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印象中的程序员是什么样子?
谈起程序员大家最直观的印象是穿着格子衫,就会对着电脑,常常几个小时,经常熬夜工作敲代码!而且程序员在大多数人的心里都是非常好的职业,工资非常高,敲代码的样子也非常酷。其实,很多人都不清楚程序员具体是做什么的,就连程序员的家人也不一定能理解,网上经常有人调侃评价程序员一点乐趣都没有,急的人头发都掉了。你会给父母讲讲你目前的工作吗?他们是否了解你的工作?
新兴行业里很多工作大家都不是特别的理解,有些人觉得程序员跟一些宅男的标签挂钩,父母理解程序员到底是一个也有说你是修电脑的,可能家人们会最担心他们的对象问题,也许家人看不懂程序员的工作究竟是在做什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来从事这个行业呢?你眼中的好工作,家人眼中的好工作,我眼中的好工作,各有不同。一行行代码是虚拟世界的基础语言,尽管家人读不懂,那些字符就是他们的快乐所在了。
“每天除了修改bug,就是在修改bug的路上”“写不完的代码和吃不完的泡面”老一辈儿的人根本就不懂这是怎样一个职业,在他们眼中,这就是一个高薪,这就是一个文化程度很高的工作,只不过是他们不太懂程序员每天都要干啥。经常打电话询问永远离不开那一句“有没有下班”,毕竟在家人的心中,孩子的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 只希望他们能按时下班吧,按时吃饭,不要太熬夜,薪水多少不重要,自己的身体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程序员我的了解也不是特别多,因为编程语言看起来太复杂了。以前感觉他们真的是好神秘,是一个赚钱特别多的岗位,特别是大厂的程序员们特别的不好进。每一项外表光鲜亮丽工作,离不开他们背后付出的努力,程序员也不例外,而且比我们想象的还辛苦。其实,每一份工作都值得被尊重,他们保持着一份对工作的热爱,我觉得作为家人应该支持他们工作才对。对此你怎么看待程序员这份职业呢?在我看来,东方的程序员如何看待西方同行是一个有趣并且重要的问题。
通常认为东方国家(印度/中国/菲律宾)是为西方国家提供外包服务(美国和欧洲)的。
即使IT的领军企业也是如此。他们从学院里招聘毕业生并把他们训练成机器人。最悲哀的莫过于,他们的薪资相对其他行业而言相对较高,因此没有人愿意从这些公司离开。在印度,几乎没有IT公司会招聘真正有才能的人。
这不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
开源的东西一般是利用自己的时间弄出来的东西,是兴趣爱好,不是公司里的代码。
中国程序员公司里的东西都要加班加点才能搞出来,自己的时间所剩无几。
水平上可能也有差距,毕竟编程是外国传进来的东西。
中国程序员真正感兴趣的少,大都只是当作一份工作而已。
程序员,现在国内喊得挺热,但是其发展给与的空间确是狭小的!而且程序员是一个很累的职业,将来发展的机会也很少,如果还有别的选择,请放弃做一名程序员!!!!
