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算法笔记(十四)水波算法

优化算法笔记(十四)水波算法,第1张

(以下描述,均不是学术用语,仅供大家快乐的阅读)

水波算法(Water wave optimization)是根据水波理论提出的优化算法。什么是水波理论?简单来说就是水波的宽度越小,其频率越高,频率与水波宽度的平方根成反比(具体细节我也不懂,物理方面的)。水波算法也算是一种受物理现象(理论)启发而提出的算法,提出时间并不长,还有大量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深入进行。

在水波算法中,水波有三种形式来对空间进行搜索。1传播,2折射,3碎浪。传播即水波向周围扩散开来,折射是水波的高度趋近与0时改变了传播的方向(我是真的理解不能,光可以折射,水也能折射的咯?),碎浪即水波的高度较高时,水波破碎形成浪花。可以看出水波的传播是贯穿整个算法流程的,而折射只会发生在水波高度减少至0时,碎浪则发生在水波过高时。

(强行解释最为致命,作者开心就好)。

将每一个水波想象成一个独立的个体,那么每个水波将拥有3个属性:位置X,波长 以及波高h。

在每一次迭代过程中,每个水波都会通过传播的形式来对空间进行搜索同时水波的高度h会减少1。其位置更新公式如下:

其中 为该水波的波长, 为当前搜索空间的上下界。 的值会随着迭代的进行而改变:

其中 为波长的衰减系数, 为一个较小的数以保证分母不为0。

每次传播后,如果当前的水波优于传播前的水波,则传播到该位置,否则波浪的高度h会减少1,即:

上式中适应度函数值越大,表明位置越优。

在一个水波进行传播之后,该水波有可能进行折射。每次传播,水波的高度h会减少1,当h减少到0时,该水波将发生折射,同时其高度和波长也会改变,折射及高度波长改变公式如下:

折射后的位置正态分布在以当前水波和最优水波中点为均值,当前水波与最优水波距离为方差的位置。

在折射后水波的高度将会重新初始化为最大高度:

折射后, 会重新计算该水波的波长 :

在水波进行传播之后,到达了一个优于当前最优水波的位置,则该水波将会进行碎浪,并将当前最优水波传播到碎浪产生的位置。

碎浪位置的产生公式如下:

k为一个随机数,每次碎浪将会随机选择k个维度来进行改变。 为一个常数。如果碎浪得到的结果优于当前最优水波,则改变当前最优水波到碎浪的位置。

是不是感觉流程图有点复杂,其实算法没有那么复杂,整个过程一共只有三个 *** 作,一个水波在一代中最多只会执行两种方式。每个水波可能的搜索方式有三种:1传播,2先传播后碎浪,3先传播后折射。

适应度函数

由于水波算法收敛较慢,所以最大迭代次数使用100。

实验一

从图像中可以看出,个体在向着中心不断的收敛,其收敛速度不算很快。其结果也相对稳定。

从图像可以推测出,水波算法的核心参数其实是水波的最大高度,水波的最大高度决定了算法的收敛速度和精度,就像人工蜂群算法中的蜜源最大开采次数一样。若一个个体连续多代没有找到优于当前的位置,它将改变自己的策略。

从算法的具体实现可以看出,传播是一个在自身周围的全局搜索的过程,折射则属于一个大概率局部搜索,小概率跳出局部最优的 *** 作,而碎浪则是进一步的局部搜索。那么水波的最大高度越高,则水波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越强,但收敛速度越慢,反正,算法的收敛速度越快。

实验二 :减少算法的水波最大高度至5

从图像可以看出算法的收敛速度明显比实验一要快,在第30代时已经快收敛于一个点了。从结果来看,实验二的结果也优于实验一,由于水波的最大高度较小,算法进行碎浪和折射的次数增加了,即算法的局部搜索能力增强了。

同样之前的算法中也提到过多次,收敛速度越快,群体越容易聚集到同一个区域,算法也越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而适应度函数对优化算法来说是一个黑盒函数,无法得知其复杂程度。所以对于实验所使用的较为简单的测试函数,水波的最大高度越小,结果的精度越高,而面对未知的问题时,应该选取较大的水波高度以避免陷入局部最优。同样物极必反,水波的最大高度过大可能会使算法的局部搜索较弱,我们可以选取一个动态的水波最大高度。

实验三 :水波最大高度随迭代次数增加由12递减至2

看图像和结果感觉和实验一差别不大,唯一的区别就是最优值要好于实验一。在这个简单的测试函数中无法表现出其应有的特点,由于算法后期群体已经较为集中,也无法明显的看出算法的收敛速度是否随着迭代次数增加而加快。

水波算法也是一个新兴算法,算法的流程较为复杂且可修改参数较多。算法的流程和思想与蜂群算法有点类似,但水波算法更为复杂。水波算法的三个搜索策略,传播是一个全局搜索行为,也有一定的跳出局部最优能力;折射则是一个局部搜索过程,由于正态分布的原因,有较小的概率产生跳出局部最优的 *** 作;碎浪则是一个更进一步的局部搜索,只在最优位置附近搜索。

其搜索策略使算法在整个流程中都拥有全局搜索和局部搜索能力,全局搜索与局部搜索之间的平衡由水波的最大高度决定,最大高度约大,全局搜索能力越强,收敛速度越慢,反之,局部搜索能力越强,收敛速度越快。

