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20H和8620RH料有什么区别!

8620H和8620RH料有什么区别!,第1张

1、化学成分含量不同

8620H中Ni的含量是035~075,C的含量是017~023;而8620RH中Ni的含量是040~070,C的含量是018~023。单位都是%

2、淬透性不同

8620H材料淬透性差、芯部硬度低,而8620RH材料淬透性强,芯部硬度高,成分范围的收窄使带宽也变窄了,也就提高了心部硬度控制精度。

扩展资料:

8620H的性质:

化学成份

锰 Mn:070~090

硫 S :允许残余含量≤0035

磷 P :允许残余含量≤0035

铬 Cr:040~060

镍 Ni:040~070

铜 Cu:允许残余含量≤030

钼 Mo:015~025

力学性能

抗拉强度σb (MPa):≥980(100)

屈服强度σs (MPa):≥785(80)

伸长率δ5 (%):≥9

断面收缩率ψ (%):≥40

冲击功Akv (J):≥47

冲击韧性值αkv (J/cm2):≥59(6)

硬度 :≤197HB

试样尺寸:试样毛坯尺寸为15mm

热处理:淬火850℃,油冷;回火200℃,空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8620h

在6月12日在日本京都召开的2019年度"VLSI和电路技术专题研讨会上,瑞萨展示了业界首款基于65nm SOTB技术的嵌入式2T-MONOS(双晶体管-金属氧化氮氧化硅)闪存的相关测试结果。基于SOTB的新技术已在瑞萨R7F0E嵌入式控制器中所采用,该控制器专门用于能量采集应用。

2003年由日立和三菱电机合并成立了瑞萨电子。

2010年4月1日,NEC电子和瑞萨电子合并,成为了全球第一的MCU供应商,也是SoC系统晶片与各式类比及电源装置等先进半导体解决方案的领导品牌之一。在成立之时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半导体公司,仅次于英特尔和三星。

然而瑞萨电子合并后的几年路走的并不顺,从成立时的全球半导体老三的位置一路挣扎,在2014年跌出了全球前十。

2016年,瑞萨开始下注 汽车 行业,并以32亿美元收购Intersil,引入了模拟与混合信号芯片产品线,盈利才逐渐上来。2017年,瑞萨占据了全球20%的MCU市占率。

去年9月11日,瑞萨宣布以约67亿美元收购美国模拟芯片大厂IDT,这个收购被认为是为了应对 汽车 领域的老对手NXP的威胁。在智能手机市场增长下滑的今天,预计 汽车 市场将是未来半导体厂商最大的细分市场。然而在2018年,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英飞凌(Infineon)和NXP的 汽车 业务收入均出现增长,而瑞萨(Renesas)的 汽车 业务收入却较2017年有所下降。

与最接近的竞争对手相比,瑞萨是唯一一家在2018年 汽车 业务营收出现下滑的供应商,这不仅让人感觉到一丝意外

瑞萨电子中国董事长真冈朋光认为,瑞萨在2018年已经预计到了市场需求疲软的现状,同时也根据需求下滑进行了相对应的措施,如调整工厂产能。此外这不仅仅是瑞萨电子一家企业的事情,还需要跟代理商和销售渠道不断的加强沟通。"我们的客户对市场的未来也比较谨慎。因为不由厂商控制的情况太多了,比如现在的中美贸易摩擦的问题,没有人能预计到,但就是发生了。"真冈朋光认为,中美贸易摩擦这种不可控的事情发生,对瑞萨的客户影响是很明显的,因此瑞萨需要不断调整自己去适应市场的变化。

目前对于瑞萨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尽快适应与IDT的并购,以及实现"1+1大于2"的效果。

据IDT的财报,近些年其毛利率在60%以上,2014—2018年复合增长率更是高达148%,而且其技术和产品恰好符合瑞萨电子下注的 汽车 业务,其数据中心与通信基础设施也会为瑞萨开辟更大的市场。2019年瑞萨与IDT的收购案终于达成,瑞萨也一跃成为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公司。

