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阐述企业工资核算的步骤,要考虑的事项以及会计处理

请阐述企业工资核算的步骤,要考虑的事项以及会计处理,第1张

首先每月计提工资和社保公积金时,按照应付各部门人员工资的金额确认相关的成本费用,分录如下:

借:管理费用——工资

销售费用——工资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工贷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其次按每月应缴纳的社保公积金中,单位应承担的部分计提社保及住房公积金,

分录如下:

借:管理费用——社保公积金

销售费用——社保公积金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社保公积金

贷:应付职工薪酬——社保公积金

则发放工资时应作如下分录: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贷:其他应付款——社保公积金

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

银行存款

工资发放完毕,缴纳社保时的应作如下分录:

借:应付职工薪酬——社保公积金

其他应付款——社保公积金

贷:银行存款

工业企业成本核算的要求和一般程序

一、成本核算的要求

在成本核算工作中,应遵循以下各项要求。

(一)算管结合,算为管用。算管结合,算为管用就是成本核算应当与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相结合,所提供的成本信息应当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

(二)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界限

为了正确地进行成本核算,正确地计算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必须正确划分以下五个方面的费用界限。

1.正确划分应否计入生产费用、期间费用的界限

2.正确划分生产费用与期间费用的界限

3.正确划分各月份的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界限

4.正确划分各种产品的生产费用界限

5.正确划分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生产费用界限

以上五个方面费用界限的划分过程,也就是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和各项期间费用的归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贯彻受益原则,即何者受益何者负担费用,何时受益何时负担费用;负担费用的多少应与受益程度的大小成正比。

(三)正确确定财产物资的计价和价值结转方法

企业财产物资计价和价值结转方法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原值的计算方法、折旧方法、折旧率的种类和高低,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是否采用待摊或预提方法以及摊提期限的长短;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的划分标准;材料成本的组成内容、材料按实际成本进行核算时发出材料单位成本的计算方法、材料按计划成本进行核算时材料成本差异率的种类、采用分类差异时材料类距的大小等;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价值的摊销方法、摊销率的高低及摊销期限的长短等。为了正确计算成本,对于各种财产物资的计价和价值的结转,应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各种方法一经确定,应保持相对稳定,不能随意改变,以保证成本信息的可比性。

(四)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1.做好定额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2.建立和健全材料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制度

3.建立和健全原始记录工作

4.做好厂内计划价格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五)适应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采用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

二、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的分类

生产费用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其中最基本的是按生产费用的经济内容和经济用途的分类。

(一)生产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

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物化劳动(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和活劳动的耗费过程。因而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费用,按其经济内容分类,可划归为劳动对象方面的费用、劳动手段方面的费用和活劳动方面的费用三大类。生产费用按照经济内容分类,就是在这一划分的基础上,将生产费用划分为若干要素费用。

1.材料费用。

2.燃料费用。

3.外购动力费用。

4.工资费用。

5.提取的职工福利费。

6.折旧费。

7.其他生产费用。

(二)生产费用按经济用途分类

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发生的费用,首先可以分为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期间费用两类。

1.生产费用按经济用途的分类

为具体反映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的各种用途,提供产品成本构成情况的资料,还应将其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项目,即产品生产成本项目(简称产品成本项目或成本项目)。工业企业一般应设置以下几个成本项目:

(1)原材料,也称直接材料。

(2)燃料及动力,也称直接燃料及动力。

(3)工资及福利费,也称直接人工。

(4)制造费用。

企业可根据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对上述成本项目做适当调整。对于管理上需要单独反映、控制和考核的费用,以及产品成本中比重较大的费用,应专设成本项目;否则,为了简化核算,不必专设成本项目。

2.期间费用按经济用途的分类

工业企业的期间费用按照经济用途可分为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三)生产费用按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分类

计入产品成本的各项生产费用,按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可以分为直接计入费用和间接计入费用。直接计入费用是指可以分清哪种产品所耗用、可以直接计入某种产品成本的费用。间接计入费用,是指不能分清哪种产品所耗用、不能直接计入某种产品成本,而必须按照一定标准分配计入有关的各种产品成本的费用。

三、 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和主要会计科目

(一)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

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是指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逐步进行归集和分配,最后计算出各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各项期间费用的基本过程。根据前述的成本核算要求和生产费用、期间费用的分类,可将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归纳如下:

