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er)
会引导 *** 作系统。当机器引导它的 *** 作系统时,bios
会读取引导介质上最前面的
512
字节(即人们所知的
主引导记录(master
boot
record,mbr)
)。在单一的
mbr
中只能存储一个 *** 作系统的引导记录,所以当需要多个 *** 作系统时就会出现问题。所以需要更灵活的引导加载程序。
由于
bios
只能访问很少量的数据,所以大部分引导加载程序分两个阶段进行引导。在引导的第一个阶段中,bios
引导一部分引导加载程序,即
初始程序加载程序(initial
program
loader,ipl
)。ipl
查询分区表,从而能够加载位于不同介质上任意位置的数据。首先通过这步 *** 作
来定位第二阶段引导加载程序(其中包含加载程序的其余部分)。
第二阶段引导加载程序是引导加载程序的主体;很多人认为这才是引导加载程序的真正部分。它包含有加载程序更需要磁盘空间的部分,比如用户界面和内核引导程序。从简单的命令行到绘声绘色的
gui,这些用户界面的范围很广泛。
引导加载程序通常配置为两种方式的其中之一:要么是作为主引导加载程序(primary
boot
loader),要么是作为二级引导加载程序(secondary
boot
loader)。
主引导程序是安装在
mbr
上的第一阶段引导加载程序(见先前的描述)。
二级引导加载程序
是安装在可引导分区的第一阶段引导加载程序。必须在
mbr
上安装单独的引导加载程序,并配置它将
控制权转交给二级引导加载程序。
您好,1 首先是接口的预定义
----------------------------------------------
#define LCD_DATA (((volatile Uint16 )0x0070E0)) // GPIOA7-A0对应DB7-DB0
#define RS GpioDataRegsGPBDATbitGPIOB0
#define RW GpioDataRegsGPBDATbitGPIOB1 //别弄错0 1 2
#define EN GpioDataRegsGPBDATbitGPIOB2 // 实际接线要对应
void InitGpio(void)
{
EALLOW;
GpioMuxRegsGPAMUXbitPWM1_GPIOA0 = 0; // 设置为普通GPIO使用
GpioMuxRegsGPADIRbitGPIOA0 = 1; // 设置为输出
GpioMuxRegsGPAMUXbitPWM2_GPIOA1 = 0;
GpioMuxRegsGPADIRbitGPIOA1 = 1;
GpioMuxRegsGPAMUXbitPWM3_GPIOA2 = 0;
GpioMuxRegsGPADIRbitGPIOA2 = 1;
GpioMuxRegsGPAMUXbitPWM4_GPIOA3 = 0;
GpioMuxRegsGPADIRbitGPIOA3 = 1;
GpioMuxRegsGPAMUXbitPWM5_GPIOA4 = 0;
GpioMuxRegsGPADIRbitGPIOA4 = 1;
GpioMuxRegsGPAMUXbitPWM6_GPIOA5 = 0;
GpioMuxRegsGPADIRbitGPIOA5 = 1;
GpioMuxRegsGPAMUXbitT1PWM_GPIOA6 = 0;
GpioMuxRegsGPADIRbitGPIOA6 = 1;
GpioMuxRegsGPAMUXbitT2PWM_GPIOA7 = 0;
GpioMuxRegsGPADIRbitGPIOA7 = 1;
GpioMuxRegsGPBMUXbitPWM7_GPIOB0 = 0;
GpioMuxRegsGPBDIRbitGPIOB0 = 1;
GpioMuxRegsGPBMUXbitPWM8_GPIOB1 = 0;
GpioMuxRegsGPBDIRbitGPIOB1 = 1;
GpioMuxRegsGPBMUXbitPWM9_GPIOB2 = 0;
GpioMuxRegsGPBDIRbitGPIOB2 = 1;
EDIS;
}
----------------------------------------------
一般液晶的控制线是直接对I/O口的位进行 *** 作,数据线是按字进行 *** 作。在这容易出错的是:(1)数据线地址的对应。DSP的GPIO数据地址一般为16位一个地址(F28335有的是32个GPIO一组,给出了一个地址,实际上是有两个地址的,给出的那一个地址是低16位的)。需要注意的是,液晶数据线一般为8位,那么把八位数据送出的时候,实际给的是DSP的16位数据的低八位,所以接线上要接低八位的GPIO;如果接高八位的GPIO,软件上要用下面一行程序进行移位 dat = dat << 8; //左移8位,向高位移动。(2)在进行GPIO初始化和预定义的时候,一般都会复制,但是别忘记改一些0 1 2 3等数,接线上也要一一对应,仔细检查。
2 51程序移植到DSP的时序问题
----------------------------------------------
void Display_Data_All(uchar hz)
{
while(hz != '\0')
{
WriteData12864(hz);
hz++;
delay(20);//2就不够!!!!!!