目前瑞萨全球销售额7600亿日元,全球19000员工。从财报来看,瑞萨电子收入7570亿日元。

"面向 汽车 电子的半导体产品是瑞萨的代表业务。从应用领域来看, 汽车 领域销售额约占总销售额的一半,很难找到一辆完全不使用瑞萨电子产品的 汽车 。"——这是瑞萨电子中国董事长真冈朋光在今年举行的CITE中国信息博览会上的发言。

汽车 市场当然是瑞萨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根据srategy Analytics2018提供的数据,瑞萨电子在2017年的 汽车 MCU/SOC市场份额众,包括动力总成、xEV、车身、底盘与安全、信息 娱乐 &仪表相关的车用芯片均排名第一。

此外,2017年瑞萨发布了一个ADAS及自动驾驶平台Renesas Autonomy,同时发布的还有R-CarV3M SoC,该芯片配有2颗ARM CortexA53、双CortexR7锁步内核和1个集成ISP,可满足符合ASIL-C级别功能安全的硬件要求,能够在智能摄像头、全景环视系统和雷达等多项ADAS应用中进行扩展。除了R-Car系列产品外,瑞萨也有针对雷达传感器的专业处理器芯片如RH850/V1R-M系列。

应该说R-Car系列是瑞萨进军自动驾驶的切入点。此前推出的第三代产品R-CarH3/M3已经具有L2等级的自动驾驶需求。只不过作为一家日系公司,瑞萨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显得异常低调。

作为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厂商,瑞萨的目标绝不仅仅是 汽车 市场,物联网市场也是瑞萨的布局重点。

5月28日,瑞萨电子2019产品及系统方案研讨会——厦门站正式召开。在此次活动上,瑞萨不仅展示了自己的多款嵌入式解决方案,还首次展示了IDT的多款物联网解决方案,以及融合了瑞萨与IDT双方技术的系统级解决方案。

瑞萨切入物联网领域,在今年重点推广的主要有两大技术:DRP技术和低功耗的SOTB技术。

提到瑞萨在物联网领域的布局,不得不提到瑞萨在今年重点推广的DRP技术和低功耗的SOTB技术。

DRP技术,简单来说就是本地的嵌入式AI解决方案,可以取代以往的云端AI计算能力。

在商汤、旷视等各大AI芯片厂商以及Nvidia、Intel、高通等传统半导体厂商纷纷布局嵌入式AI的今天,瑞萨的DRP有什么亮点呢?

据了解,瑞萨独有的DRP技术,是一种动态可编程的处理器,可以按照不同的时间把动态逻辑编程,这特别适合应用在图像处理等应用上。DRP中有AI -MAC,有大量的计算单元,可以来实现卷积运算。

此外,相比目前市场上的通用的嵌入式AI芯片,如MCU、DSP、FPGA,瑞萨DRP可以做到10~100倍的强大处理能力,而功耗则降低很多。据了解,这个DRP的主频只有60Mhz,而处理能力则比A9 MCU要快13倍。

SOTB技术,则是一种极低功耗技术,可以让MCU的电流消耗降低到传统电流的十分之一。简单来说,这种技术让不需要电池的模式成为可能。

由于采用了无掺杂的晶体管,对比传统的平面式晶体管的淤积特性变化,可以在超低电压下进行稳定的 *** 作,比如05伏左右。如果传统的MCU采用3V的纽扣电池供电,可能一个月后就没电了。

如果采用STB技术到MCU,由于本身需要的电流非常低,可能3μA就够了,这个功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可以实现无间断的工作。再配合低功耗的DRP嵌入式AI方案,整个系统就可以做到低时延、安全、低功耗。瑞萨电子也强调,其超低功耗的产品可保证设备10年左右不换电池,这是其技术优势所在。

陈建明部表示,SOTB技术的推广将分三步走,第一步主要是替换需要更换电池的各类MCU应用;第二步预计到2021年在蓝牙BLE中增加带SOTB功能的MCU。比如智能家电、智能楼宇等。第三步则将SOTB和E-AI技术共同加入进来,做成完整的解决方案,在农业、智能交通等领域都可以用到。