迷茫的程序员和中国软件业
----2001年对于IT行业进入寒冬,中国的程序员们先打起了喷嚏。
----2001年年关,《软件世界》记者刘兴波关于程序员薪水问题的文章《质疑中国软件业“高薪制“》及后续文章引发轩然波涛。在报刊、杂志上,职能部门和IT界的管理人员大都持肯定态度。加上先前人们以玄奘取经般姿态前往印度考察得出的要培养软件蓝领的舆论报道。于是乎,对程序员进行职能分化、薪水分化(大多数向蓝领靠拢,降薪)、用政策引导教育系统培养软件蓝领、在两年赶超印度等舆论报道纷呈出笼。好像中国软件业打翻身仗的根本在于所谓的“软件蓝领”。但在网络上,以程序员为主的论坛里则对其大加伐挞,近乎血雨腥风。关于软件业的发展以及程序员的发展前景的大批文章在网上广为传播,以至有网路拥塞之谓。这场关于程序员薪水和软件蓝领的争论让不少程序员对其职业取向和发展前景都产生了动摇。
----笔者也是一名程序员,出于对软件行业的看好和对程序设计的偏好。投身于软件行业,作了名程序员。但现在,却因现实和梦想的巨大反差、中国软件业和自身前景的迷离颇感彷徨和痛苦。一个行业的发展固然有起自身的规律,但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发展却更多地依赖于舆论、政策等诸多社会因素。社会因素的作用会在行业的发展中成倍的反馈出来。没有社会的大环境,软件业的发展也无从谈起。但不征集大多数从业人员的意见,而由舆论界和相关部门闭门造车地制定政策,实难言好。毕竟软件业最终还是要靠程序员来发展。程序员的迷离最终会是软件业的迷离,程序员的痛苦最终会是软件业的痛苦。
----朝阳初升的软件业
----软件业在计算机发展初期是严重依附于硬件,虽然重要,但并为成为产业。直到上世界六十年代产生的软件危机催生了软件工程,才作为一个产业得以迅猛发展。2000年,美国政府将销售额在上一年达2200美元、仅次于汽车和电子工业的软件产业从服务业列入制造业,其为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充当了排头兵。尽管软件业已有四十多年历史,其仍然是一个朝阳产业。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随着各种生产、消费设备的电子化、数字化趋势,因其在事务处理中与在功能上逻辑等价的硬件相比有成本底、易实现、易扩展的优点,软件业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软件业的重要性也为人之共识。相对于信息产业中的IC业,软件业对技术积累和资金支持的要求要低一些(印度可为佐证,其信息产业的硬件基础和资金均逊于中国,但其软件业成为全球第二)。故中国这种人均资源匮乏,但人力资源相对低廉丰富的国家发展软件业实乃上上之选。对于中国而言,发展软件业已不单单是一个行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可由此提升中国传统行业的生产、运作水平(笔者曾闻:老外有时卖到中国的设备在硬件上与十多年前并无大不同,仅是更新了软件系统,就又当新设备卖过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要想让地球的重心由西向东移,软件业是最佳支点。这恐怕也是印度这个人均GDP300多美元的国家把IT牛皮地解为India’s Tomorrow的原因吧。
----全球的软件业按开发模式和主要地区(软件业由于产业群落影响和优惠政策吸引,极为集中)可分为:技术领导、产业支撑型——美国,软件本地化型——爱尔兰,外包服务型——印度,嵌入式开发型——日本、西欧。美国在系统软件、服务支撑软件、开发工具等核心领域了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引领着软件业的方向。爱尔兰则把自己当作美国软件的欧化基地,为欧洲提高20多个欧化版本。日本的嵌入式开发则是应其消费类产品的数字化、娱乐化趋势和通讯设备生产而生。西欧以瑞典、芬兰、德国为代表在生产设备、高精仪器、通讯和搏彩游戏机等应用上进行嵌入式开发(那种更新了软件系统,就又当新设备卖过来的生产设备、高精仪器多从此出)。
----中国软件业的现状和迷离前景
