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足带盖方鼎哪个朝代的

四足带盖方鼎哪个朝代的,第1张

四足带盖方鼎哪个朝代的 博物馆里看到的青铜鼎在古代都是怎么使用的,不会都是用来举着玩的吧?

鼎有什么用途,有一个成语可以回答——力能扛鼎,明白人一看就知道了,鼎用来扛到的,不信你看电视剧都是这样演的,那个秦武王就举鼎楞把自己给举死了。

好了,开一个小玩笑,我们言归正传。

“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器物,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是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实用器皿。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给鼎下过这样的定义——“鼎,两耳,三足,和五味之宝器也。

”那么鼎到底做什么用的,除了用作祭祀那么“虚”的用途外,鼎还有啥用途,简单的说,就是盛器和炊器。

镬鼎——烹煮肉食物的鼎鼎本是炊器,可用作炊具也可用作飨具。

后来发出了分化,出现了专作炊具的镬和专作飨具的鼎。

当鼎根据用途分为镬鼎、升鼎和羞鼎后,真正意义上作为炊具的只有镬鼎了。

因此镬鼎,是专门用于祭祀、宴飨时煮牲肉及鱼、腊的炊具。

从目前出土情况来看,镬鼎一般 形体较大,无盖,在形式上更多的保留了古式。

山西博物院珍藏的这件赵卿镬鼎,是目前春秋时期出土的最大的铜鼎。

鼎高 93 厘米,口径 102 厘米,耳间距 129 厘米。

圆底形的深腹下面,接有三条粗壮的兽蹄足,足根饰高浮雕的兽面纹,腹饰夔龙、 夔凤和蟠螭纹,器形硕大雄伟,造型古朴浑厚。

据《周礼》,镬鼎用以煮牲,依形制大小分为牛镬、羊镬和豕镬,此鼎当为牛镬。

升鼎——盛放从镬鼎中取出的熟肉“煮于镬曰亨,在鼎曰升,在俎曰载”,升在古汉语中为动词,把“镬中煮熟的牲肉盛之于鼎”这一动作谓之“升”。

古人借其义,将升牲之鼎,名之为升。

所以升鼎是用于盛放从镬鼎中取出的熟肉。

先秦时期各级贵族用鼎制度中,均以升鼎为中心。

升鼎是宗庙祭祀礼器中的正鼎。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把先秦时期贵族墓葬中,出土的成套的鼎,称为列鼎,其实这是一种误读,列指的是鼎的陈列形式,而不是用来表明鼎的性质。

根据在寿县蔡侯墓中出土的成套鼎上的铭文可知,升是这类鼎专门名称。

羞鼎——盛放调味料的鼎羞鼎指升鼎以外的一种盛放调味料的鼎,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郑玄注解《仪礼·聘礼》所云,“羞鼎则陪鼎也,以其实言之 则曰羞,以其陈言之则曰陪”,对于盛放牺牲的升鼎而言,升鼎是正 鼎,羞鼎就是陪鼎。

羞鼎的出现,是因为升鼎所盛的大羹淡而无味。

“大羹不和,贵其质也”在先秦贵族眼里, 大羹(用我们现代话说就 是白煮肉)是诸羹之本,虽然不好吃,但是用它祭祀,体现的是一种 崇高的传统,所以在礼仪活动中将大羹摆放在首要的地位。

但是这样 的白煮肉对于贵族来说,实在难以下咽,于是在正鼎外,出现了用于 盛放“庶羞”的陪鼎,也就是羞鼎。

《周礼·天官·馗人》: “与其荐羞之物。

”具备很多滋味的物 品叫“庶羞”。

羞鼎就是盛放“庶羞”的鼎,这件珍藏在山西博物院 自铭为“羞”的青铜鼎——赵卿羞鼎。

作为陪鼎,赵卿羞鼎在体积上 远远小于同墓葬中出土的镬鼎和升鼎。

从造型上来看,赵卿羞鼎和墓 葬中出土的镬鼎、升鼎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随着社会的发展,鼎逐渐被赋予更多的含义,成为宗教与礼仪活动的重要器类,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首先你还别说,鼎对于有些人来说,还真的就是用来举的。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第七》中记载:籍(项羽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对于项羽这样的千古豪杰来说,力气大到能举起青铜鼎也是值得称道的事情。