在6月12日在日本京都召开的2019年度"VLSI和电路技术专题研讨会上,瑞萨展示了业界首款基于65nm SOTB技术的嵌入式2T-MONOS(双晶体管-金属氧化氮氧化硅)闪存的相关测试结果。基于SOTB的新技术已在瑞萨R7F0E嵌入式控制器中所采用,该控制器专门用于能量采集应用。与非SOTB 2T-MONOS闪存(约需50μA/MHz读取电流)相比,新技术实现的读取电流仅6μA/MHz左右,等效于022 pJ/bit的读取能耗,达到MCU嵌入式闪存最低能耗级别。这项新技术还有助于在R7F0E上实现20μA/MHz的低有效读取电流,达到业界最佳。

值得一提的是,能量收集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智能穿戴设备的自我供能有望成为现实。比如手环、耳机等可穿戴设备目前受限最大的就是功耗问题,而瑞萨下一步将在蓝牙BLE中增加带SOTB功能的MCU,很明显穿戴产品将大大受益。

我们有理由展望不久的未来,采用瑞萨的SOTB技术的能量采集系统将在智能手表等穿戴类设备中大显神威。

rh850低功耗是05mA。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rh850拥有了完美的超低功耗,能够在80MHz的频率下运行,在实现了高于2DMIPS/MHz的性能的同时,保持了低电流消耗05mA/MHz。RH850/F1H系列产品采用双核配置,实现了RH850/F1x系列产品中最高的性能。每个内核的最高工作频率均为120MHz,可以共享片内外设功能。除了控制器区域网络(CAN)、LIN和FlexRay以外,它还具有以太网功能,从而能够处理来自于各个汽车网络的数据并实现复杂控制,可在网关模块内作为主控MCU。

在21世纪高技术战争中,不论出现什么新式武器,战争形式如何变化,集火力、机动、防护和指挥控制于一体的主战坦克,仍然是地面战争的主要突击兵器,是夺取地面战争最后胜利和巩固战斗成果的核心力量。主战坦克作为陆军的主战装备和常规威慑力量,具有其他武器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主战坦克的研究和发展。

主战坦克最大的优势是具有强大的火力,主要用于对付敌人的装甲目标,摧毁敌方用钢筋水泥构筑的碉堡和工事。至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那更是不在话下。本文对现代主战坦克的火力情况和未来主战坦克的火力系统的发展进行简要的评述。

现代主战坦克火力的基本特点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装备部队的第三代主战坦克,如德国的"豹"2、美国的M1、法国的"勒克莱尔"、日本的90式、英国的"挑战者"2及俄罗斯的T-90等主战坦克,代表了现代主战坦克的先进水平,这些主战坦克火力的基本特点是:

(一)火力强大

⒈采用大口径坦克炮

增加火炮口径是提高火炮威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可以提高穿甲动能和破甲威力。西方国家坦克的火炮口径,从战后第一代、第二代的90mm、105mm,直到目前装备的第三代主战坦克,火炮口径增大到120mm;俄罗斯(前苏联)的坦克炮,则从100mm、115mm,直到目前装备的第三代主战坦克,火炮口径增加到125mm,而且还可以发射炮射导d。

为了提高火炮的炮膛压力,增加炮d的初速和直射距离,延长炮管寿命,现代先进坦克炮的制造采用了许多先进的材料和加工工艺,如采用电渣重溶钢制造炮管、在炮膛内表面进行镀铬处理及采用身管自紧工艺制造的炮管等。一些国家还通过增加火炮身管长度来提高初速,进一步提高火炮威力。如德国"豹"2主战坦克火炮身管长由44倍口径增至55倍口径。

除了英国采用线膛炮外,其余国家都采用滑膛炮。滑膛炮的主要优点是工艺性好,寿命比较长,在相同炮膛压力下,能获得比较高的d丸初速。英国坚持采用线膛炮的原因,可能是考虑到本国坦克标准化及其火炮技术的继承和发展问题。

