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和白崇禧哪个官大

李宗仁和白崇禧哪个官大,第1张

李宗仁和白崇禧哪个官大 白崇禧的军事才能,明显高于李宗仁,为何在桂系始终是千年老二?

桂系能在民国政坛保持影响力那么长时间,最关键的因素除了始终将钢七军牢牢控制在手里,不容他人染指之外,就是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关系始终非常稳定,桂系内部始终非常团结,核心团队始终保持团结。

而这种团结中,最重要的就是李宗仁和白崇禧始终配合得非常好,两无嫌猜,一唱一随,声气相求。

其实从共事的时间来说,自从抗战军兴,白崇禧就被国军统帅部征召,到国军统帅部任职去了,之后长期在国军最高统帅部工作,一直到1947年才离开南京,先到国防部九江指挥所,再到武汉华中剿总,离开了国军统帅部。

而李宗仁和白崇禧两人共事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是从1923年算起,到1937年,总共只有14年。

这期间,北伐时期两人还有很长时间是分开活动的,并不在一起。

但从国军内部的声望来说,在将领中声望更高的显然是白崇禧,他素有小诸葛之称,足智多谋,从北伐开始,就在国军统帅部工作,抗战军兴之后,更是长期在国军统帅部,所以对国军将领比较熟悉,哪怕是中央军的嫡系,多数对白崇禧的军事水平和能力都是服气的。

到淮海战役之前,讨论徐州战区最高统帅的时候,国军将领虽然没有明言,但基本上普遍认为白崇禧是最合适的人选。

只是白崇禧认为当时的局面已经无可挽回,所以拒绝就任,直接回了武汉。

而李宗仁自从抗战初期的徐州会战之后,基本上就离开了军队,总体而言处于赋闲状态,官高爵显,但并没有多少实权。

抗战时期,徐州会战结束后,先在丹江口,后来又调任天水行营,抗战结束后调任北平行营,虽然名义上职务很高,但在天水行营时下属的部队主要是胡宗南在控制,李宗仁也很识趣,并不插手。

在北平行营时,华北战区是傅作义统帅,李宗仁同样并不参与军事指挥。

李宗仁之所以被调离军事工作岗位,并不是因为徐州会战的最终失败,而是他在徐州会战中表现出了超乎国军其他高级将领的能力。

首先是他能开诚布公,不排斥地方杂牌军,只要拨归他指挥的部队,都能为我所用,而且出工出力。

比如台儿庄战役中,川军和西北军表现相当出色,这是离不开李宗仁对地方杂牌军的信任的。

其次则是在徐州会战期间,参战部队近百万,在李宗仁的调度下,没有出现大面积的溃败,撤退时也相当有组织,未出现严重的伤亡。

这种能力都是国军其他高级将领不具备的。

但也正是他的这两个能力让他成了一个危险的人物。

因为他的这种能力意味着,他有能力把本来相互没有多少关系的地方杂牌军统合在一起,并发挥出超常的战斗力,而国军最高统帅部当时的既定方针就是要逐步消灭地方杂牌军,所以李宗仁的这种能力就让他隐隐成了这些本来已经群龙无首的杂牌军的潜在领袖。

尤其是东北军、西北军以及刘湘死后的川军,都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如果李宗仁继续指挥下去,就可能将这些部队打造成一支有能力与中央军抗衡的势力。

所以,后来李宗仁和白崇禧两个人在国军中的状态就逐渐形成了一个规律,一个在中央,另一个必然要被外放。

抗战时期白崇禧在中央,李宗仁就长期在外,到1947年李宗仁当选副总统之后,必定要到中央,白崇禧才又争取到了外放的机会。

而在抗战时期,白崇禧在中央,李宗仁在地方担任闲职,桂系核心资本第七军则始终控制在他们信任的将领手中,从未放松过。

也是因此,在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之后,华中战局吃紧,而华中国军以第七军为主力,所以白崇禧才能被放到华中去指挥。

