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抽样有哪几种

随机抽样有哪几种,第1张

随机抽样即按随机性原则,从总体单位中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以其结果推断总体有关指标的一种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法。

简单随机抽样法是一种最简单的一步抽样法,它是从总体中选择出抽样单位,从总体中抽取的每个可能样本均有同等被抽中的概率。抽样时,处于抽样总体中的抽样单位被编排成1~n个编码,然后利用随机数码表或专用的计算机程序确定处于1~n间的随机数码,那些在总体中与随机数码吻合的单位便成为随机抽样的样本。

这种抽样方法简单,误差分析较容易,但是需要的样本容量较多,适用于各个体之间差异较小的情况。

(2)系统抽样法。

系统抽样法又称顺序抽样法,是从随机点开始在总体中按照一定的间隔(即“每隔第几”的方式)抽取样本。此法的优点是抽样样本分布比较好,有好的理论,总体估计值容易计算。

(3)分层抽样法。

分层抽样法是根据某些特定的特征,将总体分为同质、不相互重叠的若干层,再从各层中独立抽取样本,是一种不等概率抽样。分层抽样利用辅助信息分层,各层内应该同质,各层间的差异应尽可能大。这样的分层抽样能够提高样本的代表性、总体估计值的精度和抽样方案的效率,抽样的 *** 作、管理比较方便。但是抽样框较复杂,费用较高,误差分析也较为复杂。此法适用于母体复杂、个体之间差异较大、数量较多的情况。

(4)整群抽样法。

整群抽样是先将总体单元分群,可以按照自然分群或按照需要分群,在交通调查中可以按照地理特征进行分群,随机选择群体作为抽样样本,调查样本群中的所有单元。整群抽样样本比较集中,可以降低调查费用。例如,在进行居民出行的调查中,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以住宅区的不同将住户分群,然后随机选择群体为抽取的样本。此法优点是组织简单,缺点是样本代表性差。

(5)多阶段抽样法。

多阶段抽样是采取两个或多个连续阶段抽取样本的一种不等概率抽样。对阶段抽样的单元是分级的,每个阶段的抽样单元在结构上不同。多阶段抽样的样本分布集中,能够节省时间和经费。调查的组织复杂,总体估计值的计算复杂。

1、简单随机抽样法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一步抽样法,它是从总体中选择出抽样单位,从总体中抽取的每个可能样本均有同等被抽中的概率。抽样时,处于抽样总体中的抽样单位被编排成 1~n编码,然后利用随机数码表或专用的计算机程序确定处于1~n间的随机数码,那些在总体中与随机数码吻合的单位便成为随机抽样的样本。

这种抽样方法简单,误差分析较容易,但是需要样本容量较多,适用于各个体之间差异较小的情况。

2、系统抽样法

这种方法又称顺序抽样法,是从随机点开始在总体中按照一定的间隔(即“每隔第几”的方式)抽取样本。此法的优点是抽样样本分布比较好,有好的理论,总体估计值容易计算。

3、分层抽样法

它是根据某些特定的特征,将总体分为同质、不相互重叠的若干层,再从各层中独立抽取样本,是一种不等概率抽样。分层抽样利用辅助信息分层,各层内应该同质,各层间差异尽可能大。

这样的分层抽样能够提高样本的代表性、总体估计值的精度和抽样方案的效率,抽样的 *** 作、管理比较方便。但是抽样框较复杂,费用较高,误差分析也较为复杂。此法适用于母体复杂、个体之间差异较大、数量较多的情况。

4、整群抽样法

整群抽样是先将总体单元分群,可以按照自然分群或按照需要分群,在交通调查中可以按照地理特征进行分群,随机选择群体作为抽样样本,调查样本群中的所有单元。

整群抽样样本比较集中,可以降低调查费用。例如,在进行居民出行调查中,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以住宅区的不同将住户分群,然后随机选择群体为抽取的样本。此法优点是组织简单,缺点是样本代表性差。