下面简要介绍两种典型的第三代主战坦克火炮情况:

●"豹"2主战坦克的120mm滑膛炮,是由德国著名的军火公司莱茵金属公司研制的,于1979年正式定型,定名为Rh120型120mm滑膛炮。该炮在性能、结构和工艺等方面都堪称"世界一流"。因此,美国的M1A1、日本的90式主战坦克也采用这种滑膛炮。其主要特点是:结构紧凑合理,膛压高,药室容积小,身管外部具有热防护套和炮膛抽烟装置;材料和工艺性好,炮管为重型军用装备专用的镍铬钼真空冶炼重溶钢、冷拉整体无缝钢管,并采用液压自紧,炮管内表面采用镀铬工艺,一个炮管可发射穿甲d650发以上;威力大,"豹"2主战坦克的120mm滑膛炮发射现装备的DM23穿甲d时,其炮口动能达到10MJ,在1300m距离上可击穿510mm厚的均质钢装甲。当使用第三代尾翼稳定脱壳穿甲dDM33和新研制的DM53穿甲d时,其穿甲威力将更加强大。

●俄罗斯T-90主战坦克125mm火炮,是世界上现装备主战坦克口径最大的火炮。该炮整体性能先进:通过驻退机对称布置、缩短炮尾部分和增加后座部分的导向轨道等多种技术措施,使火炮的射击精度大大提高;采用前抽式火炮身管,缩短了更换炮管的时间;配置热护套和抽烟装置;火炮身管寿命高达700发~750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d;发射现装备的3BБM17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d,初速为1700m/s,能在2km距离上击穿460mm厚的均质钢装甲。T-90主战坦克125mm火炮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发射炮射导d。炮射导d型号为9M119,最大射程5km,最佳攻击距离为4km,最大破甲厚度为700mm。改进后的T-90主战坦克125mm火炮,可发射新研制的9M119M炮射导d。该d配用串联空心装药战斗部,用于对付披挂爆炸式反应装甲的坦克。

⒉装备高毁伤能力的动能穿甲d和化学能d

现代先进主战坦克都配用了高毁伤能力的动能d和化学能d。动能d主要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d;化学能d包括破甲d、杀伤爆破榴d和多用途d等。第三代主战坦克配用尾翼稳定脱壳穿甲d,长径比最大达到30,d芯材料采用高密度钨合金或贫铀合金,最大速度1800m/s左右。在2000m距离上,对均质钢装甲的垂直穿甲厚度达到450mm以上。而美国1992年服役的M829E2新型穿甲d,其穿甲厚度已经达到700mm。第三代主战坦克配用的破甲d通过不断改进,威力大大提高。俄罗斯的T-90主战坦克配用的破甲d,采用三级串联的空心装药,其侵彻力达750mm,可击毁装有附加反应装甲的坦克。西方国家主战坦克配用的多用途d,既能对付装甲目标,也能对付非装甲目标,破甲威力大,杀伤能力强。

(二)具有很高的射击命中率

要保证主战坦克的火力在各种气候条件、各种地形环境及白天、黑夜的情况下,都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实现"稳、准、狠"的对敌打击,就必须对火炮进行精确控制,装备性能先进的火力控制系统。现代先进主战坦克普遍装备了先进的指挥仪式火力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由d道计算机、与d道参数有关的各种传感器、激光测距机、昼夜观察瞄准装置、火炮双向稳定系统及控制显示装置等组成。采用"猎-歼"工作方式,车长使用周视瞄准装置对目标进行搜索、观察、探测和监视,可快速准确向炮长指示目标,下达射击指令;如果需要,车长可超越炮长进行射击。目前,指挥仪式火力控制系统性能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例如,炮长/车长从其观察瞄准装置发现目标到火炮击发的时间(反应时间)最长不超过10s。坦克静止对固定目标的射击几乎是百发百中;在2000m距离上,坦克行进间对活动目标的首发射击命中率已经达到85%。随着夜视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主战坦克的夜间作战能力大大加强,炮长/车长使用的昼夜合一热成像瞄准仪的目标识别距离达到3000m。