白崇禧的好处也就在于,他始终知道自己的长项在于军事,搞政治非其所长,所以始终无意取代李宗仁的地位,反而始终尽心竭力的辅佐李宗仁。

淮海战役前,白崇禧拒绝出任国军总指挥,原因就在于他认定国军必败,如果他去指挥,那么战败之后就要他来背黑锅。

而在战役的关键阶段,他先扣留了黄维兵团的一个军,后来又坚决阻止宋希濂兵团东进救援杜聿明集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认为现在只要让黄埔系将领率领的中央军都被解放军消灭,桂系一直梦想的组织各地方军阀联合政府的机会就来了。

也正是在淮海战役最胶着的这段时间,国军高层内斗愈演愈烈,终于在1949年元旦的时候,李宗仁从副总统备胎转正,成了代总统。

而在此之前,李宗仁在北京时期与司徒雷登的交往起了关键作用,让美国同意李宗仁上位来主持和谈,白崇禧则在华中挑唆河南等当时已经被解放的地区的参议员联名通电,支持李宗仁上位,进行和谈。

而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缺失,都不可能实现最后换将的目的。

当然,如果没有李宗仁在国军其他地方实力派中的名声,这个目标同样不可能实现。

此外,桂系始终能够保持团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桂系虽然实力比较强,但整体而言,势力始终比较小,既得利益也没多少。

势力最大的时候,也就是北伐结束时,几乎沿平汉路的湖北、河南、河北到平津一带,都在桂系控制之下,但当时的桂系因为大量招降纳叛,接收了大量原属北洋系的军队和将领,所以凝聚力实际上是下降的。

而这种旋起旋灭的膨胀,很快就萎缩了,即使在抗战时期比较核心的第七军和四十六军中,四十六军的地位也在第七军之下。

所以,桂系内部始终有一个共识,就是团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只有先实现个人利益,才能保住个人利益。

白崇禧在桂系内部也经常强调这一点。

一个是帅才,一个是“将帅”之才。

可统兵作战之人是为将才,可将将之人是为帅才,可将帅之人又如何?刘邦曾问韩信,你说说,俺能统帅多少军队?韩信实话实话,哎呀,你能领个10万人算不错了。

刘邦听了,反问韩信,你呢?韩信又实话实说,我呀,你能给我多少我便能统领多少,越多越好!刘邦一听,心里酸溜溜的,突然没风度地讥讽道,哦,你说你这么厉害,怎么还被我逮住了呢?怎么我是皇帝,你是马仔?韩信听出了刘邦话里藏刀,赶紧拍了一个马屁,你军事水平不如何,可是,你却善于统帅军事水平高的将领,这不,我是将领,所以得给你当马仔……刘邦听完了韩信的话,心里也舒服了许多。

李宗仁之于白崇禧,也如同刘邦之于韩信。

这也正如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所言——若论威镇三军之“主帅”的风范,则李宗仁还应居首位,非白参谋长所能企望也。

有人当刘邦,自然也得有人当韩信。

不过,李宗仁虽是刘邦一样的人物,却不如刘邦厚黑,这或许也是他终未成功的一个原因。

蒋倒是有了刘邦的厚黑,却没有刘邦的用人手段,只顾任人唯亲,任人唯是否听话,所以,也终究没能成功。

对于统兵作战的军事指挥水平,李宗仁确不如白崇禧,可是,论统御全局的智慧和手段,白崇禧也明显不如李宗仁,这也是李能够成为“刘邦”,白却只能成为“韩信”的原因。

白崇禧这个“小诸葛”的雅号,实际上是桂系内战的时候打出来。

当时,白崇禧是黄绍竑的参谋长,他将局势摊明了告诉黄绍竑,促成了李宗仁和黄绍竑的联合,成立了所谓的“广西定桂讨贼联军”去打旧桂系的陆荣廷和沈鸿英,沈鸿英部被他打得摸不着北,心有余悸,沈部遂将白崇禧称为“小诸葛”。

