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定期运行跟踪并且保留所有结果以便进行历史趋势分析 那么通过跟踪捕获的数据的价值将大大增加 但是 存储空间很快会成为约束 我们的主要生产服务器每小时执行 百万个事务 而持续时间为 分钟的跟踪会创建 GB 大小的跟踪文件 我们的系统致力于整理所有数据并且只保存其精华 您可以安排任何服务器的特定跟踪(或者设置循环跟踪) 并且自动加载和处理跟踪文件 正如您上个月所看到的那样 我们的系统从 T SQL 中剔除了不重要的详细信息 从而将事务类型减少到可管理的数量 并且生成和保存了开销最大的事务的报表 在经过几个周的积累之后 这样的报表可以提供对整个服务器或任何特定事务类型进行性能趋势分析的数据 安装 您可以将我们的系统安装在任何已经将服务器连接链接到您希望运行跟踪的所有 SQL Server 的网络 SQL Server 上 因此 为了保存跟踪文件 必须可以从被跟踪的服务器通过网络对该中心服务器的硬盘驱动器进行访问 中心跟踪服务器充当所有跟踪的计划程序 数据处理器 循环报表的发布者 历史数据的储存库以及 DBA 可以生成即席报表和进行性能调查的分析服务器 该设计将对被跟踪的服务器的影响降低至最低程度 并且最大限度降低了由于造成磁盘空间不足或引起处理开销而破坏这些服务器的工作的可能性 您还可以直接在每个被跟踪的服务器上安装和使用该系统 — 只要该服务器具有足够的磁盘空间和处理能力 出于本文的目的 让我们将我们的中心跟踪服务器称为 TRACESQL 并且将我们的被跟踪的服务器称为 PRODSQL 如果您计划使用同一服务器来跟踪其本身 则请用同一名称来替换 TRACESQL 和 PRODSQL 下面介绍如何安装 OpenSQLTrace 如果您打算只跟踪已经安装 OpenSQLTrace 的同一服务器(换句话说 TRACESQL 和 PRODSQL 是同一服务器) 则请跳过步骤 和 配置从 TRACESQL 到 PRODSQL 的链接服务器连接 它必须允许具有启动用来管理服务器端跟踪的系统存储过程的权限 最容易的方法是使用在 PRODSQL 上具有 System Administrator 角色的帐户 但是您显然需要考虑您的特定环境中的安全要求 查明哪个帐户被用来在 PRODSQL 上运行 MSSQLServer 服务 它必须是网络帐户 在 TRACESQL 上选择一个硬盘驱动器分区以用来存储跟踪文件 它必须具有足够的空间 以容纳来自 PRODSQL 的跟踪文件 — 大小很可能为几个 GB 但是 正如别人所说的那样 每个人需要的空间可能有所不同 跟踪文件大小取决于服务器活动 事务混合和跟踪的持续时间 如果 TRACESQL 和 PRODSQL 是不同的服务器 则请在 TRACESQL 上 在您所选的驱动器上创建一个名为 TRACE 的共享文件夹 并且将该共享上的所有权限授予在 PRODSQL 上运行 MSSQLServer 服务的网络帐户 在 TRACESQL 上创建一个名为 Trace 的数据库 分配足够空间以存储多个完整的跟踪文件 另外 还要分配一点儿额外的空间 以存放所保存的报表 将存储在数据库中的跟踪文件的过期时间是可配置的 在我们的环境中 我们只将它们保留一个周 但是我们无限期地保留已编译的摘要报表 以便进行历史趋势分析 下载本文随附的 OpenSQLTrace sql 脚本 并且从 TRACESQL 服务器上的查询分析器中执行它 这会在 Trace 数据库中创建所有需要的对象 并且创建一个每天安排一次的作业以清除过期的跟踪表 (如果您先前已经在同一数据库中安装了该系统 则请注意 该脚本删除并重新创建了所有对象 包括已保存的数据 但未过期的跟踪表除外 ) 如果 TRACESQL 和 PRODSQL 是同一服务器 则改变在上一步中创建的用户定义函数 ufn_Trace_File_Name 更改以下行 return( \\ + rtrim( @@servername ) + \TRACE\ +以使用您在步骤 中创建的 TRACE 文件夹的硬编码路径 确切的路径取决于您的环境 例如 如果您在驱动器 D: 上创建了 TRACE 文件夹 则请按如下方式更改代码 return( D:\TRACE\ + 用法示例 上个月的文章提供了有关提炼跟踪文件和生成摘要报表的存储过程的用法示例 请注意 可下载的新脚本具有 Calculate_Most_Expensive_Transactions 过程的重命名版本 新的名称为 Calculate_Hit_Parade 本月的脚本公开了由以下示例说明的新功能 设置带有摘要处理的一次性无人参与跟踪 为了测试该系统 让我们设置一次性跟踪 从 TRACESQL 上的查询分析器中执行以下过程 Schedule_Trace PRODSQL default 这会在 TRACESQL 上安排一个在两分钟内运行的作业 在 PRODSQL 上启动一个运行一分钟的跟踪 并且将文件保存到 TRACESQL 上的 TRACE 共享中 它还将在 TRACESQL 上安排另一个作业以便在跟踪的估计结束时间之后运行 分钟 将文件加载到 Trace 数据库中的表中 提炼已记录的 T SQL 语句(有关详细信息 请参阅上个月的文章) 生成开销最大的事务的摘要 并且将其保存到 Trace 数据库中的表中 (提示 您可以使用 fn_trace_getinfo() 来监视跟踪进度 )这两个作业在成功完成后都将自动删除它们自身 如果您迫不及待地希望更快地运行该测试 则可以手动启动安排的第一个作业 等待一分钟(跟踪持续时间) 然后手动启动第二个作业 在第二个作业完成后 您便能够在 Trace 数据库的 Hit_Parade_Archive 表中找到已保存的开销最大的事务的报表 并且使用存储过程 Retrieve_Report 来检索它 默认情况下 系统会记录 T SQL 批处理和远程过程调用的完成 如果您希望记录其他跟踪事件 或者更进一步并分别记录在存储过程内部执行的每个查询 则需要通过 @Event_Class_Filter 参数向 Schedule_Trace 提供事件列表 安排每日跟踪 如果您需要每天运行跟踪 则可以如前所述安排一个跟踪(只须指定预期跟踪启动时间而不是默认时间 并且指定预期持续时间而不是一分钟) 然后 手动更改所安排的两个作业(运行跟踪和处理跟踪)的属性 以设置每天执行而不是一次性执行的计划 同时 在 EM 的已安排作业对话框中取消选中 Notifications 选项卡上的 Automatically delete job 选项 以防止作业在完成后删除它们自身(通过 Schedule_Trace 设置的默认行为) 检索和分析摘要报表 要检索任何跟踪的摘要报表 需要知道用来加载数据的跟踪表名称 跟踪表在过期(该参数可配置)时被自动从 TRACE 数据库中删除 但是从它们中提取的报表总是 与原来的表名称相关联 (Trace_Directory 表包含所有已处理的跟踪表的目录 )可以按照服务器名称和跟踪时间查找跟踪表名称 执行以下存储过程以检索一个摘要报表 Retrieve_Report <Trace_Table_Name> 您可以在上个月的文章中查看示例摘要报表 我们通常将这些报表复制并粘贴到 Excel 中(在本月的下载中包含其中一个报表) 在那里可以容易地对数据进行排序和分析 在我们的环境中 我们还创建了一个 DTS 软件包 以便将开销最大的事务的日常报表以电子表格格式自动发布到网络共享 开发人员可以访问该报表 以查看他们的存储过程是如何执行的并且识别瓶颈 [我为作者为开发人员反馈所做的准备以及负责任的态度而喝采 — 编者 ]按聚合类型获得事务的实际源代码 在您识别开销最大的事务类型之后 您就可能希望查看在一个类型下聚合的所有事务的未经提炼的实际 T SQL 代码 为了完成该 下钻 工作 请执行以下存储过程 Report_TSQL_by_ID <Trace_Table_Name> <SQL_Type_ID>其中 <SQL_Type_ID>是从指定为<Trace_Table_Name> 的跟踪表派生的摘要报表中的事务类型的数字 ID 比较两个报表 最有效的分析方法之一是并排比较两个不同的摘要报表 您可能希望比较同一服务器的两个不同跟踪的性能 或者比较具有相同事务混合的两个不同服务器的性能 存储过程 Compare_Reports 采用两个跟踪表(来自 Trace_Directory 表)的名称作为参数 并且比较它们的已保存的报表 对于每个事务类型 它都会显示来自第一个跟踪和第二个跟踪的统计信息以及绝对和相对差异 只有当您在两个报表中跟踪相同的事件类型时 对这两个报表进行比较才会有意义 在我们的环境中 我们在同一时间 同一服务器上使跟踪运行相同的分钟数 从而使逐日比较显得合理 但是 我们可以想到很多分析任务会要求比较两个不同服务器中的跟踪 或者比较在每天的不同时间执行的跟踪 我们将跟踪比较报表复制并保存到 Excel 中 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回答如下问题 事务混合中发生了哪些可能导致性能下降的更改?