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生源向港大靠拢

优秀生源向港大靠拢,第1张

优秀生源向港大靠拢

今年HKU获得了17个“省市冠军”,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多。HKU的内地招生已经圆满结束。“硕果累累”的HKU今年在京录取了40名高分考生,其中三名北京文科状元被HKU独占,格外耐人寻味。为什么很多高校眼中的优秀学生都在向HKU靠拢?港留学网(http://www.study.hk.cn/)通过了解不同年级的内地本科生,还原一个内地学生在HKU学习生活的真实画面,看看HKU为什么这么“香”。

准香港大学生

先在内地名校读一年。

旁白赵云涛,浙江人,即将进入香港大学工程学院学习电子工程。

清华委托弥补遗憾。

“通行证和护照照片的底色是白色、红色还是蓝色?香港所有教室都有WIFI吗?...... "一个由HKU大陆新生自发组织的在线聊天群不断发出“吱吱”的聊天提示,学生们正在兴奋地交流。作为准港生,在内地高校培养一年。今年8月,他们将踏上前往HKU学习的旅程。赵云涛就是其中之一。

在赵云涛眼里,在港大就读的优势已经在过渡期体现出来了——可以同时体验两所名校的学术氛围。赵云涛说,HKU在分配委托学校时可以采取就近原则。但如果学生对委托培训学校有异议,可以申请。赵云涛说,“那时候我很向往清华。说是高考上清华线或者HKU自主招生加分上清华线就可以申请上清华。”于是赵云涛申请交换,HKU很快满足了他的要求。赵云涛满意地说,委托培养制度让很多学生偿还了没有选择大陆高校的遗憾。

灵活选课,个性释放

相对于大陆学生的大一生活,魏培生普遍感觉他们的大一比较好做。除了专业课,他们还学习公共课程,如英语、数学或大学语文。在选修课的选择上,魏培生的自由度要大得多。他们不会为了学分或毕业而选择课程。赵云涛受清华电子系的委托。对他来说,电子系开设的工程制图课程与他在HKU大学学习的工程电子工程专业关系不大。他决定取消这门课,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他感兴趣的课程。相比之下,内地高校的一些学生往往因为学分的压力,放弃自己喜欢的课程,选择难度低、分数高的课程。他觉得有点“性格压抑”。接受委托的学生王也告诉记者,“要求每年委托培养的学生要达到委托学校普通本科生80%的学分。

赵云涛特别提到,大陆学生选择去HKU是为了钱。“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HKU的奖学金并不是很受欢迎,相当多的学生每年要支付12万港元的学费和4万港元的生活费。而且HKU的奖学金基本会和学费生活费持平,不会有盈余。他认为,大陆学生之所以选择HKU,是因为其国际化的氛围和视野,以及出国交流的机会。

新手

适应HKU的生活是一个障碍。

旁白:黄静,四川人,2010年进入HKU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唐,北京人,2010年考入社会科学学院。

评价是全面的,不仅仅是学习

“读书、下村(加入社团)、住会馆(住宿舍)、约会、partytime是港大的传统。大学里要做的五件事。”来自四川的女孩黄静慢慢地说,她觉得HKU有很多机会和选择。黄静2009年受北大委托。在她印象中,北大图书馆6点半开门。还没到时间,许多学生就在门口排起了队。“身边的同学都觉得学习很重要。”她说,HKU的评价标准并不单一,不仅是学习能力,还有思想方向。“北大学术氛围浓厚,HKU学术、就业、社会氛围浓厚。在HKU,想学习的学生可以努力提高成绩。想工作的可以做兼职,实习。不在乎以后找工作的,也可以参加活动,体验各种生活。”上学期黄静利用业余时间教普通话。“很多香港人都想学习普通话。这个兼职不用花太多心思,赚的也不少。时薪150元-200元。”她说下学期可能会侧重于专业领域的实习。

高昂的生活费让出国变得很容易。

在唐看来,“HKU是一个高成本、高风险、高预期回报的地方。”唐举了一个例子来证明香港的生活费用之高。2009年,他在清华受委托。“当时两个菜放在一起加了两两米饭4.5元和三两米饭4.7元。香港大学的餐厅对学生有补贴,套餐是原价的70%左右。即便如此,两个菜加米饭和饮料的套餐应该在20元左右。”