5、多阶段抽样法

多阶段抽样是采取两个或多个连续阶段抽取样本的一种不等概率抽样。对阶段抽样的单元是分级的,每个阶段的抽样单元在结构上也不同,多阶段抽样的样本分布集中,能够节省时间和经费。调查的组织复杂,总体估计值的计算复杂。

扩展资料:

抽样调查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某些总体本身的性质决定了不能对其进行全面调查而又要全面了解的情况,例如无限总体(连续生产产品的质量等)。

(2)某些总体理论上虽然可以全面调查,但实际上不可能也不必要的情况,例如调查城市居民出行情况。

(3)某些总体理论上虽然可以全面调查,但是实际上不可能的,例如破坏试验(灯泡寿命、炮d的杀伤力等)。

(4)某些特殊总体,要求具有相当资格的调查员才能进行,为此只能采用抽样调查,例如对科学技术方面总体的调查。

(5)为了提高时效,要求在短时间内取得关于总体的情况。

(6)利用抽样调查原理还可以对某总体的假设进行检验来判断这种假设的真伪,以决定行动取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抽样调查法

随机对照试验(英语: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是一种对医疗卫生服务中的某种疗法或药物的效果进行检测的手段,特别常用于医学、药学、护理学研究中,在司法、教育、社会科学等其他领域也有所应用。

随机对照试验的基本方法是,将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不同组实施不同的干预,在这种严格的条件下对照效果的不同。在研究对象数量足够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可以抵消已知和未知的混杂因素对各组的影响。

随机设计方法:

一、完全随机设计

完全随机设计(Completerandomization)又称成组设计,是用随机化的方式来控制误差变异,认为经过随机化处理后,样本间的变异在各个处理水平上随机分布,这样就可将实验结果的差异归于不同处理的影响。

这种设计假设通过随机化能平衡被试间的差异,但实际上在实验结果当中常常会包括个体差异。如果我们可以将这些个体差异排除,实验结果才会更加精确。

二、随机区组设计

随机区组设计(Blockrandomization)又称配伍设计、配伍组设计,通常是将受试对象(样本)按性质(如病人的年龄、性别、血压、体重等非实验因素)相同或相近者分成若干组(配伍组),每个组中的受试对象(样本)分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处理组中去。

随机区组设计这种设计方法利用区组方法分离出由无关变量引起的变异,在同一组中均衡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方法实际是配对设计的扩展形式。其要点是要做到区组内尽量同质,使得实验结果的差异更好地归于不同处理的影响。

随机区组设计缺点是要求区组内受试对象数与处理数相等,实验结果中若有数据缺失,统计分析较麻烦。

三、分层随机法

分层随机法(StratifiedRandomisation),相较于简易的区组随机法而言。简易的区组随机法是面向所有受试对象进行分组,只能保证将受试对象按照总体样本大小分成两组,不能保证每组对象有相近的生理因素(PrognosticFactors)如性别,年龄等(一般不多于三个)。

分组随机法可以实现平衡两组受试对象的生理特征。具体 *** 作即先将全体受试者按照指定因素分组或'分层',而后针对每组进行区组随机法 *** 作。分组随机法相较于一般的区组随机法会比较麻烦,但是平衡了两组的生理特征,避免因为非试验因素而产生误差。

扩展资料:

随机对照试验的原理

随机对照试验遵循随机、对照和重复的三原则,利用统计学知识,通过设定一系列的研究程序和管理措施,消除医生和患者对药物疗效的主观影响,达到与已经上市的药物之间的有效比较,进而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

西医之所以能够建构出这种试验方法来对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相对可靠的评价,本是由其内在的理论特征决定的。

下面我就结合西医西药的理论特征来对随机对照试验内涵的原理进行论述。我们知道随机对照试验在进行设计和结果分析时,主要依赖的数学工具就是统计学知识,而统计学知识所处理的对象就是那些可重复发生的独立事件,体现在医学临床研究中就是可重复性的治疗案例。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随机对照试验

