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3制度 哪个好

文明3制度 哪个好,第1张

文明3制度 哪个好 构成文明的几大要素是什么?

亨廷顿写过一本《文明的冲突》,这本书很多人都应该知道,书的主要内容是说,二十世纪冷战结束之后,国际舞台上的冲突不再是根据意识形态为划分敌对阵营,主要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加剧。

在书中,他将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划分为七八种文明,即(1)中华文明、(2)日本文明、(3)印度文明、(4)伊斯兰文明、(5)以俄罗斯为中心的东正教文明、(6)西方文明、(7)拉丁美洲文明、(8)非洲文明(可能存在)。

要注意的是,这几种文明并不能相互转化,就算日本文明起源于中华文明,但两者之间有着明显不同的文化冲突。

就算中国和日本都曾吸收西方文化,但这两种文明仍然最终扎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之中。

但是亨廷顿并没有对文明本身做很多解读。

他梳理了历史上很多人对文明与文化的区分,但这种区分有可能给我们的认识带来困扰。

因为文明与文化实在不可分,我们只知道文明是放大了文化,文化是所有文明定义的共同话题,文明与文化都涉及一个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

这其中,血统、语言、宗教和生活方式就是界定文明的文化核心因素。

文明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边界,没有终点和起点。

文明会终结,玛雅文明的消逝至今是个谜;文明也会长久地存在,中华文明史至今傲然于世。

文明始终都在演变,它们是动态的,兴起又衰落,合并又分裂。

文明的变化自然各有不同,但又有普遍的模式,历史学家汤因比就提出这种文明兴衰的模式,他“把文明兴起看作是对挑战的回应,在其发展过程中,富于创造的少数人所造成的文明环境日益得到控制,接下来便是动乱时期,普遍国家兴起,然后崩溃”。

我们要知道,在人类文明的大部分时间里,文明虽然在不同的历史维度存在,但是他们之间的交往是间断或者根本不存在的。

中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两种不同文明交往的证据,但是丝绸之路的衰败同时也证明了这种交往的脆弱性。

而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与其说是为了文明的交往,倒不如说是文明的征服。

这种天朝上国的狭隘视野,让文明之间的交往充满了崎岖。

公元1500年之后,全球政治才趋向多极。

西方的民族国家,英国、法国、西班牙、德国、美国等在西方文明内部形成了一个国际体系,并互相影响和竞争。

西方文明的不断扩张和殖民影响了其他文明的形成,也赋予了其他文明一种低等文明的色彩。

“西方”和“东方”的区分带有一种歧视的观念,用东方学家爱德华·赛义德的话说,因为它宣扬了“熟人(我、西方、我们)同陌生人(地中海以东地区、东方、‘他们’)之间的差别”,而且假定前者天生优越于后者。

为了纠正这种偏见,用“西方和非西方”代替了“东方和西方”是比较恰当的做法。

二十世纪冷战之后,美国代替了苏联成为了超级大国,众多国家开始跟随美国的脚步,进入了民主化进程。

这种变化一度让思想家福山认为是历史的终结,即所有的国家和政府的最终形式都会向西方的自由民主制靠拢,自由和民主最终成为了人类的普世价值,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就是唯一的文明。

历史的发展最终证明了这是一种错觉,用亨廷顿的原话说就是,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但进步却不一定是。

大量的种族冲突,区域战争,新法西斯主义和原教旨主义依然不灭。

那些曾经步入民主制的国家依然会陷入战乱和贫穷当中,自由民主制没有解决他们的问题,反而催生了无政府主义的混乱。

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亨廷顿提出了不要从国家和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待世界,而是用不同的文明来划分世界。

这首先是因为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之间固然有西方和非西方的区分,但是这两者之间几乎没有任何相同之处。

其次,民族国家是而且仍将是世界事务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它们的利益和冲突会受到文化和文明因素的影响。

另外,世界固然充满了部落和民族之间冲突和局部战争,但给稳定带来最大危险的是那些不同文明之间的国家的冲突。

因为每一个文明都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并把自己的历史当作人类的历史来撰写。

与其他文明相比,西方文明更可能如此,比如二十世纪重大的政治意识形态,无论是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保守主义、法西斯主义、基督教民主等等,基本都是西方文明的产物。

但是西方文明却没有产生过一个重要的宗教,所有的宗教都是非西方文明的产物。

换句话说,文明之间,没有一个单一的文明可以占据历史的支配地位,历史的总结也是痴心妄想,普世价值是一厢情愿。

文明有三大要素,一是物质文明,二是精神文明,三是制度文明。

文明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不同的阶层,种族,各有不同的解释,差异巨大。

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存在的,但并不意味着文明程度越高野蛮程度就会越低,文明与野蛮的碰撞将会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2285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4
下一篇 2022-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