1.对企业的各项支出、费用进行严格地审核和控制,并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确定其应否计入生产费用、期间费用,以及应计入生产费用还是期间费用。

2.正确处理支出、费用的跨期摊提工作。

3.将应计入本月产品的各项生产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按照成本项目进行分配和归集,计算出按成本项目反映的各种产品的成本。

4.对于月末既有完工产品又有在产品的产品,将该种产品的生产费用(月初在产品生产费用与本月生产费用之和),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出该种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二)成本核算的主要会计账户

为了进行成本核算,企业一般应设置“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待摊费用”、“预提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账户。如果需要单独核算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还应设置“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账户。

商业企业成本核算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售价核算法

这种方法适合于商品繁杂的零售商业,但前提是售价统一(个别变价也要履行相关手续),销售成本每期按售价结转,月末时计算出进销差价率,求得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然后据以调整成本,这种核算方法在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不适用了;

其二是进价核算法

日常销售要有商品销售记录,每日(或定期)汇总,月末根据已销商品的实际进价结转成本。这种方法适合于销售单位价值大的大宗商品。缺点是比较麻烦。

一)归集分配要素费用。指:生产领用原材料、工人工资及福利费、折旧等等等等。

/ }4 w S, f8 Y4 W% |9 l1、材料费 6 X+ R5 Q5 u; l& e$ O

(1)直接耗用的材料:

8 b5 G6 R I9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某产品 : w9 f6 r7 g _4 G$ R

借: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某车间

) s- h& ^ O# K1 q7 H9 W借:制造费用

' m0 ~4 F4 B! x+ ]贷:原材料-某材料

8 P0 ! H8 H6 _/ ~(2)共耗材料

# B6 T/ m/ U r: a: A分配率=共耗材料费/分配标准

p' V- J& E, e; g分配标准通常选用定额消耗量。

, A7 u1 \! e% L分配后做上述相同分录。 % ~/ U& ' k$ ]0 B1 V7 t1 s `- x0 ^

2、人工费

4 i7 l4 ]& 7 |; |(1)工资

! |1 J& k- E; _" a+ i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某产品 " F0 e) f! B S L

借: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某车间 3 c& z5 |) w0 ~( F" D% o U9 E' D k

借:制造费用

& ~: N8 z9 o0 a8 R; }1 D贷:应付工资 # ]) T( b+ @7 h; f! e

如果工人做两种以上产品,则 ( e8 p+ n H; A3 z! [5 ]! l

分配率=生产工人工资/分配标准 4 l5 O/ t& s% E4 Q1 l4 y4 T

分配标准通常选用生产工时 ! |: C! h1 f; }+ @; `" N% e- L

(2)福利费 $ _( \" K5 q0 f$ E

工资的14%。计算与分录同上。 & A8 t7 z# P; M& e1 B/ e4 ]

3、其他要素费用分配的会计分录,如计提折旧、车间发生的各项杂费等。

: U$ R# Y1 H; D

8 y9 H% F0 _! B( r+ W0 L(二)归集分配各项间接费用 ! N( Q2 N5 s0 S

1、辅助生产费用

+ `6 X# h! q3 H将第一步骤中记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账户的成本进行归集,将总额按受益对象分配至相应的账户中。

1 J" v6 L+ m2 j#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某产品(如果受益对象为产品的话)

9 ' a- E6 d# ^" r0 o; t借:制造费用

$ j O5 l; H! o! u y3 g( |贷: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某车间 字串9) O5 u' y7 I6 |; b4 i1 L3 y

K6 n/ g# z0 H) G8 u1 `, i# x需要说明的是,在企业只有一个辅助生产车间的时候只需这样即可。当企业有两个以上辅助生产车间的时候,则必须选择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等等方法进行分配后再做账务处理。此略。

) l) b1 a3 n( h G2、基本车间的制造费用。

) _ u# M6 t/ e u首先归集凡是记入“制造费用”账户的所有总额。 , l; m% _) a" _

当车间有两种以上产品的时候: 3 n, H& `8 V1 W) o& Z: D6 S

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分配标准 ; }, H& $ k; E7 X5 P& `' H" k0 C

分配标准通常选用生产工时或机器工时

: e9 H4 S1 J6 n& j: }%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某产品 6 ] g! H3 ~& e& b

