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积月累是哪个国家

日积月累是哪个国家,第1张

日积月累是哪个国家 奥匈帝国现在归哪个国家了?它当初为什么会解体呢?

先了解一下统治奥地利600余年的哈布斯堡家族,也就是后来的奥匈帝国皇帝家族。

哈布斯堡家族发源于阿尔萨斯(Alsace),后扩张至瑞士,1020年在瑞士北部筑起鹰堡,起名为哈布斯堡。

1273年,哈布斯堡公爵鲁道夫一世当选罗马人民的国王,而后不断扩张,1282年鲁道夫一世夺取被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占有的奥地利公国。

从此以后奥地利一直在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下,直到一战后。

奥匈帝国内的王国及国家:内莱塔尼亚[20]:1. 波希米亚,2. 布科维纳,3. 卡林西亚,4. 卡尼鄂拉,5. 达尔马提亚,6. 加利西亚,7. 滨海省份,8. 下奥地利,9. 摩拉维亚,10. 萨尔茨堡,11. 西里西亚,12. 施蒂利亚,13. 提罗尔,14. 上奥地利,15. 福拉尔贝格;外莱塔尼亚[21]:16. 匈牙利王国,17. 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王国;帝国直辖省份:18.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19世纪,奥地利帝国的皇帝是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就是大家熟知的电影“茜茜公主”的丈夫。

在他的统治下,把奥地利帝国转变为了奥匈帝国。

当时奥地利帝国境内的匈牙利对维也纳的统治非常不满(尤其是以匈牙利贵族为代表)。

原因有很多,比如民族间的矛盾,还有奥地利在俄罗斯帝国的支持下对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镇压。

生活在匈牙利地区的马扎尔民族是奥地利帝国的第二大民族,一直都想脱离奥地利独立。

为了防止这么一个强大的地区脱离奥地利独立,在一些政府官员劝告下,奥皇弗朗茨·约瑟夫决定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

而势力强大的匈牙利贵族只接受一个与奥地利传统贵族之间的二元体制国家。

最终在1867年组成一个共主邦联──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皇帝约瑟夫)奥匈帝国有三个不同的政府:匈牙利政府、奥地利政府和一个位于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

匈牙利和奥地利各有各自的议会和自己的首相。

皇帝的权力理论上是至高的,但实际上是有限的。

皇帝的中央政府负责陆军、海军、外交和对外贸易。

1889年,奥匈帝国皇帝约瑟夫的儿子,也是皇储鲁道夫在梅耶林神秘死亡,于是立三弟的长子弗朗茨·斐迪南为新皇储。

然后伊利莎白皇后(著名的茜茜公主)在日内瓦湖畔被一位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以锥子刺死。

1900年,奥匈加入八国联军出兵中国,设立天津奥租界。

1908年,吞并波斯尼亚,也是唯一一次奥匈帝国建立后吞并他国。

但是这也导致了萨拉热窝的暗杀事件。

1914年,约瑟夫皇帝的侄子,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与妻子苏菲在波黑首府萨拉热窝遇刺。

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由对塞尔维亚王国宣战,随后欧洲诸大国都加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6年,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去世,终年86岁。

弗朗茨·斐迪南的侄儿卡尔即位为奥匈帝国皇帝。

(1914年一战时的奥匈帝国)1918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已展开了整整四年,而战事对同盟国(奥匈帝国,德国等)越来越不利。

虽然在开战后的四年中奥匈帝国的少数民族都还对维也纳的皇帝保持了忠心,但是他们现在开始考虑自己的利益和权利了。

当协约国(英国,法国等)一方漏出了胜利的曙光,奥匈帝国内的不同民族也找到了脱离旧帝国的最佳时机,孱弱的奥匈帝国已经无法将这么多不同的民族聚合在一起了。

奥匈帝国的人民也对国家丧失了信心,因为战争使经济发展停滞,许多战前在奥地利部分引入的开放政策被取消。

在这些因素下极端民族主义者获得了许多拥簇者。

1918年10月开始,一系列地区宣布独立: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首先宣布独立,匈牙利随之。