以下指标纯属个人yy,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Zheng, Yu-Jun Water wave optimization: A new nature-inspired metaheuristic[J] Computers & Operations Research, 2015, 55:1-11 提取码:fo70

目录

上一篇 优化算法笔记(十三)鲸鱼算法

下一篇 优化算法笔记(十五)蝙蝠算法

优化算法matlab实现(十四)水波算法matlab实现

蜜蜂是一种群居昆虫,虽然单个昆虫的行为极其简单,但是由单个简单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却表现出极其复杂的行为。真实的蜜蜂种群能够在任何环境下,以极高的效率从食物源(花朵)中采集花蜜;同时,它们能适应环境的改变。

蜂群产生群体智慧的最小搜索模型包含基本的三个组成要素:食物源、被雇佣的蜜蜂(employed foragers)和未被雇佣的蜜蜂(unemployed foragers);两种最为基本的行为模型:为食物源招募(recruit)蜜蜂和放弃(abandon)某个食物源。

(1)食物源:食物源的价值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如:它离蜂巢的远近,包含花蜜的丰富程度和获得花蜜的难易程度。使用单一的参数,食物源的“收益率”(profitability),来代表以上各个因素。

(2)被雇用的蜜蜂:也称引领蜂(Leader),其与所采集的食物源一一对应。引领蜂储存有某一个食物源的相关信息(相对于蜂巢的距离、方向、食物源的丰富程度等)并且将这些信息以一定的概率与其他蜜蜂分享。

(3)未被雇用的蜜蜂:其主要任务是寻找和开采食物源。有两种未被雇用的蜜蜂:侦查蜂(Scouter)和跟随蜂(Follower)。侦察蜂搜索蜂巢附近的新食物源;跟随蜂等在蜂巢里面并通过与引领蜂分享相关信息找到食物源。一般情况下,侦察蜂的平均数目是蜂群的5%-20%。

浙江打算展示真正的蜂群无人机控制算法,而人工智能竞争的胜负会重新定义谁是战场上的强者。

这两天网上出现了一个视频,在一片竹海里,一群小无人机一同起飞,各自选取了飞行路线和高度,然后一起在竹林中穿行,飞行中没有撞到竹子,相互之间还保持好了间距,不会互相碰撞。 这些无人机不是遥控的,是完全使用机载视觉、机载计算资源的情况下,通过新的算法,自主定位位置,还要在野外树林等复杂环境下,发现规避障碍物,并生成飞行路径,全过程自主可控,而且要形成无人机之间的配合。这就是真正的蜂群无人机了。

这项成果由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研究团队完成的,那我估计这片竹林应该就在安吉,因为安吉不仅以竹海风景闻名,安吉连续这么多年都在努力把自己打造成航空产业园,又是这么多年下来,中航工业杯无人机大奖赛的举办地点,可以说安吉这个地方,也是中国无人机产业发展的孵化器之一。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和深圳一样了。

蜂群无人机这个概念,这几年在媒体上出现的很多,但是这些年有些宣传资料、视频,其实还是对蜂群的概念理解错了。

另外,如果大量无人机一起飞出去执行搜索攻击任务,无人机之间不能建立通信联络,不能写成无人机之间的自主协同,而是每架无人机都是和地面联系,接收地面控制, 这个也算不上真正意义的蜂群。

浙江大学这次展示的无人机,都是自带处理器,能够独立计算处理飞行过程中遇到的海量信息,实现单机与群体的智能导航与快速避障。如果功能进一步丰富,还可以做到不同无人机携带不同载荷,通过自主控制方式,形成相互配合,互相支援完成任务。这在战场上,就能让无人机蜂群变得非常可怕。

目前,中美在这个领域竞争激烈,美国起步特别早,我们发展特别快。美国早到什么程度,冷战的时候,美国波音公司和休斯公司根据要求研制的黄蜂反坦克导d,能够在飞行中通过d间数据链分配目标,这样攻击坦克集群的时候,不至于两三枚导d追着同一个目标打。美国波士顿机器大狗,也能够实现不同型号之间的配合,一个带着机械手开门,让另一个先通过大门,这就有点类似于人类士兵CQB作战的味道了。如果多个这样的机器人携带武器,相互协同冲进一个建筑呢?

中国起步晚,但是发展快,这是通过一系列国际挑战赛中体现出来的,中国各个高校和院所参与这些国际挑战之后,名次上升特别快,在无人机人工智能领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高校在国际上技压群雄,好几年了。

所以不管是蜂群无人机还是地面机器人,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这种高度自主化的集群作战协同作战方式,估计很快就能在战场上了。

前两年有过一部**,叫《天使陷落》,其中有段情节就是一大群自杀小无人机,得到指令后,通过图像识别,以蜂群方式袭击总统,也许过几年我们去湖州或者深圳或者南京就会发现,这是影片中最不胡扯的一段了。

以上就是关于优化算法笔记(十四)水波算法全部的内容,包括:优化算法笔记(十四)水波算法、人工蜂群算法适合在srm中应用吗、浙大展示蜂群无人机控制算法,战场上谁是强者将被重新定义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94678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