哪些事务的处理开销变得更大?同一服务器上的特定存储过程的执行频率或平均持续时间在两个日期之间是如何更改的?摘要报表中出现了哪些新的事务类型?在两个跟踪之间如何比较特定事务类型的 I/O 和 CPU 开销?从所有已保存的报表中检索特定事务类型的历史记录 有时 您可能希望查看特定事务的性能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例如 当您调查瓶颈事务 需要分析并且可能需要以图形方式表示响应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下降或提高时) 我们还使用它来验证应用于存储过程的修改是否的确已经改善了它们的性能 我们每天为我们的主要生产服务器运行跟踪并且保存所有报表 经过几个月的收集 该信息使我们可以为我们希望调查的任何 lishixinzhi/Article/program/SQLServer/201311/22044
常见网络故障类型及诊断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早已走入了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已经成为了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故障的发生频率也是越来越高,下面我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常见网络故障类型及诊断方法,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人们之间的距离也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而近了许多,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可以迅速进行沟通、交流,但是网络在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附加的问题。因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常见网络故障的分类以及诊断方法进行详细的论述,希望可以对大家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通常我们按照网络故障的特性将其分为两类,分别是物理类以及逻辑类故障两种,下面我们分别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
1 物理类网络故障及诊断方法
物理类的网络故障就是由于设备或者线路出现问题而导致网络出现的故障的统称,其主要由线路故障、端口故障、集线器或路由器故障以及网卡故障等四种。下面我们分别对其进行描述:
11线路故障及诊断方法
根据相关部门统计,网络故障中由于线路受到严重电磁干扰以及线路损坏而导致的线路故障所占的网络故障的3/4,这是发生频率最高的一种网络故障。
该故障的诊断方法:如果线路非常长,不便于我们自行检查,我们就可以通过通知线路供应商来提供检查线路的服务;如果线路长度适中或者是网线不方便使用,我们就可以通过使用网线测试器来对线路进行检测;如果线路比较短,我们就可以将网线的一段插入正常的HUB断口,而另一端插入到一台确定可以正常联网的主机的`RJ45插座内,通过主机的Ping线路连接到另一端的路由器或者主机,通过检查来判定网线是否正常。
如果怀疑线路受到强电磁干扰,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带有较强屏蔽性的屏蔽线来进行测试,如果可以正常通信,则表明线路的确受到强电磁的干扰,我们就需要将线路远离线路周边具有较强电磁场的设备,如果屏蔽线不能正常通信,则表明该线路的问题不是由于强电磁场引起的。
12 端口故障及诊断方法
通常由端口本身或者插头松动而导致的物理故障,我们将其称为端口类故障。
该类故障的诊断方法:由于信号灯是设备是否有信号的直接体现,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信号灯来对故障的发生地点以及发生原因进行大致判断,必要时也可使用其他端口来判断是否正常。
13 路由器或集线器故障及诊断方法
该类故障主要是由于路由器或者集线器发生物理损坏而导致的网络故障。
该类故障的诊断方法:该类故障我们大多采用替换排除法进行诊断,通过使用同场通信的主机和网线来连接路由器或者集线器,如果通信正常,则表明路由器或者集线器可以正常工作;如果不能正常工作,则转换路由器的断口来判定到底是路由器或集线器的故障还是端口故障,正常情况下,路由器或集线器的对应的指示灯可以表示是都正常,如果最后均不能正常通信,则可证明是路由器或者集线器的问题。
14 网卡故障及诊断方法
由于网卡是安装在主机内部,所以我们也可以将网卡故障称之为主机故障。这类故障通常的表现形式为:主机本身故障、主机网卡插槽故障、网卡物理故障以及网卡松动故障等四种。
该类故障的诊断方法:主机故障我们就可以通过更换可以正常通信的主机来进行判定;而主机网卡插槽以及网卡松动故障我们则可以通过更换网卡插槽的方式来进行盘点过;而网卡物力故障则是在上述方法均无效的情况下,将网卡安装到可以正常通信的主机上进行测试,如果不能正常通信,则可以认定为网卡物力故障。
2 逻辑类网络故障及诊断方法
由于网络设备的配置错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配置错误而导致的网络故障,我们将其称为逻辑类故障。逻辑类网络故障主要有三种,分别是路由器逻辑故障、一些重要进程或端口关闭而导致的故障以及主机逻辑故障等
21路由器逻辑故障及诊断方法
该类故障的通常表现形式为:路由器内存余量不足、路由器CPU利用率过高以及路由器配置错误等三种。
该类故障的诊断方法:路由器内存余量不足以及CPU利用率过高两种问题的诱发原因可能是较差的网络质量导致的。我们可以通过MIB变量浏览器进行检查,通过手机路由器的内存余量、CPU的负载和温度、计费数据、端口流量数据以及路由表等数据进行判定。通常情况下,网络管理系统会对上述数据进行时刻监测、报警。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时,我们可以通过重新规划网络拓扑结构、扩大内存以及升级路由器等方法来解决该问题。
路由器的端口参数设定错误,则会导致找不到远端地址的现象,所以我们可以使用Ping或者路由跟踪程序,即windows中的Tracert,UNIX中的Traceroute,来查看那个阶段出现问题,以便于后期的修复。
22一些重要进程或端口关闭故障及诊断方法
由于网络受到端口以及重要进程的支持,所以一旦重要进程或端口由于意外而关闭,网络也就会发生故障,线路发生中断,无法连接网络。
该故障的诊断方法:观察Ping线路近端的端口,检查是否畅通,在不同的前提下,再对端口状态进行检查,如果端口的状态为down,则表明网络故障的原因就是因为该端口,重启后线路即可恢复畅通。
23 主机逻辑故障及诊断方法
在所有的网络故障中,主机逻辑而导致的一直占据着较高的比例,其中包括:主机网络地址设置不当、网卡与设备存在冲突以及网卡驱动程序不当是最为常见的三种,下面我们对其进行详细的论述。
231网卡驱动程序不当
由于网卡的驱动程序未安装或者安装错误,都会导致网卡无法正常进行工作。
该故障的诊断方法:在设备管理器中,通过对网卡选项的检查来判断驱动程序是否安装正确,如果网卡型号钱为“X”或者“!”,则表示需要重新安装正确的驱动程序。
232主机网络地址设置不当
在主机逻辑故障中,主机网络地址设置不当是主要的一个原因,例如:当主机设置的IP地址与其他主机冲突或者不再网络范围内时,就会导致主机无法正常连接网络。
该故障的诊断方法:通过网络邻居属性中的连接属性来查看主机的网络地址是否设置正确,其中有IP地址、网关、子网掩码及DNS参数四种,调整为正确参数即可正常连接网络。
233网卡与其他设备的冲突
由于主机中其他设备与网卡的互相冲突,会导致网卡无法正常进行工作,主机无法正常接入网络。