----现在谈到中国软件业时,总是与印度软件业相互比较,是基于这两个国家有很多相似性。在80年代中期,中印两国软件业并无太大差别。中国软件业并未将印度软件业放在眼里,此乃拜中国高速发展之赐,我们戏言曰印度阿三(是就经济而言,亚洲国家,日本第一,中国居二)。但到了现在印度软件业成了全球老二,叫一向自大的美国人也不敢小瞧,盖茨称其为继美国之后的下一个超级软件大国。中国软件业却看起来是王小二过年了,增长率比起国内其他行业尚可自慰,比起其他软件大国则相形见绌。国内67%的市场份额被外国巨头拿走(的确就是拿,没有被狙击)而且是高端市场。企业在技术竞争力上与外国巨头的差距是越来越大了。大部分软件公司都是在进行一般应用开发,为事企业单位开发管理系统。开发工具是别人的,后端数据库是别人的,绝大多数服务支撑软件也是别人的(修路的利润哪能跟提供大型工具的利润比)。要不是中国盗版猖獗,很多小公司光买开发工具就够呛了。不仅仅是技术差距加大,连从业人员的士气都大受影响。以前,开发出了产品虽然盗版猖獗,但大多赞誉有加,现在,有时连盗都不盗国产软件。过去的程序员们也没多富有,但常被不少爱好者追捧,声望甚著,现在,大概只有出校门没几年的“青光“才为自己的程序员身份得意了。干了几年后,再不愿说自己是光干编码的程序员。中国的程序员们尽管并不认为自己的水平比印度同行差,但大都承认了软件业与印度的差距。也没人认为中国软件业形势大好,高歌猛进。至于中国软件业为什么会落败于印度,已有不少总结,在此不表。来看一看业界人士们开出的在网上引发大争议的救业良方。
----印度软件业这几年的迅猛发展吸引了全球目光,中国软件业也不另外。业界人士纷纷以玄奘西行的架势前往取经,这是理所当然。业界人士们取经的结论比较具共性的是:中国软件业需要进行职能化分、大量培养软件蓝领、开拓海外市场等。进行职能化分、实施软件工程、加强管理这些没多大的争议。争议集中在软件蓝领这个新玩意上。
----在目前关于美国、日本、西欧等其他软件发达地区的报道中没见着软件蓝领这一划分和论述(大师和普通人当然有别,哪里都一样)。这是个我们从印度带回来的特产。原因是印度人用高中生在编程,再加上那帮家伙软件工程、项目管理搞的很好,居然能按时上下班,几乎跟哪里都不一样。于是就得出一个软件蓝领的概念(是印度人首创,还是我们的新发明,待考)。可是我要提醒的是印度信息技术部部长2000年5月在华盛顿放言印度每年能向世界输送20万。美国现有IT人才签证配额的一半被印度人占据,看来输送的可不是一抓一把的高中生。老美还没那么苯。以印度现在的培训体系现状和实力,那帮高中生经过培训是必然的了。他们可是在中学就接受扎实的计算机教育。我们的所谓的科班出身,不也是从高中拉了一拨人进行再教育吗?我们的大学技术教育是不是比他们的培训体系强,这我没发量化比较。我倒知道谭浩强教授在一次计算机教育会议上说他对中国现在的计算机高手大部份是非计算机科班出身感到迷惑不解。非计算机科班出身的高手得大部分自学吧,还有不少超过天天接受计算机教育的。我也还知道印度IIT被称为亚洲的MIT。我也还知道印度的培训系统来中国帮我们培训技术工程师。尽管业界人士对软件蓝领语带不屑,但要真是我们的教育培训比他们好,那倒是我们应以帮助第三世界兄弟的名义去帮他们。怎么掉过来了。那种因为印度很多编程人员没有大学学历,就把人当作是一抓一把的高中生的人是否也太过皮相之见了。尽管他们不会告你行业污蔑,但我建议有关人员在爆炒软件蓝领时先仔细斟酌一下,去考察一下别人受到的计算机教育再说不晚,程序员里没几个人跟你们抢“软件蓝领“这个词的话语权。也许吧,他们的培训系统比我们差,我们的认证培训系统可以让一个文秘专业的MM在一个月内拿MCSE,真是天才辈出!
一说起程序员,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技术宅”、“高工资”,天天坐在办公室里面敲着键盘。但是一些人只看到了程序员拿到多少的工资,却没有想到年龄对于程序员来说是一个致命的考验。众所周知,在国内40岁就是码农的一个分水岭,很少有公司愿意招聘年龄超过40岁的程序员。虽然可以拿着旁人羡慕的工资,但是这也意味着他们相比其他人可能会“提前”下岗。
国内一些公司对于程序员不是太重视,虽然他们能够提供技术,但是却极少让他们走上更高的岗位。在这些公司的心目中,重要的人才可能就是需求把控人员还有产品销售人员,程序员反正现在一抓一大把,不愁招不到人。甚至是在一些圈子里面,程序员会被戏称为“CV工程师”,认为程序员的工作每天就只是单纯的复制粘贴了。所以国内不会愿意招聘年龄更大的程序员,毕竟谁都可以“CV”,年轻一些的脑子岂不是更灵活些么?
