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的是哪个古代名人的故乡

文成的是哪个古代名人的故乡,第1张

文成的是哪个古代名人的故乡 古代名人趣事刘伯温是怎样一个人?

每天了解一个人——刘伯温 民间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这是比较全的资料刘基,浙江省温州市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

后来,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

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

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

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

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

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过目不忘刘基对于书籍,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他曾经在元朝大都的一家书店中翻阅一本天文书,翻过一遍后竟然立即能背出来,书店的主人便要将书送给他,他却说:“书已经在我的胸中了,要书何用?”十四岁时刘基入府学读书。

他从师学习春秋经。

这是一部隐晦奥涩、言简义深的儒家经典,很难读懂,有许多人读了很长时间也不解其意。

刘基却不同,他不仅默读两遍便能背诵如流,而且还能根据文义,发微阐幽,言前人所未言。

老师见此大为惊讶,以为他曾经读过,便又试了其他几段文字,刘基都能过目而识其要。

老师十分佩服,暗中称道“真是奇才,将来一定不是个平常之辈!”三年以后,他离开府学,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程朱理学,接受儒家通经致用的教育。

郑复初在一次拜访中对刘基的父亲赞扬说:“您的祖先积德深厚,庇阴了后代子孙;这个孩子如此出众,将来一定能光大你家的门楣。

”刘基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窥。

有一次,探访程朱理学故里—徽州,得知歙县南乡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书》,便探秘覆船山,原来这里隐藏了一个完整的明教社会,不仅找到了《奇门遁甲》而且还结识了一大批明教圣者,刘基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使他在这里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奇门斗数知识,回家后就在家乡出了名,大家都说他有魏征、诸葛孔明之才。

助明开国至正二十年,被朱元璋请至南京,委任他为朱元璋的谋臣,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

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

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

此时,陈友谅攻陷太平,意欲东向,气势甚为嚣张。

朱元璋帐下各位大将,有的劝朱元璋投降,有的认为必须避其锋芒,再据守南京。

朱元璋意犹未决,刘基也沉默不言。

朱元璋知其自有见地,遂召入内室与之决策,刘基以为凡言降者或议逃者,应尽诛之,以免扰乱军心。

刘基认为,陈友谅骄气冲溢,目空一切,根本不把我们放在眼里,我们应利用其骄傲自满、听不进不同意见的时机,诱敌入伏,一举重创之,灭其锐气。

刘基说:“天道后举者胜,吾以逸待劳,何患不克,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举也”。

正是在吴国初创、百事待兴,又突临强敌、内部看法不一的危难紧急关头,刘基寥寥数语,拨开迷雾,点破形势,议定决策,团结人心,去为完成王业而进取。

至正二十七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

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

不徇私情太祖因事要责罚丞相李善长,刘基劝说道“:他虽有过失,但功劳很大,威望颇高,能调和诸将。

”太祖说:“他三番两次想要加害于你,你还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我想改任你为丞相。

”刘基叩首说道“:这怎么行呢?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如用细木,房屋就会立即倒坍。

”后来,李善长辞官归居,太祖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平日待刘基很好,可刘基仍极力反对,说:“杨宪具备当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

为相之人,须保持像水一样平静的心情,将义理作为权衡事情的标准,而不能搀杂自己的主观意见,杨宪就做不到。

”太祖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回答:“他的气量比杨宪更狭窄。

”太祖接着问胡惟庸,刘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

”太祖于是说道“:我的丞相,确实只有先生你最合适了。

”刘基谢绝说:“我太疾恶如仇了,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如果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皇上委托。

天下何患无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

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

”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因事获罪。

临终遗嘱洪武八年,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

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

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

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儿子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

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

胡惟庸几天之后,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后事。

交代完后事时,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后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以后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

”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

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

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

”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

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最后于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享年六十五岁。

六月,葬于乡中夏中之原。

刘伯温26岁开始在元政府当官,官场混了了22年,一直干到48岁辞官归养,当时年龄并不大,可能是元政府腐朽无能让他觉得无可救药了吧,做了两年的农民工之后在50岁的时候被朱总请入帐内做谋士,从此翻开十多年的暴走人生,刘伯温完全配得上是中华第一谋士,毕竟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而且他的老板朱元璋也确实出生太太太草根了。

刘伯温61岁退出政治舞台,4年后65岁巨星陨落,然而在众多不得善终的朱老板手下里,他还算可以的了。

我觉得刘伯温后期的衰落主要是他性格所致,因为他不能像汤和那样小心谨慎,没能完全迎合大老板朱元璋的心情,首先朱总授意让他整治李善长,他却说了句李善长是勋旧,可以压制众悍将,这句话可能会引起老板反感“怎么你老刘觉得众将领是李善长的,而不是我朱董事长的吗?这不是怀疑我的领导能力吗?”,反过来这话传到李善长耳朵里也有挑拨的嫌疑。

在推荐胡惟庸当全国二把手的谈判中,刘伯温投了反对票,揭了些胡副总致命的短,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朱老板内心当时已经非常明确要跟刘伯温对着干了,因为百依百顺的朱老板这次没采纳老刘分析透彻的意见,直接让胡惟庸当上了丞相。

自此这个快退休的老头彻底得罪了全国前三号人物。

以至于退休归养后都还被胡惟庸整治,说什么老刘找了块有帝王气息的土地当坟地,想要谋反!这不扯淡吗?浙江有出过统一江山的大皇帝吗?自人类完全进化至明朝建立的几千年里都没有好吧,哪里来的帝王之气,这事朱总知道啊,可朱总呢,没有治胡惟庸的毁谤罪,也没有默认刘伯温的谋反罪,只是让人把此诉状让老刘知晓并解释,吓得刘伯温赶紧从青田跑回朱元璋身边申辩,可!特!么!的!等老刘屁颠屁颠的跑来了,朱元璋又对此事只字不提,老聊一些无关痛痒的八卦新闻,老刘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不过这倒可以说明朱总根本不相信刘伯温会谋反,只是想(吓)念(唬)老刘了。

后来就不提了,生病后胡惟庸去探望,喂了一颗慢性毒药说是仙丹,感觉中毒的刘伯温去朱总那告状却被不理,觉得他老糊涂了吓出精神分裂症了,直到下不了床了才被恩准送回青田等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2418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4
下一篇 2022-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