分层抽样调查不属于非概率调查。

分层抽样法也叫类型抽样法。它是从一个可以分成不同子总体(或称为层)的总体中,按规定的比例从不同层中随机抽取样品(个体)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样本的代表性比较好,抽样误差比较小。缺点是抽样手续较简单随机抽样还要繁杂些。定量调查中的分层抽样是一种卓越的概率抽样方式,在调查中经常被使用。

分层抽样的具体程序是:把总体各单位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独立的完全的组(如男性和女性),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中进行简单随机抽样,样本相互独立。总体各单位按主要标志加以分组,分组的标志与关心的总体特征相关。

例如,正在进行有关啤酒品牌知名度方面的调查,初步判别,在啤酒方面男性的知识与和女性的不同,那么性别应是划分层次的适当标准。如果不以这种方式进行分层抽样,分层抽样就得不到什么效果,花再多时间、精力和物资也是白费。

分层抽样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个同质层,再在各层内随机抽样或机械抽样,分层抽样的特点是将科学分组法与抽样法结合在一起,分组减小了各抽样层变异性的影响,抽样保证了所抽取的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分层抽样根据在同质层内抽样方式不同,

又可分为一般分层抽样和分层比例抽样,一般分层抽样是根据样品变异性大小来确定各层的样本容量,变异性大的层多抽样,变异性小的层少抽样,在事先并不知道样品变异性大小的情况下,通常多采用分层比例抽样。

集智百科精选”是一个长期专栏,持续为大家推送复杂性科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和资源信息。作为集智俱乐部的开源科学项目,集智百科希望打造复杂性科学领域最全面的百科全书,欢迎对复杂性科学感兴趣、热爱知识整理和分享的朋友加入!

本文是对集智百科中“随机对照试验”词条的摘录,参考资料及相关词条请参阅百科词条原文。

本词条由集智俱乐部众包生产,难免存在纰漏和问题,欢迎大家留言反馈或者前往对应的百科词条页面进行修改,一经修改,可以获得对应的积分奖励噢!

目录

一、历史

二、伦理

三、分类

四、随机化

五、盲法

六、分析数据

七、结果报告

八、优势

九、不足

十、社会科学

十一、批评

十二、编者推荐

十三、百科项目志愿者招募

据修改的2010年CONSORT (综合报告试验标准)要求,流程图包括:两组平行随机试验分为登记、分配、干预、随访和数据分析四个阶段,在对照试验中,需要其中一项干预作为对照处理措施。

随机对照试验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是一种科学实验(例如:临床试验)或干预研究(区别于观察性研究),其目的是在测试新治疗的有效性时减少某些偏倚来源。通过受试者随机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经过不同的处理,产生的效应再与一个有可控的处理效应相比较。即一组或多组(实验组)接受正在评估的干预措施,而另一组(通常称为对照组)接受替代治疗,如安慰剂或无干预措施。在试验设计的条件下对这些组进行监测,以确定实验干预的有效性,并与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评估。当然这也包括一个以上的治疗组或一个以上的对照组。

试验可能采用了盲法 blinded experiment,这意味着影响参与者的信息在试验完成后才会公布。试验的任何参与者,包括受试者、研究人员、技术人员、数据分析人员和评估人员,都可能被强加盲。有效的盲法可以减少或消除某些试验偏差的来源。

在分配治疗方案时,受试者随机地被分配到不同组。这个随机化过程减少了选择偏差和分配偏差,平衡了已知和未知的预后因素。盲法减少了其他形式的实验者和主体偏见。

一个良好盲法的 RCT 通常被认为是临床试验的黄金标准。盲法随机对照试验通常用于检测医疗干预措施的效果,并且还可能提供关于药物反应等不良反应的信息。随机对照试验可以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研究治疗对人类健康产生了影响。