但是在一些国外的公司,程序员不但没有受到年龄的排挤,反而在职业道路的晋升上面也有着更多的可能。和国内的程序员一样,国外的程序员也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不断积累知识。但是相比于国内的程序员,他们的心态可能会更好一些,学习到的内容也会更深入一些。随着经手各种项目,国外的程序员个人能力会越来越高,即使到了40岁,这个国内程序员“应该退休”的年龄,他们的战斗力也不会减弱。年龄大了虽然对程序员的身体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程序员却会变得更加稳重,代码输出之后,问题也会少很多,从这个角度来看,工作反而会更加高效。国外的公司也正好看到了这点,所以也非常欢迎大龄码农,这些人也能够晋升到更高的岗位上去。
不过在国内,有一些互联网公司可不这么觉得。他们很喜欢拿年龄来说事情,认为程序员到了40岁了,就应该退休了,把机会让给那些刚刚毕业的程序员。可能这些公司觉得年轻人更加能够适应加班,也不用花时间陪伴家人吧。而且相比于老员工,雇佣年轻的程序员所要花费的费用会更加少,公司能够节省更多的开支,不少国内的公司都是打着这个如意算盘,才不会愿意招聘大龄码农。
当然工作环境的不同,也能解释为什么国外的公司愿意接受大龄码农,而国内的公司不愿意招聘大龄码农了。互联网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加班加点的工作是一件常事,但是在国外加班工作是要付很高的薪酬的,而且像是英国的一些公司,加班都需要先提前申请,说明加班多久,完成什么工作。所以这种工作环境就让程序员们能够更加高效的工作,不会工作八小时,结果四个小时是在“浑水摸鱼”。
但是在国内加班可不一定给你工资,规定的任务没有完成就必须留下来加班。虽然大龄程序员工作效率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工作,自己准时下班,但是在领导的眼里可能就会觉得他们是“老油条了”,自己一点也不认真工作,该下班的时候就直接下班走了,没有那些年轻的员工有“敬业”精神。所以就会有领导的“贴心”谈话,让员工能够“主动”下岗,公司好招聘新人。
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说,招聘年轻的程序员代替老员工可以节省开支,为公司血液注入新的活力,这对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非常有利。但是相比于年轻的程序员,大龄码农本身也有历经各种“项目”积累的经验,有着年轻员工还不具备的价值。如果一个公司把大龄码农看成是累赘,公司的上升空间也会非常有限。所以不管码农年龄大小,有价值的就应该欢迎!
成为一个程序员要花多长时间还是在美国,每个人都是当招待的专家。在欧洲,一个侍者可能要经过10年,甚至20年的训练,才能获准在一个一流饭馆服务。在美国,只要按照广告应征,在小臂上搭一条毛巾,那就是侍者了。编程是另一个不缺乏专家的领域。按照标准看法,6个星期的“培训”就足以把一个人提升到“专家”层次,该人不 必再学习任何新的知识,即具有设计在线生命救援系统的资格。如果你看到一条广告招收“有经验的”程序员,那意思往往就是一年或者两年经验。实际上,如果谁 有15年的编程经验,人们倒会觉得这人简直是个智障。如果他真有一点点智力的话,那总应该在14年前就学会了全部编程知识。在此之后,他就早该做腻了这一 行,去换个管理呀,销售呀之类的职位了。先别忙着嘲笑持这种观点的人,首先我们还是应该承认,15年的经验,就其自身而言,在编程方面不一定就能教会 你任何东西。我认识一些有“15年经验”的美国侍者,甚至不知道餐前如何在餐桌上放盘子。我也知道一些有“15年经验”的美国大学教授,甚至教不会小狗摇 尾巴。同样,我也认识一些有“15年经验”的美国程序员,他们仍然会在一个多程序访问的系统中,在更新直接存取主文件(master file)之前,就给事务文件(transaction file)排序。2 为了把一个取值在0~5的变量转化成取值在1~6的变量(用于FORTRAN语言的下标),有人用了5个IF语句,再加上5个赋值语句!3 在写COBOL程序的时候,有些人不用“ELSE”子句,原因是“这不一定管用”。4 在写PL/I程序的时候,有些人从来不用变长字符串,原因是“这个不够高效”。