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觉察知觉的实验逻辑是当色词和靶颜色不一致的发生概率显著大于一致的发生概率时,出现了STROOP效应的反转。这种反转现象只有在色词被有意识地知觉到时才会发生,当对色词的知觉是无意识的时候,出现的是典型的是stroop效应。
没有很大的区别吧~~stroop启动也是研究近期对刺激的接触使之后对与该刺激有关的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先是色块,后是颜色名词,若色块与颜色名词一致,也就是先前的对色块的加工已经激活了该色快的知觉,导致对后边的颜色名词(一致情况下)的加工得到易化,所以反应时缩短(较控制条件下);知觉启动只不过把色块换成了一般刺激,比如说字母,单词等等,启动显示中的刺激(比如说是A)与后边探测显示中的刺激(若还是A)一致,则被试对探测显示中A的反应时缩短~~写了一大堆概念,没有本质区别个人觉得,就是刺激换了下~~~stroop启动试验就是根据知觉启动实验得来的
stroop效应(斯特鲁普效应)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一般认为,念字和说出字体颜色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Stroop于1935年做了一个实验,他利用的刺激材料在颜色和意义上相矛盾,例如用蓝颜色写“红”这个字,要求被试说出字的颜色,而不是念字的读音,即回答“蓝”。结果发现,说字的颜色时会受到字义的干扰。 麦克劳德(Mecleod)在1991 年总结stroop 效应(斯特鲁普效应)发生机制的5种理论或模型。像早期的相对加工速度理论(赛马理论)、自动化理论、知觉编码理论、Logan 的平行加工模型、平行分布式加工模型。相对加工速度理论出现时间的最早,它认为人们对刺激的两个维度(字词和颜色)加工是平行的,而加工速度不同。读词总快于颜色命名,所以字词首先得到加工。当字词的颜色和颜色信息一致的时候,就会促进对字词的颜色命名,反之对字词的颜色命名则产生干扰。自动化理论受到高度认同的原因,在于它强调区分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两个概念,自动加工不需要注意的参与,控制加工则需要有意的控制。在stroop 任务中读词是自动加工,颜色命名是控制加工,所以读词能对颜色命名产生促进或干扰,反之则不会。知觉编码理论强调stroop 的干扰仅发生在知觉编码阶段,加工阶段则不发生。有证据说明stroop的干扰不仅发生在知觉编码阶段,还发生在加工阶段。Logan 的平行加工模型改变过去那种强调加工的系列性,而把stroop 效应看作是收集 证据进行决策的过程。刺激的每个维度的加工速度是由其权重决定的,权重影响每一维度对决策的贡献大小。如果来自某一维度的证据和要求的维度一致,就会降低阈限,从而加快要求维度的加工时间,反之则减慢要求维度的加工速度。平行分布式加工模型(PDP)又称为联结主义和神经网络模型,是对以上几种理论的升华,能解释Stroop 效应中的许多结果。它认为PDP 系统包含很多相互联结的模块,每个模块由许多简单的相互联结的加工单元,每个加工单元负责接收来自其他单元的输入并提供输出。几组模块可以组成通路,每条通路包括一组相互联结的模块。当6D6 系统进行任务 *** 作的时候,就会选择一条通路,通路中的联结组确定了这条通路的强度,从而通路的选择也确定了信息加工的速度和准确性。 而2003 年Robert等提出较新的stroop效应的建构理论。stroop效应的建构理论认为在选择性注意中,基于记忆的两个结构—维度的不平衡性和维度的不确定性引导注意选择那些在刺激维度内或者附近的那些显眼的、奇怪的、或者与任务相关的信息进行加工。
以上就是关于无觉察知觉的实验逻辑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无觉察知觉的实验逻辑是什么、知觉中的 Stroop启动效应与注意中的正负启动试验 异同、stroop效应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