“ RCT”和“随机试验”这两个术语有时被用作同义词,但后一个术语没有提到对照,因此可以描述在没有对照组的情况下相互比较多个治疗组的研究。科学文献中常有“随机临床试验”或“随机比较试验”这类引发歧义的术语。并非所有的随机临床试验都是随机对照试验(其中一些试验永远不可能成为随机对照试验,因为实施控制是不切实际或不道德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这个术语是临床研究中使用的另一个术语;然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也被用于其他研究领域,包括许多社会科学。

历史

据报道,1747年James Lind进行了第一个临床试验,目的是确定治疗坏血病的方法。1784年,French Royal Commission on Animal Magnetism进行了第一次盲法实验,以调查催眠术的说法。19世纪下半叶,一篇提倡研究人员失明的早期文章来自Claude Bernard。Bernard建议实验的观察者不要知道正在被测试的假设。这一建议与启蒙时代流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即科学观察只有由受过良好教育、消息灵通的科学家进行才能客观有效。1907年,W H R Rivers和H N Webber进行了第一项有记录的盲法研究,研究咖啡因的作用。

在19世纪80年代,Charles Sanders Peirce和Joseph Jastrow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引入随机实验。

在20世纪早期,Jerzy Neyman和Ronald A Fisher将随机实验引入农业研究。Fisher的实验研究和他的著作普及了随机实验。

医学上首次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出现在1948年题为《Streptomycin treatment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的论文中,这篇论文描述了医学研究理事会的一项调查。这篇论文的作者之一是Austin Bradford Hill,被认为是构想出了现代 RCT理论。

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大规模 ISIS 心脏病治疗试验进一步影响了试验设计。

到20世纪后期,随机对照试验被公认为医学“合理疗法”的标准方法。截至2004年,美国 Cochrane图书馆有超过15万本随机对照试验的参考资料。为了改进医学文献中对随机对照试验的报道,一个由科学家和编辑组成的国际小组在1996年、2001年和2010年发布了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CONSORT)声明,这些声明已被广泛接受。随机化是将试验受试者分配到治疗组或对照组的过程,使用机会因素来确定分配,以减少偏差。

伦理

尽管临床平衡原则已经被广泛应用于RCT,但随机对照试验的伦理问题具有特殊性。首先,有人认为平衡本身不足以证明随机对照试验的合理性。另一方面,“集体均势”可能与缺乏个人均势相冲突(例如,个人认为干预是有效的)。最后,Zelen 的设计已经被用于一些随机试验,在受试者提供知情同意之前随机化,这对于筛选和选择性治疗的随机试验来说可能是合乎道德的,但是对于“大多数治疗试验”来说可能是不道德的。

一般来说,受试者要为参加随机对照试验提交了知情同意书,但1982年以来的研究记录表明,随机对照试验的受试者可能认为他们肯定会接受对他们个人最好的治疗; 也就是说,他们不理解研究和治疗之间的区别。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这种”治疗性误解”的流行程度和解决方法。

RCT方法的变种也可能产生尚未被很好理解的文化效应。例如,患有晚期疾病的病人可能会加入临床试验以希望治愈,即使治疗不太可能成功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试验注册

2004年, 医学杂志编辑国际委员会(ICMJE)宣布,所有在2005年7月1日之后考虑在该委员会12种杂志上发表之前,必须对试验进行注册。尽管如此,试验登记可能仍然延迟或根本不会发生。医学期刊将强制性临床试验登记作为发表的先决条件进展缓慢。

分类

通过研究设计

通过研究设计对 RCT 进行分类。从最常见到最不常见,RCT 研究设计的主要类别是:

平行试验:每个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一个组,组中的所有参与者都接受(或不接受)干预。

交叉试验: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参与者都会接受(或不接受)随机序列的干预。

聚类试验:预先存在的参与者组(例如,村庄、学校)被随机选择以接受(或不接受)干预。

因子试验:每个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一个接受干预或非干预特定组合的组(例如,第1组接受维生素X和维生素Y,第2组接受维生素X和安慰剂Y,第3组接受安慰剂X和维生素Y,第4组接受安慰剂X和安慰剂Y)。

