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毛主席贴身摄影师钱嗣杰,为何要将国庆照片扔下天安门?

1966年毛主席贴身摄影师钱嗣杰,为何要将国庆照片扔下天安门?,第1张

1966年毛主席贴身摄影师钱嗣杰,为何要将国庆照片扔下天安门?

1964年7月的一天,钱嗣杰接到通知,被告知自己将进驻中南海给毛主席当专职摄影师。一时间,钱嗣杰真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一年,他36岁。

走进中南海那高高的红墙内,一部小小的相机成就了钱嗣杰的辉煌人生。

图丨1955年,钱嗣杰(后排右二)与参加万隆会议的外国记者在一起

在中南海的“面试”

1964年6月的一天,正在刚果采访的钱嗣杰接到夫人陈惠嫣自北京发来的电报,心里打了一个冷颤:“什么病?有多严重?两次催我回国了。”

早在前几天,新华社外事部就给钱嗣杰传过话来,说他父亲身体不好,家属希望他能尽快回家看看病重的父亲。

此时新华社总社已考虑让钱嗣杰回国述职,准备过几天动身,没想到父亲的病还是挺严重,看来只有立即回国了。

钱嗣杰有一种预感:父亲可能早已离开人世了。钱嗣杰收拾好行李,赶往机场。

飞机起飞了。坐在飞机上,钱嗣杰陷入了对父亲的无尽思念之中……终于到了北京机场。

走出机场,发现天空下着倾盆大雨,钱嗣杰心凉如雨……

远远地就看到父亲静静地卧在肃穆的灵堂中央,钱嗣杰的心理防线被彻底打垮,泪水夺眶而出,冲过去,扑在父亲的遗体上痛哭起来。

原来,父亲钱乐恩因为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离开人世时什么话也没有留下。

图丨上世纪六十年代,钱嗣杰与周恩来总理的珍贵合影

安排好父亲的后事后,钱嗣杰回总社做了述职。随后,在国内休假一个星期。

钱嗣杰接到新华社电话,请他到社长吴冷西办公室去。这时,钱嗣杰心里有些不平静:因为一般情况下,如果不是什么重大的事情,社长是不会亲自找他谈话的。

钱嗣杰直奔吴冷西的办公室。刚落座,吴冷西就开门见山地说:

“钱嗣杰同志,你自进入新华社工作以来,表现突出,我们对你表示祝贺,同时感谢你为新华社新闻事业所做的努力。如今,有一项新的工作,就是调你进中南海,做毛主席的专职记者,到中南海工作。这不是一般的新闻任务,是政治任务,你有信心没有?”

“有信心完成组织交给我的新闻采访任务,感谢领导对我的信任与激励!”当被告知让自己进驻中南海给主席当专职摄影记者时,钱嗣杰真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言语中显得有些激动。