未来主战坦克火力系统的发展趋势

未来主战坦克火力系统发展总的趋势是,向大威力、远射程、全天候和精确命中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口径火炮:一种有效的过渡性武器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英、法、德等国军事专家组成的技术工作组,对未来主战坦克防护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随着装甲防护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新一代主战坦克火炮的炮口动能必须达到18MJ,即比现役主战坦克的120mm或125mm火炮炮口动能提高一倍左右,其穿甲威力至少应在850mm以上,才能有效地对付未来主战坦克。要达到这个目标,通过改造现役主战坦克的120mm或125mm火炮已难以达到,必须采取新的技术途径和措施。其中,继续增大火炮口径,是大幅度提高主战坦克火炮炮口动能、提高主战坦克火力威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上述四国于1990年5月签署了未来坦克火炮合作计划谅解备忘录,将未来主战坦克火炮口径确定为140mm。目前,研制和试验成功140mm大口径火炮的有美、英、法、德、瑞士和以色列等国。一旦需要,它们能很快投入生产和装备使用。140mm火炮比现装备的120mm火炮的威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穿甲d的初速由1650m/s提高到1800m/s,炮口动能由95MJ提高到18MJ,穿甲能力(对均质装甲)由600mm左右提高到1000mm。但是,带来的问题是d重和d长也成倍增加,d重由19kg增加到38kg,d长由884mm增加到1500mm。致使车辆的体积和重量增加,携带的d药数量减少,所以上述国家并没有把140mm火炮装备在第三代主战坦克上实际使用。针对西方国家140mm坦克火炮的发展,俄罗斯研制成功了135mm坦克火炮。140mm/135mm火炮的研制成功,代表了一个国家常规火炮技术发展水平,是一种威慑对抗力量。在新概念坦克武器(如电磁炮、电热化学炮、激光及粒子束武器等)研制成功以前,可作为新型主战坦克武器的一种应急和过渡性方案。

(二)电磁炮:一道难以破解的难题

现有的常规坦克炮是以火药的化学能作为推进炮d的能源,其火炮的热效率只有32%左右,通常认为d丸的初速2000m/s是极限。为了克服这一障碍,继续提高初速,增加炮口动能,满足未来反坦克的要求,国外特别是美国一直在努力发展电炮。其中,电磁炮利用电磁效应原理,以电磁力推动d丸加速前进,无需推进剂,有利于突破常规火炮的初速极限,大幅度提高炮口动能。1988年,美国用实验性的电磁炮发射质量为108kg的d丸,初速达到3400m/s。但是,电磁炮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从现有的技术水平来说,发射1枚具有9MJ动能的d丸,需要30MJ左右的电能,其电源装置将重达10t以上�而且还要考虑发射次发d需要的储能装置,这是坦克无法承受的负担。另外,要有效地对付未来主战坦克,电磁炮电流强度必须达到200MA�这么高的电流,若采用导轨炮,会使导轨造成严重的烧蚀;若采用线圈炮,因采用非接触加速方法,虽无严重磨损问题,但适时控制各线圈电流�驱动线圈输入电流要与d丸运动保持同步�技术复杂,费用颇高。同时,能传输MA级电流的超强电流导线,也要依赖超导技术的突破才能生产出来。综上所述,电磁炮虽然是未来主战坦克武器的一种理想方案,但由于诸多技术难题尚未解决,因此,电磁炮在主战坦克的实际应用,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三)电热化学炮:提高火力的一条途径

电热化学炮是将电热炮与化学能炮原理相结合的新型火炮。以电能在等离子发生器中形成等离子体,进入液体推进剂中后产生分子量很小的推进气体,推动d丸加速前进。电热化学炮的主要特点是:利用电能与化学能的综合能量发射d丸,需要的电能比电磁炮减少80%左右,从而大大减少电源装置的体积和重量;由于采用的液体推进剂的气体分子量小于常规火药推进剂的气体分子量,因而消耗于内d道的动能减少,提高了火炮的热效率。电热化学炮的初速可达2700m/s以上;电热化学炮和d丸结构,可在现有常规火炮和d丸的基础上改进。