对2006年12月在 PubMed 收录的616例随机对照试验的分析发现,78% 为平行组试验,16% 为交叉组试验,2% 为分体组试验,2% 为聚类组试验,2% 为因子组试验。

结果(效力 vs 效果)

随机对照试验可分为“解释性”或“实用性”。解释性随机对照试验在高度选定的参与者和高度受控的条件下测试有效性。相比之下,实用性随机对照测验 pragmatic RCTs(pRCT)在相对未经选择的参与者和灵活的条件下,在日常实践中检验有效性,这样,实用随机对照测验可以“为实践决策提供信息”。

假设(优越性 vs 非优越性 vs 等价性)

随机对照试验的另一种分类是“优越性试验”、“非劣性试验”和“等效性试验”,它们在方法和报告上有所不同。大多数随机对照试验都是优势试验,其中一种干预措施被假设在统计学意义上优于另一种干预措施。一些随机对照试验是非劣效性试验,“以确定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是否比一种参考治疗方法更差。”其他随机对照试验是等效试验,其中的假设是两种干预措施彼此不可区分。

随机化

随机对照试验中适当随机化的优点包括:

它消除了治疗分配中的偏差,特别是选择偏差和混淆。

它便于调查人员、参与者和评估人员对治疗人群的身份进行遮蔽。

它允许使用概率理论来表达这样一种可能性,即治疗组之间结果的任何差异仅仅表明是偶然性的。

有两个过程涉及到随机化的病人接受到不同的干预。首先是选择一个随机化程序来生成一个不可预测的分配序列;这可能是以相等的概率将患者随机分配到任何一组,可能是“受限的”,也可能是“适应性的”。第二个也是更实际的问题是隐藏分配,这是指在将患者明确分配到各自的组之前,采取严格的预防措施,以确保患者的组分配不被披露。非随机的“系统”组分配方法,如在一个组和另一个组之间交替患者,可能会造成“无限的污染可能性”,并可能导致分配隐藏的破坏。

然而,相对于不充分随机化,充分随机化改变结果的经验证据很难被发现。

程序

治疗分配是每个治疗组中患者的期望比例。一个理想的随机化程序将实现以下目标:

最大化统计能力,尤其是在亚组分析中。一般来说,相等的组规模将最大化统计能力,然而,不相等的组规模对于某些分析来说可能更强大(例如,使用Dunnett程序对安慰剂与几个剂量进行多次比较),并且有时由于非分析性原因而被采用(例如,如果有更高的机会获得试验治疗,患者可能更有动力登记,或者监管机构可能要求最少数量的患者接受治疗)。

最小化选择偏差。如果调查人员可以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治疗之间优先招募患者,就可能发生这种情况。一个好的随机化过程是不可预测的,因此研究人员不能根据先前的治疗分配来猜测下一个受试者的分组。当已知以前的治疗方案时(如在非盲法研究中)或可以猜到(如果一种药物有明显的副作用),选择偏倚的风险最高。

最小化分配偏差(或混淆)。当影响结果的协变量在治疗组之间分布不均,并且治疗效果与协变量的效果混淆时(即“偶然偏差”),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随机化程序导致与各组结果相关的协变量失衡,如果不对协变量进行调整,效果估计可能会有偏差(这可能无法测量,因此无法调整)。

然而,没有一个单一的随机化程序在每种情况下都能满足这些目标,因此研究人员必须根据其优点和缺点来选择一个给定的研究程序。

1简单

这是一个常用且直观的程序,类似于“反复公平抛硬币”,也被称为“完全”或“无限制”随机化,它对选择和意外偏差都是稳健的。然而,它的主要缺点是在小的随机对照试验中群体规模不平衡的可能性。因此,建议仅用于受试者超过200人时进行随机对照试验。