钱嗣杰也是后来才知道,调查人员在之前已经对他本人以及家庭状况做了一个具体的了解,还专门到他们老家去做了调查。

当时他家里人还以为他在外面做什么什么错事,担心了好久。

早在1950年,时任中央新闻总署新闻摄影局摄影记者的钱嗣杰在两位老记者的带领下去北京饭店采访外事活动时见过毛泽东主席。

初次担纲,钱嗣杰既紧张又兴奋。神采奕奕的毛主席来了,那是钱嗣杰生平第一次见到伟人的容貌,忘情得直鼓掌。

毛主席并没有注意到这个毛头小伙子,很快走了过去。

1950年6月,西南少数民族访问团组团后,毛主席接见了全体团员。钱嗣杰作为随团摄影记者有幸再次近距离见到了毛主席。

钱嗣杰记得,毛主席当时同全体团员合影留念,并题词送给少数民族地区。

“给主席当摄影记者,太光荣了!要知道新华社好几百人哪,能选到我,我是又高兴又紧张哪!”接受笔者采访时,钱嗣杰想起当年的事情,依然兴奋不已。

尽管钱嗣杰此前还曾同邹健东、齐观山到中南海勤政殿为毛主席拍照过,但那时为主席拍照虽然紧张,但都是两个摄影记者一道去,压力会小一些。

特别是钱嗣杰一想到当年在北京饭店第一次为主席拍照时,由于慌乱没有把主席的身影留在镜头中间,心里总有点“阴影”,生怕在被调到主席身边当专职摄影后再出现什么闪失。

接受“面试”的这天,是汪东兴带他去的,一路上钱嗣杰都十分紧张,一直在冒汗,他不知道见到毛主席该说什么,该如何面对毛主席。

正值夏季,一路上钱嗣杰紧张得汗湿衣衫。不多久,就到了中南海瀛台北边的丰泽园。

很快,到了菊香书屋。汪东兴走进去,说:“主席,摄影师小钱来了,见见主席。”正在看书的毛主席从沙发上起身,说:“欢迎,欢迎。”

图丨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毛主席与周恩来总理

钱嗣杰步入菊香书屋,满眼是书。两米多高的木质棕色书橱几乎摆满房间四周,简直是一个小型图书馆。钱嗣杰感慨,主席真是读书万卷,藏书浩繁。

毛泽东见初来乍到的钱嗣杰有些紧张,于是走过去,握着他的手并请他坐下,唠起家常来为他放松:“你多大了,哪里人,叫什么名字啊?”

钱嗣杰激动地回答:“报告主席,我姓钱,叫钱嗣杰,是黑龙江黑河市人,祖籍山东平阴。”

毛主席一听,笑了:“好嘛,你姓钱,你有钱啊,我可是无产阶级啊!”毛主席风趣的谈话让周围的人都笑了,也让钱嗣杰紧绷的神经一下子放松下来,说话和动作也自然了。

  1. 钱嗣杰就搬进了中南海办公,成为毛主席的专职摄影师。

正式上岗之后,钱嗣杰还是很忙的,他不仅要在一些正式场合为毛主席记录下那些精彩瞬间,而且还要时刻用摄像机拍下生活中的领袖精彩瞬间。

“其实每次活动前,我都十分紧张的,生怕出现关键时刻掉链子的情况,要反复检查前期准备工作有没有做好,不敢有任何懈怠。每次出去我都会带两部相机,以防万一出什么差错。虽说功能上不及现在的相机,但性能是绝对没问题的。”

图丨毛主席、博古(左一)、周恩来总理长征结束后在延安窑洞前合影

当时所拍摄的照片除公开采用和部分留作历史资料、少部分送礼外,其余图片必须销毁。

底片和那些多余的照片在销毁时,放在一个上锁的废片箱内,定期烧毁。

烧毁时,有专人监督,烧后灰也要检查一下是否完全烧尽,任何人不得私自留底。

于是,在那些年代里,钱嗣杰尽管拍摄了数万张照片,可是自己手上没剩几张,仅有5张与主席合影的纪念照片。

汪东兴当时要求,摄影师不得私自与领导人合影,包括向主席索字、求诗。

据钱嗣杰晚年介绍,毛主席习惯坐火车下去调研,每到一个地方,一般会请地方干部,省长、省委书记到火车上来汇报,他就不下车了。

主席之所以这样做,是觉得自己每到一个地方去,那个地方又要为他准备住的地方,又要好多干部陪,很多麻烦事,这样不给地方增加麻烦,见完了火车又开走了。

“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6年里,我常常会想,怎么会有如此幸运,幸福的事情。这几年,我也学习到了很多,进步了很多。不过也常常觉得压力很大,害怕自己做不好。”钱嗣杰接受采访时说。

图丨1939年,延安,毛主席与杨家岭农民谈话,询问收成

主席是“夜猫子”,喜欢熬夜,生活没有规律,作为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必须时刻准备着。“当时来访的外宾主要由外长和总理接见,一般情况主席是不接见的。