因此,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英、法、德等国都十分重视电热化学炮的研究和发展,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如德国1999年研制成功120mm固体发射药电热化学炮,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d,初速提高到2l00m/s,炮口动能达到l4MJ。这些国家把电热化学炮作为未来主战坦克/未来战斗系统最有发展应用前景的武器之一。

(四)发展高毁伤、精确制导和远射程d药

主战坦克d药的发展趋势,一是提高d药的毁伤能力;二是发展精确制导d药;三是增强d药远距离的打击能力。

●通过加长d芯,增大长径比,改进d芯材料与结构等措施,提高尾翼稳定脱壳穿甲d的威力;针对坦克的附加反应装甲,发展具有串联战斗部的新型破甲d,该d可首先击毁附加反应装甲,再侵彻主装甲;针对携带反坦克导d的武装直升机对坦克顶部的威胁,研制打直升机的新型榴d。

●研制高速动能反坦克导d。利用导d高速度和高硬度d芯来击穿装甲具有明显效果,同时扩大了射程。如美研制了高速动能反坦克导d�L0SAT�,激光制导、速度1500m/s、射程5000m。

●发展制导炮d对付武装直升机。未来地面战争中,携带精确制导反坦克导d的武装直升机,对坦克装甲车辆构成了十分严重的威胁。因此,各国都非常重视发展用于对付武装直升机的制导炮d,提高主战坦克对武装直升机的作战能力。如德国和英国研制的用120mm坦克炮发射的制导炮d,能自动跟踪目标,可对付4km以外的装甲目标和武装直升机。美国研制供Ml坦克炮发射的"灵巧"炮d,"发射后不用管",靠自锻破片攻击顶部装甲和直升机。

●配置炮射导d,提高火炮威力,扩大战斗射程。炮射导d的主要优点是:远距离作战仍然具有很高的命中率和击毁率,弥补了常规炮d的不足。同时,炮射导d还具有对付武装直升机的能力,从而增强了坦克的自身防空能力。此外,炮射导d与普通导d相比,在d径相当的情况下具有重量轻、速度高的优点。根据未来战争大纵深、坦克面临全方位威胁的特点,发展主战坦克炮射导d十分必要。到目前为止,俄罗斯已拥有3种~4种基本类型的7种~8种型号的炮射导d,在这个领域内处于领先地位。例如俄9M1l9M炮射导d,最大破甲深750mm,可对付直升机。

(五)美国未来战斗系统的武器选择

冷战结束后,美国取消了庞大的装甲系统现代化计划(ASM),提出了发展未来战斗系统(FCS)的多种方案。据报道,未来战斗系统计划2006财年开始工程制造和发展,2012财年开始服役,而配置的武器系统将在2003财年进行演示。未来战斗系统将装备混合型武器,以便以直接瞄准和间接瞄准的方式攻击敌人目标。未来战斗系统考虑装备的武器包括:

●小型动能导d。美国正在研制一种紧凑型动能反坦克导d。该d长为122m,直径1525mm,重约227kg,以65马赫或更高的速度飞行,间接瞄准的射程达8km,能对付各种先进装甲,具有击毁1层~3层爆炸反应装甲的能力。