贷:制造费用 P7 ^9 O3 [+ m }' k4 I2 / I7 B

4 c) y$ [( T k5 @

(三)归集分配“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2 f7 w' O, d O( C% K; q

先将记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某产品”账户的所有金额进行归集,然后选择一定的方法,月末结转完工产品。 8 c& ` b' 7 P6 \/ n; Y4 j K; u

借:产成品-某产品

( M/ E9 Y' c# o3 O; y贷: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某产品

工业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及其财务处理

生产成本是指企业进行工业性生产,包括生产各种产品(产成品、自制半成品等)、自制材料、自制工具、自制设备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

企业应设置“生产成本”科目,本科目核算企业进行工业性生产发生的各项生产成本,包括生产各种产品(产成品、自制半成品等)、自制材料、自制工具、自制设备等。

本科目可按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进行明细核算。基本生产成本应当分别按照基本生产车间和成本核算对象(产品的品种、类别、定单、批别、生产阶段等)设置明细账(或成本计算单,下同),并按照规定的成本项目设置专栏。

企业应将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按其耗用情况直接或分配计入各有关成本类账户。对基本生产车间发生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等费用,记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科目,对于基本生产车间发生的间接费用通过“制造费用”科目核算。对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通过“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核算。

各辅助生产车间在计算出各自的劳务成本后,按提供劳务量的情况分配计入各有关成本账户。如果辅助生产车间也单独核算本身发生的制造费用,月末还应先将这些制造费用分配计入辅助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的主要账务处理。

①企业发生的各项直接生产成本,借记本科目(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贷记“原材料”、“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

②各生产车间应负担的制造费用,借记本科目(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贷记“制造费用”科目。

③辅助生产车间为基本生产车间、企业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提供的劳务和产品,期(月)末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分配给各受益对象,借记本科目(基本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其他业务成本”、“在建工程”等科目,贷记本科目(辅助生产成本)。

④期末,按照一定的方法,将按产品归集的累计费用在已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出完工产品和期末在产品的实际成本,然后,将完工产品负担的生产费用从“生产成本”账户转入“库存商品”账户,借记“库存商品”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基本生产成本)。

⑤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加工完成的在产品成本。

例甲公司根据“发料凭证汇总表”的记录,某月A材料的消耗(计划成本)为:基本生产车间领用1000 000元,辅助生产车间领用300 000元,车间管理部门领用200 000元,企业行政管理部门领用50 000元。

借: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1 000 000

——辅助生产成本 300 000

制造费用 200 000

管理费用 50 000

 贷:原材料——A材料 1550000xuekuaijicom

工业企业生产成本核算

基本概念及基础知识

一、成本的概念

成本是指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应发生并可以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的价值牺牲。

在实际工作中,工业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为筹集生产经营资金而发生的财务费用、用于销售产品而发生的经营费用,以及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产品生产成本,都可以理解为成本。

但由于工业企业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经营费用大多按时期发生,难以按产品归集,为了简化成本核算工作,都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从当期的利润中扣除,不计入产品成本。因此,实际工作中的产品成本,是指产品的生产成本,不是指生产产品所耗用的全部成本。此外,某些不形成产品价值的损失(废品损失、季节性和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也计入产品成本。

废品损失虽然不是可以理解成直接计入产品成本,但在核算的时候为了方便核算,将这一部分损失做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 可以先在制造费用里面核算,也可以设置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两个总帐科目进行核算, 至于怎么具体核算要看具体的情况,属于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正常损失,非正常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产品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生产的耗费过程。工业企业要生产产品,就要发生各种生产耗用。生产耗用包括劳动手段及劳动过程(制造费用)的耗用、原材料(直接材料)的耗用以及劳动力(直接人工)的耗用。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生产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用货币形式表现的生产耗用的总和就是这些产品的成本。由此可见,生产成本实际上就是制造费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总和。我们现在讨论的成本就是单指产品的生产成本。

二、成本会计的概念

成本核算不仅要在工业企业中进行,在其他行业中也要进行。

比如,施工行业的基本经济活动是进行建筑工程的施工,但发生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不计入工程成本。商品流通企业的基本经济活动是商品的采购和销售,发生的经营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也不计入商品的采购和销售成本。那么这些行业发生的这三项费用统称为经营管理费用,也就是期间费用。

