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产业是当前极具可持续发展力的朝阳产业。人们对于这一产业的表述在不同 历史时期并不相同。剖析了文化物化形态由产品到商品的内在逻辑过程,指出文化产业除按经济 规律生产和提供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产业的属性和功能,既要满足大众精 神需求,又要服务于意识形态。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分微观和宏观两种,加强对这两种发展 动力的研究,对于提高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文化产业;精神需求;意识形态;发展动力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继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面临 新的飞跃,以文化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渗透到社会 的每个细胞。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 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它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断 拓展,具有无限生机与活力。
一、不同时期关于文化产业的表述
文化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的,是人类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产物。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物 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开始分离,人们开始依据一定 的社会形式进行文化生产。 20 世纪 40 年代,法 兰克福学派学者敏锐地发现,文化生产一旦与科 技结合在一起,形成工业化体系,会产生影响社会 的巨大力量,该学派将这一体系称为“文化工业”。
文化工业可以看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初级阶 段。与许多新生事物一样,这一产业在发展之初 并非一帆风顺,它遭到了以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 克福学派的批判和否定,批判的核心在于文化生 产批量方式及其商业运作机制对文化价值的贬 损,认为文化应属于精英文化,由少数文化人创 造,供少数上流社会享受,文化一旦进入市场,就 会大众化、媚俗化,如果极度泛滥,就会消解权威、 消解价值,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系统结构性崩 溃”[1]
文化工业一词问世 30 年后,美国哈佛大学学 者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提 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书中非常明确地将文化
生产和消费与市场连接起来,揭示了文化与市场 的相互作用规律,指出文化满足市场的趣味性、精 致性要求,市场发挥了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这一词语的问世,使德国从文化工业的观念束缚 中解脱出来,倡导以产业的或市场的方式来发展 文化,珍视普通大众的文化消费权利,提升人们的 审美空间,缓解产业机制与文化艺术价值之间的 对立。英国政府 1998 年在其《英国创意产业路径 文件》中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指那些从个体 的创造性、个体技艺和才能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 业⋯⋯。通常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和古玩市场、 工艺品、时尚设计、**和音像、互动性休闲软件、 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电视 和电台,等等,还包括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遗产 和体育等。”可以看出,创意产业是涵盖文化产业 核心价值的产业。 1999 年,芬兰文化产业委员会 出台了关于文化产业问题的“最终报告”,该文件 提出“内容产业”的概念,其基本特征是将文化艺 术方面的生产与先进的信息技术连接起来。内容 产业可以看成文化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产业发展的 高级阶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按 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 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这里的“工业标准”包含 了工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序化等一般内容,它侧重 指文化生产中的物化劳动。笔者认为,文化产业 不应仅指物化劳动过程市场化和企业化,还应该
收稿日期: 2004- 09- 28
作者简介:李 冬(1972-),女,吉林白城人,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
1/3页
92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7卷
涉及文化生产的各个系统和环节,即文化产业可 以被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 (包括文学艺术业、广播影视业、新闻出版业、音像 制品业、旅游娱乐业、教育信息业、策划展览业、体 育竞技业等),这个定义与英国的创意产业概念相 类似。