●多用途武器系统。一种能够完成直接和间接瞄准的电热化学炮,直接瞄准射程最大为4km,间接瞄准射程2km~50km,可发射空心装药d、爆炸成型d和非杀伤性d头。

●先进的火力支援系统。被称为"厢式火箭"的先进的火力支援系统可以发射几种不同的多用途导d。例如,巡航攻击导d,可击毁100km远的目标。

●定向能武器。例如,激光、粒子束和高功率脉冲武器等。

(六)发展高精度、全天候的综合火力控制系统

⒈实现目标自动跟踪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指挥仪式火控系统,其最大的特点是火炮与瞄准线分离,并具有独立的瞄准线稳定装置。炮长瞄准目标时,通过瞄准控制装置,使瞄准线始终对准目标,火炮不是由炮长直接驱动,而是随动于瞄准线。由于光路元件重量远远小于炮塔重量,稳定一个光路元件要比稳定整个炮塔容易得多,因此,瞄准线能得到高精度的稳定。同时对瞄准线的 *** 纵也比对火炮的 *** 纵轻松得多。所以,指挥仪式火控系统提高了坦克行进间对运动目标的射击精度。但是,指挥仪式火控系统并非十全十美,还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系统反应时间还需进一步缩短,射击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采用目标自动跟踪技术提高坦克火控案系统的性能,是当前一种发展趋势。与指挥仪式火控系统相比,目标自动跟踪火控系统具有十分明显的优点:

●大大缩短了系统反应时间,为实现先敌开火创造了有利条件。系统反应时间,是指从发现目标到火炮射击所需的时间。指挥仪式火控系统通过观瞄装置发现目标后是依靠人工(炮长)进行跟踪和瞄准的,跟踪过程和测定目标运动参数所需的时间比较长;而目标自动跟踪火控系统依靠目标自动跟踪器自动进行跟踪和瞄准,跟踪过程和测定目标运动参数所需的时间大大减少,因此大大缩短了系统反应时间。据报道,目标自动跟踪火控系统拦截目标的时间比人工(炮长)跟踪缩短80%以上。

●提高了坦克行进间射击的命中率。指挥仪式火控系统,虽然通过稳定瞄准线使火炮得到稳定,但在坦克行进间,特别是在起伏崎岖的道路上行驶时,由于坦克车体颠簸振动及在人工跟踪过程中的人为因素的影响,降低了对目标的射击命中率;而目标自动跟踪火控系统,车长或炮长只需在发现目标并使目标进入瞄准镜的锁定框内后,按下锁定开关即可实现对目标的自动跟踪。即使目标运动到遮蔽物后面暂时消失时,自动跟踪器仍继续以同样的速度跟踪目标。当目标再次出现时,炮长就可迅速重新锁定目标。自动跟踪火控系统对目标跟踪和运动参数的测量精度,大大高于指挥仪式火控系统。因此,具有很高的行进间射击命中率。

●减轻了乘员工作负担。由于自动跟踪火控系统实现了对目标跟踪和瞄准的自动化,炮长无需执行坦克行进间射击的复杂 *** 纵程序,只需简单 *** 作和监视自动跟踪器的工作情况,大大减轻了炮长的工作负担,增强了坦克的持续作战能力。

⒉采用多传感器的综合火控系统

未来综合火控系统,将使用毫米波雷达、热像仪、激光测距仪、电视等多种传感器,把它们结合在一起配合使用,取长补短,组成一种完善可靠的目标探测、识别、跟踪和作战的综合系统,大大提高了火控系统的质量。例如,应用二代前视红外技术发展第二代热像仪,提高发现目标的灵敏度、分辨率、作用距离以及简化结构、减轻体积和重量等;使用毫米波雷达,能在夜间、雨、雪、浓烟、浓雾和多尘等恶劣气象和战场环境下工作,尺寸体积较小。对各种传感器获得的信息在一定的准则下加以综合分析,并通过各种传感器显示出来。

⒊实现火力控制系统和综合电子系统一体化

实现火力控制系统和综合电子系统一体化,是未来主战坦克火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火力控制系统作为综合电子系统的主要分系统,其主要部件和装置(如自动跟踪器、火控计算机、观瞄装置、炮控装置等),都将通过接口与多路传输数据总线相联接,作为集中管理、多微处理机分布控制综合电子系统的分系统。