当然,有外交工作的需要时,主席还是会亲自接见。不过没有具体的时间安排,会按照当时毛主席是的身体状况,以及他的习惯来决定。

外宾可能正在天安门或长城参观,如果这时主席说可以见,那就立即通知外交部安排接见。”

钱嗣杰回忆说,主席的行动是高度保密的,往往是上午见外宾,中午突然通知要出发,工作人员就要紧急集合,直到上了火车才知道目的地。

在毛主席身边工作,最基本的一点要求就是要做好保密工作,钱嗣杰跟随毛主席外出工作时,他们的家里人都是不知道他们的行踪的,不会打电话,也不会通信。

还原一个个珍贵瞬间

1966年7月1日,风和日丽,钱嗣杰和护士长、卫士长等八人陪着毛主席在武汉东湖散步。

散完步后毛主席对大家说:“今天是党的生日,咱们不拍全体合影了,我和每个人都照一张,好不好?”

图丨1939年,毛主席和小战士亲切地探讨

大家一听直鼓掌,说太好了,就搬来一张椅子,让主席坐在那儿,一个接一个照。

钱嗣杰为每个人都拍好与毛主席的合影后,毛主席看向钱嗣杰说:“小钱,你给别人都拍好了,谁给你拍啊。”钱嗣杰没想到主席会提出这个问题,有些激动地说道:“那就让卫士长来帮我拍吧。”

钱嗣杰一边说,一边将照相机对好距离、光圈,随后递给卫士长曲琪玉,说:“我都调好了,你一会儿直接按快门就可以了。”

随即,钱嗣杰跑过去,幸福地站到了主席身边。曲琪玉按钱嗣杰的 *** 作拍了一张,可是钱嗣杰担心效果不佳,就请曲琪玉再按一张。

这时,一向公平的毛主席笑开了,说:“小钱,你多照了一张哦!”钱嗣杰也偷偷地笑了。

钱嗣杰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说:主席很爱说笑话,一般工作人员在他身边都没有拘束感,他像大家的长辈,很随和。

7月16日,毛主席才公开露面,在武汉畅游了长江。当年家喻户晓的经典新闻照片《毛主席畅游长江》,很少人知道就是毛主席的专职摄影师钱嗣杰拍摄的。

图丨1951年2月下旬,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回国述职

毛主席从武昌大堤口顺流而下,一直游到武汉钢铁公司附近,游程将近30华里。

让钱嗣杰感到十分惊讶的是,毛主席在登上快艇的时候,整个人仍旧精神状态饱满,看不出半点倦意。

后来新华社社长吴冷西在看到毛主席畅游长江的照片后,十分高兴,感慨道:这实在是太珍贵了。并通知钱嗣杰尽快将底片送回到北京。

7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登载了《毛主席畅游长江》的通讯和钱嗣杰所拍的毛主席在快艇甲板上检阅游泳健儿、毛主席乘风破浪畅游长江等照片。

当天,国内各主要报纸都刊发了钱嗣杰所拍的经典新闻照片。毛主席对钱嗣杰所拍的照片也很满意。

除此之外,让钱嗣杰记忆犹新的还有就是国庆节这天,钱嗣杰从上午开始就紧随毛主席。

上午10时,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首长、民主人士检阅游行的各民族、各界代表。

钱嗣杰回忆道:“在这天,我们要拍摄民主党派人士、外宾和登上天安门城楼上的群众代表、英雄模范人物,但最主要的任务是拍好中央领导同志,特别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三位。”

无论是在栏杆前的检阅,还是在大厅里和民主人士握手寒暄,毛主席的举手投足都一一摄入钱嗣杰的镜头。

图丨1966年7月16日,毛主席畅游长江后,钱嗣杰为他拍下一张以武汉长江大桥为背景向群众挥手的照片

除了拍好国庆照片外,钱嗣杰还有一个“秘密”工作要做——及时“扔”出胶卷。

按照规定,新华社需要在上午的时候,就收到拍摄好的“国庆第一卷”,然后赶在中午之前就要尽快发出去。

在上午10时20分左右,“国庆第一卷”就必须要送出天安门。

但钱嗣杰身处严密“封闭”的天安门城楼上,如何将胶卷送出去,这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最终,决定使用“扔胶卷”的方式,也就是将胶卷扔到城墙下即可。