风险在于,并非所有大陆学生都能在抵达HKU后迅速适应。唐说,尽管HKU大学开设了粤语课,但一些大陆学生仍然会遇到语言障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高度的学习自由度也会让一些学生不适应。“内地大学努力学习的氛围很浓,学校也会安排一些强制性的实习和项目。在香港这种多元化且不完全以学习为导向的环境下,压力和动力都给了自己。”唐觉得自己更适合的方式,因为“自己定路线会更有效率。在新环境中锻炼我们的自力更生能力可以支持我们去冒这个风险。”

谈及预期收入,唐有点激动地说,他很可能在2012年春天成为加州大学的交换生。“在HKU,大多数学生可以参加海外交流项目,在一些外国大学学习半个学期到一年。学生只要努力就能得到这个机会,而不是为了达到一个高分。清华的经济管理学院也有类似的交换项目,但只针对国际班的学生,不针对全校学生。”

大学二年级学生

享受国际学术资源

旁白莎拉,北京人,2009年进入HKU社会科学学院。

广泛的交流自由和自主权

我在一家快餐店遇见了莎拉。萨拉戴着眼镜,相貌平平。说起她在港大的两年生活,Sarah的感受是,内地学生融入群体,与同学交往是很重要的。

萨拉提醒说,HKU不是一个非常舒适的地方。你需要做的是接受挑战并适应它。“比如住大厅(内地宿舍)。甚至每个楼层都有不同的文化。住在宿舍的学生有很强的自主性。他们自己选楼领导,组织活动,和mainland China的宿舍完全不一样。不能适应会馆文化的大陆学生可以向主管申请换楼层。如果还是不能参加集体,可能会被‘踢出去’(留在外面),学校后勤会帮他们找房子。”莎拉说,她曾经是一个“严肃”的人。在HKU的两年里,她开始“放下”一些东西,从中找到了放松和快乐。

资源丰富,治学严谨。

高二那年,莎拉专程去香港考察各个大学。最后,她决定在最好的基础上申请HKU。最后如愿被录取,三年免学费30万港币。“从那以后,我就觉得HKU喜欢认真学习、能坐得住、能读书的学生。”莎拉也非常满意HKU大学为学术类学生提供的资源。“HKU的图书馆是最好的!”莎拉由衷感叹,2008年她受北大委托,上学期还去了台湾省交换学习。就她所接触的图书馆而言,HKU图书馆的目录藏书数量最多,借阅权限最广,外文文献和网络资源最丰富。“虽然很小,但书的种类很多。”

“HKU的学术体系非常严格和规范。写论文的时候,教授会反复强调论文的格式和不能抄袭的学科。引用观点时,一定要找到出处。”莎拉说,她所在的社会科学学院课程较少,但作业较多。“我们一学期六节课,每节课都有考试,3000字到5000字的大卷子,1500字的小卷子。卷子交替来,隔三差五就要交作业,基本没有空闲暇。”莎拉很喜欢HKU的辅导课程。“必修的专业课每周给200个学生上2个小时,然后把学生分成10组,助教给每组上一个小时的辅导班。辅导班完全以学生为中心,每个人都可以讲述和讨论自己学到的东西和想到的东西。”莎拉表示,这是一个很好的制度,但在内地大学里似乎有点奢侈。

出国有很多奖金。

这几天莎拉会利用暑假去日本留学,学校会给她提供6000港币的食宿。“我兼职艺术史,每年都有旅游奖金。之前学过亚洲建筑史,打算假期去日本参观古建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如果列出他们的计划并说明他们的学术目的,就可以申请资金。这在内地大学可能是一个竞争机会,但在HKU很常见。学生只要重视,很容易获得出国交流的机会。HKU的国际化氛围也为学生提供了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

莎拉目前很乐观,说她比在港的第一年更自在,更喜欢HKU。她计划毕业后出国深造,她有信心HKU能为她提供国际学术资源。

毕业

留港就业很忙,也很充实。

旁白李清扬,浙江人,2008年进入HKU经济管理学院。

熊,贵州人,2008年考入HKU社会科学学院。

从受访者的生活状态可以看出香港工作的繁忙程度。2007年浙江省理科状元李清扬今年从香港大学毕业,赴港就业。一天晚上将近12点,她用繁体字回复了记者的采访邮件。她说自己当初选择港大(http://school.liuxue360.com/hk/hku/)并不后悔。“学术上,我感觉北大和HKU差别不大,各有所长;但就生活环境而言,她觉得在香港生活了三年,各方面的视野都开阔了,是很有意义的人生经历。”