实际上,各行业生产经营业务的成本和有关的经营管理费用,简称为成本、费用。因此,成本会计实际上就是成本、费用会计。而我们平时说的成本会计一般是狭义的生产成本会计,而没有包含费用会计。我们现在讨论的也只是生产成本会计。

三、正确划分各种费用及成本的界限

为了正确核算生产费用和经营管理费用,正确的计量产品的实际成本和企业损益,必须正确划分以下五个方面的成本界限。

1、正确划分生产经营管理费用与非生产经营管理费用:

工业企业的各种费用按经济用途分为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和非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其中,生产经营费用又分为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和不计入产品成本的经营管理费用。划分生产经营管理费用与非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实际上就是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例如企业购买固定资产、购买无形资产以及对外投资,这些经济活动都不是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其支出都属于资本性支出,不应计入生产经营管理费用;而用于生产和销售、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以及用于筹集生产经营资金所发生的费用,即期间费用,也应计入生产经营管理费用。

2、正确划分生产费用与经营管理费用:

工业企业的生产费用应计入产品成本。产品成本要在产品完工并销售后才计入企业的损益,而当月投入生产的产品不一定当月完工、销售,因此,本月发生的生产费用往往不是计入当月的损益并从当月的利润中扣除。但是企业发生的经营管理费用则作为期间费用处理,不计入产品成本,而直接从当月的利润中扣除了。例:1、借:银行存款,贷:应交税金,贷:商品销售收入—— 销售时的分录

2、借:商品销售收入,贷:本年利润 ——销售收入结转利润

3、借:商品销售成本,贷:产成品(库存商品)——产成品(库存商品)转销售成本

4、借:本年利润,贷:商品销售成本——销售成本转利润

从这个分录可以看出,如果产品已经完工了,但如果企业没有销售而放在企业仓库里面的话,那么就不能做第3个产成品(库存商品)转销售成本的分录,这样一来就不能影响当月的损益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经营费用统称为期间费用的原因。

3、正确划分各个月份的费用:

为了正确计算各月的损益,还应将应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和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的经营管理费用在各个月份之间进行划分。这个实际上就是权责发生制原则。比如本月支付但应由以后各月受益或者负担的成本、费用,应计入待摊费用进行分月摊销(如受益期超过一年应计入长期待摊费用);本月虽未支付但本月已经受益的成本、费用,应计入预提费用。但为了简化核算工作,金额教小,数量不多的应计入待摊及预提的费用,也可以全部计入当月。

例子:1月——5月预提大修理费用:借:制造费用200,贷:预提费用200,那么5个月就一共提了1000,6月份实际发生1100元时:借:预提费用1000,借:制造费用100,贷:银行存款或现金 。如果是多提了时:借:预提费用900,贷:银行存款或现金 900,多出来的可以不处理,也可以这样做分录:借:预提费用1000,贷:制造费用100(或红字借方)贷:银行存款或现金 900,

4、正确划分各种产品的成本

为了正确计算各种产品的单位实际生产成本,必须将应计入本月的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在各产品之间进行划分。属于某种产品单独发生、能够直接计入该种产品的生产费用,应直接计入该产品的生产成本(这个主要的意思就是指某个原材料如果是单独用于某个产品的,就直接将该原材料的成本计入到该产品中去);属于几种产品共同发生的生产费用,应采用适当和科学的分配方法进行划分,并分别计入这几种产品的生产成本,比如制造费用就是属于几种产品共同发生的生产费用,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用适当和科学的分配方法进行划分,算到各个产品中去了,这些都是有方法的,至于是什么方法,将在以后具体说 。

5、正确划分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成本:

月末计算产品成本时,如果某种产品都已完工或者都未完工,那么与这种产品有关的费用及成本之和就是该种产品的月末产品成本。如果某种产品一部分已经完工,另一部分尚未完工(在生产线上,不是指半成品),那么与这种产品有关的费用及成本之和,应采用适当和科学的分配方法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并分别计算产成品和在成品的生产成本。

以上五个方面的费用及成本界限的划分,都应遵循受益原则,即何者受益何者负担费用,何时受益何时负担费用,负担费用及成本的多少应与受益程度的大小成正比。这五个方面费用及成本的划分过程,实际上就是成本核算的核心计算过程。我们目前真正讨论的是与产品生产过程有关的生产成本的核算,不含期间费用的划分及核算。