隆重的庆祝仪式,沸腾的游行人群,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天安门广场,可谁曾注意到,站在城楼上的钱嗣杰正把胶卷用黑口袋包好,向城下扔去。

扔的地点一般选在天安门城楼的东北角和西北角,城下早有人焦急等候,送卷的汽车停在石碑胡同待发,司机拿到胶卷后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新华社。

国庆活动结束后,新华社记者还有一个艰巨的任务——剪辑、合成天安门上领导人的大合影。也被笑称“假照片”,钱嗣杰笑笑说:“在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技术条件下,只有这么做了。”

图丨1971年,钱嗣杰在联合国第26届大会期间采访拍摄

在毛泽东身边工作时,组织上要求工作人员不准记日记,即使有会议记录也要及时处理。

至今,钱嗣杰没有留下一点资料,包括所摄照片也全部存放在新华社图片库里,当年所记的笔记本被新华社定期收回——每本笔记本都编号发放,上交后一本换一本。

在钱嗣杰的印象里,毛主席出门一般不坐飞机,基本上是坐专列,且专车前还有一列前导车。

每次视察毛主席都会坐火车,毛主席喜欢坐火车外出,对此,钱嗣杰这样解释:

“坐火车出去很方便,什么都可以带上。主席在火车上办公、会客和休息。到地方上召集干部开会也方便,下去参观或者调查、调研都很方便。不然到一个地方,要找宾馆、要欢迎、要招待,很麻烦。主席这种做我觉得很好,给老百姓带来了方便。”

“要是主席想到基层看看,就派一个汽车来,主席就坐车到农村、工厂走一走,详细了解地方的工业、农业等生产情况以及人民的生活情况。”

图丨钱老有些耳背,接受采访时老伴陈惠嫣不时地在身边大声提醒。这对儿老夫妇已经相濡以沫共同走过近70年

1969年年底,钱嗣杰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从此失去了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机会。

这时,周恩来总理的专职摄影师杜修贤兼任毛主席的摄影工作,再加上后来周总理与毛主席的身体都不是很好,有关国事活动相对减少,不再有必要分别设专职摄影师。

1976年9月,毛主席与世长辞。

“布置灵堂时,我就在那儿了。这是最后一次近距离地看主席,他安祥地躺在鲜花丛中,老人家头发稀疏,脸上的老年斑都可以看到,一下子,以往朝夕相处的一幕幕都涌上来了。”

毛主席逝世的第二天半夜,遗体移到中南海对面的人民大会堂,让人们吊唁。

作为新闻采访组的工作人员,钱嗣杰每天都要拍摄追悼场面的新闻照片。

图丨钱嗣杰家中,一张毛主席像端正地悬挂在房间最显著的位置。老人对毛主席始终怀着尊敬、爱戴的真挚情感

那些天,钱嗣杰每天都守在灵堂里,整天吃不下饭,眼泡儿始终是肿的。他说:“以后我每年都会来看望主席”

他回忆说:“来吊唁的有工人,农民,还有学生。那种悲伤是一点也不带掺假的,学生们哭得最伤心。虽然是在工作,但是每每看到这些场面,我自己的泪水都把相机的取景框模糊了。”

这些年来,每逢9月9日、12月26日,钱嗣杰都会到毛主席纪念堂,看一看那熟悉的身影,追思主席那光彩照人的一生。

采访中,钱嗣杰说:“在我眼里,毛主席是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长者,在中国的历史上,他永远是一位伟大的领袖。我始终深深地记着他,缅怀着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29958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5
下一篇 2022-09-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