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是伊斯兰教历多少年??

1945年是伊斯兰教历多少年??,第1张

1945年是伊斯兰教历多少年?? 阳历和农历都是在中国起源的吗?

现在主要的历法种类有三阳历,即公历阴历,通常被理解为农历,其实阴历是回历农历,通常有人说成阴历,其实农历是阴阳历阳历亦称公历、太阳历、新历、西历,也称格里高利历。

它是1582年,由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实行的历法。

从这一年后,阳历代替了公元前42年由罗马皇帝朱里·恺撒所实行的“儒略历”(旧历)。

阳历是以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算作一年。

它的长度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

由于它不是整数,为了把长短拉平,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六天,称为“闰年”;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五天,称为“平年”。

这种历法在每一万年中约错三天,比旧的“儒略历”每四百年就错三天。

由于这种历法是根据地球与太阳距离的位置而定,所以它的“二十四节气”是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多在每月的6日、21日,下半年多在每月的8日、23日,即使相差也不过一两天。

西洋历法是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传进中国的。

利玛窦的“泰西历法”当属“儒略历”。

太平天国实行的“天历”,对中国的阴历起了革命,它采用了阳历,但对它也有所改订。

“天历”中有中国原有的“干支”,也有阳历的“礼拜”(星期),可谓阴阳合历。

“天历”在中国历法上说来,是一个具有革命精神的特殊历法。

辛亥革命后,从1912年元旦起,采用中华民国纪年和阳历。

1949年9月27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

从此,我国也采用了公元纪年的历法阴历伊斯兰教的历法,又称希吉来历。

“希吉来” 系阿拉伯语Hidjrah之音译,意为“迁徙”,指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约570~632)于622年9月由麦加迁至麦地那,回历即以这一历史事件为纪元,并以此年阿拉伯太阴年的岁首 7月16日为元年元旦。

系纯阴历。

其计算方法是:以月亮圆缺1次约历29日12时44分2.8秒为1月,12个月共354日8时48分33.6秒为1年。

月份凡单月为大月30天,双月为小月29天,不置闰月

全年天数为354日,所余8时48分积至3年左右多出1日,在30年为1周的第2、5、7、10、13、16、18、21、24、26、29等年内,于12月末置1闰日,带闰日的年份为355日。

按该历全年实际天数计算,比回归年约少10日21时1分,故积2.7回归年相差1月。

积32.6回归年相差1年。

每年第9个月(阿拉伯语称赖买丹)为斋戒月份,10月1日是开斋节日。

第12个月(阿拉伯语称助勒·希哲)上旬为朝觐日期,12月10日是宰牲节日。

使用7曜(日、月、火、水、木、金、土)纪日的周日法。

每日的开始从日落时算起。

每周逢日曜是“主麻”,穆斯林在这天“聚礼”。

回历于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正式传入中国。

当时元朝政府在大都(今北京)建观象台,由回回天文学家札马鲁丁任“提点”(台长),制造7种天文仪器进行观测,并编撰该历颁行全国。

至元十三年后,元朝政府颁行的郭守敬的“授时历”及明代在全国实行的“大统历”,均参照该历而制定。

清初仍一度使用。

中国信奉伊斯兰教各少数民族至今在斋戒、朝觐、过节等宗教活动中,仍按该历计算。

从月的精度来看,伊斯兰教历从开始使用到21世纪初的1400年间,朔日时刻仅比实际时刻落后半天,其精度比儒略历高得多,通用的格里高利历相仿。

只是因为增加闰月违反穆罕默德的教义,伊斯兰历才保持其纯阴历状态,一直延续到21世纪。

农历农历是中国目前与格里历(即公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人们习称“阴历”,但其实是阴阳历的一种,即夏历,并非真正的“阴历”。

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按照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今年是农历开元4714丁酉鸡年(公历2017.1.28~2018.02.15),我国传统历法比西方历法早2697年,用西元年份+2697即是我国传统历法的年份。

夏历的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

平年十二个月;闰年十二个月普通月份加一个闰月,总共十三个月。

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

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计算决定。

平年全年354~355天,闰年全年383~384天。

由于每平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采用设置闰年(即十二个普通月份加上一个闰月)的方法使这几年的平均日数尽量的接近365.2422日。

由于1回归年为12.368个朔望月,368/1000=46/125,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应设置四十六个闰年。

但因为这样设闰太过复杂,经推算,7/19最接近0.368。

故一般的,在19年里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

人们因为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而常把夏历称为“农历”,但二十四节气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应该属于太阳历部分。

因此把夏历称为阴历是不恰当的。

夏历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历法中,唯一既照顾到太阳历,又照顾到阴历的历法。

因此,有人说西方的历法比中国科学,这显然是错误的。

比如,公历中,一个“月”的概念首先就已经违背了“月”这个初始的概念。

夏历既符合了月(朔望月),又符合了年(回归年),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的历法之一。

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

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

从黄帝纪年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格里历),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皇极历、唐大衍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有所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隋朝的皇极历法等。

汉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

汉朝初期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

汉武帝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是之前历法的366天。

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

之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

题主在这里说的阳历,实际上指的是现行公历,也就是格里高利历;所说的农历是指的中国传统历法。

格力高利历,这个名字一听就是舶来品;传统历法当然就是中国的喽。

但是这些事儿说起来也没那么简单,比如在第一句话里我们就发现,题主的提问所用到的名词其实是不严格的,所以我们首先要说明几个基础的历法概念。

历法的基本功能是要提供我们日常使用的日期,而我们的时间是来自于天文现象的循环,其中最显著的当然就是太阳和月亮的周期,绝大多数历法也都是在围绕着它们在做文章。

立法的基本类型可以分为三种,(纯)阴历、(纯)阳历,和阴阳合历。

阴历就是根据月亮形状(月相)的变化,来确定日期。

这个变化可以是非常明显的看出来,朔望月周期是29.53天。

所以阴历的一个月是29天或者30天。

纯阴历的一年是取12个月,这样其实就带来一个问题,这一年是354天,并不是365天。

所以这样的立法一般是跟宗教崇拜有关,比如现在的伊斯兰教历。

阳历就是根据太阳的周期来制定日期。

太阳一年四季的周期(回归年)是365.2422天。

我们现在用的公历一年12个月,一个月30、31天(二月除外)。

可以看得出来,它的一个月的长度显然也是脱胎于阴历月,但实际上已经跟月亮的形状脱离了关系。

中国传统历法,实际上并不能简单地称为“阴历”,应该叫做“阴阳合历”。

我们祖先所用的历法应该是本土起源的。

这实际上也是古代的文明当中比较主流的一种历法。

它的一个月是根据月亮的形状变化来确定的,也就是29天或者30天(我们只有大年三十,大年二十九,从来没有大年三十一)。

一年的长度是十二或者十三个月(354天或者384),通过这种长短交替,使平均长度,接近于太阳的回归年。

所以它既是包含了阴历,也是包含了阳历。

另外具有中国独特色彩的是二十四节气的设立,之所以我们看到24节气在现代公历中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就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根据太阳的运行周期来确定的。

但也因为这个原因,24节气在现代的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被忽视了。

所以我们看到,格里高利历显然是来自于欧洲,是罗马教皇在1582年颁布实施的。

中国传统历法(夏历)其中既有跟其他民族历法呼应的同质成分,又有我们独自具有的特色。

但归根结底来说,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都是根据太阳、月亮运行来确定我们的时间标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2006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3
下一篇 2022-10-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