该故障的诊断方法:通过相关设置网卡参数的程序,我们对网卡的I/O端口地址、IRQ以及接头类型等参数进行详细的检查,如果这些参数发生冲突,那么必须通过更换网卡插槽或者重新设置参数的方法,让主机认为是新设备重新分配的系统资源参数,才能够重新连接到网络。
综上所述,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早已离不开网络,所以为了保证我们工作生活质量,一定要对网络故障予以充分的重视,通过对故障类型以及诊断方法的学习,保证可以在网络故障发生后,用最短的时间,完成网络修复,在保证网络畅通的前提下,为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射频识别系统中的读写器器件的工作频率决定了整个射频识别系统的工作频率,功率大小决定了整个射频识别系统的工作距离。
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
RFID是一种简单的无线系统,只有两个基本器件,该系统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系统由一个询问器蔽罩(或阅读器)和很多应答器(或标签)组成。阅读器(Reader):读取(有时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rfid读写器(如:C5000W)或固定式读写器。
由射频标签、识读器和计算机网络组成的自动识别系统。通常,识读器在一个区域发射能量形成电磁场,射频标签经过这个区域时检测到识读器的信号后发送存储的数据,识读器接收射频标签发送的信号,解码并校验数据的准确性以达到识别的目的。
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胡键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 *** 作快捷方便。
工作原理:
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Passive 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由标裤并巧签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Active 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一套完整的RFID系统,是由阅读器与电子标签也就是所谓的应答器及应用软件系统三个部份所组成,其工作原理是Reader发射一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给Transponder,用以驱动Transponder电路将内部的数据送出,此时便依序接收解读数据, 送给应用程序做相应的处理。
目 录
1总则
2技术要求
3设备规范
4供货范围
5技术服务
6需方工作
7工作安排
8备品备件及专用工具
9质量保证和试验
10包装、运输和储存
附录A:供方应填写的技术表格
1总 则
11本设备技术协议书适用于……热电厂工程110kV母线保护的功能设计、结构、性能、安装和试验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12本设备技术协议书提出的是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并未对一切技术细节作出规定,也未充分引述有关标准和协议的条文,供方应提供符合本协议书和工业标准的优质产品。
13如果供方没有以书面形式对本技术协议书的条文提出异议,则意味着供方提供的设备(或系统)完全符合本技术协议书的要求。如有异议,不管是多么微小,都应在报价书中以“对技术协议书的意见和同技术协议书的差异”为标题的专门章节中加以详细描述。
14本设备技术协议书所使用的标准如遇与供方所执行的标准不一致时,按较高标准执行。
15本设备技术协议书经需、供双方确认后作为订合同的技术附件,与合同正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16设备技术协议书未尽事宜,由需供双方协商确定。
2技 术 要 求
21应遵循的主要现行标准有
GB14285-93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GB4858-84
《电气继电器的绝缘试验》
DL478-92
《静态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DL-/T 5136-2001
《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
GB6126
《静态继电器及保护装置的电气干扰试验》
GB7261
《继电器和继电保护装置基本试验方法》
GB2423-9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规程》
GB11287-89
《继电器,继电保护装置振荡(正弦)试验》
GB/T14537-93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冲击和碰撞试验》
GB/T145989-1995
《辐射电磁场干扰试验》
GB/T1459810-1996(或IEC255-22-4)
《快速瞬变干扰试验》
IEC255-22-1
《高频干扰试验:4级》
IEC6 1000-4-2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4级》
IEC6 1000-4-3
《辐射电磁场抗扰度试验:4级》
IEC6 1000-4-4
《快速瞬变电脉冲群抗扰度试验:4级》
IEC6 1000-4-5
《冲击(浪涌)抗扰度试验》
IEC6 1000-4-6
《电磁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
IEC6 1000-4-8
《工频磁场的抗扰度试验》
GB50062-92
《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设计协议》
电安生[1994]191号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反事故措施要点》
22环境条件
221周围空气温度
最高温度:40C
最低温度:-23C
222环境相对湿度:65%
223抗震能力
水平加速度:02g
垂直加速度:01g
23工程条件
231系统概况
2311电压等级:
110kV
2312变电站电气主接线形式
110kV:双母线接线(共18个连接单元)
2313断路器参数
额定短路开断电流:40kA
分闸时间: ms
跳闸线圈:1个
合闸线圈:1个
控制电源:DC220V
合闸电流: 5A
跳闸电流: 5A
2314 CT变比:600-1200/5A
PT二次侧电压:100V
频率:50HZ
232安装地点及安装方式
保护控制室内
24一般技术性能要求
241保护装置的额定值
2411额定交流电流:5A
2412额定交流电压:100V
2413额定频率:50Hz
2414额定直流电压:220V(80~115%)
2415每个保护装置正常工作时直流功耗:50W
2416每个保护装置动作时直流功耗:80W
242保护装置的功率消耗
2421保护装置每相交流电流回路功耗 05VA,
2422保护装置每相交流电压回路功耗 05VA
243性能参数
2431保护动作时间:
主保护整组动作时间:15ms
保护动作返回时间:30ms
2432动作值精度
保护动作精度误差:3%
时间继电器的动作精度误差:最大整定值的1%
2433跳闸出口继电器额定值与断路器跳、合闸电流相匹配
2434其它接点额定值
容量:60W
电压:220V
244对抗地震、防振动和抗撞击的要求
2441抗地震能力的设计要求
所有安装在保护屏上的设备应能承受147米/秒2(15G)的静态水平加速度。
2442防振动设计要求
当输入电压为额定值,输入电流为零时,如果分别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交互地施加如下的振动:
振动频率:167赫兹
振幅:04毫米
振动时间:10分钟
应该保证设备不会失灵。
2443抗撞击设计要求