2限制性

为了平衡较小随机对照试验中的组规模,建议采用某种形式的“限制性”随机化。随机对照试验中主要使用的限制随机化类型有:

置换区组随机化或区组随机化:规定了“区组大小”和“分配比例”(一组受试者相对于另一组受试者的数量),受试者在每个区组内随机分配。例如,块大小为6,分配比例为2:1,将导致4个受试者随机分配到一个组,2个分配到另一个组。这种类型的随机化可以与“分层随机化”相结合,例如通过多中心试验中的中心,以“确保每个组中参与者特征的良好平衡。”置换块随机化的一个特殊情况是随机分配,其中整个样本被视为一个块。置换块随机化的主要缺点是,即使块大小很大且随机变化,该过程也会导致选择偏差。另一个缺点是,对置换区组随机对照试验数据的“适当”分析需要按区组分层。

自适应有偏-硬币随机化方法(其中瓮随机化是最广为人知的类型):在这些相对不常见的方法中,如果一个组的代表人数过多,被分配到该组的概率会降低,如果该组的代表人数不足,被分配到该组的概率会增加。这些方法被认为比置换块随机化受选择偏差的影响更小。

3适应性

在随机对照试验中,至少使用了两种类型的“适应性”随机化程序,但频率远低于简单或限制性随机化:

协变量自适应随机化,其中一种类型是最小化:被分配到一个组的概率是变化的,以便最小化“协变量不平衡”。据报道,最小化有“支持者和诋毁者”,因为只有第一个受试者的群组分配是真正随机选择的,该方法不一定能消除对未知因素的偏见。

应答自适应随机化,也称为结果自适应随机化:如果组中先前患者的应答是有利的,则被分配到一个组的概率增加。虽然有人认为,当治疗有效或无效的概率在RCT过程中增加时,这种方法比其他类型的随机化更符合伦理,但伦理学家尚未详细研究这种方法。

分配隐藏

“分配隐藏”(定义为“保护随机化过程的程序,以便在病人进入研究之前不知道要分配的治疗”)在随机对照试验中很重要。在实践中,临床研究人员在随机对照试验中常常发现难以保持公正性。关于调查人员将密封的信封举到灯光下或者搜查办公室来决定群组分配,以便指定下一个病人的分配的故事比比皆是。这种做法引入了选择偏差和混杂因素(这两者都应该通过随机化来减少) ,可能会扭曲研究结果。一旦研究开始并在研究结束后,充分的分配隐藏应该会阻止患者和研究者发现治疗分配。与治疗相关的副作用或不良事件可能足够具体,足以向研究者或患者揭示分配情况,从而引入偏差或影响研究者收集的或受试者要求的任何主观参数。

一些确保分配隐藏的标准方法包括顺序编号、不透明、密封信封(SNOSE);顺序编号的容器;药学控制的随机化;和中心随机化。分配隐藏方法被建议纳入RCT议定书,并在RCT结果的出版物中详细报告分配隐藏方法;然而,2005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大多数随机对照试验在其方案、出版物或两者中都有不清楚的分配隐藏。另一方面,2008年的一项对146项元分析的研究得出结论,分配隐瞒不充分或不明确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往往只有在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情况下才会偏向于有益的结果。

样本量

分配给控制组和治疗组的治疗单位(受试者或受试者组)的样本量影响 RCT 的可靠性。如果治疗的效果很小,任何一组的治疗单位的样本量都可能不足以在各自的统计检验中拒绝零假设。拒绝无效假设的失败意味着在给定的试验中,治疗对被治疗者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影响。但是随着样本量的增加,同样的RCT可能能够证明治疗的显著效果,即使这种效果很小。

1、性质

随机分组:将研究对象以个人为单位用掷硬币(正、反两面分别指定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抽签、使用随机数字表,或者用现成的数据(如研究对象顺序号、身份z号、病历卡号、工号、学号等)交替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去。