四、成本核算中的各项基础工作

为了正确进行成本核算,必须做好以下各项基础工作:

1、定额的制定和修订:

产品的消耗定额是编制成本计划、分析和考核成本水平的依据,也是审核和控制成本的标准。企业应该根据设备条件、技术水平、员工积极性等因素,制定和修订科学而又可行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工时等消耗定额,并据以审核各项消耗是否合理、节约,达到控制消耗、降低成本的目的。在计算产品成本的时候,往往还要根据这些定额作为分配实际成本的标准,这些都是搞好生产管理、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的前提。

举个暂估的例子:比如:7月份购入一批原材料,但发票没来,那么本月先暂估入帐:借:原材料20000,贷:银行存款或现金或应付帐款20000 ,在7月份领用时借:生产成本,20000,贷:原材料20000 ,产品完工时借:产成品22000,贷:生产成本22000,其中多出来的是制造费用。到8月份,分两个概念来说,1、如果发票本月来了,那么首先将上月借:原材料20000,贷:银行存款或现金或应付帐款20000这笔分录红字冲销,发票来了后按实际的入帐。借:原材料20100,借:应交税金3417,贷:应付帐款或银行存款23517

如果发票没来,就还是暂估,借:原材料20000,贷:银行存款或现金或应付帐款20000。

现在问题出来了,因为你在领用的时候是20000,但现在是20100了 ,这个时候的 *** 作是增加本月的成本,借:生产成本100,贷:原材料100,并说明调帐原因,如果要对上月的成本进行调整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因为上月的成本已经核算完成,也没法继续做调整了 。

2、材料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

为了进行成本管理和成本的正确核算,必须对材料物资的收发、领退和结存进行计量,建立和健全材料物资的计量、收发、领退和盘点制度。材料物资的收发、领退,在产品、半成品的内部转移,产成品的入库,库存的材料物资、半成品、产成品以及车间的在产品和半成品,均应按照规定进行盘点、清查、计量、验收或交接,并填制相关的凭证,经过一定的审核手续,防止任意领发、转移、丢失、积压、损坏变质等情况。

3、原始记录:

只有计量而没有记录,核算就没有任何书面的凭证依据。为了进行成本的核算和管理,对于生产过程中工时和动力的消耗,在产品和半成品的内部转移,以及产品质量的检验结果等,均应作出真实的记录,并做好原始记录的登记、传递、审核和保管工作,以便正确、及时地为成本核算和其他有关部门方面提供所需的原始资料。

五、成本项目

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在生产过程中的用途各不相同,有的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有的间接用于产品生产。为了具体的反映这些成本的用途,还应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项目,即产品生产成本项目,简称成本项目。

根据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企业一般应至少设置以下三个成本项目:

1、直接材料,即原材料。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主要材料以及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辅助材料。主要包括:原材料或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燃料、包装物以及其他材料。

2、直接人工,即生产工资及福利费。指直接参加产品生产的工人工资及按规定计题的福利费。包括:直接生产工人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福利费等。

3、制造费用。指直接或间接用于产品生产,但又不便于直接计入产品成本,以及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生产单位管理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办公费、差旅费、生产用固定资产的折旧费、机器设备的修理费、水电费、运输费、劳动保护费、季节性及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

从费用与产品的关系来区分,产品中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称为直接费用或者称直接成本。制造费用称间接费用或者间接成本。

对于成本项目的设置,可根据管理需要进行相应的增减和调整,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①费用在管理上有无单独反映、控制和考核的需要;②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比重的大小③为某种费用专设成本项目所增加的核算工作量的大小。因此,对于管理上需要单独反映、控制和考核的费用,以及在产品成本中比重的大小的费用,应专设成本项目,反之,为了简化核算工作,不必专设成本项目。

此外,由于我国的能源比较紧张,可根据企业自身情况专设“燃料及动力”成本项目,以便单独进行反映、控制和考核。此项目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外购和自制的燃料和动力。但如果工艺上耗用的燃料和动力不多,为了简化核算工作,可以将工艺用燃料费用并入直接材料(原材料)成本项目,将工艺用动力费用并入“制造费用”成本项目。又如,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废品,如果废品损失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比较大,需要作为一项重点进行核算和管理,也可以增设“废品损失”成本项目。如果没有废品或者废品损失不大,则不需要设置。