当设备的输入电压为零时,分别交互地在垂直方向上施加6次294米/秒2的撞击,设备的性能和外观不会引起破坏。
245耐受过电压的能力
保护装置应具有根据IEC标准所确定的耐受过电压的能力。
246互感器的二次回路故障
如果继电保护用的交流电压回路断线或短路,保护不应误动作,这时应闭锁保护装置并发出告警信号。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短路或开路,保护应有检测功能,并能发出告警信号。
247保护装置的整定
2471应能从屏的正面方便而又可靠地改变继电器的整定值。
2472微机保护应能就地改变继电器的整定值,也可在远方改变继电器的整定值。保护装置的整定范围不能限制最大、最小负荷的系统运行方式。
248暂态电流的影响
保护装置不应受输电线路的分布电容、变压器涌流等的影响而误动作。
249直流电源的影响
2491除非协议书中另有说明,在220V直流电源下,其电压的变化范围为80-115%,保护装置应正确动作。
2492直流电源的波纹系数≤5%时,装置应正确动作。
2493当直流电源,包括直流—直流变换器在投入或切除时,保护不应误动作。
2494在直流电源切换期间或直流回路断线时保护不应误动作。
2495供方应提供带有逻辑回路的直流—直流变换器和对直流电源的监视装置,在失去电源时,应有一对输出接点报警。
2496在直流电源失压的一段时间内,微机保护不应丢失报告,系统所有的在失压前已动作信号应该保持。
2410元件的质量
应保证保护装置中的元件和部件的质量;
在正常运行期间,装置中任一元件损坏时,装置不应发生误动,并发出装置异常信号。
2411有关设备间的信号传送
各保护装置之间、保护与通信设备之间或其它设备之间的联系应由继电器的无压接点(或光电耦合)来连接,继电器接点的绝缘强度试验为交流2000伏,历时1分钟。
2412跳闸显示和监视
如果继电器动作使断路器跳闸,则所有使断路器跳闸的继电器的显示器(例如发光二极管)都应该自保持来表示继电器的动作直到手动复归为止。
2413连续监视和自动检查功能
24131装置应具有对主要回路进行监视的功能,回路不正常时,应能发出不正常信号。
24132装置应具有在线自动检查功能,包括微机保护硬件损坏、功能失效和二次回路异常运行状态的自动检测。应提供试验按钮、试验投切开关或连接片,以便在试验期间不必拆除连接电缆。
2414跳闸出口接点
24141装置应有足够的跳闸出口接点,满足每个连接元件有独立跳闸的要求。
2415就地和远方信号
保护装置至少满足下列要求:
24151就地信号
保护装置应能显示保护报警信号、保护跳闸信号、保护装置异常信号、直流电源消失等。
24152远动信号
提供二付上述接点,其中一付带自保持接点送微机监测系统。
2416抗干扰
保护装置布置在无任何抗干扰措施的控制保护室内,要求继电保护装置的绝缘试验标准及抗干扰性能符合IEC标准:快速瞬变电脉冲群抗干扰、高频抗干扰、静电放电抗扰度、辐射电磁场抗扰度、冲击(浪涌)抗扰度、电磁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和工频磁场的抗扰度要求应满足:IEC255-22-1 4级、IEC61000-4-2 4级、IEC61000-4-3 4级、IEC61000-4-4 4级、IEC61000-4-5 4级、IEC61000-4-6 3级、IEC61000-4-8 5级等标准。在雷击过电压、一次回路 *** 作、短路及其它强干扰作用下,保护装置应能正常工作。
2417运行和检修
24171对于具有相同尺寸的零件或相同特性的插件应具有完全的互换性
24172对每套保护装置及保护装置间的跳闸出口回路、重合闸输出回路应提供可断开的连接片。连接片装于屏前,开口向上,便于 *** 作。
24173装置应具有标准的试验插件或试验插头,以便装置的电流、电压回路隔离或试验。
2418时间元件的刻度误差
各保护装置中的时间元件的刻度误差,在协议书所列的工作条件下<3%。
2419通信接口及对时要求
24191保护装置具有GPS对时功能,用串行接口接收GPS发出的时钟,并接收GPS定时发出的对时脉冲,刷新CPU的秒时钟。对时误差<5ms。
24192保护应具备通信管理功能,或装设通信管理机,以便完成以下功能:
a)对保护运行状况进行监视;
b)统一CPU时钟,完成时钟校对;
c)完成保护定值管理;
d)实现保护装置动作故障记录;
e)可以远方投退保护;
f)实现与监控系统的通信。
24193通信接口采用RS485、RS232和总线接口。
2420其它
供方提供的各套装置应在相同电压等级中有一年以上成功运行经验并已获得需方国部级以上检测中心动模试验的动模试验报告,并随投标书提供电力部门运行情况报告或动模试验报告。
24201供方应填好附录A,随报价书一起提供给需方。
24202保护应采用技术先进、成熟可靠的设备(具有在相应电压等级系统上运行的成功经验)、供方应提供装置已经运行的情况及在运行或制造过程中装置的改进情况等资料。
24203每套保护装置在投入运行之前应做可靠性和安全性系统试验。
24204投标商应提供用于保护的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的功能协议。
24205本技术协议和所提出的要求是至少应该满足的,但不完全限于这些要求。装置的技术性能应满足运行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
25技术性能要求
251母差保护装置的技术要求
2511 110kV双母线配置一套保护(微机型比率制动电流差动保护)。
2512当母线发生各种接地和相间故障时,母线保护应能快速切除故障双母线出现相继故障时应能不带延时可靠切除故障
2513对于各种类型区外故障,在外部故障穿越电流达到30倍额定电流时,不应由于电流互感器的饱和以及短路电流中的暂态分量而误动。
2514 母线保护应能适应被保护母线的各种运行方式:
在双母线母联断路器断开运行时有选择的切除故障段并列运行时,保护动作应能保证先断开母联断路器
当双母线连接元件运行位置切除时保护不应误动
2515母线充电合闸到故障时,应能快速而有选择的断开故障母线。
2516母线保护应对电流互感器的性能无特殊要求,允许使用不同变比的电流互感器。
2517微机母线保护的采样频率应不小于24点/周波;
并能自动进行频率跟踪,实时调整采样频率,从而确保一周波内采集规定的采样点数。
2518微机母线保护的外部故障CT饱和判据必须成熟可靠,不应有误动或拒动的现象。
2519对构成环路的各类母线,母线保护不应因母线故障时流出母线的短路电流影响而拒动
25110母线保护仅实现三相跳闸,各连接元件应设独立的跳闸出口继电器。
25111母线保护应有交流电流监视回路,当交流电流回路不正常或断线时不应误动,经延时闭锁母线保护并发出告警信号。
25112母线保护任一元件或回路异常,应发告警信号。差动元件及闭锁元件起动,直流消失,装置异常和保护动作跳闸时,应发信号。除此,还应具有起动遥信及事件记录接点。
26屏体要求
261柜内所安装的元器件应有型式试验报告和合格证。装置结构模式由插件组成插箱或屏柜。插件、插箱的外形尺寸应符合GB30471的规定。装置中的插件应牢固、可靠,可更换。保护屏包括所有安装在屏上的插件、插箱及单个组件应满足防震要求。插件、插箱应有明显的接地标志。所有元件应排列整齐,层次分明,便于运行、调试、维修和拆装,并留有足够的空间。对装置中带有调整定值的插件,起调整机构应有良好的绝缘和锁紧设施。
262柜体下方应设有接地铜排和端子,接地铜排的规格为25X4mm2,接地端子为压接型。屏间铜排应方便互连。柜体上方安装小母线支架按图纸。
263柜体防护等级IP30级,选用高强度钢组合结构,柜体采用全封闭结构,并充分考虑散热的要求。保护屏前开门带锁,并有透明窗。
264内部配线的额定电压为1000V,应采用防潮隔热和防火的交联聚乙烯绝缘铜绞线,其最小截面不小于15mm2,但对于CT、PT和跳闸回路的截面应不小于25mm2。导线应无划痕和损伤。供方应提供配线槽以便于固定电缆,并将电缆连接到端子排。供方应对所供设备的内部配线、设备的特性和功能的正确性全面负责。所有连接于端子排的内部配线,应以标志条和有标志的线套加以识别。
265所有端子的额定值为1000V、10A,压接型端子。电流回路的端子应能接不小于25mm2的电缆芯线。CT和PT的二次回路应提供标准的试验端子,便于断开或短接各保护装置的输入与输出回路。一个端子只允许接入一根导线。端子排间应有足够的绝缘,端子排应根据功能分段排列,并应至少留有20%的备用端子。端子排间应留有足够的空间,便于外部电缆的连接。断路器的跳闸或合闸回路端子、直流电源的正负极不应布置在相邻的端子上。