二、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
文化产业是特殊产业,既属经济领域,又属文 化领域。它不同于一般产业的属性是由文化产品 所赋予的[2]。文化产品以两种物化形态存在:一 是形成既有物质形态又有文化符号并用于交换的 文化物品,如**、书画、工艺制品等;二是以交换 为直接目的向社会提供劳务形态的文化服务,它 除了传统的艺术表演外,还包括旅游、网络、策划、 培训等广泛的文化服务。文化服务是现代文化商 品中的重要内容,它既可以满足直接的文化需求, 也可以将无形的文化内涵、文化构思、文化形象和 文化象征等因素渗透到其他产业和产品中去,从 而实现普通商品的文化增值。
文化产品是人们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 晶,是产品的生产者和创造者通过活劳动和创造 性活动所体现出的特殊生产力要素转化。这种转 化所形成的价值,经过市场运作达到满足人们精 神需求的目的,从而具有了使用价值,而在市场运 作过程中,文化产品又不可避免地显示出了本身 的交换价值。由此可见,文化产品在进入市场被 消费者接受以后,达到了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 统一,显现出商品的经济属性。文化产业依靠这 种属性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着越来 越大的经济效益。
文化产业主要是为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而进 行生产和提供服务的,其特点表现在以下五个方 面。
①文化生产是创造性生产,是创新活动。文 化产业生产出的产品不是一般的物质产品,而是 文化生产者通过劳动生产的文化新特质,是过去 所没有的东西。
②产业中的生产者,是文化人力资本的拥有 者,劳动者必须是具有创作才能的个体。生产文 化产品中支付的劳动,主要是脑力劳动。
③文化产业是通过创造供给来培育和创造 消费需求的。在文化产品未被生产出来之前,市 场对此的需求难以判断,投资文化产品需要承担 市场高风险。
④文化生产极具创造性和个性。文化产品
的产生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研究和发明 的过程,每一件文化产品之间都具有不可重复性、 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
⑤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有共生性和融合性。 任何一个产业形态,都融入不同的文化内涵,如饮 食文化、居住文化、汽车文化等,无一不反映着不 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文化产业还要为社会意识形态服务。社会意 识形态是各种社会观念(政治、法律、哲学、道德、 艺术、宗教等观念)的体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产物。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是一 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它反过来又对一定 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作用和影响。经济全 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促进了文化产业 的发展,加快了各异质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也加 剧了各异质文化间的冲突。不同国家、民族或不 同阶级从维护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必然将反映自 身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投入到市场中去,此 类文化产品往往带有不同程度的政治色彩。
三、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
任何一项产业都不是孤立地存在,它们处在 各种矛盾网络的关系中,这些矛盾斗争的结果是 产业的发展。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和力量, 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力,文化产业发展动力分 微观与宏观两种。
微观发展动力是指文化产业系统内部生产目 的与生产技术的矛盾运动。文化生产者为追求劳 动价值实现的过程和结果,在社会分工和市场经 济等外部因素的催化下,将文化产品推向市场使 文化劳动耗费得到必要而及时的补偿,实现文化 产品商品化。随着文化市场的产生,人们日益增 长的文化需求与落后生产力之间发生矛盾,必然 对生产技术和手段提出更高要求。文化生产目的 与生产技术水平的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成 为文化产业兴起和发展的原动力。文化产业化是 商品化的高级阶段,它的形成需要三个最基本的 条件:一是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普遍提高创造了 有效的文化需求;二是文化产业意识的觉醒和文 化管制政策的松动;三是产业资本向精神文化领 域延伸,把某种文化纳入商品范畴,使其成为资本 增值的工具和途径,在自我积累基础上实现扩大 再生产。
宏观发展动力是指全球政治
一、建立企业文化:
1、企业内部要组建企业文化战略委员会等相关部门,由专人负责(最好是企业最高领导),并与专业咨询机构合作组建企业文化执行小组。
2、调查分析企业现状、行业态势、竞争状况、企业最终目标等,得出企业存在的必要性、企业发展要求。
3、科学性、艺术性归纳总结企业远景、企业使命、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战略、企业口号等。
4、依据已提炼出的理念层和企业实际需求,设计企业行为规范,包括员工行为规范、服务规范、生产规范、危机处理规范、典礼、仪式等。