据说当年项羽和叔父项梁在江南起兵反秦。

为了扩大力量,项梁派项羽去联络另外一个豪杰一起反秦。

这个人见到项羽年轻,就故意激将说:“我院中有一大鼎,足千斤重,你要是可以举起来,我们就听你的。

”项羽二话不说大步走到鼎前,握住鼎足,运起力气大喝一声“起”!千斤重的大鼎被高高举起,而且三起三落。

于是,对方心服口服,答应起义反秦。

有人会说,力能扛鼎毕竟是民间的一面之词,形容项羽力气之大罢了,也没见有项羽真的举起鼎的记录。

我头条号以史为鉴这就为您再说一个例子。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有个国君,名荡,因为生而有神力,自幼身高体壮,勇武好战,喜好跟人比角力,死后谥号就是秦武王,又称为秦武烈王(《世本》)、秦悼武王(《秦记》),他在位期间,因为好武,所以秦国军事力量发展迅速,一些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贲等人也成为秦国将军。

其中乌获和任鄙以力大闻名,孟贲更是齐国人,据说:陆行不怕虎狼,水行不避蛟龙,有一次见野牛打架,一人就把两头野牛分开了,其中一只牛还想反抗,孟贲大怒,一下子把牛角拔掉了,牛喷血而死。

秦武王有一次带兵打败韩国,顺便就以游玩的名义到洛阳周天子所在地去看看。

去周王朝看什么呢,当然是据说由当年大禹王收取九州的贡金,各铸成一鼎,上面记载有本州的山川人物,以及贡赋田士之数,是传国之宝的九鼎了,周王室当时已经衰弱,不敢不从。

秦武王看到雍字鼎道:“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当携归咸阳。

”守鼎的官吏说:“此武王定鼎于此,未曾移动,每鼎有千钧之重,无人能举。

”秦武王回头问任鄙、孟贲道:“你们二位,能否举起此鼎?”任鄙推辞说:“我只有百钧之力,此鼎重千钧,无法举起。

”孟贲笑道:“我试试。

”于是用两根粗绳系在鼎耳之上,使出浑身力气将鼎抬离地半尺,还由于用力过猛,眼珠迸出,眼眶流血。

秦武王笑道:“虽然勉强举起,也太费力了。

你既然能举动,难道寡人举不动?”任鄙进谏道:“大王万乘之躯,不可轻试!”秦武王不听,就要脱衣服动手。

任鄙拉着他的袖子苦苦劝谏,秦武王大怒道:“你自己不能举,难道妒忌寡人之力吗?”秦武王大想:“孟贲勉强举起,我偏要举起再行走几步。

”于是尽平生之力,屏一口气,喝声:“起!”那鼎亦离地半尺。

正要抬脚,结果重心不稳,鼎正掉在武王右腿上把腿压断了,秦武王疼痛难忍,血流不止,挨至半夜,气绝而亡。

新继位的秦昭襄王追究责任,把怂恿秦武王的孟贲全家都杀掉,因为任鄙苦苦阻拦,反而被任为汉中太守,这就是后话了。

好了,故事讲完了,说说正经的。

鼎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时候只是普通的炊具,这时候大部分是黏土烧制的陶鼎。

后来逐渐演变成礼器,专门用来祭祀的青铜鼎。

鼎又分为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还可以分为有盖的和无盖的鼎 。

有的鼎是单独使用,也有专门区分不同阶层的列鼎,比如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

还有发现古代鼎时,鼎里面还有人头的残骸 ,是典型的人牲祭祀。

还有中国最大的镇国之宝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

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我是头条号以史为鉴,埋没的历史真相、误解的历史人物、不为外人所知的关系......我来为您讲述,欢迎关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2104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3
下一篇 2022-10-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