266屏体尺寸为宽800mm、深600mm、高2300mm(屏眉100 mm)屏顶加罩。结构为屏前开门、垂直自立式的柜式结构。柜内主要设备及装置均采用嵌入安装法安装,并要求与屏正面平齐美观。柜内的侧板和背板上可安装少量零星部件。柜内端子排布置在柜内背板上,水平成行。应提供由柜门而自动开启的柜内照明设备,以便于对柜内的设备进行检查和接线。柜内应设有横向及竖向导线槽,所有设备安装的位置都应方便外部电缆从屏柜的底部进入。
267屏面上信号灯和复归按钮的安装位置应便于维护、运行监视和 *** 作。
268所有供货的屏柜均应有足够的支撑强度,应提供说明书,以保证能够正确起吊、运输、存放和安装设备,且应提供地脚螺栓孔。
269所有屏面应清洁,并涂有一层底漆和两层面漆,以防止在运输、仓储和运行中的腐蚀和锈蚀。屏与屏的内外应清洁,应无灰尘、划痕及油污等。
2610屏上的所有设备(包括继电器、控制开关、熔断器、空气开关、指示灯及其它独立安装的设备),均应有铭牌或标签框,以便于识别。
柜体结构:
柜体颜色:
3设 备 规 范
序号
用途
型式
交流输入信号
数量
备注
线电压
电流
1
110kV双母线接线母线保护
微机型
100V
5A
1面
共18个连接单元
母线保护配置
a 具有比率制动特性的分相瞬时值电流差动保护
b 复合电压闭锁
c 母联(分段)充电保护
d 母联失灵及死区保护
e TA断线闭锁及告警
f TV断线告警
4供 货 范 围
41组屏要求
110kV母线保护屏
包括110kV双母线(专用母联)接线I段和II段母线保护装置(共18连接单元)与打印机。
110KV母差保护柜
微机差动保护箱WMH-800
3台
1面
微机电压闭锁保护箱WMH-800
1台
规约转换器NWJ-801
1台
针式打印机LQ-300K
1台
柜体及其他
1套
42备品备件及专用工具
5技 术 服 务
51项目管理
合同签定后,供方应指定负责本工程的项目经理,负责协调供方在工程全过程的各项工作,如工程进度、设计制造、图纸文件、制造确认、包装运输、现场安装、调试验收等。
52技术文件
521供方在定货前向需方提供一般性资料如:鉴定证书、报价书、典型说明书、屏布置图、系统原理图和主要技术参数。
522在合同签定20天内,供方向需方提供下列技术文件2份以供确认。
a)各保护装置的逻辑示意及说明。
b)保护屏正面布置图、屏内设备布置图及图例说明。还应包括外型尺寸、设备布置、正面图及总重量、运输尺寸和重量及其它附件。
c)保护屏的安装尺寸图。包括屏的尺寸、基础螺栓的位置和尺寸等。
d)保护屏的端子排图
e)各保护装置原理框图及说明,模件或继电器的原理接线图及其工作原理说明。
f)辅助继电器和选择开关采用的标准。保护装置的抗干扰试验标准。
g)所有保护装置的整定计算及其举例计算的详细的标准和程序。
供方应向需方介绍保护整定内容及整定方法,如某些保护装置整定范围或灵敏度不能满足运行条件时,需方有权要求供方改进。
供方在提供确认图纸时必须提供为审核该张图纸所需的资料。需方有权要求供方对其图纸中的任一装置任一部件作必要修改,而需方不需承担额外费用。
在收到需方最终认可图纸前,供方所购需的材料或制造所发生的费用及其风险全由供方单独承担。
生产的成品应符合合同的技术协议。需方对图纸的确认并不能解除供方对其图纸的完善性和准确性应承担的责任。
设计院在收到图纸后2周内返回确认意见,并根据需要召开设计联络会。
在设计联络会后30天内,供方应提供全部正式图纸和所有图纸的ACAD软盘(AUTOCAD14版)及其相关的支撑软件
a)在522中所列举的修改后的正式图纸与技术文件。
b)所有保护装置的内部接线及图例说明。
c)保护屏内部接线图及其说明(包括屏内布置及端子排图)。
d)试验箱(柜、板)内部接线图。
e)保护屏的地脚螺栓布置图。
f)按合同供货设备安装所需的全部图纸。
g)电缆接线图附电缆型式。
523设备供货时提供下列资料:设备的开箱资料,除了522所述图纸还应包括安装、运行、维护、修理说明书、部件清单资料、工厂试验报告、产品合格证等。
供方提供的图纸、资料应满足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行的需要。
53现场服务及售后服务
531供方应派代表到现场指导安装、调试和运行,并负责解决合同设备制造及性能等方面的有关问题,详细解答合同范围内需方提出的问题。
532在产品质保期内有制造质量的设备,由供方负责修理或更换。对非供方责任造成的设备损坏,供方有优先提供配件和修理的义务。
533对需方选购的与本合同设备有关的配套设备,供方有提供技术配合的义务,并不由此而增加任何费用。
534供方有为需方培训运行维护人员的义务。
6需 方 工 作
61需方应向供方提供有特殊要求的设备技术文件。
62设备安装过程中,需方为供方现场派员提供工作和生活的便利条件。
63设备制造过程中,需方可派员到供方进行监造和检验,供方应积极配合。
7工 作 安 排
71供方收到技术协议书后如有异议,在 1 周内书面通知需方。
72根据工程需要可以召开设计联络会或其它形式解决设计制造中的 问题。
73文件交接要有记录,设计联络会议应有纪要。
74供方提供的设备及附件规格、重量或接线有变化时,应及时书面通知需方。
75未尽事宜,双方协商处理,可以以其它形式补充。以后协调所形成的文件与协议书同等效力。
76供方应填写技术规格表,其形式和内容按附录A。
8备品备件及专用工具
81供方应向需方提供必要的备品备件,备品备件应是新品,与设备同型号,同工艺。
随屏提供以下备品备件:
序号
名 称
数量
用途
备注
1
中心式短接件
1套
试验用
2
短接插头
1套
试验用
3
螺丝刀
2把
专用工具
进口
专用工具
名称
规格
数量
单价
总价
备注
专用工具包
1套
进口
调试软件
1盘
调试
专用调试电缆
1套
调试
9质量保证和试验
91质量保证
911订购的新产品除应满足本技术协议书外,供方还应提供产品的鉴定证书。
912供方应保证制造过程中的所有工艺、材料等(包括供方的外构件在内)均应符合招标书的规定。若需方根据运行经验指定供方提供某种外购零部件,供方应积极配合。
913供方应遵守本招标书中各条款和工作项目的ISO900 GB/T1900 质量保证体系,该质量保证体系经过国家认证和正常运转。
92试验
921工厂试验
试验结果应满足招标书及产品调试大纲所规定的要求,试验后提供详细的试验报告。
9211直观检查保护屏的情况、接线、名牌、装置号码及端子号码。
9212长期通电试验:试验时设备处于正常的交流电流、电压和直流电压条件之下,试验结果装置特征应无变化。(提供试验报告)
9213绝缘试验。
9214高频抗干扰试验。
9215谐波影响试验。
9216性能试验:向继电器通入电流和电压,检查各元件的正确性及整定值的精确度。
9217动模试验:模拟全相及非全相条件下的故障、振荡、振荡下故障,转换性故障等情况,检查保护动作情况,模拟系统的接线和试验项目应根据协议书的要求,由供方和需方在试验前协商确定。
9218配合试验:110kV母差保护、两套通信管理机等应做配合试验。
922保护设备的现场试验和检查
9221现场安装:设备的一般检查:开箱检查设备的完好情况,电缆和接线的完好情况。
9222现场投产试验:
a)一般检查:直观检查。
b)通入直流电源检查。
c)检查接至保护的CT和CVT极性和接线的正确性。
d)绝缘试验:根据规定进行试验。
e)屏内所有接线的正确性的检查及试验。
f)保护定值的整定:按需方所给的定值进行整定。
g)性能试验:向继电器通入交流电流和电压。检查所有元件动作的正确性,保护屏上各个信号和掉牌亦应正确动作。
h)模拟各种短路试验;
向装置通入模拟瞬时性和永久性的各种故障的交流电流和电压,使保护动作起动断路器跳闸,再重合闸。检查在各种情况下保护装置动作的正确性。110kV母差保护应做配合试验。
10包装、运输和储存
101装置制造完成并通过试验后应及时包装,否则应得到切实的保护和铁路、公路和海运部门有关规定。
102所有部件经妥善包装或装箱后,在运输过程中尚应采取其它防护措施,以免散失损坏或被盗。
103在包装箱外应标明需方的订货号、发货号。
104各种包装应等确保各零部件在运输过程中不致遭到损坏、丢失、变形、受潮和腐蚀。
105包装箱上应有明显的包装储运图示标志(按GB191)。
106整体产品或分别运输的部件都要适合运输和装载的要求。
107随产品提供的技术资料应完整无缺,提供份额符合GB11032的要求。