综上所述,将计入产品成本的生产费用划分成若干成本项目,可以按照费用的用途考核各项费用的执行情况,分析费用支出是否合理、节约。因此,产品成本不仅要分产品计算,而且要分成本项目计算,还要计算各种产品的各个成本项目的成本。产品成本计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各种要素费用按其经济用途划分,最后计入本月各种产品成本,按成本项目反映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成本的过程,也就是前面所述五个方面费用界限的划

制造费用是指企业各个生产单位(分厂、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其内容包括:

1、车间管理人员工资:是指生产车间管理人员、辅助后勤人员等非一线直接从事生产的人员工资;一线直接生产人员非生产期间的工资也计入本项目,非一线生产员工提供直接生产时,其相应的工资应从本项目转入生产成本中的直接工资项目。

2、职工福利费:按第一项所定义的生产管理人员工资的14%提取。

3、交通费:是指企业为车间职工上下班而发生的交通车辆费用,主要指汽油费、养路费等。

4、劳动保护费:指按照规定标准和范围支付给车间职工的劳动保护用品,防暑降温、保健饮食品(含外购矿泉水)的费用和劳动保护宣传费用。

5、折旧费:是指车间所使用固定资产按规定计提的折旧费。

6、修理费:指生产车间所用固定资产的修理费用,包括大修理费用支出。

7、租赁费:是指车间使用的从外部租入的各种固定资产和用具等按规定列支的租金。

8、物料消耗:指车间管理部门耗用的一般消耗材料,不包括固定资产修理和劳动保护用材料。

9、低值易耗品摊销:是指车间所使用的低值易耗品的摊销。

10、生产用工具费:是指车间生产耗用的生产用工具费用。

11、试验检验费:是指车间发生的对材料、半成品、成品、仪器仪表等试验、检验费。

12、季节性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是指因生产的季节性需要而必须停工,生产车间停工期间所发生的各项费用。

13、取暖费:是指车间管理部门所支付的取暖费,包括取暖用燃料、蒸汽、热水、炉具等支出。

14、水电费:是指车间管理部门由于消耗水、电和照明用材料等而支付的非直接生产费用。

15、办公费:是指车间生产管理部门的通讯费用以及文具、印刷、办公用品等办公费用;政府部门的宣传经费,包括学习资料、照相洗印费以及按规定开支的报刊订阅费等。

16、差旅费:是指按照规定报销生产车间职工因公外出的各种差旅费、住宿费、助勤费;市内交通费和误餐补贴;按规定支付职工及其家属的调转、搬家费;按规定支付患职业病的职工去外地就医的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贴等。

17、运输费:是指生产应负担的厂内运输部门和厂外运输机构所提供的运输费用,包括其办公用车辆的养路费、管理费、耗用燃料及其他材料等费用。

18、保险费:是指应由车间负担的财产保险费用。

19、技术组织措施费:是指生产工艺布局调整等原因发生的费用。

20、其他制造费用:除前述1~19项所列的,零星发生的其他应由车间负担的费用。

都需计提,根据工资总额计提福利费(14%),工会经费(2%),职工教育经费(15%),其实计提这些费用对企业有利,可以多列费用。

处理程序

会计核算形式又叫账务处理组织程序或记账程序,是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相互结合的方式。账簿组织是指账簿的种类、格式和各种账簿之间的相互关系;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是指凭证的整理、传递,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程序和方法。

由于各个单位的经济业务性质和特点不尽相同,经济业务规模大小也不一样,因此设置的账簿,凭证的种类、格式和各种账簿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记账程序和方法也不一样。不同的账簿组织、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相互结合,就形成各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形式。每个单位应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和具体条件,采用或设计适合自身经济业务性质和特点的会计核算形式。

因此,尽管每一个会计单位的业务各有其特色,但都应该对会计核算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一项合理有效的会计核算形式,一般应该符合下面的要求:

(1)与本单位生产、经营管理的特点、规模的大小和业务的繁简程度相适应。

(2)能正确、全面和及时地提供有关经济业务和财务收支情况,满足本单位经营管理和国家宏观管理工作的需要。

(3)要在保证核算指标正确、真实和系统完整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简化不必要的核算手续,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节约核算工作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各种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的主要区别在于登记总分类账的依据和方法不同,但是,出纳业务处理的步骤基本上一致,其基本程序是:

(1)根据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填制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对于转账投资有价证券业务,还要根据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直接登记有价证券明细分类账(债券投资明细分类账、股票投资明细分类账等)。

(2)根据收款凭证、付款凭证逐笔登记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有价证券明细分类账。

(3)现金日记账的余额与库存现金每天进行核对,与现金总分类账定期进行核对;银行存款日记账与开户银行出具的银行对账单逐笔进行核对,至少每月一次,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与银行存款总分类账定期进行核对;有价证券明细分类账与库存有价证券要定期进行核对。

(4)根据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有价证券明细分类账、开户银行出具的银行对账单等,定期或不定期编制出纳报告,提供出纳核算信息。

扩展资料

账务处理的内容

(一)账务处理程序

银行账务处理程序包括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两个系统的全部处理过程,具体步骤如下:

1、根据经济业务受理、填制与审核凭证,依据业务所涉及的会计科目确定会计分录。

2、一方面根据传票逐笔登记分户账(或登记簿),涉及现金收、付的应登记现金收入、付出日记簿;另一方面根据同一科目的传票进行汇总,编制属于综合核算系统的科目日结单,轧平当天业务涉及的所有科目的借方和贷方发生额。

3、根据分户账编制余额表。

4、根据科目日结单登记总账。

5、根据总账编制日计表,轧平当日所有科目的借、贷方余额。

(二)账务核对程序

账务核对是防止账务差错,保证账务记载正确,保护资金安全的必要措施。从核对的时间和内容上分有每日核对和定期核对两种。

1、每日核对。每日营业终了进行有关账簿间的核对,核对的内容主要有:

(1)总账各科目余额和发生额合计借贷方相等;总账按科目应与所辖分户账和余额表的余额合计核对相符。

(2)现金收付日记簿借贷各方的合计数应与现金科目日结单、现金科目总账借贷方发生额核对相符;现金库存簿的库存数,应与实际库存现金和现金科目总账余额核对相符。

(3)联行往来科目总账上日余额、本日借贷方发生额、余额分别与联行往账、联行来账报告表上日余额、本日借贷方发生额、本日余额核对相符。

(4)表外科目余额应与有关登记簿核对相符,对其中空白重要凭证、有价单证经管人员必须核对当日领人、使用、出售及库存实物数,保证准确无误。

使用计算机作业的行处,根据凭证输入有关资料后,自动产生分户账、科目日结单、总账、日计表的借贷方发生额和余额。由于数据共享,为保证账务准确,应由手工核打凭证与科目日结单借贷方发生额核对相符。配备事后监督机构的行处,专柜则只清点凭证张数和科目日结单核对相符即可。

2、定期核对。为保证资金的准确与安全,各行处除进行每日核对外,还要按业务类型进行定期核对,核对的内容主要有:

(1)使用丁种账的账户,如汇出汇款、其他应收款等科目,应按旬加计未销账的各笔金额总数,与该科目总账的余额核对相符。

(2)贷款借据必须按月与该科目分户账核对相符。

(3)余额表上的计息积数,应按旬、按月、按结息期与该科目总账的累计积数核对相符。

(4)各种卡片账每月与该科目总账或有关登记簿核对相符。

(5)在年终决算前,固定资产的账与实物和固定资产卡片原值、折旧金额核对相符,低值易耗品与低值易耗品备查簿核对相符。

(6)与中央银行和其他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往来的对账单应及时换人核对相符。

(7)联行间的账务核对,按联行查清未达办法定期核对。

(8)对外账务核对。各单位的存款、贷款、未收利息账户,都应按月或季填发“余额对账单”与客户对账,每年应与客户进行面对面对账。各单位送来的对账回单,经核对无误后,应按科目、账号顺序进行排列、装订、登记、入库保管。存折户应坚持在办理业务的当时保证账折核对相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账务处理程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账务处理

以上就是关于请阐述企业工资核算的步骤,要考虑的事项以及会计处理全部的内容,包括:请阐述企业工资核算的步骤,要考虑的事项以及会计处理、工贸企业如何准确核算工资、工资核算业务处理流程是怎样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z/98114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2
下一篇 2023-05-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