黄绍竑在桂时,白崇禧是老三,黄氏在脱离桂系投蒋后,桂系三巨头变成了两巨头,白氏这才成了老二,和李宗仁并称“李白”。

后来,李宗仁率桂军参加北伐,白崇禧也在北伐战争中彰显了他的军事谋略之才,“小诸葛”之名也几乎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

当然了,李宗仁的水平也不赖,一场台儿庄战役更是让他声名远播。

只是,于军事谋略一途,李略逊于白。

不过,白崇禧的缺点也很明显。

他很自负,一个有能力的人,有资格自负,可是太过于自负的话,绝不是什么好事。

白崇禧也太过于拘泥于所谓的“团体”,也就是桂系。

他想要让李代蒋,想让桂系成为国府的主宰,这是他的军事野心和政治野心,可是,想要成为国府的掌控者,格局太小的话是撑不开场面的,至少在用人方面便不能过于拘泥于桂系,甚至拘泥于他自己的少数几个亲信和心腹。

李宗仁信任白崇禧,所以将军事的权力多数交给了白崇禧,白在用人方面和蒋是挺像的,总是动不动提拔自己的心腹,对于不是自己的心腹的或者不够听话的,即便本事不低,也常不予重用。

这也造成了白氏在桂系中的威望不如李氏。

白崇禧的孤傲和耿直的性格,也挺得罪人的,又因自负,在桂系中常有逾越之举,如果不是李宗仁够仁厚,能够容人,能够容忍,将李氏换成蒋氏的话,白氏恐也难有作为。

此外,白崇禧素来被不少人认为是“政治上的白痴”,说他是政治白痴或许不至于,可是,于政治一道,他确实高明不到哪里去。

他之所以能够两次推动蒋介石下野,不是说他的政治手段多高明,而是他的军事手段用的漂亮。

只不过,他将军事上的战术搬到政治斗争上,实则也多有不逮之处。

他明明已经将蒋氏得罪透了,可是,在桂系破碎后又不甘心失败,即便在李宗仁已经飞去美国的情况下,他也经受不住蒋氏的诱惑,被一个“行政院长”的头衔给忽悠去了台湾,这根本原因便在于他没有看清政治形势。

没有了桂系作为后盾,白崇禧去了台湾便一文不值!蒋氏之所以会拿出“行政院长”这块肉忽悠他去台湾,实则是因为李宗仁在没有辞职的情况下,戴着“代总统”的帽子飞去了美国,让蒋没办法名正言顺地复出当总统。

所以,蒋氏需要用白氏去对付远在美国的李氏。

当时盛传美国要换了蒋氏,李氏又和美国政要多有交往,素来多疑的蒋氏心中也不得不害怕美国人会用李氏来取代他!所以,让白去台湾,让白充当对付李的q显然最合适不过,有用最好,没用也能趁机控制白,让白没办法和李继续合作和蒋作对。

李宗仁从桂系覆灭的时候便看清了形势,没有桂系的支撑,蒋不可能放过他,所以,即便白怎么劝他,他也始终不肯去台湾,以致于变成了白对李的隔海骂战。

白因为没能成功帮蒋对付李,所以失去了作用,成了蒋的弃子,只是蒋一直对白心存怨恨和忌惮,所以派人对他进行了几乎不间断的监控。

白崇禧更是“天真”地去找陈诚,说什么副总统才需要保护,他不需要的傻话。

白崇禧只善于军事谋略,却不谙政治之机锋,所以不可能成为一把手,而李宗仁不仅通于军、政,更兼有统御全局之才华。

李宗仁为什么会说白崇禧“以丢脸的方式去世”,正是因为政治形势明明不利于“李白”,可是白却偏偏看不清,然后稀里糊涂地去了台湾,从而受到了蒋的“软监禁”。

如果没有李宗仁,恐怕老白连个“老二”的位置也坐不上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2073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3
下一篇 2022-10-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