5 有些人根本不写子程序,原因是“这太复杂了”。这个单子能够无限地写下去。这里的要点不是在于,居然有这么多看似专业程序员的人在四处丢人现眼,而在于,没有几个管理者知道,正在和自己打交道的到底是“他们”中的一员,还是“我们”中的一员。这和美国侍者的处境特别相似。在美国,很少有人曾经享受过专业侍者的服务,所以即使人们真正遇到了一个专业侍者,他们也无从辨别。或者这样说更好,他们根本无法意识到,他们心目中的“标准”侍者其实还处于“亚专业”层次。同样,除非你自己就是一个胜任的程序员,否则也就很难衡量一个程序员的工作质量。世上有很多可怜的企业,这些 企业中从来没能长期留住一个真正胜任的程序员,因此他们也就没有一套标准来衡量程序员的专业性。这些企业的标准就是把庸人当成奇才。而这样的标准也千奇百 怪,各地均不相同,甚至同一公司中的不同部门也不相同。每次我到一家新公司去做咨询顾问的时候,我都提前让经理给我看一些典型代码。经理们往往都不敢相信我真是要看 代码,我总得坚持索要好几次才能得手。只要看一小段代码,我通常就能对该公司的工作环境具有相当准确的了解。有时候我说得特别准,管理层听了都大吃一惊, 以为此前我跟员工们私下谈过话。经理们自己永远也不看代码。代码之于经理,如同脏盘子之于领班侍者。一旦你从那个垃圾堆里提升出来,你就再也不碰那些垃圾了——开玩笑碰一下都不成。有一回,在大学里的时候,我们学生提议,教授们也应该和学生一起参加硕士生考试,好给学生们做个榜样、立个标准。2/3以上的教授对此满是惊恐,敬谢不敏。他们自己也经过20多年的考试折磨,再也不愿意回到考生的位置上去——这会让他们想起从前卑微的地位。同样,在我们的行业里经理不愿意编码,这说明写代码这个职业在人类等级体系中的地位略高于盗墓者,低于管理 层。对于这样的思考方式来说,编写代码不可能构成一种独立的技艺,不可能是一种天分,也不可能是一种有着自身地位的体面职业——所谓体面,就是说不必和盗 墓呀,管理呀之类的在同一个尺度下衡量。只要这种态度在数据处理行业还处于主导地位,那就仍然会有6个星期培养出来的专家,也还会有那些经理——他们甚至 不愿倾听公司高薪聘请的、有15年经验的程序员说话。当老师、当侍者、当程序员,这3件事有什么共同之处吗?为什么人人都觉得自己能够像专业人士一样做这3件事? 首先,这些工作似乎是容易理解的,因为很多挺普通的人都有过相关的经验。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曾经教过别人。每个人都做过把盘子放在桌上,或者收拾脏盘子的 事。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曾经在一个活人大脑上做过手术,也不是每个人都曾经在陪审团前为一个案件辩护。我不太清楚现在IBM的行政人员培训班的具体课程内容,但是有好多年这门课程中包括了那个著名的“曼哈顿问 题”,作为唯一的编程练习。在美国,数据处理课程的主流入门教科书大多会讲到这个“曼哈顿问题”,如果读者中有人不巧没学过这个,我就按照教科书上的写 法,在这里重复一遍:(如果45%的年利率偏低的话,那是因为这道题是1956年出的,从那时起就被一代代的作者在不同的教科书中抄来抄去。)这道题的“解法”,如果抛开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按照FORTRAN语言编写,那就是这样一个循环:I = 1627PRINC = 24002PRINC=PRINC1045I = I + 1IF(I-IYEAR)2,1,11WRITE (3,601) PRINC至少有三四百万名学生学会了这个“解法”,这之中包括从行政人员到大学新生的各种人。对于其中的一些人,以上 代码就是他们“写过”的唯一程序,但是这就让他们有足够资格判断编写一个 *** 作系统、一个劳动力部署系统、一个零件需求管理模拟器、一个在线处理控制器,或 者无论什么你想得出来的系统的复杂度。而且,当然了,在行政人员的课程中,每个学生还有一个专业程序员作为辅导,“好帮助他们处理细节问题”。其实呢,曼哈顿问题确实可以作为一个出色的工具,教给行政人员关于编程行业他们应该知道的最重要的一课。假设 让他们编写了以上那么一段程序,也对他们承认这确实是问题的一个“解法”。然后你就问问他们,编这个程序花了多少时间,运行该程序又要多长时间,再问问他 们,觉得这些数字“好不好”。