}
}
----------------------------------------------
由于51单片机的晶振一般为110592MHz,而DSP等控制器的晶振为30MHz,实际执行起来最高有150MHz,而液晶为低速外设,所以移植后可能会不显示,显示乱码等情况。我在调试12864液晶的时候就出现过只显示乱码数字不显示汉字的情况,这不是字库损坏,而是因为写汉字的时间要比写数字的时间长,而程序中延时过短。上面程序中把delay(2)改为delay(20)就解决问题了。
实际上,真正造成影响的是,程序执行过快。它认为显示完一个字之后,又很快进入下一个字的 *** 作;实际上液晶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写完(见液晶 *** 作时序图),所以写数据的程序中要加长延时。至于RS、RW、EN等控制引脚,延时与否影响不大。
3 240128液晶的调试
240128液晶有busy和int返回信号,实际上不需要接即可。程序中也可以不测忙。。程序中写控制指令两者中间也要加长延时,更不用说写数据之间的延时。
----------------------------------------------
void lcd_regwrite(Uint16 regname,Uint16 regdata) // 写控制指令
{
lcd_regwr(regname);
delay(10); // 加长延时
lcd_regwr(regdata);
}
void lcd_character(uchar cha,int count) // 显示中文或字符
{
int i;
for(i=0;i<count;i++)
{
delay(10); // 加长延时
lcd_datawrite(cha);
++cha;
}
}
论坛上看到的比较。这几天刚拿到STM32F4的评估板,STM32F4这次的卖点就是FPU和DSP指令集,关注了挺长时间,这次就想测试一下STM32F4的浮点性能,如果满足就升级自己飞控的架构。本来用STM32F103+28335双核架构,F28335当浮点处理器用,调试起来比较麻烦,所以一直想换了。测试代码就是用的我飞控的算法,全部使用浮点运算,包含姿态和位置两个7阶和9阶的卡尔曼滤波器,包含大量的矩阵运算以及部分导航算法和PID控制器等,还有部分IF和SWITCH包含跳转的判定语句,相比纯算法算是一个比较综合的运算。测试环境:F28335:CCSV33,使用TI优化的数学库,不开优化,程序在RAM里执行。STM32F4:KEILV47,使用ARM优化的数学库,不开优化。测试方法:F28335:在飞控算法入口设置断点,清零CCS的CPU计数器(profile->clock),然后STEPOVER,记录下CPU的计数STM32F4:在飞控算法入口设置断点,记录下Register窗口内算states计数器,然后STEPOVER,记录下新的计数器数值,与之前的数值相减得到CPU计数测试结果:F28335:253359个CPU周期,除以150MHZ,大约是169msSTM32F4:一共285964个周期,除以168MHZ,大约是17ms,比F28335略慢结论就是,对于包含相对较多跳转的综合浮点算法而言,STM32F4似乎并不慢多少。抛开架构因素,从纯浮点运算方面来看的话。STM32F4的FPU加减乘指令VADDF32、VSUBF32、VMULF32都是单周期指令,而除法VDIVF32耗费14个周期。例如:a=a/b;产生的汇编为:0x08000220ED900A00VLDRs0,[r0,#0x00]0x080002244804LDRr0,[pc,#16];@0x080002380x08000226EDD00A00VLDRs1,[r0,#0x00]0x0800022AEE801A20VDIVF32s2,s0,s10x0800022E4803LDRr0,[pc,#12];@0x0800023C0x08000230ED801A00VSTRs2,[r0,#0x00]复制代码F28335:F28335的FPU有加减乘法指令,都是双周期的,由于没有硬件除法指令,F28335这里是用软件模拟的浮点除法,汇编可以看到LCR$div_f32asm字样,需要19个时钟周期。例如:a=ab,产生的汇编为:0087B2E203MOV32-SP[4],R0H0087B4E2AFMOV32R1H,-SP[6],UNCF0087B6E700MPYF32R0H,R1H,R0H0087B87700NOP//需要让流水线等待FPU运算完毕,所以需要NOP0087B9E203MOV32-SP[4],R0H复制代码除法:0087BDE203MOV32-SP[4],R0H0087BFE2AFMOV32R1H,-SP[6],UNCF0087C17640LCR$div_f32asm:52:71$0087C3E203MOV32-SP[4],R0H复制代码结论:可见单从浮点处理器来说,F28335是不如F4的FPU的。但是由于F28335是哈佛架构,有较长的流水线,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里完成读取,运算和存储,所以程序连续运行的话,就比ARM快上许多许多,比如执行一次a=a+b只需要5个时钟周期,但是缺点就是一旦要跳转,就必须清空流水线,如果是for(i=0;i<1000;i++)a=a+b;复制代码这样的运算,速度反而要比ARM慢(测试下来单次是17周期,ARM是14)所以说这就是ARM和DSP不同的地方了。看看这次测试比较,感觉环境还是有一定的问题:1、F28335是在RAM中运行,并且两者都是在仿真器环境中进行运算,还是离线在Flash中跑比较靠谱。2、两者编译平台一个是CCS,一个是KEIL,对通用语句的优化,有待商榷。3、ARM和TI的数学库中,各自支持的运算种类不一样。
这个挺简单的吧
不知道你的DSP设置情况,我就说下我怎么设置吧。我设置的DSP频率是150M,你要发的PWM波周期是20KHz,设置连续增减模式,计数的最大值应该设为150M/40k=3750,你在设置比较值,如果占空比是50%,就设一半。然后你设个计数值,确定是什么时候开通哪个PWM,定义个flag就可以
了,设置为012,到了你的PWM长度就加1,到3时清0,等于0开PWM1,1开PWM2,2开PWM3就ok了。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是加载程序全部的内容,包括:什么是加载程序、DSP28335控制12864液晶,读取LCD数据,lcd_read_data程序应该怎么编写、28335编的测速程序怎么校验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