什么是CMM?三坐标测量机(CMM)的发展概况及其基本组成2007-03-26 14:20三坐标测量机(Coordinate Measuring Machining,简称CMM)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高效的精密测量仪器。它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自动机床、数控机床高效率加工以及越来越多复杂形状零件加工需要有快速可靠的测量设备与之配套;另一方面是由于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控制技术以及精密加工技术的发展为三坐标测量机的产生提供了技术基础。1960年,英国FERRANTI公司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三坐标测量机,到20世纪60年代末,已有近十个国家的三十多家公司在生产CMM,不过这一时期的CMM尚处于初级阶段。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以ZEISS、LEITZ、DEA、LK、三丰、SIP、FERRANTI、MOORE等为代表的众多公司不断推出新产品,使得CMM的发展速度加快。现代CMM不仅能在计算机控制下完成各种复杂测量,而且可以通过与数控机床交换信息,实现对加工的控制,并且还可以根据测量数据,实现反求工程。目前,CMM已广泛用于机械制造业、汽车工业、电子工业、航空航天工业和国防工业等各部门,成为现代工业检测和质量控制不可缺少的万能测量设备。
图 三坐标测量机的组成
1—工作台 2—移动桥架 3—中央滑架 4—Z轴 5—测头 6—电子系统
现代精密测量技术现状及发展
现代精密测量技术是一门集光学、电子、传感器、图像、制造及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涉及广泛的学科领域,它的发展需要众多相关学科的支持。在现代工业制造技术和科学研究中,测量仪器具有精密化、集成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三坐标测量机(CMM)是适应上述发展趋势的典型代表,它几乎可以对生产中的所有三维复
现代精密测量技术一门集光学、电子、传感器、图像、制造及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涉及广泛的学科领域,它的发展需要众多相关学科的支持。在现代工业制造技术和科学研究中,测量仪器具有精密化、集成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三坐标测量机(CMM)是适应上述发展趋势的典型代表,它几乎可以对生产中的所有三维复杂零件尺寸、形状和相互位置进行高准确度测量。发展高速坐标测量机是现代工业生产的要求。同时,作为下世纪的重点发展目标,各在微/纳米测量技术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应用研究。
1 坐标测量机的最新发展
三坐标测量机作为几何尺寸数字化检测设备在机械制造领域得到推广使用,而科学研究和机械制造行业的技术进步又对CMM提出更多新的要求,作为测量机的制造者就需要不断将新技术应用于自己的产品以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
11 误差自补偿技术
德国Carl Zeiss公司最近开发的CNC小型坐标测量机采用热不灵敏陶瓷技术(Thermally insensitive ceramic technology),使坐标测量机的测量精度在178~256℃范围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国内自行开发的数控测量机软件系统PMIS包括多项系统误差补偿、系统数识别和优化技术。
12 丰富的软件技术
Carl Zeiss公司开发的坐标测量机软件STRATA-UX,其测量数据可以从CMM直接传送到随机配备的统计软件中去,对测量系统给出的检验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与管理,根据要求对其进行评估。依据此数据库,可自动生成各种统计报表,包括X-BAR&R及X_BAR&S图表、频率直方图、运行图、目标图等。美国Brown & Sharp公司的Chameleon CMM测量系统所配支持软件可提供包括齿轮、板材、凸轮及凸轮轴共计50多个测量模块。日本Mitutoyo公司研制开发了一种图形显示及绘图程序,用于辅助 *** 作者进行实际值与要求测量值之间的比较,具有多种输出方式。
13 系统集成应用技术
各坐标测量机制造商独立开发的不同软件系统往往互不相容,也因知识产权的问题,些工程软件是封闭的。系统集成技术主要解决不同软件包之间的通信协议和软件翻译接口问题。利用系统集成技术可以把CAD、CAM及CAT以在线工作方式集成在一起,形成数学实物仿形制造系统,大大缩短了模具制造及产品仿制生产周期。
14 非接触测量
基于三角测量原理的非接触激光光学探头应用于CMM上代替接触式探头。通过探头的扫描可以准确获得表面粗糙度信息,进行表面轮廓的三维立体测量及用于模具特征线的识别。该方法克服了接触测量的局限性。将激光双三角测量法应用于1700mm×1200mm×200mm测量范围内,对复杂曲面轮廓进行测量,其精度可高于1μm。英国IMS公司生产的IMP型坐标测量机可以配用其他厂商提供的接触式或非接触式探头。
2 微/纳米级精密测量技术
科学技术向微小领域发展,由毫米级、微米级继而涉足到纳米级,即微/纳米技术。微/纳米技术研究和探测物质结构的功能尺寸与分辨能力达到微米至纳米级尺度,使类在改造自然方面深入到原子、分子级的纳米层次。
纳米级加工技术可分为加工精度和加工尺度两方面。加工精度由本世纪初的最高精度微米级发展到现有的几个纳米数量级。金刚石车床加工的超精密衍射光栅精度已达1nm,实验室已经可以制作10nm以下的线、柱、槽。
微/纳米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微米级和纳米级的测量技术与设备。具有微米及亚微米测量精度的几何量与表面形貌测量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如HP5528双频激光干涉测量系统(精度10nm)、具有1nm精度的光学触针式轮廓扫描系统等。因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Scanning Tunning Microscope)、扫描探针显微镜(SPM,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和原子力显微镜(AFM,Atomic Force Microscope)用来直接观测原子尺度结构的实现,使得进行原子级的 *** 作、装配和改形等加工处理成为近几年来的前沿技术。
21 扫描探针显微镜
1981年美国IBM公司研制成功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把人们带到了微观世界。STM具有极高的空间分辨率(平行和垂直于表面的分辨率分别达到01nm和001nm,即可以分辨出单个原子),广泛应用于表面科学、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等研究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纳米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与此同时,基于STM相似的原理与结构,相继产生了一系列利用探针与样品的不同相互作用来探测表面或界面纳米尺度上表现出来的性质的扫描探针显微镜(SPM),用来获取通过STM无法获取的有关表面结构和性质的各种信息,成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有力工具。下面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扫描探针显微镜。
(1)原子力显微镜(AFM)