随机抽样:,按照随机原则,利用随机数,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2、特点

随机分组:随机分组后,当样本量较大时,每组不完全相等,一般可进行实验研究,当样本量较小时,每组内个体数量相差较大,则需要再重新随机分组,直至达到预定的均衡要求。

随机抽样:具有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特点,在人寿保险中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研究工具;比如,要研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对死亡表的修正问题,要对每个高龄人进行全数调查几乎是办不到的事,随机抽样法则能提供出一种简单易行的办法。

3、目的

随机分组:通过随机,均衡干扰因素的影响,使试验组和对照组具有可比性,避免主观。

随机抽样:为了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随机抽样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简单随机分组

单元十五(研究方法导论、研究设计)

1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年份

1879,冯特,德国莱比锡

2

研究的信度

研究的信度指研究所得事实、数据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

3

研究的效度

研究的效度是指研究真实、正确的揭示所研究问题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程度,即研究结果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

4

构思效度

构思效度是指理论构思的合理性及其转换为抽象与 *** 作定义的恰当性程度。

5

内部效度

内部效度是指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确定性,即保证因变量的变化确系由特定的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外部变量所引起的。

6

统计结论效度

统计结论效度是检验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程序与方法有效性的指标,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研究误差、变异来源与如何适当地运用统计显著性检验。

7

外部效度

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适用性。

8

取样

取样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体中抽取一部分作为全体的代表进行研究。

9

样本

从研究对象的全体中抽取一部分作为全体的代表进行研究,所抽取的部分称作样本。

10

简单随机取样

简单随机取样就是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中抽取几个单位作为样本。

11

系统随机取样

系统随机取样法是先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并编上序号,然后用总体单位数除以样本单位数求得取样间隔,最后根据取样间隔作等距取样。

12

分层随机取样

分层随机取样法就是先将总体各单位按一定标准分为若干类型(即层),然后根据类型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数之比率,确定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单位的数量,最后按随机原则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

13

整群随机取样

整群随机取样法是先将总体各单位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许多群,然后按随机原则从这些群中抽取若干群作为样本。

14

多段随机取样

多段随机取样法是现将研究总体各单位按一定标准分为若干群,作为取样的第一级单位,然后,再按一定标准将第一级单位分成若干子群,作为取样的第二级单位,如此类推。在各级单位中依照随机原则抽取样本。

15

自变量

自变量就是在研究中有意加以改变、 *** 纵的事物、条件或特征,如某些外在刺激、环境条件、被试及其暂时特征等。

16

因变量

因变量就是在研究中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关因素或特征。要具有有效性和客观可信性。

17

*** 作定义

指可用于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说明。最大特征是可观测性。

1 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1)研究对象与研究者的特殊性:研究对象和研究者都是人,人既有生物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会影响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2)研究过程的特殊性:主客观相互作用,这会影响研究科学性,譬如实验者效应、霍桑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等。

(3)研究方法的特殊性:a)必须符合伦理性原则;b)研究方法多属于“黑箱方法”;c)缺乏严格控制,较难确认变量间因果关系。

2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研究者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2)系统性原则:运用系统方法,将研究对象放在有组织的系统中观察。

(3)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原则: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实践是理论的源泉,也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理论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发展。

(4)教育性原则:要符合被试身心发展规律,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被试的正常发展。

(5)伦理性原则:创设情境时切忌采取违背伦理性原则的方法,避免造成被试身心损伤。

(6)发展性、科学性及有效性原则。

3 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

(1)研究思路的生态化:强调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情境下的研究。

(2)研究方式的多学科化:心理学内部有关分支学科,以及与其它学科的协作。

(3)研究范式的跨文化特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4)研究方法的综合化:多方法、多变量设计、综合设计方式、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5)研究手段的现代化:现代设备和仪器,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6)研究结果的数字化:多元分析、计算机及相关软件、元分析、模糊数学。

4 心理学研究方法综合化趋势

(1)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对不同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相互比较、补充和验证