在就业方面,李清扬觉得,与内地相比,香港的就业选择面更窄,内地学生大多从事金融相关行业。“但是在香港工作的概率比较高,回内地找工作也不难。”来自贵州的熊也成功留港工作。她只能在晚上八九点和记者交谈。她说,今年从HKU大学毕业后,她的通行证自动延期一年。在这一年里,她享受了永久居民的待遇。这也被她视为在HKU学习的优势之一。"

此外,HKU有国际地位很高的教授,他们的推荐信可能非常有用。另外,有些部门会和公司有联系,每学期都会有实习机会。学生可以全日制工作一个学期,晚半年毕业。“这些都很自由。”

■声明

教育家:

mainland China的高校应该深思。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虽然“状元”不是最好学生的代名词,但如此多的内地“状元”选择港校,值得正在争抢生源的内地高校深思。他告诉记者,目前内地高校“办学定位不清”、“缺乏办学自主权”,导致教学质量下降。高校存在教学评估不实、精品课程流于形式等问题。有些教授受制于论文和学科指标,不专注教学。

此外,内地高校的课程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课老化、必修课设置不合理、无法引起学生兴趣等。此外,他认为大学应该重视高素质学生的培养,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时的招生成绩。

香港内地招生办公室:

超四成内地本科生留港。

被问及优秀内地学生的特点,香港大学中国事务处招生主任马纳告诉记者,内地学生勤奋好学,学术基础扎实,与香港学生灵活互动的优势正好相互影响,相得益彰。“HKU招收大陆学生的目的是聚集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在不同文化的冲击和融合下,为学生和学校带来益处。”他说,大陆学生创造了一个交流两地文化的平台,让两地未来的领导人有机会互相了解。

在Mana提供的近两年内地本科生就业去向的图表上,记者看到,每年都有超过40%的内地毕业生选择留在香港,其中约有3%-10%的人回内地工作。

HKU总统:

大陆招生不是奖金。

日前,港大校长许立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了“争做状元”的说法,称不认为成绩好是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如果考试成绩好,那很好,但如果考试成绩没那么好,你也可以是个好学生。因为整个招生时间比较短,要快速决定招收哪些学生,只能靠成绩。成绩好的同学有状元,但我们并没有真的抢到状元。”同时,许立志否认HKU依靠奖学金招募人才。他强调,HKU招生是与学生“相互选择”的结果,比如通过面试让学生了解HKU的教学风格。

■新闻背景

北上广学生

更喜欢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7月下旬发布通知,称已完成2011-2012年度内地本科生入学手续。今年共录取内地新生291人,其中“省市状元”17人,北京籍3人。

近年来,北上广基本上处于HKU内地招生的前三名。这三个一线城市的学生似乎更愿意尝试新的教育模式。报道称,根据2008年HKU的录取结果,“录取第一”是上海,录取考生43人;“录取第二名”是广东,录取41人;“探花录取”是北京,共录取29名考生。2009年,HKU在广东和北京分别录取了40多名考生。2010年,HKU录取了近300名内地考生,其中广东考生比例最高,HKU录取了60名考生。上海有近50名考生确认被录取。

2011年,HKU共收到10362份来自内地学生的申请,其中大部分来自广东、北京和上海,每个城市都有超过一千份申请。2011年,HKU在内地招收了大约300名本科生,40名高分考生选择了HKU。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一直在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生源。

■名词解释

香港的培训体系

裴頠是HKU为大陆学生创造的独特体系。主要是让内地学生先适应大学生活和大学课程,防止直接来港造成的课程跨度等障碍,也是为了平衡HKU的三年学制。根据委托制,被HKU录取的内地考生应在进入HKU一年前在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内地高校接受委托。

据悉,从2012年起,香港将实行四年制本科。舆论认为,这样一来,HKU录取的大陆学生第一年就不会在大陆高校接受培训。香港大学中国事务处招生主任马纳表示,内地本科生入学计划的详细安排将于明年年底公布,学生发展及资源中心将为内地学生提供文化适应课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29247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18
下一篇 2022-09-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