特兰西瓦尼亚大多数地区加入罗马尼亚,其中还包括了很多匈牙利少数民族。

南部的斯拉夫地区联合组成了后来的南斯拉夫王国。

最终,奥匈帝国在1918年11月3日与协约国达成停火协议。

战后协约国作为战胜国承认这些新的边界,改变了当时的政治版图。

奥地利和匈牙利都成为共和国,哈布斯堡王朝被推翻,哈布斯堡家族皇室人员被迫流亡海外。

解体后的原奥匈帝国领土被新生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波兰、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继承。

值得注意的是,肢解奥匈帝国并非协约国的最初目的,这个建议一直到战争后期才获得支持。

因为当初不少人认为奥匈帝国的解体,不但无助解决当地的民族问题、反而只会使这个地区的局势更不稳定。

这个看法应该是很正确的,后来的历史证明了。

这些国家虽然从奥匈帝国获得了独立,但无论从国际地位、经济状况(除捷克以外)、和军队实力都无法再与之前的奥匈相提并论。

有些国家民族(例如:在波兰的乌克兰人、在南斯拉夫的克罗地亚人)的生活水平和国际地位甚至还不如奥匈帝国存在的时候。

在这些分裂开的小国家中民族主义盛行、为了给本国争取利益也不择手段,结果给以后的东欧和巴尔干地区埋下了很多战争的祸根。

直到今天也还是问题。

谢谢观看!请批评和指正。

谢邀。

这个问题子渊之前专门写过一篇长文进行探讨,这里简单总结一下,就是“不作就不会死”。

可以说,奥匈帝国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奥匈帝国版图奥匈帝国,国名全称为“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皇室领地以及匈牙利圣斯蒂芬王冠领地”,足有28字之多。

在一战前,奥匈帝国是名副其实的欧洲强国,其国土面积、人口数量都足以挤进欧洲前三甲,农作物种类、原油产量位居欧洲之冠,而帝国斯柯达兵工厂生产的重炮武器更是遥遥领先,霸踞着世界第一的地位。

如此强大的实力也是奥匈帝国参加一战的重要原因。

▲弗朗茨·斐迪南大公与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外出视察公元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人刺杀,第一次大战的序幕由此掀开。

一战前,德国、俄国及奥匈帝国曾秘密签订三国协定,但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德俄两国就巴尔半岛问题争执不下,三国盟约随即破灭。

俾斯麦率先下手,联合奥匈帝国、保加利亚王国结成新的同盟三国。

▲“铁血宰相”俾斯麦战争刚开始时,德国负责牵制英、法、俄等协约国兵力,奥匈帝国则负责进攻觊觎已久的塞尔维亚。

这时胜利的曙光还在同盟国上空,不久后,原属于同盟国战线的意大利出于利益加入协定国,随即对奥发动多次攻击,胜利天平逐渐倾斜。

▲一战时期士兵旧照之后,英法联军使用坦克并在飞机的协助下发动突袭,取得了一些战果。

德国随即开始无限制潜艇战,但这一举动将中立的美国推向协约国,许多中立的拉美国家遂加入协约国,同年中国对德奥宣战,并派遣20多万华工前往欧洲。

胜利曙光逐渐来到协约国上空。

▲一战时期奥匈帝国军服1918年10月,德奥两军全线溃退,隐藏在水面下的矛盾开始逐渐显露出来。

奥匈帝国皇帝决定抛弃盟友,向协约国达成停火协定,却不知一战结束之时竟是奥匈帝国解体之日。

由于长期战事低迷及国内经济停滞,帝国早已无法将众多的民族联合起来,丧失信心的帝国摇摇欲坠并在停战时达到极致。

▲如今的布达佩斯《圣日耳曼条约》签订以后,奥匈帝国被整个肢解,分裂成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等十个国家,而波兰、罗马尼亚、意大利也获得部分前奥匈帝国的领土。

自此,强大的奥匈帝国退出来历史舞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2295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4
下一篇 2022-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