(2)采用多变量设计,以揭示心理活动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

(3)采用综合设计方式,如兼有纵向设计与横向设计优点的聚合式交叉设计

(4)注重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结合

5 研究课题选择的原则

(1)需要性原则:社会发展及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2)创造性原则:解决前人没有解决或没完全解决的问题,有创新和独到之处。

(3)科学性原则:有一定的事实根据和科学依据。

(4)可行性原则:具备按质按量完成课题的主观条件和各种客观条件。

6 研究课题选择的策略

(1)从社会实践、现实生活中选择课题。

(2)从理论观点中选择课题。

(3)从研究文献中选择课题。

(4)在研究过程中选择课题。

(5)根据当代科学在理论、方法和学科交叉等方面的新进展选择课题。

7 好的研究假设的标准

(1)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2)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间的关系作出预测。

(3)以陈述句毫不含糊地加以说明。

(4)可以被检验。

(5)简单明了。

8 论证研究课题的五个问题

(1)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价值。

(2)研究的主要内容。

(3)以往研究的现状、水平和动向,本研究的创新和突破。

(4)研究的主要方法、实施步骤和成果形式。

(5)研究的基本条件(人员、任务分配、物质设备、预算经费等)以及研究的可行性。

9 研究文献搜集原则

(1)在时间上应当从现在到过去,即采用倒查法(逆时法)。

(2)搜集的范围、数量应当有所限制。

(3)应搜集第一手资料而少搜集多次转述的资料。

(4)应注意全面搜集代表各种观点、得出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结论的资料。

(5)不但要搜集本领域内直接相关的资料,还应注意跨学科、跨领域去搜集资料。

10 研究设计的标准

(1)研究的信度:研究所得事实、数据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

(2)研究的效度:研究结果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包括构思效度、内部效度、统计结论效度和外部效度。

11 取样意义

(1)有效解决总体的结果说明总体的规律性。

(2)节省研究的人力、时间和费用。

(3)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研究深度。

12 取样原则

(1)代表性原则:要求尽可能使抽取的样本有效地代表总体。

(2)随机性原则:要求总体中的每一个体被抽选的机会均等。

13 五种取样基本方法

(1)简单随机取样法: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中抽取几个单位作为样本。

(2)系统随机取样法:将总体编号,求得取样间隔,根据取样间隔作等距取样。

(3)分层随机取样法:分类,确定各类取样数,按随机原则从各类中取样。

(4)整群随机取样法:分群,按随机原则抽取若干群。

(5)多段随机取样法:分群(一级单位),子群(二级单位),按随机原则从各群取样。

14 样本大小的确定

(1)研究的类型;

(2)预定分析的精确程度;

(3)允许误差的大小;

(4)总体的同质性;

(5)研究者的时间、人力和物力;

(6)取样方法等。

15 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1)消除法:采取一定措施,将无关变量消除掉,譬如以双盲程序应对实验者效应等。

(2)恒定法:采取一定措施,使无关变量保持不变。

(3)平衡法:采用综合平衡的方法,使其效果平衡,从而对它们进行控制。

(4)统计法:采用统计的校正或调整将无关变量影响从研究结果中排除。

16 *** 作定义的作用

(1)提高研究的客观性。

(2)便于研究假设的检验。

(3)提高研究的统一规范性。

(4)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

(5)便于研究的评价、结果的检验和重复。

17 *** 作定义设计原则

(1)对称性原则:指 *** 作定义必须与其抽象定义相对称,不能过宽或过窄。

(2)独特性原则:指 *** 作定义必须使其具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独特特征。

18 *** 作定义设计方法

(1)方法与程序描述法:通过特定的方法或 *** 作程序给变量或指标下定义。

(2)动态特征描述法: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所具有的动态特征给变量下定义。

(3)静态特征描述法: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所具有的静态特征给变量下定义。

以上就是关于随机抽样有哪几种全部的内容,包括:随机抽样有哪几种、抽样调查分为哪几种形式、RCT在医学中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96976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