当他们交了作业,也总结了感受,你就让他们看看下面这个程序,告诉他们这样的代码就能获得同样的结果:PRINC=2400(1045(IYEAR-1627))WRITE(3,601)PRINC对他们比较一下编程时间和运行时间。你大概能够发现这后一个程序只需要1/5的编程时间,和1/100的运行 时间,当然具体的比例在不同的环境下不一样。然后你就问他们:“如果对这样一个最简单的程序,两种不同的代码之间能够具有5倍,甚至100倍的差别,那么,如果一个专业程序员和一个业余程序员编写同样一个 *** 作系统的话,又会产生多大差别呢?”为了把编程当成一种正规职业对待,公众——也包括程序员自己——都应该通过某种方式受到教育。他们必须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即使是15年的经验,对于学习编程知识来说也不一定就够用——除非这位学习者特别一心一意。
1 工作机会概况:
总体而言,在加拿大, IT工程师的职位机会没有中国那么多。我曾在2014年10月从linkedin上爬了网页做了一些分析,14年10月的某一天,整个加拿大的开发、测试等工作机会有3500左右,主要分布在大多伦多地区和大温哥华地区, 编程语言主要是Java 和 net, 尤其是JAVA,似乎每个公司都在用。 加拿大的中小型公司偏多,做WEB 应用、移动应用的公司很多,做底层产品的公司较少,主要是一些大型跨国公司,比如Intel, AMD, IBM等,他们会用一些C++, C等语言。
2 工作工具,技术等
似乎绝大多数的加拿大公司在都在使用敏捷,一般都是Scrum这一套,管理工具大部分都使用Jira。 我了解过好几个web application的公司, 都是用 Spring MVC来开发产品, 工具用Eclipse的居多(这个一点样本空间较少, 不具备很强的参考性,但感觉是这样的)。说说测试工程师, 貌似加拿大的软件测试工作自动化水平程度没有国内高,很多manual testing,不过大部分工作都会要求你有自动化测试的能力, 测试主要用Java调用Selenium 接口进行WEB UI testing。
3 工作强度
整体来说,加拿大的工作强度比国内和美国差了很多,整个国家都慢悠悠的,我感觉我在国内需要用一天的工作,这里至少要2天以上,不过完成质量还是不错的。IT工程师一般都很少加班, 八小时工作足够了(八小时工作时间通常包含中午吃饭时间,吃早茶和下午茶的时间)。比如我们公司,大部分人10点前到,最多到下午五点,很多人都是四点多,甚至来得很早的人三点多就下班回去了。周末加班? 从来没听谁说过。非工作时间上班简直会让他们想去死。我曾经告诉他们什么是996,同事们问,那他们工作的意义在哪里?
4 办公室氛围
我感觉这里的普通同事关系要比国内的近,大家都很融洽,但是要说特别铁的也不多。加拿大人通常都会很礼貌,很友好,爱开玩笑,你有问题他们都会想办法帮助你。同事生小孩,结婚,离职等都会给大家带好吃的来庆祝,关系好的也会凑份子钱(一般就给10加币左右,20算是很多了)我们公司大概一千多人,算是加拿大比较大的公司了,中国人有70-80个左右,大家很团结,公司的人都非常友好,我从来没有感受到什么歧视或者不友好,其中有一个中国人还是VP, manager, director 大概有3-4个,team lead 一堆,我感觉10个人左右吧。过年的时候,有的老外同事还穿一身红来公司
5 职业规划
这个和国内差不多,程序员 一般就是两条线,管理或者技术,管理的话成为manager,技术路线的话走Junior -> Senior -> Architect, 或者 继续跳槽去其他公司,或者去美国工作。 走管理的话,英语水品要比较好,因为整天要和别人开会,计划,扯皮等。
6 薪资
我了解到的情况是,大部分开发的薪水比美国要低,和中国的一些企业(比如BAT,华为等)相比也不是十分具有竞争力。一般的公司,初级程序员年薪约有5-7w加币, 中级 7-9w, 高级 10- 13w加币左右。但是在本地加币的购买力还是强于等量人民币,一般的吃穿都相对便宜。比如20到30刀一家三口吃顿饭没啥问题。
以上就是关于怎样看待程序员这份工作全部的内容,包括:怎样看待程序员这份工作、欧美程序员编程是因为兴趣爱好,而中国程序员基本都是搞破坏,把编程当做一项工作而不是兴趣爱好。、程序员发展前景怎么样呢 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