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网络属于哪个领域

纳米网络属于哪个领域,第1张

纳米网络属于哪个领域 芯片5nm和7nm有什么差别?CPU已经很小了,可以做大点吗?

你的问题很好,问到关键点了。

已经足够用。

无论5G手机,还是其它用途,完全可以满足需要。

最为典型的就是北斗卫星芯片24纳米都没有问题。

金融系统,工业系统亦如此。

所以,美国的制裁,对军工,工业,金融网络教学等等没有任何影响。

轻薄化手机。

主要是手机需要最轻最薄而且功能强大,用途广泛。

所以,特朗普扼杀的是华为高端芯片,其实对华为的5G基站都没有任何影响。

中科院开始发力。

中科院院长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着力研发光刻机,高端芯片等等掐脖子项目。

举国体制➕企业积极参与的新一轮科研浪潮已经扬帆起航,我们拭目以待吧!

5nm和7nm制程工艺的芯片当然有较大差别。

据估计,台积电5nm的栅极间距为48nm,金属间距则是30nm,鳍片间距25-26nm,单元高度约为180nm。

按此测算,台积电5nm制程工艺的晶体管密度将达到每平方毫米1.713亿个,相比于初代7nm的每平方毫米9120万个,增加了88%。

台积电用ARM Cortex-A72内核举例,逻辑密度提高1.8倍,时钟速度增加15%,这个提升显然是很显著的。

以前CPU制程工艺大的时候,也可以满足当时的需求。

之所以CPU做得越来越小,是因为需求推动技术不断进步,制程工艺越来越先进。

目前市场大部分的芯片都远远落后于5nm、7nm制程工艺一直以来市场上10nm、14nm、22nm、28nm,甚至90nm、大于100nm制程工艺的芯片都很多,就是目前,10nm以上制程工艺的芯片还是占据市场大部分比例。

芯片大佬英特尔刚刚实现10nm制程工艺,而且规模量产还不稳定。

英特尔因技术原因,其7nm制程工艺芯片迟迟推不出来,而台积电给华为代工的5nm芯片麒麟9000早已量产上千万片。

这相当于在制程工艺上,英特尔已经落后于台积电、三星们二代了。

但英特尔仍是全球最牛的芯片大佬之一,英特尔芯片在市场上仍然抢手。

可见,制程工艺之高低,并非代表芯片先进程度的唯一指标。

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目前已经是全球最先进导航定位系统之一,而最新版本的北斗导航芯片制程工艺是22nm,而之前大量应用的北斗导航芯片制程工艺只有28nm,这并没影响北斗系统的先进性。

事实上5nm、7nm,甚至台积电下一步准备推出的3nm、2nm制程工艺的主要应用场景只有一个,那就是手机。

更准确的说是高端手机的处理器,其中最先进的就是集CPU、GPU、ISP、基带及AI等模块于一体的SoC。

而全球市场手机每年出货只有10亿部左右,这其中大量的中低端手机还未必使用制程工艺最先进的芯片。

手机之外,芯片应用领域太广泛,每年下来上千亿片芯片市场上,对最先进制程工艺的需求比例很小。

制程工艺到底是什么制程工艺是指芯片内电路与电路之间的距离。

常识上看我们也知道,制程工艺的趋势肯定是向密集度愈高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制程工艺的数字越来越小。

密集度愈高的芯片电路设计,意味着在同样大小面积的芯片中,可以实现晶体管数更高、功能更复杂的电路设计。

再来看先进制程工艺的优势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提升路线,主要就是靠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器件的特征尺寸不断缩小,从而集成度不断提高,功耗降低,器件性能和功能不断提高。

更小的体积内,容纳更多的晶体管,功能更强大,还更节电,这么多好处对于手机来说太重要了。

这就是更先进制程工艺的好处。

当然,制程工艺的先进,就意味着成本肯定更高。

所以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肯定还是根据市场需要来选择芯片最适合的制程工艺。

CPU(处理器)的制程工艺本就是逐步更小、更先进的,即便是手机芯片也是从更高的制程工艺一代代降下来的。

要达到同样的性能指标,制程工艺高一些、低一些都可实现,无非就是芯片体积、重量、耗电量等指标相应有差别。

问题的本质其实就在于市场与用户。

就如手机,如果有二个性能相近的选择,但是一个更轻薄、更节电,另一个粗大笨重、电池还用的快,用户会怎么选?道理很简单,更先进的技术、产品带来更好的体验,用户自然不愿意选择落后的。

这就是手机芯片制程工艺越来越小的根本原因。

但就目前整体来看,10nm以下的先进制程工艺,主要还是高端手机芯片需求,其它领域需求不大。

除了手机芯片外,很多领域芯片10+nm、20+nm制程工艺都很先进了,关键是,也足够用。

以上观点对您有参考价值,请点个赞支持下,多谢!欢迎留言参与讨论,或关注我了解更多科技资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2095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3
下一篇 2022-10-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