为了弥补STM只限于观测导体和半导体表面结构的缺陷,Binnig等人发明了AFM,AFM利用微探针在样品表面划过时带动高敏感性的微悬臂梁随表面的起伏而上下运动,通过光学方法或隧道电流检测出微悬臂梁的位移,实现探针尖端原子与表面原子间排斥力检测,从而得到表面形貌信息。就应用而言,STM主要用于自然科学研究,而相当数量的AFM已经用于工业技术领域。1988年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研制成功国内首台具有原子分辨率的AFM。安装有微型光纤传导激光干涉三维测量系统,可自校准和进行绝对测量的计量型原子力显微镜可使目前纳米测量技术定量化。利用类似AFM的工作原理,检测被测表面特性对受迫振动力敏元件产生的影响,在探针与表面10~100nm距离范围,可以探测到样品表面存在的静电力、磁力、范德华力等作用力,相继开发磁力显微镜(MFM,Magnetic Force Microscope)、静电力显微镜(EFM,Electrostatic Force Microscope)、摩擦力显微镜(LFM,Lateral Force Microscope)等,统称为扫描力显微镜(SFM,Scanning Force Microscope)。
(2)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PSTM,Photon Scanning Tunning Microscope)
PSTM的原理和工作方式与STM相似,后者利用电子隧道效应,而前者利用光子隧道效应探测样品表面附近被全内反射所激起的瞬衰场,其强度随距界面的距离成函数关系,获得表面结构信息。
(3)其他显微镜
如扫描隧道电位仪(STP,Scanning Tunning Potentiometry)可用来探测纳米尺度的电位变化;扫描离子电导显微镜(SICM,Scanning Ion_Conductation Microscope)适用于进行生物学和电生理学研究;扫描热显微镜(Scanning Thermal Microscope)已经获得了血红细胞的表面结构;d道电子发射显微镜(BEEM,Ballistic Electron Emission Miroscope)则是目前唯一能够在纳米尺度上无损检测表面和界面结构的先进分析仪器,国内也已研制成功。
22 纳米测量的扫描X射线干涉技术
以SPM为基础的观测技术只能给出纳米级分辨率,却不能给出表面结构准确的纳米尺寸,这是因为到目前为止缺少一种简便的纳米精度(010~001nm)尺寸测量的定标手段。美国NIST和德国PTB分别测得硅(220)晶体的晶面间距为192015560±0012fm和192015902±0019fm。日本NRLM在恒温下对220晶间距进行稳定性测试,发现其18天的变化不超过01fm。实验充分说明单晶硅的晶面间距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扫描X射线干涉测量技术是微/纳米测量中的一项新技术,它正是利用单晶硅的晶面间距作为亚纳米精度的基本测量单位,加上X射线波比可见光波波长小两个数量级,有可能实现001nm的分辨率。该方法较其他方法对环境要求低,测量稳定性好,结构简单,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方便的纳米测量技术。自从1983年DGChetwynd将其应用于微位移测量以来,英、日、意大利相继将其应用于纳米级位移传感器的校正。国内清华大学测试技术与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1997年5月利用自己研制的X射线干涉器件在国内首次清楚地观察到X射线干涉条纹。
软X射线显微镜、扫描光声显微镜等用以检测微结构表面形貌及内部结构的微缺陷。迈克尔逊型差拍干涉仪,适于超精细加工表面轮廓的测量,如抛光表面、精研表面等,测量表面轮廓高度变化最小可达05nm,横向(X,Y向)测量精度可达03~1.0μm。渥拉斯顿型差拍双频激光干涉仪在微观表面形貌测量中,其分辨率可达01nm数量级。
23 光学干涉显微镜测量技术
光学干涉显微镜测量技术,包括外差干涉测量技术、超短波长干涉测量技术、基于F-P(Febry-Perot)标准的测量技术等,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利用亦具有纳米级测量精度。
外差干涉测量技术具有高的位相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如光外差干涉轮廓仪具有01nm的分辨率;基于频率跟踪的F-P标准具测量技术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其精度可达0001nm,但其测量范围受激光器的调频范围的限制,仅有01μm。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Scanning Electric Microscope)可使几十个原子大小的物体成像。
美国ZYGO公司开发的位移测量干涉仪系统,位移分辨率高于06nm,可在11m/s的高速下测量,适于纳米技术在半导体生产、数据存储硬盘和精密机械中的应用。
目前,在微/纳米机械中,精密测量技术一个重要研究对象是微结构的机械性能与力学性能、谐振频率、d性模量、残余应力及疲劳强度等。微细结构的缺陷研究,如金属聚集物、微沉淀物、微裂纹等测试技术的纳米分析技术目前尚不成熟。国外在此领域主要开展用于晶体缺陷的激光扫描层析(Laser Scanning Tomograph)技术,用于研究样品顶部几个微米之内缺陷情况的纳米激光雷达技术(Nanoladar),其探测尺度分辨率均可达到1nm。
3 图像识别测量技术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几何尺寸与形位测量已从简单的一维、二维坐标或形体发展到复杂的三维物体测量,从宏观物体发展到微观领域。被测物体图像中即包含有丰富的信息,为此,正确地进行图像识别测量已经成为测量技术中的重要课题。图像识别测量过程包括:(1)图像信息的获取;(2)图像信息的加工处理,特征提取;(3)判断分类。计算机及相关计算技术完成信息的加工处理及判断分类,这些涉及到各种不同的识别模型及数理统计知识。
图像测量系统一般由以下结构组成,如图1所示。以机械系统为基础,线阵、面阵电荷耦合器件CCD或全息照相系统构成摄像系统;信息的转换由视频处理器件完成电荷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计算机及计算技术实现信息的处理和显示;反馈系统包括温度误差补偿,摄像系统的自动调焦等功能;载物工作台具有三坐标或多坐标自由度,可以精确控制微位移。
31 CCD传感器技术
物体三维轮廓测量方法中,有三坐标法、干涉法、莫尔等高线法及相位法等。而非接触电荷耦合器件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是近年来发展很快的一种图像信息传感器。它具有自扫描、光电灵敏度高、几何尺寸精确及敏感单元尺寸小等优点。随着集成度的不断提高、结构改善及材料质量的提高,它已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工业非接触图像识别测量系统中。在对物体三维轮廓尺寸进行检测时,采用软件或硬件的方法,如解调法、多项式插值函数法及概率统计法等,测量系统分辨率可达微米级。也有将CCD应用于测量半导体材料表面应力的研究。
32 全息照相技术
全息照相测量技术是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用此技术可以观察到被测物体的空间像。激光具有极好的空间相干性和时间相干性,通过光波的干涉把经物体反射或透射后,光束中的振幅与相位信息。
第7章 项目进度安排及跟踪
在六十年代后期,一位热情的青年工程师①受命为一个自动制造应用软件项目“编写”计算机程序。选择他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在整个技术小组中他是参加过计算机编程培训班的人。这位工程师对汇编语言的IN和OUT指令以及Fortran语言略知一二,但是却根本不懂软件工程,更不用说项目进度安排和跟踪了。
他的老板给了他一大堆相关的手册,以及需要做些什么的口头描述。年轻人被告知该项目必须在两个月之内完成。
他阅读了这些手册,想好了解决方法,就开始编写代码。两周之后,老板将他叫到办公室询问项目进展情况。
“非常好,”工程师以年轻人的热情回答道,“这个项目远比我想象的简单。我差不多已经完成了75%的任务。”
老板笑了,说道:“真是太棒了。”然后他嘱咐年轻人继续努力工作,准备好一周后再汇报一次工作进度。
一周之后老板将年轻人叫到办公室,问他说:“现在进度如何?”