5、进行企业形象系统规划,一般要请专业设计机构进行。以确保设计符合艺术性、国际化、高识别性、行业要求等。
6、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二、企业文化的状态和作风
1、有活力的企业文化。特点是:重组织、追求革新,有明确的目标,面向外部,上下左右沟通良好,责任心强。
2、停滞型企业文化。特点是:急功近利,无远大目标,带有利己倾向,自我保全、面向内部,行动迟缓,不负责任。
3、官僚型企业文化。特点是:例行公事,官样文章。
三、企业文化的性质和规模
1、温室型。这是传统国有企业所特有的。对外部环境不感兴趣,缺乏冒险精神,缺乏激励和约束。
2、拾穗者型。中小型企业特有。战略随环境变动而转移,其组织结构缺乏秩序,职能比较分散。价值体系的基础是尊重***。
3、菜园型。力图维护在传统市场的统治地位,家长式经营,工作人员的激励处于较低水平。
4、大型种植物型。大企业特有。其特点是,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激励。
扩展资料:
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公信力等的形成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凝聚力--是一个企业的核心力,如能将员工比作一根线,那企业就是由线拧成的一股绳,绳的结实程度就是凝聚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一双编绳的巧手。
2、吸引力--是一个企业的向心力,让员工贴得更近,让外界人员靠得更近,这就是企业文化的魅力。
3、战斗力--是员工的作战能力,优秀的企业文化能让员工思想统一,而思想统一才能步调一致,步调一致的团队才有战斗力。
4、公信力--健康的企业文化,不但是企业员工的精神支柱,也能提高企业的公众信誉,给企业带来难以估计的社会效益。
参考资料:
用法治文化代替人治文化,
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必然要有自己的法治文化。顾名思义,法治文化是指实现了法治的国家和社会所具有或应具有的文化。在这样的国家和社会里,法治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特定的社会文化类型、文化体系。
我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文化传统,总体上属于一种人治主义,即人治文化。而我们将要建立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涵义,就在于它是指与两千多年的人治主义传统相区别,而与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相一致、相配套的主导文化体系。换句话说,我们所要的未来社会主义文化,将是一个以法治而不是以人治为实质和特征的、新型的文化体系。只有上升到这个高度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法治和法治文化。
法治与人治相区别的根本特征,在于法治本质上是民主的形式化、程序化、规范化落实。民主是法治的本质。因此,理解民主是理解法治文化的关键。
民主,是在社会共同体或群体内部,人们之间平等结合,享有共同的权利和义务,并就公共性的价值选择做出决策和评议的社会生活方式。民主有三规则,它们是:(1)多数人决定;(2)保护少数;(3)程序化。民主的程序化原则意味着,事关民主的一切都要通过相应的制度、规则、程序等加以落实和实现,即必须法治化。民主与法治不可分。社会主义的民主呼唤法治,也就是要求:将全体人民的主体权力和责任以规范化、程序化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得到普遍、长期、稳定的实现。没有法治的保证,民主将成为一句空话,其结果不是演变成无序化的动乱,就是倒退回专制。
人治是专制制度的基础和遗产,法治是民主制度的产物和旗帜。人治和法治的根本区别,当然不在于国家和社会是否终究要由人(永远不可能没有人)来治理,也不在于是否建立了法制,而在于是否“依法”治理,最终在于一切法律法规和治国原则本身究竟是体现着谁的利益和意志。凡属最终以统治者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意志为转移的,就属于人治;而最终取决于共同体或全体公民共同利益和共同意志的,才可能成为法治。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将法治文化一般地描述为: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法治为核心,以民主为实质的社会文化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文化体系,是指以依法治国为原则、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目标的法治理念,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得到充分贯彻的展开和体现。其中,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民主政治,是这一法治文化体系的本质之所在。而围绕这一本质展开的各项条件、措施和效果,如市场经济基础稳固、秩序健全,法治化的制度和体制设计到位,社会治理方式和程序改善,司法体系完备高效,公民普遍法律意识和素质养成,公民的权利义务充分实现,公平正义得以伸张,社会秩序合理稳定,道德风气不断提升,社会呈现和谐发展的良性局面等,即以法治为特征的物质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的全面生成,则是这一法治文化体系的具体要求和现实标志。 (李德顺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以上就是关于文化产业在本质、运行和发展上有哪些特征全部的内容,包括:文化产业在本质、运行和发展上有哪些特征、公司的企业文化到底要怎么做、怎么解决人治文化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