火力控制系统和综合电子系统一体化,是根据未来战争特点及对主战坦克的要求提出来的。例如,未来战争呈现大纵深、高立体的空间形态,作战行动更加强调实施大纵深打击,要求未来主战坦克还必须具有远距离(大于4km)间接打击的能力。而主战坦克火炮直接打击的有效距离一般在3km左右,目前坦克内的观瞄装置也不能满足远距离有效观察和识别目标的要求。如果实现了火力控制系统和综合电子系统一体化,该系统具有优良的C3I接口,形成有效的车际信息网络,坦克的指挥员/车长就可以在自己的显示控制屏上,清楚地看见从上级作战指挥机关发送来的、远在几千米、甚至几十千米外的敌方目标情况、兵力部署、战场态势及战斗计划和作战命令等,就像坦克配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大大的提高了战场透明度。这样,就可以帮助坦克指挥员/车长更加准确、有效地进行决策、指挥和控制,使参加战斗的坦克可以选择最有利的地形和时机,集中最有效的火力去消灭威胁最大的敌人,从而使坦克火力系统的性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整体战斗性能大大提高。

(七)发展自动装d机

为了减少乘员,缩小体积,提高自动化水平,未来主战坦克将普遍采用自动装d机,这是基本的发展趋势之一。目前,自动装d机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T-64、T-72、T-80、T-90等为代表的车体内下置式自动装d机;另一种是法国"勒克莱尔"、日本90式和采用的炮塔尾舱式自动装d机。据报道,采用车体内下置式自动装d机的俄罗斯T-72坦克在海湾战争中、T-80坦克在车臣战争中,均有坦克被击中后车内d药发生爆炸掀掉炮塔、给整车造成严重破坏的多起事例,俄军方承认此类装d机尚有不完善之处。因此,俄罗斯在其新研制的"黑鹰"主战坦克上,可能是吸取了战争的教训,也采用了炮塔尾舱式的自动装d机。

炮塔尾舱式自动装d机,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全部d药包括应急d和备用d都贮放在炮塔尾部,车内不用放置d药,提高了安全性;二是炮塔尾舱距炮尾近,其输d轨迹与炮尾可在一条直线上,使装d过程迅速方便,射速得到较大提高;三是这种自动装d机设置了泄压窗口,尾舱被击中后可通过泄压窗口泄压防爆,提高了坦克的生存能力;四是尾舱式自动装d机设计维修都较方便。特别是在采用140mm火炮的情况下,由于炮d尺寸和重量显著增加,又受到车辆内部总体尺寸的约束,一般都采用炮塔尾舱式自动装d机。但这种炮塔尾舱式自动装d机也存在缺陷,例如,其炮塔尾部较大,易受来自空中的微型炸d、爆炸碎片和反坦克导d的毁坏。此外,炮塔满载和空载状态时,炮塔的不平衡问题难以解决。

俄罗斯、日本和法国的第三代主战坦克自动装d机装d速度达到12发/min。美、德、英等国的的第三代主战坦克目前没有采用自动装d机。为了更好地满足未来战争的需要,适应坦克行进间对高速机动目标的射击,主战坦克采用自动装d机,实现装d自动化,提高装d速度,已成为大势所趋。同时,采用自动装d机减少装填手,可以缩小坦克外形尺寸,增加坦克内部有效使用空间。因此,美、德、英等国也在积极研制高可靠性的主战坦克自动装d机。

火力系统是决定主战坦克总体性能优劣的关键系统,又是高新技术应用特别活跃的系统,发展潜力十分巨大。目前,我国主战坦克火力系统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从发展来看,我们在新概念武器和d药研究、电子信息技术在火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们必须快速新一代火力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使我国未来新一代主战坦克尽快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更好的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的要求。

铝,紫铜,10#碳钢:常温氧化;304不锈钢;450°C开始--800°C完全氧化;;310S不锈钢;600°C开始--850°C完全开始氧化;316L:650°C开始--850°C完全开始氧化

以上就是关于8620H和8620RH料有什么区别!全部的内容,包括:8620H和8620RH料有什么区别!、MCU可10年不换电池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厂商瑞萨是如何做到的、rh850低功耗多少ma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97027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