“一切顺利,”年轻人回答说,“但是我遇到了一些小麻烦。我会排除这些困难,很快就可以回到正轨上来。”
“你觉得在最后期限之前能否完成?”老板问道。
“没有问题,”工程师答道。“我差不多已经完成了90%。”
如果读者在软件领域中工作过几年,你一定可以将这个故事写完。毫不奇怪,青年工程师在整个项目工期内始终停留在90%的进度上,(在别人的帮助下)直到交付期限之后一个月才做完。
在过去的30年间,这样的故事被不同的软件开发者重复了成千上万次。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
71基本概念
虽然软件延期交付的原因很多,但是大多数都可以追溯到下面列出的一个或多个根本原因上:
·一个不现实的截止期限,由软件工程组以外的人所设立并强加给软件工程组内的管理者和项目开发者。
·客户需求发生变化,而需求的变化没有能够反映在项目进度的变化上。
·对工作量和/或完成该工作所需的资源数量估计不足。
·在项目开始时,没有将可以预测的和/或不可预测的风险考虑在内。
·事先无法预计的技术困难。
·事先无法预计的人力困难。
·由于项目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不畅而导致的延期。
·项目管理者未能发现进度拖后,也未能采取行动解决这一问题。
在软件行业中,人们对过于乐观的(即“不现实的”)项目完成期限已经司空见惯。有时候设定截止时间的人认为这样的截止期限是合理的,但是常识告诉我们,合理与否还必须由完成工作的人来判断。
711 关于“延迟”的评注
拿破仑曾经说过:“任何同意执行一个他本人都认为有缺点的计划的指挥官都应该受到指责;他必须提出自己的反对理由,坚持修改这一计划,最终甚至提出辞职而不是使自己的军队遭受惨败。”这句话掷地有声,值得软件项目管理者们深思。
在第5和第6章中讨论的估算和风险分析活动,以及本章中涉及的进度安排技术,通常都需要在一个定义好的截止期限的约束之下实现。如果最乐观的估算都表明截止期限是不现实的,一个胜任的项目管理者就应该“保护其队伍免受不适当的进度安排的压力并将这种压力反映给施加压力的一方”[PAG85]。
不妨举例说明,假定一个软件开发小组的任务是构造一个医疗诊断仪器的实时控制器,该控制器需要在9个月之内推向市场。在进行了仔细的估算和风险分析之后,软件项目管理者得到的结论是在现有人员条件下,需要14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一软件。这位项目管理者下一步该怎么办?
闯进客户的办公室(这里的客户非常可能是市场或销售人员)并要求修改交付日期似乎不太现实。外部市场压力决定了交付日期,届时必须发布产品。而(从事业前途的角度出发)拒绝这一项目同样是鲁莽的。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在这种情况下,推荐以下的处理步骤:
1使用从以前的项目中得到的数据,进行详细的估算。确定项目的估算工作量和持续时间。
2使用增量过程模型(参见第2章),制定一个软件开发策略,以能够在规定的交付日期提供关键功能,而将其他功能的实现推到以后。将这一计划做成文档。
3与客户会谈并(用详细估算结果)来解释为什么规定的交付日期是不现实的,一定要指出所有这些估算都是基于以往的项目实践,而且一定要指出为了在目前规定的交付期限完成项目,与以往相比在工作效率上必须提高的百分比①。做如下解释将是恰如其分的:
“我认为在XYZ控制器软件的交付日期方面存在一个问题,我已经将一份以往项目中生产率的简化明细分类表和以多种不同方式进行的项目估算提交给各位,你会注意到我已经假设与以往的生产率相比有20%的提高,但是我们仍然只能得到14个月而不是9个月的交付时间。”
4将增量开发策略作为可选计划提交给客户。
“我们有几个选择,而我希望各位能够在这些选择的基础上做出决策。首先,我们可以增加预算,并引入额外的资源,以便使我们能够在9个月时间内完成这一工作。但是应该知道由于时间限制过于苛刻,这样做将会增加质量差的风险②。第二个方案是,去掉一部分需求中所列出的软件功能和特性。由此得到功能稍弱的产品的最初版本,但是我们可以对外宣布全部功能,并在总共14个月的时间内发布这些功能。第三种选择是不顾现实条件的约束,而希望项目能够在9个月时间内完成。结果是我们竭尽全力,但是却无法向用户提供任何功能。我想你们会同意,第三种选择是不可接受的。过去的历史和我们最乐观的估算都表明这是不现实的,是在选择一场灾难。”
尽管这样做会有些抱怨,但如果你给出了基于准确的历史数据的可靠估算,那么最终的谈判结果将可能是选择1或者选择2。不现实的交付期限就不存在了。
712基本原则
曾经有人请教的《神秘的人月》(The Mythical Man-Month,见文献[BRO95])一书的作者Fred Brooks,“软件项目的进度是如何延迟的?”他的回答即简单又深刻:“一天一次。”
技术性项目(不论它是涉及到水力发电厂建设,还是开发一个 *** 作系统)的现实情况是,在实现一个大目标之前必须完成数以百计的小任务。这些任务中有些是处于主流之外,其实现不会影响到整个项目的完成时间;其他任务则位于“关键路径”①之上,如果这些“关键”任务的进度拖后,则整个项目的完成日期就会受到威胁。
项目管理者的目标是定义所有项目任务,识别关键任务,然后跟踪关键任务的进展以保证“一天一次”的发现进度拖延情况。为了做到这一点,管理者必须建立一个具有一定详细程度的进度表,使得项目管理者能够监督进度,并控制整个项目。
软件项目进度安排是一种活动,它通过将工作量分配给特定的软件工程任务,而将所估算的工作量分布于计划好的项目持续时间内。但是,进度是随着时间的改变而不断演化的,注意到这一点至关重要。在项目计划的早期,首先建立一个宏观的进度安排表。该进度表标识所有主要的软件工程活动和这些活动影响到的产品功能。随着项目的进展,宏观进度表中的每个条目都被精化成一个“详细进度表”。于是(完成一个活动所必须实现的)特定软件任务被标识出来,并进行进度安排。
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视角考察软件开发项目的进度安排。第一个视角,基于计算机的系统的最终发布日期已经确定(而且不能更改)。软件开发组织在这一约束下将工作量分布在预先确定的时间框架内。第二个视角,假定大致的时间界限已经讨论过,但是最终发布日期是由软件开发组设定的,工作量以一种能够地利用资源的方式加以分布,且在对软件进行仔细分析之后才定义最终发布日期。但不幸的是,第一种情况发生的频率远远高于第二种情况。
同软件工程的所有其他领域一样,有一些基本原则能够指导软件项目的进度安排:
划分:项目必须被划分成若干可以管理的活动和任务。为了实现项目的划分,对产品和过程都需要进行分解(参见第3章)。
相互依赖性:各个被划分的活动或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必须是确定的。有些任务必须顺序发生;而其他的则可以并发进行。有些活动只有在其他活动产生的工作产品完成时才能够开始,而其他的则可以独立进行。
时间分配:必须为每个被调度的任务分配一定数量的工作单位(例如,若干人天的工作量)。此外,必须为每个任务指定开始和结束日期,这些日期是与工作完成的方式相互依赖的(全职还是兼职)是工作方式的函数。
工作量确认:每个项目都有预定数量的人员参与。在进行时间分配时,项目管理者必须确保在任意时段中分配给任务的人员数量不会超过项目组中的人员数量。例如,一个项目分配了3名员工参加(即,每天可分配的工作量为3人天②)。在某一天中,需要完成7项并发的任务,每个任务需要050人天的工作量,在这种情况下,所分配的工作量就大于可用于分配的工作量。
定义责任:每个被调度的任务都应该指定某个特定的小组成员来负责。
定义结果:每个被调度的任务都应该有一个定义好的结果。对于软件项目而言,结果通常是一个工作产品(例如一个模块的设计)或某个工作产品的一部分。通常将多个工作产品组合成“可交付产品”。
定义里程碑:每个任务或任务组都应该与一个项目里程碑相关联。当一个或多个工作产品经过质量复审(参见第8章)并且得到认可时,标志着一个里程碑的完成。
随着项目进度的发展,上述每一条原则都会被用到。
Sql企业管理器——〉工具——〉sql事件探查器——〉新建——〉选择另存为文件然后“运行”。接下来打开你的网站进行 *** 作(最好做跟数据库有关的 *** 作)。再到sql事件探查器查看哪几张表出的问题。你还可以进行优化,停止跟踪。工具——〉索引优化向导——〉。。。。。。进行优化。
以上就是关于OpenSQLTrace:自动跟踪处理和分析系统全部的内容,包括:OpenSQLTrace:自动跟踪处理和分析系统、常见网络故障类型及诊断方法、射频识别系统中的哪一个器件的工作频率决定了整个射频识别系统的工作频率,功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