二线城市都不行。

那么,题主问的程序员能在一线城市里生活一辈子吗?其实换句话说,就是程序员能否干一辈子。其实我觉得是没问题的。

说实话,早十几年的那批程序员大部分早就实现了财富自由,相对来说,程序员保持在一线环境,奋斗在一线互联网,对 科技 各方面的嗅觉,或者是被动环境来说,是比较有活力的。

程序员能在一线城市里生活一辈子吗?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不严谨。

一线城市包括哪些城市?只有北上广深?还是包括新晋一线城市?每个城市的生活成本都不一样,每个城市的气候也不一样。有人调侃说广州深圳比北方城市发达是因为暖和,每年光取暖一项就能人均节约三四千块钱。

再者,题主所谓的"生活"又是什么标准?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子女教育等等各个方面都要考虑。仅仅住房一项,已经把工薪阶层"拒之城外"了,即使程序员普遍工资较高,也没办法承受如今一线城市的房价。

如果仅仅是待在一个城市讨生活,不买房不结婚那我觉得以一个程序员的收入还是可以"生活"一辈子的。

能。但是不能一直当程序员

如果一直做肯定可以立足一线城市,担心的就是做不了一辈子,又没更好的替代工作,那就不好说了。在北京找一个可以和程序员薪酬相匹配的工作还是很难的,基本上算是专业行业进行了彻底的转化。如果可以一直学习不落后从事一辈子程序员也未尝不可以。

以上就是关于网易创始人身家2千亿,腾讯创始人身家4千亿,那新浪创始人呢全部的内容,包括:网易创始人身家2千亿,腾讯创始人身家4千亿,那新浪创始人呢、新浪品牌的秘密、程序员能在一线城市里生活一辈子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92948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